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配合缬沙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伤患者肾功能与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20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联合缬沙坦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瑞舒伐他汀钙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的肾功能指标[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α1-微球蛋白(α1-MG)、胱抑素C(CysC)、尿β2-微球蛋白(β2-MG)]、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血小板平均体积(MPV)、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结果 实验组中治疗显效41例,有效55例,无效4例;对照组中治疗显效35例,有效45例,无效20例。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6%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AG、α1-MG、CysC、β2-MG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患者NAG(3.26±0.50)U/L、α1-MG(8....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D- 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等凝血功能指标与肺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CTC)、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经病理学确诊的肺癌患者118 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60 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D-D、FIB、PL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研究组的外周血CTC,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D-D、FIB、PLT、PT 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PTT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Ⅲ + Ⅳ期肺癌患者D-D、FIB、PLT、PT 水平均显著高于Ⅰ + Ⅱ期肺癌患者(P<0.05),APTT 水平显著低于Ⅰ + Ⅱ期肺癌患者(P<0.05);CTC 阳性肺癌患者D-D、FIB、PLT、PT 水平均显著高于CTC 阴性肺癌患者(P<0.05),APTT水平显著低于CTC 阴性肺癌患者(P<0.05);肺癌分期越高,患者CTC 阳性表达率越高,CTC 阳性率与肺癌分期呈显著正相关(r=0.622,P<0.05)。结论 肺癌患者血栓形成风险增加,并且各项凝血功能指标与TNM 分期、外周血CTC 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不同出血量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术后急性期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8例,以同期到院体检的健康者55例为对照组。根据患者出血量分为30~60 mL组56例和>60~80 mL组52例,分别采取微创血肿清除术和去骨瓣减压术,入院时检测所有受试者的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纤溶指标[D-二聚体(D-D)],术后第3、7天再次检测HICH患者上述指标并进行对比。术后1个月随访进行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估,分析上述指标的变化,对比不同预后组患者的PT、APTT、TT、FIB、D-D水平。结果 30~60 mL组与>60~80 mL组患者入院时PT、APTT、TT、FIB、D-D水平均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 d、7 d, 30~60 mL组与>60~80 mL组患者PT、APTT、TT、FIB、D-D水平与入院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穴位艾灸配合下肢功能康复训练仪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方法:收集2020年10月—2022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骨折患者108例,据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两组,对照组(n=54)与观察组(n=54)。对照组以下肢功能康复训练仪进行预防,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用穴位艾灸。干预时间15天,比较两组干预后下肢DVT发生率、干预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结果:两组骨折患者平均年龄、性别占比及骨折位置比例等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骨折患者凝血功能指标FIB、D-D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T、APTT、TT水平均较治疗前延长(P<0.05);干预后观察组骨折患者凝血功能指标PT、APTT、TT水平均较对照组延长,FIB、D-D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干预后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为7.41%,显著低于对照组下肢DVT的20.37%(P<0.05)。结论: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接受穴位艾灸配合下肢功能康复训练仪...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凝血和纤溶实验室指标变化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大连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100例,为研究组和正常体检孕妇10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和纤溶。结果研究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D-D二聚体(DD)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患者体内存在高凝转态,检测患者的PT、APTT、FIB、DD,可以预防和治疗妊娠期高血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孕晚期D-二聚体(D-D)和凝血四项检测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80例妊娠晚期孕妇,均测定了D-D和凝血四项筛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40例健康孕晚期孕妇作为对照组,4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孕晚期孕妇作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APTT、TT和PT显著低于对照组,D-D、FIB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D和凝血四项检测对于准确评估孕妇晚期凝血状态,对早期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提供治疗指导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亚彩 《江西医药》2021,56(10):1683-1684,1697
目的 分析腹腔镜切除术对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6月-2021年6月于我院治疗的84例GIST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开腹组与腹腔镜组,各42例.开腹组采用开腹手术治疗,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切除术治疗,观察至术后3d.比较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及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结果 术前两组CD4+、CD8+、CD4+/CD8+及PT、APTT、FIB、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腹腔镜组CD4+、CD4+/CD8+高于开腹组,CD8+低于开腹组,术后腹腔镜组FIB、D-D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GIST患者中采用腹腔镜切除术治疗是安全可行的,有利于减轻对患者免疫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响,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8.
王亚彩 《江西医药》2021,56(10):1683-1684,1697
目的 分析腹腔镜切除术对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6月-2021年6月于我院治疗的84例GIST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开腹组与腹腔镜组,各42例.开腹组采用开腹手术治疗,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切除术治疗,观察至术后3d.比较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及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结果 术前两组CD4+、CD8+、CD4+/CD8+及PT、APTT、FIB、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腹腔镜组CD4+、CD4+/CD8+高于开腹组,CD8+低于开腹组,术后腹腔镜组FIB、D-D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GIST患者中采用腹腔镜切除术治疗是安全可行的,有利于减轻对患者免疫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响,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征(妊高症)患者D-二聚体(D-D)水平及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95例妊高症患者为对象,以同期10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凝血指标及D-D水平,并分析其与妊高症病情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妊高症组D-D、FIB水平高于对照组,APTT、P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D-D诊断妊高征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54(95%CI:0.913~0.979)、88.42%、89.49%;Fbg诊断妊高征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34(95%CI:0.888~0.965)、93.68%、90.53%;APTT妊高征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80(95%CI:0.825~0.922)、72.63%、92.63%;PT妊高征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03(95%CI:0.852~0.941)、80.00%、90.53%。结论 D-D、FIB、APTT、PT与妊高症的发生及发展存在联系,检测四者水平可能有助于妊高征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胃癌手术治疗效果,为临床医学提供依据。方法32例胃癌患者,依照手术方法分为腹腔镜组15例(腹腔镜下手术)和开腹组17例(常规开腹胃癌手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手术前后患者的APT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PT明显减小(P<0.05),两组患者凝血指标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比较患者的FIB和血浆中D-二聚体(D-D)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24 h,腹腔镜组患者的FIB、D-D明显高于开腹组(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胃癌患者同样会使患者呈现高凝状态,需要在围手术期做好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1.
张莹 《中国医药指南》2023,(15):102-104
目的 深入分析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与孕晚期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关系。方法 将于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孕晚期妊娠高血压患者为对象和同时期接受正常检查的50例孕晚期孕妇为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六项凝血指标(PT、APTT、TT、FIB、FDP、D-D)及血小板参数(MPV、PLT、PDW)情况,分析观察组不同疾病严重程度孕妇六项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的情况,另外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疾病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PT、APTT、TT、PLT水平较对照组低,FIB、FDP、D-D、MPV、PDW水平较对照组高(P <0.05)。与妊娠高血压组相比,子痫前期组PT、APTT、TT、PLT水平较低,FIB、FDP、D-D、MPV、PDW水平较高(P <0.05)。PT、APTT、TT、PLT水平与妊娠高血压疾病呈负相关(P <0.05),FIB、FDP、D-D、MPV、PDW水平与妊娠高血压疾病呈正相关(P <0.05)。结论 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指标与孕晚期妊娠高血压疾病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孕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相关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00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作为观察组(疾病分期:高凝期26例,低凝期50例,纤溶期24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人群10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凝血检验。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不同分期患者的凝血检验指标[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水平。结果 观察组的TT、APTT、FIB、PT、INR、AT-Ⅲ、FDP、D-D分别为(21.66±2.46)s、(39.65±2.33)s、(1.65±0.42)g/L、(19.12±1.23)s、(2.07±0.52)、(70.23±19.23)%、(36.03±9.22)mg/L、(8.52±5.22)mg/L,对照组分别为(13.46±1.65)s、(28.15±4.74)s、(2.88±0.15)g/L、(12.22±1.20)s、(1.03±0.33)、(88.14±15.24)%、(4.23±0.22)m...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与新生儿凝血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7年10月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NICU收治的HDCP母亲分娩的新生儿28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新生儿分为A、B、C三组:A组(n=80例)母亲为重度子痫前期、B 组(n=92例)母亲为轻度子痫前期、C 组(n =108 例)母亲为HDCP;根据胎龄将纳入的新生儿分为中期早产儿(n =90 例)、晚期早产儿(n =112 例)和足月儿(n =78 例)。于出生后2 h 内检测纳入新生儿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 (PLT)]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应用Spearman 秩相关分析HDCP 孕母分娩的新生儿凝血指标水平与HDCP 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A、B、C 组PLT、PT、APTT、FIB、D-D、FDP 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严重程度HDCP 孕母分娩的中期早产儿、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PLT、PT、APTT、FIB、D-D、FDP 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 秩相关性分析显示,HDCP 孕母分娩的新生儿PT、APTT、D-D、FDP 水平与HDCP 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HDCP 孕母分娩的新生儿FIB、PLT 水平与HDCP 严重程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HDCP 孕母分娩的新生儿血液处于低凝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状态,母亲HDCP 越严重,新生儿越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检测单纯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常规和D-二聚变化情况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7例单纯性颅脑损伤患者及对照组30例健康体检者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等凝血常规指标及D-二聚体(D-D)值进行检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单纯性颅脑损伤各组患者PT、APTT、TT等凝血常规指标及D-D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Fbg值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脑损伤组患者随着损伤程度的加重,PT、APTT、TT等凝血常规指标及D-D值也相应升高,Fbg值相应降低。结论联合检测单纯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常规指标及D-D值,对于监测颅脑损伤病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治疗前后出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方法测定58例KD患儿出凝血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活化时间(APTT)、凝血时间(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和D-二聚体(D-D),以及血小板计数(PLT),根据心脏彩超结果分为非冠状动脉损伤组(nCAL)和冠状动脉损伤组(CAL),并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PLT、FIB、D-D均高于正常,冠状动脉损伤组增高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一周后PLT仍处于上升期,而FIB、D-D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冠状动脉损伤组仍高于非冠状动脉损伤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FIB、D-D是判断川崎病血液高凝状态及疗效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患儿治疗前后出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方法 测定58例KD患儿出凝血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活化时间(APTT)、凝血时间(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和D-二聚体(D-D),以及血小板计数(PLT),根据心脏彩超结果分为非冠状动脉损伤组(nCAL)和冠状动脉损伤组(CAL),并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PLT、FIB、D-D均高于正常,冠状动脉损伤组增高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一周后PLT仍处于上升期,而FIB、D-D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冠状动脉损伤组仍高于非冠状动脉损伤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FIB、D-D是判断川崎病血液高凝状态及疗效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卡前列甲酯栓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效果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6月在福建省石狮市总医院行剖宫产分娩患者58例,以奇偶数的方式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每组29例。常规组术中采用卡前列甲酯栓干预,观察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干预。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术中、产后2 h、产后24 h出血量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而常规组患者治疗后PT、APTT、TT、FIB、D-D水平均高于观察组(P<0.01);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产后2 h出血量及产后24 h出血量均少于常规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患者(P<0.05或P<0.01)。结论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卡前列甲酯栓可有效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改善凝血功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1,6-二磷酸果糖(FDP)对脓毒症大鼠凝血功能、血小板聚集率以及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盲肠结扎穿孔术建立Wistar大鼠的脓毒症模型,大鼠共分为4组:对照组,假手术组,脓毒症组和FDP组。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假手术组行开关腹手术,脓毒症组建立脓毒症模型,FDP组在建立脓毒症模型的基础上股静脉给予1,6-二磷酸果糖(FDG),比较4组大鼠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时间(TT),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血小板聚集率以及血糖水平。结果:脓毒症组的PT、APTT、TT、D-D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4组大鼠FIB无显著性差异。FDP组的PT、APTT、TT、D-D明显低于脓毒症组,PT、APTT、TT稍高于对照组,FIB、D-D和ATⅢ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脓毒症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FDP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脓毒症组,但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第1,3,7天时脓毒症组和FDP组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FDP组第1,3,7天时血糖水平明显低于脓毒症组。结论:FDP能改善脓毒症大鼠的凝血功能,控制应激性的血糖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纤维蛋白原(FIB)浓缩物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在产后出血(PPH)早期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PPH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试验组患者采用(0.2~0.3g)/10 kgFIB浓缩物与250μg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250μg卡前列素氨丁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用药前后出血量及凝血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时间原时间(PT)、FIB及D-二聚体(D-D)]。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62%(29/3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75%(2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产后15 min时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使用药物治疗后2 h及产后24 h,试验组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前2组APTT、TT、PT、FIB、D-D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试验组APTT、TT、PT、D-D值显著低于对照组,FIB...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血栓弹力图(TEG)与凝血指标应用于急诊创伤患者输血治疗中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采集2019年1月-2021年8月在某院接受输血治疗的80例急诊创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输血治疗指导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凝血四项指标检测指导输血治疗)和观察组(TEG检测指导输血治疗)各40例,比较两组输血前、输血24h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血制品使用量、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院内病死率。结果:输血24h,两组PT、APTT、TT均较输血前缩短,血浆FIB水平较输血前升高,且观察组PT、APTT、TT短于对照组,血浆FI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血小板及红细胞使用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院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凝血指标检测指导创伤患者输血治疗相比,TEG检测指导输血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减少血制品使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