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适宜口饲喂养方式。方法2007年1月至2009年10月本院儿科新生儿区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83例,胎龄30~34周,体质量1001~1499 g。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推注喂养组),开始奶量1 ml/kg,每2 h胃内注奶1次,持续时间为5 min,每天递增1ml/kg;B组(持续输注喂养组),采用电子微量输液泵持续输注喂养,奶量0.5 ml/(kg.h),持续时间24h,每天递增0.5 ml/(kg.h);C组(间歇持续交替喂养组),先采用间歇输注法,采用电子输液泵持续胃管喂养2 h,奶量1 ml/(kg.h),1次/2 h,每天递增1 ml/kg,注奶3次后改用持续输注法,采用电子微量输液泵持续输注喂养,奶量0.5 ml/(kg.h),每天递增0.5 ml/(kg.h),持续10 h停止2 h再改用间歇输注法,间歇与持续法交替进行。所有患儿根据体重计算每天所需能量,胃肠喂养不足部分由外周静脉营养补充,观察3组恢复出生体重、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及喂养不耐受情况。结果3组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呈逐渐减少趋势,C组短于B组(P〈0.05),B组短于A组(P〈0.05)。喂养不耐受共发生31例:其中A组17例,B组9例,C组3例;其中A组发生较多且重。结论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采用间歇持续交替喂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最低,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最短,有利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和胃肠功能完善,可尝试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间歇泵奶喂养配合非营养吮吸对极低体重出生早产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preterm infants, VLBWI)营养状态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VLBWI 97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给予持续鼻饲输注法喂养,观察组给予间歇泵奶喂养配合非营养吮吸,比较两组恢复情况、营养状态、肠道菌群水平、喂养不耐受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达全胃肠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及呕吐腹胀消失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淋巴细胞总数、血糖、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尿素氮水平低于对照组,乳杆菌、双歧杆菌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胃出血、腹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间歇泵奶配合非营养吮吸喂养对VLBWI效果确切,能够加速患儿恢复,调节肠道菌群水平,提高营养状态,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三种喂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儿预后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鼻饲喂养方法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耐受性及喂养效果的优劣性。方法将91例VLBW进行随机分组,A组:间歇鼻饲喂养,起始奶量1ml/kg.次,q2h,每天增加1ml/kg;B组:持续鼻饲喂养,起始奶量1ml/kg.h,每天增加泵速1ml/kg.h;C组:间歇持续鼻饲喂养,先用输液泵持续鼻饲喂养2h,奶量1ml/kgh,间歇2h后再继续交替进行,每天增加1ml/kg。所有的VLBW均同时进行部分静脉营养,直至达到完全肠道内营养。对比VLBW的喂养不耐受性、达到完全肠道喂养时间、停止静脉补液时间及黄疸持续时间。结果间歇持续鼻饲喂养组喂养不耐受例数最少,黄疸持续时间短,静脉补液时间短,达到完全肠道营养时间最短。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采用间歇持续鼻饲喂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最低,达到完全胃肠营养时间最短,有利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发育和胃肠功能完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不同喂养方式下双头单体女婴的营养状况.方法 以2011年5月10日收治的1例双头单体女婴为研究对象,在住院152 d期间,双头单体女婴因病情需要在不同阶段共采取5种不同喂养方式,分别为经口+静脉营养(口服+静脉)、全肠道内(口服)、全肠道内(持续鼻饲)和全静脉营养、经鼻+静脉营养(间断鼻饲注入+静脉),共喂养147 d.分别对不同营养支持方式下连体婴儿的体重、静息能量消耗量、热卡总量进行监测并统计,同时,观察不同营养支持方式下婴儿的不耐受率.结果 在体重变化量上,全肠道内(持续鼻饲)营养方式促进婴儿体重的增长量最大(P<0.05);在静息能量消耗上,部分静脉(经口+静脉)营养方式消耗量最低(P<0.05);在热卡总量供给上,全肠道内(经口)供给热量最多(P<0.05).在全部喂养方式中,全肠道内(口服)的喂养不耐受率(最高)为20.5%,而全肠道内(持续鼻饲)的喂养不耐受率(最低)为5.7%.结论 综合体重增长量、静息能量消耗量、热卡总量、耐受率及药物安全因素等考虑,部分静脉营养(间断鼻饲注入+静脉)是较为安全、有效的连体婴儿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5.
张海峰  疏恒  韦红 《淮海医药》2014,(5):482-483
目的:观察比较持续鼻饲喂养和间歇鼻饲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 VLBWI )的喂养效果。方法将2009年6月-2013年6月我院NICU收住的52例VLBWI随机分为2组,均使用微量输液泵进行鼻饲喂养。 A组:持续鼻饲喂养,起始奶量1 ml· kg -1· h-1,每持续6 h停2 h,每天增加泵速1 ml· kg-1· h-1;B组:间歇鼻饲喂养,起始奶量1 ml· kg -1· h-1,持续2 h停1 h,再继续交替进行,每天增加泵速1 ml· kg-1· h-1。所有患儿均同时进行部分静脉营养,直至达到130 kcal· kg-1· d-1能量摄入。比较2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到130 kcal· kg -1· d-1能量摄入的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平均住院天数。结果间歇鼻饲喂养组较持续鼻饲喂养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黄疸持续时间及达到130 kcal· kg-1· d-1能量摄入的时间短,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VLBWI宜采用间歇鼻饲喂养,有利于胃肠道功能完善和喂养成熟。  相似文献   

6.
《中国医药科学》2016,(15):221-223
目的观察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ePHF)联合酪酸梭菌对早产儿早期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年7月1日~2016年3月31日期间生后24h内入住本院新生儿科的早产儿(28周≤胎龄≤34周且1000g≤出生体重≤2000g)90例按照不同喂养方式随机分配进入A组(ePHF联合酪酸梭菌喂养组)、B组(ePHF喂养组)及C组(早产儿配方奶组)。比较三组早产儿早期喂养后患儿喂养相关指标及体格发育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不耐受时间低于B组、C组,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短于B、C组(P0.05);最低体重下降比及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三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ePHF)联合酪酸梭菌对早产儿早期喂养能够较早建立全胃肠道营养,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在改善早产儿早期胃肠功能上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薛继红  钟红平  李莉 《安徽医药》2013,(11):1961-1963
目的观察布拉氏酵母菌(亿活)及深度水解蛋白奶粉喂养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结局。方法选取该院新生儿科收住的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96例,按不同喂养方式分为3组,A组:常规静脉营养及早产儿配方乳喂养,B组:在A组喂养的基础上加用亿活口服,c组:常规静脉营养及口服亿活的基础上,改为深度水解蛋白奶粉喂养。比较3组患儿恢复出生体重、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及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及生后24h、7d静脉血胃泌素及表皮生长因子水平。结果恢复出生体重、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A组明显长于B组、C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A组明显高于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生后24h三组间胃泌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后7dc组血浆胃泌素水平明显高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和B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后24h、第7dB组、C组表皮生长因子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而B组、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口服布拉氏酵母菌及深度水解蛋白奶粉可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功能成熟,改善喂养不耐受,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8.
席竹叶  赵青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6):175-176
目的:观察极低出生体重儿经鼻间歇胃管喂养与持续胃管喂养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于间歇胃管喂养与持续胃管喂养的20例早产儿进行临床观察,在同一种早产儿配方奶粉喂养下,观察肠道营养达418.4kJ/(kg·d)[即100kcal/(kg·d)]的时间和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喂养1周的液量﹙液量和奶量﹚,热能、蛋白质摄入量以及并发症。结果:肠道喂养热能达到418.4kJ/(kg·d)的时间和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持续胃管喂养较间歇胃管喂养明显缩短﹙P〈0.05﹚;喂养1周后持续胃管喂养较间歇胃管喂养平均进奶量、热能、蛋白质摄入量均显著增加﹙P〈0.001﹚;持续胃管喂养较间歇胃管喂养如腹胀、呕吐、胃出血、呼吸暂停、吸入性肺炎、胃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高胆红素血症并发症少。结论:持续胃管喂养较间歇胃管喂养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双岐四联活菌片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及相关不良反应。方法:120例胎龄〉32周的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小剂量红霉素5 mg·kg~-1d~-1,ivd,双岐四联活菌片0.5 g·kg·d~-1,po,连用7 d)和对照组(常规早产儿治疗)。比较两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及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监测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38.33%(23/60例),对照组为43.33%(26/60例),两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取得完全肠内营养及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血清胆汁酸水平及总胆红素水平则高于治疗组(P〈0.05)。两组肝功能、生化指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双歧四联活菌片治疗胎龄〉32周的早产儿,可缩短达到全肠道喂养及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并能减少长期长期静脉营养相关的胆汁淤积改变及减轻早产儿黄疸。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3种不同静脉输液途径在外科肿瘤患者肠外营养中的效果。方法将120例长期肠外营养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40例,A组为留置针、B组深静脉置管(CVC)、C组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进行置管给药,并观察长期置管的临床效果。结果 A组置管成功率为95.1%,B组为96.5%,C组为96.6%,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留置时间A组平均(1.5±0.14)d,B组平均(6.5±0.18)d,C组平均(136±4.02)d,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发生静脉炎分别为10例、2例、1例,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能够方便安全的为长期外科肿瘤患者的肠外营养支持,对于保证患者配合治疗,完成营养支持计划起到积极作用,将来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高脂饮食对大鼠肠道菌群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探讨布拉氏酵母菌散剂在调节肠道菌群中的作用.方法 将36只大鼠随机分为A、B、C组,每组12只.A组喂养普通饲料,B组喂养高脂饲料,C组喂养高脂饲料,并予布拉氏酵母菌干预.实验初始、第10周末检测血清脂多糖(LPS)、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大肠杆菌、肠球菌数量.结果 3组初始时LPS、TNF-α、IL-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周末时B、C组LPS、TNF-α较初始时明显升高(P<0.05、0.01),A组无改变(P>0.05);B组IL-6较初始时升高(P<0.01),A、C组无改变(P>0.05);10周末时B组LPS、TNF-α、IL-6均高于A、C组(P<0.01),C组TNF-α高于A组(P<0.01).3组初始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拟杆菌、大肠杆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周末时B、C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较初始时升高(P<0.01),A组无改变(P>0.05),B组低于A组及C组(P<0.01),C组低于A组(P<0.05);10周末时B组拟杆菌较初始时降低(P<0.01),A、C组无改变(P>0.05),B组低于A、C组(P<0.01);10周末时B组大肠杆菌较初始时升高(P<0.01),A组无改变(P>0.05),C组降低(P<0.05),B组高于A、C组(P<0.01),A组高于C组(P<0.05).结论 高脂饮食喂养会增加大鼠血清炎性因子释放,改变肠道菌群结构;布拉氏酵母菌可稳定肠道菌群结构,减少炎性因子释放.  相似文献   

12.
危重新生儿早期微量喂养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对危重新生儿胃肠功能变化及预后的临床评价。方法将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100例危重新生儿随机分成两组,静脉营养组(A)和静脉营养基础上加微量喂养组(B);静脉营养组于生后48~72h或病情稳定后开奶,奶量从10~20ml/(kg·d)开始。静脉营养加微量喂组于出生后6~12h开奶,奶量从0.5~4.0ml/(kg·d)开始,观察两种方式新生儿喂养的不耐受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生率、新生儿肝功能受损及黄疸的程度、新生儿体重的变化、达足量经口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及住院天数。结果两组病例无退出者,静脉营养加微量喂养组(B)不耐受发生率低于静脉营养组(A)(P〈0.05);静脉营养组(A)和静脉营养基础上加微量喂养组(B)发生坏死小肠结肠炎(NEC)及肝损害无明显差异(P〉0.05);静脉营养加微量喂养组(B)黄疸程度低于静脉营养组(A)(P〈0.05);达足量经口喂养时间、肠外静脉营养时间、住院天数均较静脉营养组(A)缩短(P〈0.01),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较静脉营养组(A)缩短(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能促进危重新生儿胃肠功能的成熟,有助于提高新生儿喂养的耐受性,减轻黄疸,缩短生理性体重的下降时间,缩短达足量经口喂养时间、肠外静脉营养时间和住院天数,并不增加坏死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生率,主张危重新生儿早期微量喂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喂养方式对乳糖不耐受(LI)早产儿营养状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时发生LI的110例早产儿,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A组(无乳糖配方奶)和B组(添加乳糖酶的早产儿配方奶),各55例。于出生24 h内、喂养1周和喂养2周,检测两组患儿体质量、头围、身长、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AKP)、前清蛋白(PA)、清蛋白(ALB)水平,记录进入全肠道喂养所需时间、胃潴留、中断喂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和胆汁淤积症(ICP)发生率。结果 B组体质量增加、头围增长和身长增长、血ALB、PA和血清钙升高水平、血AKP降低水平高于A组,进入全肠道喂养所需时间短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A组胃潴留发生率、中断喂养率、NEC和ICP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添加乳糖酶的早产儿行配方奶喂养有利于LI早产儿生长发育和维持良好的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4.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云 《海峡药学》2009,21(11):141-143
目的观察小剂量红霉索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住院患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120例,均常规护理,治疗原发疾病及静脉营养;观察组用红霉素3~5mg(kg·d)加入5%或10%葡萄糖溶液20mL中静脉滴注,1日1次,连用10d。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胃潴留消失快、完全经肠道喂养时间短、黄疸持续时间短、日体质量增长、住院天数少(P〈0.05),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小剂量红霉素可以促进早产儿胃肠动力,有利于促进喂养耐受性对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均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麻手术前不同时间留置尿管对手术患者尿管耐受性的影响.方法:将240例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成A组、B组、C组,每组各80例,分别在手术室全麻诱导前(A组)、手术室全麻诱导后(B组)、回病房后(C组)留置尿管,观察置管时、术后苏醒期、全麻清醒时3个时段患者对尿管的耐受情况.结果:置管时,B组患者尿管耐受率100%,显著高于A组、C组(P<0.05);A组患者尿管1级耐受率高于C组(P<0.05),1级耐受率低于C组(P<0.05),而A组、C组患者尿管2级耐受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苏醒期,B组患者尿管0级耐受率、1级耐受率显著低于A组、C组(P<0.05),尿管2级耐受率、3级耐受率显著高于A组、C组(P<0.05);A组、C组2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全麻清醒时3组患者尿管耐受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手术室全麻诱导前留置尿管,患者痛苦相对较小并顺利度过麻醉苏醒期,是术前留置尿管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四磨汤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及对早产儿的安全性安全性方法对存在喂养不耐受的165例早产儿(包括低出生体重儿LWB和极低出生体重儿VLWB),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口服或鼻饲四磨汤进行干预,观察症状改善及消失时间结果存在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应用四磨汤后症状缓解的时间明显缩短于对照组(χ2=5.26,P<0.05)结论四磨汤的应用可以较好的解决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导致胃肠道营养困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喂养不耐受(FI)早产儿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1-7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56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入院后常规应用广谱青霉素,发生喂养不耐受时给予小剂量红霉素促进胃肠动力治疗。采集患儿生后首次胎便(FI1组)、出现喂养不耐受时的粪便(FI2组)、喂养不耐受消失后的粪便(FI3组),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粪便样本中所有细菌进行16S rRNA测序,比较各组菌群的多样性及丰度变化。结果:与FI1组相比,FI2组的Shannon、Ace指数均下降,克雷伯杆菌丰度升高,拟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罗尔斯通菌、红球菌的丰度降低(P均<0.05)。FI3组与FI2组的Shannon、Ace指数及克雷伯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红球菌丰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FI3组的拟杆菌、罗尔斯通菌丰度继续降低(P均<0.05)。结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时,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丰度明显降低,克雷伯杆菌丰度升高,拟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罗尔斯通菌、红球菌的丰度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血清胃泌素的影响。方法将需鼻饲母乳喂养的4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非营养性吸吮组及对照组。详细观察记录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情况以及血清胃泌素的变化。结果非营养性吸吮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减少,达全胃肠喂养以及恢复出生时体质量时间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胃泌素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非营养性吸吮可促进早产儿胃泌素分泌,缩短静脉营养以及达到全胃肠喂养的时间,并可以有效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营养以及喂养耐受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出生的9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保温、早产儿配方奶粉以及静脉营养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非营养吸吮,观察两组早产儿营养以及喂养不耐受情况。结果:观察组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为(7.9±.8)d,肠道营养达到418.4kJ/(kg·d)的时间为(11.6±.2)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2.2±.9)d和(14.8±.8)d(P均〈0.05);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13.33%)低于对照组(31.11%)(P〈0.05);gL察组摄入奶量明显多于对照组,且残奶量、呕吐和腹胀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可有效改善早产儿的营养以及喂养不耐受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产儿改良滴管式口饲喂养的护理方法。方法选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景德镇市妇幼保健院需要管饲喂养的早产儿116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鼻饲推注法喂养;观察组采用改良滴管式口饲法喂养,比较2组患儿喂养不耐受、NEC、呼吸暂停、血氧饱和度下降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喂养不耐受、NEC、呼吸暂停、血氧饱和度下降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改良滴管式口饲喂养的护理方法比传统鼻饲推注法喂养更安全、适用,值的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