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常晓慧  孙辉  向阳  徐学新  栾岚  成玉斌 《临床荟萃》2012,27(4):348-348,352
患者,男,54岁,因间断乏力、发热半个月于2010年10月12日就诊解放军二一○医院。入院前半个月出现轻度乏力伴发热、咳嗽、咳痰,在当地医院化验血常规:白细胞(WBC)0.41×109/L,血红蛋白(Hb)112g/L,血小板(PLT)75×109/L,中性粒细胞(ANC)0.02×109/L,粒细胞过少无法分类;骨髓穿刺示ANC缺乏症,肺CT示双肺炎性改变,腹部彩色超声提示肝硬化;遂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相似文献   

2.
为了观察rhG CSF对恶性肿瘤放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的疗效 ,对 14 0例恶性肿瘤放化疗所致粒细胞减少的患者用此国产rhG CSF(粒生素 )进行治疗。白细胞 <3.0× 10 9/L或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 (ANC) <2 .0× 10 9/L时开始用粒生素 75 μg,皮下注射 ,每日 1次 ,待白细胞 >4 .0× 10 9/L或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 >2 .5× 10 9/L时停药。结果表明 :粒生素能使放化疗所致粒细胞减少回升至正常范围 ,平均时间为 4 8天 ,有效率 96 .4 %。结论 :粒生素可以明显减轻放化疗过程中外周血白细胞下降程度 ,缩短白细胞恢复时间 ,且毒副反应轻、安全可靠 ,有利于放化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抗甲状腺药物(ATD)致不同程度粒细胞缺乏症的疗效。方法40例明确诊断为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Graves病)的患者,服用ATD前血常规中性粒细胞数量正常,服用ATD后3~16周,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0.09~0.499)×109/L(2次细胞计数);依据中性粒细胞缺乏的轻、中、重程度将患者分为A、B、C 3组;A组16例,B组14例,C组10例;3组患者立即停用ATD,给予盐酸小檗胺和利血生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150~300μg每日1次皮下注射,第1次应用G-CSF 4~24小时复查血常规,以后每天复查血象,直至血中性粒细胞≥2.0×109/L考虑停药;有症状患者同时加用广谱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结果中性粒细胞轻度缺乏[中性粒细胞计数(0.3~0.499)×109/L]、中度缺乏[中性粒细胞计数(0.1~0.299)×109/L]患者其粒细胞计数可逐渐上升至正常范围;重度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计数0.09×109/L)患者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较轻、中度缺乏的患者明显延长;中性粒细胞重度缺乏患者经过以上治疗,应用G-CSF 4~24小时中性粒细胞不升,以后中性粒细胞上升较慢,其中7例患者粒细胞达正常水平,另3例患者因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严重感染死亡,死亡前1天中性粒细胞仍然不升高。结论G-CSF对轻、中度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效果明确,且对前者的疗效优于后者;G-CSF对重度粒细胞缺乏恢复时间延迟,疗效不满意;第一次注射G-CSF 4~24小时中性粒细胞计数是评价G-CSF是否有效的指征。  相似文献   

4.
粒生素对肿瘤病人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和感染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研究观察粒生素(rhG-CSF)对肿瘤病人化疗后促进WBC和ANC减少的恢复作用,以及控制感染和对口腔溃疡的疗效.20例肿瘤病人化疗后WBC<2.5×109/L,ANC<1.5×109/L时每日皮下注射粒生素150μg,一般应用5天,或连续注射至WBC,ANC恢复到正常水平.对照组WBC,ANC也降到同样水平,不用任何细胞因子,但骨髓严重受抑时可给予成分输血.在观察期内隔日查血象,注意体温,口腔粘膜及肺部体征等.粒生素组病人化疗后WBC,ANC恢复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两者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发热时间缩短,口腔溃疡愈合快(P<0.05).观察结果表明,小剂量短疗程粒生素对肿瘤病人化疗后能有效地升高WBC与ANC水平,缩短发热时间,加快口腔溃疡愈合速度,还能减少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5.
王凤霞 《当代护士》2007,(11):58-60
目的 探讨血液肿瘤患者化疗期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对56例血液肿瘤患者化疗期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医院感染部位常见于口腔、肺部、肛周,医院感染发生与化疗后周围血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化疗阶段有关.当周围血白细胞计数<2.0×109/L(χ2=82.29,p<0.01)、中性粒细胞计数<1.0×109/L(χ2=20.57,p<0.01)、化疗阶段在8~14 d时(χ2=45.37,p<0.01)易发生感染.结论 中性粒细胞数的恢复是血液肿瘤化疗患者从全身感染中康复的关键因素,应加强对血液肿瘤患者口腔、肺部,肛周的护理和临床观察,并及时治疗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适用于临床的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A)的方法,并作临床初步应用。方法采用FCM,以前向散射和侧向散射参数区分全血标本中的淋巴细胞和粒细胞,设定粒细胞门,用CD16b-藻红蛋白(PE)和CD177-别藻蓝蛋白(APC)单克隆抗体分别检测中性粒细胞中表面表达CD16b和CD177抗原细胞的百分率。用所建方法检测健康对照32名,确定参考范围,以此作为判断受检者血液中抗CD16b或CD177抗体存在与否的依据。检测外周血白细胞(WBC)总数〈4.0×109/L且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2.8×109/L的59例患者的CD16b和CD177百分率,并对其中中性粒细胞表达CD16b和/或CD177百分率低于参考范围(即判为相应抗体阳性)的患者给予激素治疗,观察疗效。结果健康人群中性粒细胞中表达CD16b和CD177的百分率分别为98.36%±1.53%和74.95%±11.07%,据此分别确定了健康人群中性粒细胞表达CD16b和CD177的参考范围分别为CD16b〉95.36%、CD177〉53.25%(即〉x珋-1.96s)。59例患者中有23例(39.0%)ANA阳性,其中ANC〈2.0×109/L患者的ANA阳性率(50.0%)远高于ANC〉2.0×109/L患者(27.6%)。ANA阳性患者经激素治疗后,WBC和ANC上升。结论 FCM检测抗中性粒细胞CD16b和CD177抗体是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AIN)实验简便、快捷的诊断方法,有助于AIN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疗效判断。  相似文献   

7.
中性粒细胞是抵御病原菌的第一道重要防线。中性粒细胞由骨髓造血祖细胞产生,在外周血内其半衰期约7~8 h。中性粒细胞前体细胞的高增殖活性和外周中性粒细胞的高度更新特性,使其成为迅速杀灭体内增殖细胞的细胞毒制剂的靶细胞。因此,接受化疗的癌症病人具有高度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中性粒细胞减少是癌症化疗中的严重副作用,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是致命感染的重要风险因素。体温≥38·2℃和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0·5×109/L,需要住院及静脉注射抗生素治疗。病人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1·0×109/L持续1 w,发生感染的机会为50%,如…  相似文献   

8.
正骨髓抑制指骨髓中的血细胞前体活性下降。目前,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抗癌药物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分为0度~Ⅳ度。Ⅳ度骨髓抑制标准为:白细胞计数1×109/L、中性粒细胞0.5×109/L、血小板25×109/L、血红蛋白65g/L。此期极易发生感染性休克和严重出血,是导致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1])。毛霉菌属接合菌纲真菌,主要存在于土壤和腐败的食物中。中性粒细胞减少是毛霉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高糖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中性粒细胞水平与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无复流现象的关系。方法入选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0例,检测入院时中性粒细胞水平。依据入院时中性粒细胞水平结果将患者分为中性粒细胞未升高组(≤6.4×109/L)和中性粒细胞升高组(>6.4×109/L),根据PCI后冠脉造影血流速度分级,将患者分为冠脉血流正常组(TIMI分级=3)和无复流组(TIMI分级≤2),进一步比较组间临床特征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中性粒细胞水平与无复流发生关系,以ROC曲线评估中性粒细胞计数预测无复流发生的诊断价值。结果中性粒细胞升高组患者中无复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性粒细胞未升高组(33.3%vs.17.2%,P<0.05)。无复流组患者入院中性粒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冠脉血流正常组[(7.9±4.3)×109/L vs.(6.2±3.0)×109/L,P=0.0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入院中性粒细胞水平是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冠脉造影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2.40,95%CI为1.18~5.15,P=0.023),但是ROC曲线分析表明入院中性粒细胞水平不能作为诊断无复流的单项检验指标。结论入院时中性粒细胞水平是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冠脉造影无复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不能作为单一生物标记物用于预测无复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中性粒细胞缺乏症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性粒细胞缺乏症(粒缺)是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是血液系统疾病中的急症。既往因治疗方法有限,早期病死率很高。目前由于新一代抗生素、细胞因子、层流洁净病房及成分输血的使用,病死率大大降低。但医源性粒缺临床常见发生。我院收治1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中性粒细胞缺乏症患者12例,均符合粒缺诊断标准[1]。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34~79岁。粒缺原因:①解热镇痛药使用后6例;②肿瘤化疗后4例;③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服用丙基硫氧嘧啶2例。1.2临床表现①发热:本组患者均明显发热,T38.7~41.3…  相似文献   

11.
中性粒细胞缺乏是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70%以上的病例由药物引起,常见致病药物几乎涉及所有种类.临床表现以明显咽干、发热、肺炎、败血症常见.患者易并发严重感染而危及生命,约2/3的患者并发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然而通过早期发现和广谱抗生素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应用,目前总体死亡率在5%以下.在我国尚缺乏相关统计资料,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重、抗生素及非甾体抗炎药物的过度使用,临床工作者对本病应提高警惕,力争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2.
患者, 男, 23岁, 因"反复感染伴中性粒细胞减少20余年"入院。患者出生后2周即出现脐炎, 后伴支气管肺炎、口腔溃疡、肛周溃疡反复发作(每年发作10~12次), 抗感染治疗后可好转。患者因反复口腔感染, 牙齿逐渐脱落。曾查血常规发现WBC 4.87×109/L,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0.19×109/L, HGB、PLT正常;当地医院考虑中性粒细胞缺乏症, 间断予以G-CSF升白细胞治疗, 效果不理想。1年前因化脓性阑尾炎行腹腔镜手术, 术后切口迁延不愈遂就诊于我院。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中性粒细胞水平与ST段下降幅度(STR)及血浆N末端利钠肤原(NT-proBNP)相关性.方法 入选发病12小时内成功接受PCI的STEMI患者195例.PCI术前、术后2小时分别记录18导联心电图,PCI术后12小时进行中性粒细胞计数和NT-proBNP水平检测,随访6个月,记录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根据其中性粒细胞水平分为3组:A组(中性粒细胞<4.78×109/L)32例;B组[中性粒细胞(4.78~8.79)×109/L]118例;C组(中性粒细胞>8.79×109/L)45例.结果 C组PCI术后2小时STR>70%所占比率较A组明显减少(17.8%vs 43.8%,P<0.05);STR<30%组高中性粒细胞(>8.79×109/L)血症、高血浆NT-proBNP(>600 pmo/L)比率均明显高于STR>70%组(33.3%vs 13.8%、34.9%vs 12.3%,P<0.05或<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C组中性粒细胞与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r=0.401,P<0.01);随访6个月,3组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后中性粒细胞水平与STR和NT-proBNP水平密切相关,PCI后中性粒细胞数早期监测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心肌组织灌注水平和临床预后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预防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在绵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60例急性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进行干预,观察组采用PEG-rhG-CSF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化疗前及化疗3周后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ANC)和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化疗后3周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开始时间、持续时间和结束时间,比较两组患儿化疗3周后在白细胞降低发生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化疗3周后,两组患者的ANC、WBC水平均较化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患儿的ANC、WBC水平分别为(6.77±4.22)×109/L、(9.17±3.36)×109/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34±2.34)×109/L、(8.91±3.56)×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5.
白细胞减少症和(或)粒细胞减少症在临床上颇为常见,前者定义为WBC<4×109/L,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定义为ANC<1.5×109/L,其病因多种多样,但目前临床上用于病因诊断的试验很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外科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及影响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儿童医院2002年1月至2008年6月58例NEC患儿的临床资料,58例NEC患儿分为非手术组和手术组,术后治愈组和死亡组,进行临床疗效和危险因素(包括孕周、出生体重、腹壁发红、气腹、肠壁积气、固定的肠袢、门静脉积气、血小板计数、动脉血气pH值、呼吸衰竭和手术方式)比较.[结果]58例NEC中行手术治疗27例,治愈17人,死亡10人,治愈率63%.手术组较非手术组并腹壁发红、气腹、固定的肠袢、血小板<100×109/L、动脉血气pH值<7.3的比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死亡组较治愈组合并白细胞<5.0×109/L、血小板<100×109/L、动脉血气pH值<7.3和呼吸衰竭的比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腹是NEC的绝对手术指征,而腹壁发红、固定的肠袢、血小板<100×109/L、动脉血气pH值<7.3可作为相对手术指征.一期吻合术与肠造瘘术的选择需进一步研究.白细胞<5.0×109/L、血小板<100×109/L、动脉血气PH值<7.3和呼吸衰竭为影响NEC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积极防治NEC合并症可提高NEC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例1,女,72岁.2010年5月在外院体检时发现白细胞升高(11.53×109/L),单核细胞比例升高(具体不详),未予注意.2010年7月来我院查血常规示WBC 14.31×109/L,HGB 139 g/L,PLT 211×109/L,单核细胞0.169、嗜酸粒细胞0.059,嗜碱粒细胞0.015,中性粒细胞8.67×109/L.患者无头昏、头痛,无发热、盗汗,无腹痛、腹胀.入院查体:皮肤黏膜未见新鲜出血点及瘀斑,两侧腹股沟可触及多个黄豆大小肿大淋巴结,胸骨叩痛阴性,肝、脾肋缘下未及.结核杆菌抗体提示弱阳性;红细胞沉降率26 mm/1 h;C反应蛋白(CRP)正常;肿瘤标志物全套检测正常.全身浅表淋巴结彩超示右侧颈部(0.8 cm×0.3 cm)及双侧腹股沟(1.2 cm×0.3 cm和0.6 cm×0.3 cm)可见淋巴结,颈部左侧、双侧腋下及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7月27日骨髓细胞学检查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系占0.498,嗜酸粒细胞0.072,幼稚单核细胞0.072,成熟单核细胞0.132,考虑为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外周血细胞分类示单核细胞0.12,未见幼稚细胞.染色体检查提示46,XX.bcr-abl融合基因阴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甲型和乙型流行性感冒(流感)孕妇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和中性粒细胞比率(NE%)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163例发热孕妇依据感染病原体分为甲型流感组52例、乙型流感组18例和普通上呼吸道感染组93例,检测3组CRP、WBC、NE和NE%水平,并比较WBC> 10×109/L、NE>6.4×109/L、NE%>75%和CRP> 10 mg/L构成比.结果 甲型流感组和乙型流感组CRP水平((26.25±11.03)、(25.34±10.89) mg/L)低于普通上呼吸道感染组((53.25±21.03)mg/L) (P<0.05),WBC、NE、NE%水平与普通上呼吸道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型流感组WBC> 10×109/L、NE>6.4×109/L、NE%>75%和CRP>10 mg/L构成比分别为13.46%、21.63%、43.41%、9.82%,乙型流感组分别为5.56%、22.22%、44.44%、16.67%,普通上呼吸道感染组分别为23.66%、45.16%、61.29%、34.41%,甲型流感组和乙型流感组4项指标构成比低于普通上呼吸道感染组(P<0.05),甲型流感组WBC> 10×109/L、CRP> 10 mg/L构成比与乙型流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发热孕妇行C反应蛋白和WBC检测,在判断病情及指导临床用药上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10 a来,我们采用中药复方皂矾丸对症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AM L)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40例患者均为AM L,经骨髓检查及免疫分型确诊。以上均为初诊患者,能配合观察,治疗前肝、肾功能正常。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16~68(平均为42)岁,M13例,M29例,M41例,M56例,M61例;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性8例,年龄15~70(平均42.5)岁,M12例,M210例,M42例,M55例,M61例。治疗组化疗结束时白细胞平均为2.3×109/L;化疗后第5天白细胞平均为1.3×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占0.30;化疗后第10天白细胞平均为0.8×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占0.001;化疗后第15天白细胞平均为2.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占0.40。对照组化疗结束时白细胞平均为2.4×109/L;化疗后第5天白细胞平均为1.5×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占0.32;化疗后第10天白细胞平均为0.6×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占0.001;化疗后第15天白细胞平均为1.3×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占0.21;化疗后第2...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37岁,左腹部间断性隐痛,进食后加重伴腹泻4月余.查体未见明确异常.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23.01×109/L,血小板计数43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数86.4%,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9.88×109/L,血钠127 mmol/L,血钙1.99 mmol/L;肿瘤标志物未见明显异常.腹部CT:平扫见降结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