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疗效.方法:总结病人共126例,均以溶栓治疗为主.结果:临床治愈85例,良好34例,进步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9%.结论:绝大多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可以经溶栓和抗凝为主的非手术治疗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方法,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278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诊断方法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DVT患者共278例,初诊误诊率为20.1%(56/278),采用D-二聚体检测后初诊误诊率由28.7%(2005年7月前)下降为11.1%(2005年7月后)(P<0.001)。急性期与亚急性期患者245例(254条肢体),其中196例(202条肢体)患者采用全身静脉溶栓[113例(117条肢体)]或患肢足背静脉溶栓[83例(85条肢体)](溶栓组),溶栓治疗后2周,溶栓组与未溶栓组[49例(52条肢体)]患肢周径缩小治疗有效率(97.5%vs 80.8%)及患肢周径缩小所需时间[(6.1±1.2)天vs[(7.9±2.5)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溶栓组与未溶栓组出院前后彩超检查溶栓效果,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65)。相对于全身静脉溶栓治疗,患肢足背静脉溶栓对患肢周径缩小程度和彩超检查的血栓情况无明显改善(P=1;P=0.2932),但可以有效缩短患肢周径缩小所需时间[(5.8±1.3)天vs(6.6±1.9)天,P<0.001]。慢性下肢DVT患者33例,经保守治疗症状缓解率为87.9%(29/33)。结论 D-二聚体检测简单、快速并且无创,联合超声多普勒检查是基层医院诊断DVT的首选手段。患肢足背静脉溶栓安全性较好,可加速症状缓解,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
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6例分析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6例分析海军总医院普外科(北京,100037)秦建辉张航法山东省昌乐县人民医院(262400)李宪笃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尤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在逐年增多。1991年12月至1997年2月收治47例...  相似文献   

4.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抗凝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起  时德  赵渝  肖乐 《临床外科杂志》2004,12(11):712-713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acutedeepveinthrombosisolowerlimbs ,ADVT)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 ,若不及时治疗可引起患肢静脉功能不全 ,遗留严重后遗症。若并发肺栓塞则可危及生命。ADVT的药物治疗至今是临床难题。近年来新药不断出现 ,但单药应用疗效不理想。 2 0 0 2年 11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导管直接尿激酶泵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2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在置入腔静脉滤器后,经小隐静脉(或大隐静脉)置入溶栓导管局部直接溶栓,共4~5 d。结果髂股静脉完全再通率21.7%(5/23),临床治愈率78.2%(18/23),总有效率100%;未发生肺栓塞及出血并发症。结论经导管局部直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再通率高且安全。  相似文献   

6.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国产尿激酶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以大剂量尿激酶为主的祛纤、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和扩张血管综合溶栓疗法。治疗期间监测PT、APTT、Fbg等指标 ,并作下肢多普勒和彩色B超的随访检测以评判疗效。 结果 判断效果指标 :症状 ,体征 ,多功能血管诊断仪 (Doppler)和静脉瓣膜功能检查 (PPG) ,痊愈 90例 ,占 13 .7% ,优良 44 4例 ,占 67.48% ,有效 12 2例 ,占 18.5 4% ,3例死于肺栓塞 ,总有效率 10 0 %。结论 以大剂量尿激酶为主的综合溶栓方案具有高效、安全、简便特点 ,值得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7.
我们自2003年7月至2003年12月应用导管振动溶栓技术(Trellis)治疗了1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取得了良好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及其思考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张柏根 《中华外科杂志》2001,39(11):823-824
20世纪 6 0年代前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被视为少见病 ;自 80年代以来 ,随着国内血管外科专业的迅速发展 ,多种诊疗技术的推广应用 ,DVT的检出率逐趋增多 ,并成为周围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无论在诊断、治疗及基础研究方面 ,虽然已有许多公认的进展 ,但仍然有不少问题未被克服或揭示 ,值得思考与探索。一、有创与无创检查现代超声技术可以测定下肢静脉的最大回流量(超声多普勒血流仪 ) ,也可观察静脉通畅性及有无血栓存在 (超声多普勒实象显示仪Doppler) ,超声多普勒的无创性及可重复检查的优点毋庸置疑。但是 ,…  相似文献   

9.
下肢骨折术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及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显著的方法。方法 设通常静脉滴注尿激酶、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注射液 13例为对照组 ,设经导管静脉内尿激酶溶栓 11例为治疗组 ,行两组治疗对比。结果 治疗组的治愈率 81 85 % ,总有效率 10 0 % ;对照组治愈率 2 3 1% ,总有效率 6 9 2 % ,两者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经导管血管内溶栓方法 ,用药量少 ,直接栓内溶栓 ,加之机械性破坏血栓 ,溶栓效果迅速 ,减少出血等副作用 ,是治疗骨折术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取栓、药物溶栓和抗凝治疗,然而选择哪种治疗方法最为有效和可行,目前仍然存在争论.本文通过回顾性总结我院1996年12月~1998年4月间23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就药物溶栓、抗凝治疗、手术取栓的时机以及急性期后抗凝药物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评价介入导管溶栓与外周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对88例深静脉血栓病例分别行介入导管溶栓(44例)和外周静脉溶栓(44例),观察治疗前后下肢周径变化、血管通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下肢周径均有显著缩小;住期间、治疗后6个月、12个月血管通率,介入组优外周组(P<0.05);介入组出血并发症高外周组(P<0.01).结论:介入导管溶栓治疗外周静脉血栓具有血栓溶解率高、期通率高、操作简便、并发症少且可控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下肢恶性肿瘤行保肢治疗手术后深静脉栓塞形成的风险因素、预防以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各类下肢恶性肿瘤行保肢治疗手术的病例资料,研究该类手术后深静脉栓塞发生的风险因素、预防及治疗。结果本组下肢恶性肿瘤病例行保肢治疗手术后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为20.2%,经治疗DVT患者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下肢恶性肿瘤行保肢治疗手术后有较多发生深静脉栓塞的危险因素,应积极预防与治疗以减少深静脉栓塞的发生,减轻其产生的后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取栓加溶栓联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1月~2003年2月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8例,采用手术取栓,溶栓、抗凝、祛聚、支持等综合措施治疗.结果本组手术均成功,围手术期无死亡,无出血、肺栓塞等并发症.术后2周行患肢深静脉顺行造影,6例(21.4%)主干深静脉完全通畅,其余22例不完全通畅,5例大隐静脉-股静脉吻合口通畅.23例(82.1%)临床症状消失.25例获得随访(占89.3%),平均随访时间18.6(4~28)个月,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5例(17.9%).结论取栓加溶栓联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近期效果满意,可明显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4.
下肢深静脉血栓手术取栓与介入取栓疗效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手术取栓与介入取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3月~2008年8月167例混合型和中心型DVT的临床资料,其中手术取栓87例,介入取栓80例,术后均局部应用尿激酶溶栓、肝素抗凝治疗,后期应用华法林抗凝6~12个月。结果治疗后介入组双大腿及小腿周径差中位数分别为0.8cm(-3.0~6.0cm)和0.7cm(0.0~5.5cm),手术组分别为1.6cm(0.0~8.0cm)和1.1cm(0.0~4.5cm)(Z=-3.932,P=0.000;Z=-3.313,P=0.001)。介入组住院时间(7.7±4.9)d,显著短于手术组(14.7±6.5)d(t=7.806,P=0.000)。介入组腹膜后血肿、肺部感染、伤口感染、淋巴漏等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8%(7/80),显著低于手术组35.6%(31/87)(χ2=17.135,P=0.000)。131例随访(47.3±28.3)月,2组大、小腿周径差,主观症状评分,色素沉着,静脉曲张,间歇跛行发生率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手术取栓与介入取栓相比,远期疗效相当,但介入取栓对于混合型和中心型DVT的治疗时间窗宽,近期疗效更佳,且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下肢手术后有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下肢手术后有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对5例支手术后发生有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彩色多普勒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下肢手术后小腿出现疼痛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早出现并具有很高诊断价值的临床特点,手术后肢体加压包扎是一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因素。结论:下肢手术后出现小腿后侧疼痛时应考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彩色多普勒检查可明确诊断,对高危患者围手术期应采取综合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 :应用尿激酶和中药制剂静滴 ,配合中药口服及外敷 ,治疗 2个疗程 ,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血液流变学、内皮细胞功能的变化。结果 :在治疗的 86例中 ,临床治愈 2 4例 (2 7 91% ) ,显效 4 5例 (5 2 32 % ) ,进步 10例 (11 6 3% ) ,无效 7例 (8 14 % ) ,总有效率 91 86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Doppler超声变化显著 ;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 <0 0 1) ;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水平降低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增加 (P <0 0 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 ,能有效地降低血液粘度 ,改善内皮细胞功能 ,防止血栓复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手术与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新疆医科大学两所附属医院住院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86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溶栓组与手术组,溶栓组74例,手术组12例。手术组运用Fogarty导管取栓加溶栓;溶栓组运用药物治疗(尿激酶或降纤酶)。结果出院时手术组治愈8例,好转4例,没有无效病例;溶栓组治愈15例,好转50例,无效9例。随访3~100个月,平均27个月。手术组瓣膜功能正常者6例,溶栓组有9例。手术组的急性期缓解率、远期通畅率、瓣膜功能正常率均明显高于溶栓组(P<0.05),且手术组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溶栓组(P<0.05)。结论早期手术能够保持深静脉通畅及瓣膜的完整性,能够减少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早期溶栓仅能减轻症状,但不能减少瓣膜的损害。  相似文献   

18.
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外伤或手术后创伤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显著的方法。方法设通常所用的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加丹参注射液和蝮蛇抗栓酶治疗40例为对照组;设通常所用方法加自制中药溶栓液口服治疗60例为治疗组,行两组治疗对比。结果治疗组治愈率70%,总有效率9833%;对照组治愈率45%,总有效率875%,两者显著差异(P<005)。血液流变学和甲皱微循环检测显示,治疗组能有效地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液粘滞性和聚集性,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治疗组方法具有良好的活血祛瘀、消栓通脉、利湿消肿、扶正祛邪之功效,无副作用,是治疗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