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汉时期张仲景所撰的《伤寒杂病论》紧扣血与津的关系,将瘀血的形成与发展分为瘀血停滞、瘀水互结、瘀热互结、干血四个层次,对其主症、病机要素、治法、方药等分别进行论述,形成了独特的瘀血学说,若能仔细体会,灵活运用,必可对临床辨治瘀血病证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凭脉辨证是张仲景辨证的主要特色,是《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之一,脉证在《伤寒杂病论》中内容丰富、论理精辟。探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关于脉证的条文,认为《伤寒杂病论》脉证思想主要包括凭脉辨病因、凭脉辨病位、凭脉辨病性、凭脉确定病证、阐释病机、凭论治凭脉判断预后几个方面,实际上就是凭借脉象辨证论治。《伤寒杂病论》脉证思想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也对临床诊治疾病和深入研讨中医基础理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消谷善饥的病因、病机及相关治则进行归纳总结,认为"胃热"和"瘀热互结"是引起消谷善饥的主要原因,逐瘀、泻热是治疗大法;在此基础上,对瘀热互结导致消谷善饥相关性疾病的病机进行阐述,并结合笔者临证经验,进一步阐释其理论指导意义,希望能为临床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董超锋  艾华 《河南中医》2014,(7):1213-1214
五苓散方出于《伤寒杂病论》,为治疗水液代谢障碍的代表方剂。五苓散证病机实质为脾失健运,水液运化失常,津液不能正常布化。五苓散证病位在脾。五苓散功效健脾通阳,蠲饮化津,原为脾失健运,水液运化失常,津液不能正常布化而设。  相似文献   

5.
《脉经》与仲景脉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杂病论》全书各篇中均以“辨某某病脉证并治”为题,把脉和病、证、治列为同等重要的地位;还有《平脉法》、《辨脉法》两个脉学的专篇。但《伤寒杂病论》曾遭散佚,目前只能见到经后人整理的书本,根据这些书本统计,《伤寒杂病论》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条文涉及到脉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难经》对积聚的论述奠定了后世积聚病辨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继承了《难经》关于积与聚的鉴别诊断;脉诊上,《金匮要略》在继承《难经》结、沉伏脉基础上提出了积聚可见细而附骨脉,并详细阐述了以脉象判断病变部位的方法;《伤寒杂病论》在《难经》五脏积基础上,提出了癥瘕、癥病、干血痨、脏结、痞证等病证名称并提出了证治方药,创立了鳖甲煎丸、桂枝茯苓丸、大黄■虫丸、大黄黄连泻心汤、理中丸、半夏泻心汤等方药。《伤寒杂病论》对《难经》积聚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明清时期痰瘀互结证的证素特征.方法:收集明确诊断为痰瘀互结证的医案并提取证素进行频数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痰瘀互结证病位证素主要是肝、胃、肺、肌肤、经络、心、筋骨、肾、胞宫,病性证素主要是气滞、热、气虚、风、湿、火、阴虚、毒、血虚、寒、津液亏虚等,对病位及病性证素采用因子分析,得出痰瘀互结证的兼证如:痰瘀阻络证;湿热蕴肤;风寒犯肺;肝郁脾虚;气虚津亏;火毒内蕴;心胃瘀阻;虚热内扰;血虚不荣.结论:频数分析、因子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痰瘀互结证的证素特征.  相似文献   

8.
“脉证”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指通过脉象判断疾病证侯、确立治法的思维方法,是仲景辨证施治的特色之一。《伤寒杂病论》对此论述颇详,如《伤寒论》、《金匮要略》各篇均冠以“某某病脉证并治”,且原文中通过脉象阐释病证者,《伤寒论》398条原文中有148条,《金匮要略》414条原文中有141条。由此可知,通过脉诊确定病因病机的辨证思维方法在仲景辨证体系中极其重要。现就《伤寒杂病论》中“脉证思维”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痰瘀互结证治理论滥觞于《黄帝内经》,其中虽没有提出痰瘀互结之名,但有“汁沫与血相搏”等痰瘀互结的论述;东汉张仲景首先提出了“痰饮”“瘀血”之名,自此,痰瘀互结证治理论进入新的发展期;隋、唐、宋不同时期医家对痰瘀互结证治理论进行了补充与发展,元代朱丹溪明确提出了“痰挟瘀血”,标志着痰瘀互结证治理论的成熟.明清医家继承并发挥了朱丹溪痰瘀互结的思想,将痰瘀互结证分为痰挟瘀血和瘀血挟痰两类,并用痰瘀互结理论解释临床多种疾病.至清代痰瘀互结证治理论已渐臻完善,成为中医理论的组成部分之一.目前“痰瘀互结证”已作为规范证候名使用于临床,是临床各科疑难杂症的重要病机.为提高痰瘀互结证临床诊治水平,今后尚需对痰瘀互结证病因病机、演变规律、辨证方法、生物学基础进行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0.
水逆证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第 74条曰 :“……渴欲饮水 ,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 ,由太阳病失治 ,表邪入里 ,水热互结 ,津气不化所致 ,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汗出 ,烦渴喜饮 ,饮后渴甚 ,水入则吐 ,小便不利等症 ,笔者临床采用加味五苓散辅以西药治疗 18例 ,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痰瘀互结证可归属于中医学津血同病的主要证型中,其理论形成与发展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黄帝内经》就已有“痰浊”“瘀血”“积证”等相关论述,后经过历朝历代医家不断阐明并发挥,至清朝已逐步发展完备,现在已作为中医学说的主要构成部分,应用于临证施治。痰瘀互结证治理论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辨治各种临床疑难杂症,尤其多见于心脑血管疾病中。痰浊、瘀血原本作为独立的证候要素与病理产物,但在疾病的发生与转归中相互胶结,进一步加大疾病诊治难度。目前,痰瘀互结证相关证治研究已受到普遍关注。作者总结归纳痰瘀互结证的理论源流、病因病机及现代医学研究、临床论治,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贾士安 《中医研究》1995,8(6):14-15
《伤寒杂病论》下利辨治13法山东250011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贾士安主题词《伤寒杂病论》泄泻/中医药疗法解表升津法《伤寒论》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为邪袭太阳,卫表闭郁,胃中津液不能由脾输肺宣达皮毛,而下趋大肠。治以葛根汤,方中桂...  相似文献   

13.
学习中医的人都知道,温病学肇始于《伤寒杂病论》.然而,很多人却没有了解到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有“温病脉证并治”这一重要篇章.因为有一些中医人根本就不知道《伤寒杂病论》有白云阁藏本,也不知道这个藏本的木刻原版就保存在南阳医圣祠(南阳张仲景博物馆),是国家二级文物,是医圣祠镇馆之宝.  相似文献   

14.
慢性重型肝炎黄疸辨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疸是慢性重型肝炎突出临床表现之一,血清胆红素(黄疸)持续不降可发生肝细胞液化性和凝固性坏死,从而导致肝功能衰竭.湿、毒、瘀互结是慢性重型肝炎黄疸的重要病机,病性有寒热之别,证候有虚实之异.根据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辨治黄疸理论,结合临床辨证,以阳黄、阴黄、瘀黄论治,运用泄热解毒、温化寒湿、活血化瘀治疗慢性重型肝炎黄疸,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5.
<正>渴证是一种临床常见病证,反映体内津液代谢状况。外感内伤均可致渴,渴证常见病因为津液不足与津液输布失常。在《血证论》中,唐容川认为,多种病邪相兼为病致渴,但以瘀热互结为重,故治法以清热活血化瘀为本,然慎勿过剂,病邪既去,当以养阴生津为本。1瘀热搏结,相兼致渴"瘀热"最早见于《伤寒论》:"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另《金匮要略》载:"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胸痹的中医证候分布出现了新的时代特征。脾肾两虚、痰瘀互结是胸痹的"病重之源",治疗胸痹血、脉、心之病,必关联脾肾。脾肾功能低下,易促使机体气血津液输布失常,代谢产物蓄积体内而致血、脉、心功能异常渐至痰瘀互结之胸痹。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理论,遵循"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治疗当选"益肾健脾,涤痰散结"法。张军平教授以此临证多获良效。  相似文献   

17.
探讨《伤寒杂病论》有关皮肤瘙痒的病因病机,概括为风气往来、营卫不和,湿邪留着、搏于气血,津气两虚、肌肤失痒,瘀毒阻滞,疥疮丛生,四种常见证候类型,并分析其辨证施治规律,为临床审因论治皮肤瘙痒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散结法在临床上的应用祁爱菊北京石景山区八角医院散结法应首先认清气血痰结的辨证关系,气行脉外属表,血行脉中属里。气病及血,使血行不利必瘀,血病及气,气行不畅必阻,瘀为血滞而成,痰为津液所化,津液同源,故津血为病,则有痰瘀并结情况。《景岳全书》云:“块乃...  相似文献   

19.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其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将水气病分为四水与黄汗."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肤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该篇第5条、第25条提出里水病名."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而里水并未出现在开篇第一条的总论分类里,关于里水,古往今来众医家持有不同看法,现笔者将历代医家对"里水"的论述整理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20.
对《辅行诀》30味加减药的药证进行归纳和比较后发现,其中28味药的药证与《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相符;地榆在《伤寒杂病论》中未见,其药证与《神农本草经》同;而山萸肉的药证在《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中均未见论及。因此,从药证的角度看,《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间的有着高度同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