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中 ,不包括A 发热  B 咽峡炎C 浅表淋巴结肿大D 骨髓中见变异淋巴细胞E 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反应2 典型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外周血常规特点是A 白细胞总数正常 ,淋巴细胞分类计数正常 ,有变异淋巴细胞B 白细胞总数升高 ,淋巴细胞分类计数正常 ,有变异淋巴细胞C 白细胞总数升高 ,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升高 ,有变异淋巴细胞D 白细胞总数降低 ,淋巴细胞分类计数正常 ,有变异淋巴细胞E 白细胞总数正常 ,淋巴细胞分类计数正常 ,无变异淋巴细胞3 常用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早期病原诊断为A VCA -IgG (+)…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的临床特征,以利于早期诊治.方法 对13例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均出现发热,均伴淋巴结肿大,伴咽痛10例(76.9%);扁桃体肿大9例(9.2%);皮疹6例(46.1%);肝、脾肿大8例(61.5%),以脾大居多;白细胞总数>10×109/L11例(84.6%),发现异型淋巴细胞>10%者11例(84.6%),肝功能异常6例(46.2%),血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10例(76.9%),EB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11例(84.6%).结论 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为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喉炎,外周血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感染后体内出现抗EBV抗体,异型淋巴增高>10%.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和EB浓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5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参与研究,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归纳总结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根据患者的异型淋巴细胞数量进行分组,查看不同组别患者的EB病毒浓度,以此寻找其与异型淋巴细胞数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经过研究发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大多伴有发热的症状,同时患者存在淋巴结和肝脾等组织肿大的症状。根据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外周血中均有不同数量的异型淋巴细胞存在。其中A组患者共计3例,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占比为1%~5%,B组患者共计6例,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占比约为6%~10%;C组患者共计9例,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占比为11%~15%;D组患者共计12例,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占比为16%~20%;E组患者共计15例,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占比超过20%。经过统计对比,E组患者的EB病毒浓度显著高于其他组别患者。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EB病毒浓度与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存在一定的联系,可以作为患者病症诊断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异型淋巴细胞是外周血中出现的一种形态变异的非典型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的原因很多,通常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肝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病毒感染时可以使淋巴细胞增生亢进。健康人异型淋巴细胞<2%,当>5%具有临床意义,>10%具有诊断意义。在儿科,尤其是反复发热儿童,医生越来越重视形态的检查,异型淋巴细胞对诊断病毒性感染带来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治疗与转归,提高本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住院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103例临床资料.结果 103例均有发热、淋巴结肿大(100.0%),咽峡炎96例(95.0%),肝脏肿大54例(53.0%),脾脏肿大37例(36.0%),双眼浮肿59例(58.0%),鼻塞45例(44.0%),皮疹37例(36.0%),咳嗽27例( 26.0%),呕吐、腹泻31例(30.0%);合并肝功能损害49例(48.6%),支气管炎肺炎17例(16.5%),心肌损害37例(36.5%),血小板减少2例(2.0%),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109/L者101例(98.0%),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10%者103例(100.0%),EB病毒IgM检测阳性者92例(91.0%).治愈94例、好转9例,治愈率100.0%(103/103).结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累及多个系统,双眼浮肿对早期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10%及EB病毒IgM阳性具有特异性,可提高本病的早期诊断;阿昔洛韦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张立营  陈朴  彭宇生  王鹏 《安徽医药》2020,24(12):2502-2504
目的探讨异型淋巴细胞、 EB病毒 ?DNA(EBV?DNA)和 EBV抗 CA?IgM(VCA?IgM)阳性率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 2018年 9月至 2019年 4月在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 128例 IM病儿和 80例健康对照者。测试异型淋巴细胞、 VCA?IgM和 EBV?DNA的阳性率,并比较这 3个指标在 IM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EB感染组异型淋巴细胞、 VCA?IgM和 EBV?DNA阳性率(61.72%、70.31%、95.31%)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EBV?DNA诊断 IM的灵敏度(95.31%)和阴性预测值(92.94%)高于异型淋巴细胞(61.72%、62.02%)和 VCA?IgM(70.31%、66.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后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诊断 IM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联合检测诊,断 IM的灵敏度为 96.88%,特异度为 96.25%。结论 EBV?DNA阳性率对 IM的诊断效能高于其他两项检测指标,但异型淋巴细胞(大于 10%)诊断 IM的特异度达到 100%。若三者联合检测,其对于 IM的早期诊断价值将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35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5例患儿中发热35例(100%),淋巴结肿大32例(91%),咽峡炎31例(88%),合并化脓性扁桃体炎2例,咳嗽20例,合并支原体感染5例,合并血液病2例(5%),皮疹7例(20%),双眼睑浮肿10例(29%),肝大5例(14%)。结论对持续发热或反复发热伴淋巴结肿大、肝大且白细胞计数增高的患儿需进行末梢血分类检测,特别是异型淋巴细胞检测,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临床治愈率的关键;肝功受损和肺炎是常见并发症;部分肾小球疾患及血液病易与该病混淆,应注意区分诊断。  相似文献   

8.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EB病毒感染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以发热(100%)、淋巴结肿大(100%)、咽峡炎(97.4%)、肝脏肿大(76.3%)、脾肿大(63.2%)为主要表现,其次为皮疹(26.3%)、眼睑浮肿(21.1%)、鼻塞(13.2%),异型淋巴细胞>10%占63.2%,嗜异凝集试验阳性占57.9%,EBV-VCA-IgM阳性占76.3%。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复杂,可引起多个器官系统损害,结合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治愈率高,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6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M)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的增生性传染性疾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年。临床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高及出现异型淋巴细胞为主要表现。由于不典型病例增多,容易误诊误治,为增强对该病的认识,现将我院在2006年5月收治入院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6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90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使临床诊断水平得以提高。方法9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回顾分析患儿的临床特点,并探究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IM患儿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脏肿大、咳嗽、脾肿大、皮疹、双眼睑水肿;实验室检查白细胞(WBC)总数升高,异型淋巴细胞超过10%或总数超过1×109/L;EB病毒抗衣壳抗原抗体阳性;患儿经常规及相应处理治疗均治愈。结论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复杂多样,部分患儿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多种多样,通过提高对患儿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认识,减少误诊,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讨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特征,并发症,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36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患儿出现发热,咽,扁桃体炎和淋巴结肿大的典型临床三连征,占全部病例的43.4%;并发症以肝脏损害最常见,其次为肺炎,心肌损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也有部分患儿表现为双眼睑水肿,变异淋巴细胞比例增高>10%见于83.8%病例。是诊断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便有效的筛查手段,但其增高程度与病情的轻重和预后无关。EBV-VCA-IgM是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指标之一。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各异,病后应注意随访外周血变异淋巴细胞计数,血清EBV-VCA-IgM,肝功,心肌酶等检查,提高对本病实验室检查特点的认识,有助于减少临床误诊和漏诊,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联合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治疗,预后大都良好。  相似文献   

12.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和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分析8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特点。结果 外周血涂片异形淋巴细胞超过10%60例,占69.8%,其中26例〉0.20,白细胞增高52例,占60.5%,淋巴细胞绝对值增高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50%以上,ESR增快52例(60.5%),心肌酶谱增高8例,31例贫血,血清嗜异凝集试验效价≥1:40(或1:64)为阳性,69例,胸片异常22例。结论 对发热、咽痛,周围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或伴起病初期出现皮疹者,需警惕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作血常规,异形淋巴细胞检查及骨髓等血液学检查。  相似文献   

13.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所致的机体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急性传染性疾病,其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也是引起儿童长期发热的重要病因。虽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属于良性自限性疾病,但严重的并发症也会导致死亡,因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淋巴细胞在病变的过程中发生形态学改变,形成异形淋巴细胞,其检验对其具有重要诊断作用。本文从异型淋巴细胞的产生机理、形态分类、检验报告等方面作了详尽的综述,以利于检验工作都有一个明确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以下简称传单)患儿实验室检测中EB病毒DNA和异型淋巴细胞的辅助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取实时荧光PCR技术来定量检测EB病毒DNA的含量拷贝数(〉1.0×103为阳性)和血液室异型淋巴细胞计数检测比例(〉4%为阳性)。结果在48例传单患者中,EB病毒DNA〉1.0×103(阳性)40例,EB病毒DNA〈1.0×103(阴性)8例。异型淋巴细胞〉4%(阳性)22例,异型淋巴细胞〈4%(阴性)26例。EB病毒DNA阳性率占83.3%;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占45.8%。说明实验室检测对传单患儿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结论 EB病毒DNA定量拷贝数检测有相当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传单患者的快速诊断;异型淋巴细胞检测具有45.8%阳性辅助诊断价值,虽然辅助诊断价值没有核酸检测高,但是对实验室条件要求不高,更适合不具备条件开展分子生物实验室的基层医院开展辅助诊断传单患者。  相似文献   

15.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结果。结果发热,咳嗽,咽痛,皮疹,淋巴结、肝脾肿大为本病主要症状及体征,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出现不同比例的异型淋巴细胞,肝功能异常及合并MP—Ab阳性是主要的实验室检查指标,更昔洛韦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95.7%。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多样,EB病毒感染危害较重,应引起临床重视,予以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EB病毒(EBV)抗体联合EBV-DNA载量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60例IM患儿作为观察组,同期在我院行健康体检EB病毒排查的60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EBV抗体阳性率和EBV-DNA载量,不同年龄段患儿组EBV抗体阳性率,以及各检测指标对IM的诊断价值。结果 两组EBV抗体(EA-IgM、VCA-IgG、VCA-IgM、EB-DNA及VCA-IgM联合EB-DNA载量)阳性率比较,观察组更高(P<0.05),而NA-IgG阳性率比较无差异(P>0.05)。经对比不同年龄段患儿EBV抗体阳性率发现,3~6岁患儿EBV抗体阳性率比例最高,且随着年龄增长,VCA-IgM和VCA-IgG阳性率呈现增高的趋势,但无差异(P>0.05)。单项指标检测比较发现,VCA-IgM的诊断价值最好,比较各组诊断指标(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发现,VCA-IgM联合EB-DNA载量的各项诊断指标均高于VCA-IgG单独检测,敏感度、准确度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VCA-IgM和EB-DNA单独检测(P<0.05)...  相似文献   

17.
炎琥宁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炎琥宁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炎琥宁注射液,对照组采用病毒唑注射液治疗,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结果:炎琥宁治疗组的热程、咽峡炎、肝脾淋巴结肿大的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而且治疗组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异型淋巴细胞及肝功能恢复至正常的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炎琥宁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8.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EB病毒(E BV)所引起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以发热、咽喉炎、淋巴结、肝脾肿大及外周血有异型淋巴细胞为其典型的临床特点,但由于其临床症状复杂,且全身各个器官均可受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极易误诊,我们通过对2 0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观察,现将其误诊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袁江  李宝冬  周耀铃 《首都医药》2007,14(18):20-20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对45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45例EB病毒IgM抗体为阳性;嗜异凝集素抗体阳性30例(66.67%);外周血异常淋巴细胞在>10!例(46.67%),支原体抗体阳性4例(8.89%)。并发脑炎、肝功损害、肺炎、肾炎、心肌损害共17例(37.78%),经治疗均痊愈,未遗留后遗症。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具有一定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上易引起多器官系统的损伤,及早诊治,预后一般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的价值及指导治疗的作用。方法65例(65眼)疑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均接受眼底照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将临床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眼底照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的诊断价值、诊断符合情况。结果65例患者中,临床诊断阳性47例,阴性18例;眼底照相检查阳性47例,阴性18例;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阳性47例,阴性18例。将临床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眼底照相检查的诊断敏感度为87.2%(41/47),特异度为66.7%(12/18),准确度为81.5%(53/65),阳性预测值为87.2%(41/47),阴性预测值为66.7%(12/18);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的诊断敏感度为97.9%(46/47),特异度为94.4%(17/18),准确度为96.9%(63/65),阳性预测值为97.9%(46/47),阴性预测值为94.4%(17/18)。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眼底照相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诊断47例阳性患者中,轻度17例,中度16例,重度14例;眼底照相检查41例真阳性患者中,轻度14例,中度14例,重度13例;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46例真阳性患者中,轻度16例,中度16例,重度14例。眼底照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对轻度、中度、重度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中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的价值较眼底照相检查高,更能有效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