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崔雁昊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3):1693-1694
目的总结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方法,充分认识其治疗的重要性。方法对27例难愈性创面患者采取全身及局部治疗方法。结果 27例患者的创面经全身治疗和局部处理加中厚或邮票皮片覆盖,术后创面全部成活,Ⅰ期愈合。结论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需全身结合局部治疗,并采用适当手术达到创面愈合之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进一步分析慢性难愈创面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通过回顾我科10年来治疗78例烧创伤后残余创面、血管疾患所致溃疡、放射性溃疡、糖尿病足、癌性溃疡、压疮等难愈性创面的临床资料,分析浸浴疗法等个体化治疗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疗效。结果:78例难愈性创面均愈合良好。结论:采用浸浴疗法,勤换药,保持创面引流通畅、清洁,外用百多邦、生长因子促进创面表皮化,VSD负压引流装置,异体(种)皮覆盖创面,加强营养支持、控制原发疾病等个体化治疗方案综合处理创面使创面自愈或为手术封闭创面创造条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吸引(VSD)技术在骨科大面积软组织损伤等所致难愈性创面应用的疗效观察及护理。方法对40例大面积软组织损伤的病人使用VSD技术进行治疗。结果 22例创面Ⅰ期愈合,13例植皮后愈合,5例慢性骨髓炎创面经再次手术植骨后愈合,创面平均愈合时间37d。结论负压吸引技术在治疗难愈性创面的临床工作中,可以很好的保护创面,缩短病程,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持续负压封闭吸引技术在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58例慢性创面患者行常规清创术,使用持续负压封闭吸引覆盖创面,每次负压吸引7-10 d,经1-2次吸引,创面肉芽丰满后行游离植皮或皮瓣手术修复创面.结果 3例患者自行愈合,46例患者经游离皮片移植,9例经局部任意皮瓣修复后创面完全愈合.结论 持续负压封闭吸引技术简便有效、可靠安全,能改善创面条件,缩短创面治疗时间,为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修复提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慢性难愈性创面是继糖尿病、肿瘤、肥胖等问题后,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的又一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发病机制复杂,病程周期长,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是临床长期难以解决的治疗难题,具有很高的致残率.近年来,负压创面治疗(NPWT)技术联合生物制剂富血小板血浆(PRP)的新型治疗方法已成为慢性难愈性创面研究的热点,该方法以经典的外科创面...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烧伤科复杂难愈性软组织损伤创面的疗效.方法 47例患者分为VSD组22例和对照组25倒,对照组干清创术后给予常规换药,VSD组于清创术后在创面覆盖VSD敷料,并予持续负压吸引,5~10 d去除VSD敷料.比较2组的Ⅱ期手术处理时间、换药次数、创面愈合时间,手术愈合率,总的治疗费用等指标,评估疗效.结果 VSD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vsd技术在烧伤科复杂难愈性软组织损伤创面的应用优于传统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持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老年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2005-12~2009-7入住本科的60岁以上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共38例,随机分为负压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负压治疗组采用清创后装置持续负压引流装置,以负压值200~400 mmHg压力持续负压吸引,炎症消退肉芽充填后植皮修复创面.常规治疗组采用保守换药、清创植皮、皮瓣等方法修复创面. 结果负压治疗组在治疗时间、换药次数、治疗费用上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 结论 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持续负压引流技术的应用能明显缩短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愈合时间,减少换药次数及治疗费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寻找慢性难愈性创面修复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35例住院患者45处持续8周以上的创面,其中烧伤疤痕溃疡创面11例11处创面;臀部或双下肢慢性压疮20例29处创面,乳腺癌术后胸部慢性溃疡3例3处创面;下腹部会阴部癌性溃疡1例2处创面。治疗方法:Ⅰ期创面清创,然后创面用VSD做创面持续负压吸引,2周后更换负压引流装置,等创面长出新鲜肉芽组织后,Ⅱ期进行创面植皮或皮瓣修复创面。结果:11例疤痕溃疡创面植皮愈合良好,其余24例患者10处创面植皮,24处创面皮瓣修复,均愈合良好。结论:人工负压技术对慢性难愈性创面具有促进创面修复,为手术修复创面创造良好条件,为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修复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利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1例。患者为老年女性,有糖尿病史20余年,平时血糖控制一般,在当地医院就诊时发现糖尿病足感染,给予输液抗感染等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经过两次局部清创治疗后局部感染基本控制,伤口愈合情况不佳,考虑到患者营养状况尚可,无慢性疾病,符合开展横向骨搬移的手术指征,通过在我院进一步控制血糖,完善DSA检查示下肢远端小动脉狭窄,择期遂行"右糖尿病足胫骨骨搬移血运重建术",术后加强护理,于第7d开始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后1个月时伤口愈合,达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应用皮瓣修复技术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远期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4年4月期间收治42例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进行研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全身治疗、局部清创换药以及封闭负压引流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自体皮瓣移植修复技术,比较两组创面愈合时间、复发率、创面愈合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为(12.5±3.8)d,短于对照组;随访1年无复发情况,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低于对照组;12例患者创面为甲级愈合,6例为乙级,2例为丙级,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瓣修复技术在肢体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可最大限度地恢复缺损部位的功能与外观,强化创面愈合效果并加快愈合速度,有较大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在烧伤患者难愈创面的治疗中应用微动力负压引流技术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5月—2018年9月间在哈尔滨市第五医院治疗的烧伤难愈性创面患者66例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通过常规换药方式进行治疗,研究组应用微动力负压引流技术进行治疗,比较在创面愈合、感染、疼痛、换药次数以及临床疗效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创面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在瘢痕指数方面比对照组更低,研究组的愈合时间和愈合质量均优于对照组;在感染情况方面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在VAS评分和换药次数方面,研究组均低于或少于对照组;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研究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微动力负压引流技术应用于烧伤患者的难愈性创面的治疗中,可以显著改善患者创面的愈合情况,缓解疼痛症状并减少感染情况的出现,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可以作为一种治疗烧伤患者的新型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及其对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2021年1月我院骨病中心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85例,所有患者Wagner分级为Ⅲ级及以上,均接受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评估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后患足创面愈合情况;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法验证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足部皮温、疼痛、下肢周围神经病变、足部血流指标、血管生成相关因子水平和创面微循环改善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失血量分别为(56.78±8.25)min、(35.49±6.13)mL;术后2例患者出现骨搬移切口皮瓣下积血,经血肿清除、加压包扎治疗后愈合良好,均未出现皮肤坏死、感染、骨折、外固定架松动等并发症。术后随访显示,骨搬移1周后,患足溃疡创面出现新鲜肉芽组织,3~4周后溃疡创面面积明显缩小,6~10周后开始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2.35±2.37)周。1例患者于术后2周行坏死脚趾截除术,保肢率为97%;3例患者术后1年内足部溃疡复发,溃疡复发率为13.04%。术后3个月,患者VAS、TCSS评分、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术前下降(P<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术(VSD )在治疗难愈性创面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2年以来收治的8例有难愈性创面的患者均采取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术。结果:8例患者中有7例经VSD治疗3~10周后创面直接愈合,1例创面基本愈合后采取普通换药治疗使创面愈合。结论:VSD治疗对于难愈性创面修复疗效明显,刺激肉芽生长明显,减少了患者频繁换药的痛苦,而且减少了医务人员反复更换创口敷料及清创处理的工作时间。同时,该技术较易掌握,便于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顺利实施胫骨横向搬移的实验研究,促进Ilizarov微循环重建技术的发展,降低实验成本,自行研究设计并开发兔胫骨横向搬移系统,并探讨其用于动物实验的可行性。方法自行研究设计兔胫骨横向搬移系统,安放于4只新西兰兔左胫骨上段内侧,并实施胫骨上段横向搬移,观察其骨横搬效果。将2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贝复新组和Ilizarov组,每组6只。模型组、贝复新组和Ilizarov组建立糖尿病足溃疡模型,空白对照组建立急性创面模型。Ilizarov组进行胫骨横向搬移,贝复新组给予贝复新外用治疗,模型组及空白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换药治疗,干预后7 d进行血管化程度定量分析。造模后分别拍摄0 d、7 d、14 d和21 d的照片,计算每个时相点的创面愈合率。结果该系统成功安放于新西兰兔胫骨上段内侧,通过调节牵张器可对胫骨上段进行有效横向搬移,稳定性良好,性能优良。进行胫骨横搬后7 d,取创面肉芽组织进行血管化定量分析,结果显示Ilizarov组阳性血管数量较对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14 d愈合率比较,Ilizarov组、空白对照组明显快于贝复新组及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此胫骨横向搬移系统具有制作简单、轻便易操作,价格低廉的特点,可有效实施胫骨上段横向骨搬移实验,能促进创面血管再生,加快创面的愈合,适合科研人员在胫骨上段骨横向搬移的实验研究中应用。  相似文献   

15.
刘良 《中国民康医学》2013,(10):46-46,106
目的:观察整形外科治疗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整形外科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难愈性创面33例的治疗资料。结果:治疗后处于优等级25例(75.76%),良等级8例(24.24%),无差等级患者,优良率100%。随访1年,患者皮肤颜色、质地与周围皮肤基本一致,患者对手术的满意率为100%。结论:在难愈性创面的治疗中,整形外科手术能够很好地修复创面并且恢复其功能,具有确切疗效,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难愈性和不愈性创面一直是整形科的一大难题.传统的治疗慢性创面的方法的局限性,通常达不到其理想的治疗效果.目前,脂肪干细胞应用于创面愈合,其基础和临床已深入研究,在此就创面愈合机制、脂肪干细胞特性与作用和临床细胞移植的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简易式负压闭式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临床各种难愈创面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50例各种难愈创面治疗过程中运用简易式VSD技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患者Ⅱ期手术前换药次数平均为(3.7±0.3)次,两次手术相隔时间平均为(19.2±2.4)d,各种创面经VSD吸引后行Ⅱ期手术均治愈。结论简易式VSD技术在治疗各种难愈创面方面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冻干鼠表皮生长因子治疗难愈性创面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冻干鼠表皮生长因子 (mEGF)治疗难愈性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mEGF局部应用治疗 2 9例患者 4 2个难愈性创面。结果 创面全部愈合 ,平均愈合时间 (2 8.4± 13.6 )天。结论 mEGF有促进难愈性创面愈合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黄鑫  颜玺  王倩  简华刚 《重庆医学》2023,(11):1743-1747
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修复是外科治疗面临的一个难题,主要在于其治疗周期长且经规范治疗后仍疗效欠佳。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MSC)来源的外泌体可以抑制过度炎性反应、促进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及迁移,调节细胞外基质,在创面愈合的多个阶段均可发挥作用,为临床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提供了新的选择。但外泌体在慢性创面修复领域的具体调控机制尚未完全揭示,且如何将其合理利用实现临床精致治疗,是目前所面临的难题。因此,该文主要就MSC来源的外泌体促进慢性难愈性创面修复的机制及其目前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利用Meta分析评价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