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束枝传导阻滞(LBBB)发生率较右束枝传导阻滞(RBBB)为低,但予后较差。这大概是 LBBB 与影响左室的各种心脏病密切相关的缘故(即 LBBB 的各种心脏病发生率较高)。特别是 LBBB 与缺血性心脏病有密切的关系,虽然其产生机制至今尚未弄清。1973年检查8例 LBBB 的传导系统,影响部位主要在室间束分枝部与左束枝之间的交界处。但2例心肌梗死者其梗死部位在下侧壁,且与 LBBB 无直接关系。本文目的在于弄清25例产生 LBBB 的各种过程,其中包括11例心肌梗死。分析 LBBB 发  相似文献   

2.
本文总结20例左束支阻滞(LBBB)型心动过速的临床特点。按病因可分三组:组Ⅰ9例,为原因不明的室性心动过速(VT);组Ⅱ8例,是器质性心脏病伴 LBBB 型 VT;组Ⅲ3例,系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见,LBBB型心动过速并非单一独立的临床实体。  相似文献   

3.
张继亮 《内科》2008,3(6):994-995
左束支传导阻滞(left bundle branch block,LBBB)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6%-0.88%。在LBBB患者中,由于左心室激动的异常和收缩延迟,导致左心室整体功能和代谢状态异常。临床上LBBB并急性左心衰竭发生率虽然不高,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完全性LBBB与经解剖确诊的左心室肥厚之间的关系,本文复习了2500例有随访资料住院死亡患者的心电图。旨在进一步探讨如何把通常用于诊断左心室肥厚的心电图标准确切地应用于完全性LBBB。在完全性LBBB发生之前后进行了心电图检查,以明确其对QRS电压的影响。选择的对象在21岁,死前6月内有过完全性LBBB(如属死前24小时内发生的终末期改变则未列入)。完全性LBBB的  相似文献   

5.
心电图中完全性左束支阻滞(LBBB)常与缺血性、高血压性心脏病及心脏增大相联系。年轻时发现有 LBBB 而无其他异常者预后良好,但在一组年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AMI)引起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或在LBBB的基础上发生了AMI。LBBB时心室初始除极向量方向发生改变,由右前变为左后,掩盖或改变AMI典型的心电图特征,使诊断较为困难,甚至使部分患者漏诊、误诊,贻误临床。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超声心电图测定的左室量来估计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时左室肥大的心电图诊断标准。方法研究对象为126例LBBB。男74例。女51例。年龄34-98岁,平均66岁。其中22例临床正常,56例可疑冠心病,16例特发性心肌病,10例心脏瓣膜病,18例高血压,5例为其他心脏病。  相似文献   

8.
尽管左束支传导阻滞 ( LBBB)在人群中的发生率远较高血压为低 ( 0 .6~ 0 .88% VS 1 1 .88% ) ,但由于 LBBB往往伴心源性猝死和 (或 )使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增加 [1] ,它作为心肌缺血的一种关系密切的特殊表现形式 ,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众多危险因素中的一种特别的预警信号 ,加之检测方式简单、无创、易于普查与监测 ,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1、流行病学LBBB在人群中发生率为 0 .6~ 0 .88% ,并随年龄增长有增加的趋势。 Rabkin等对 3983名平均年龄 37岁的健康年轻人随访 2 9年发现 LBBB发生率为 0 .73% [1]。Fahy和 Pinski等对于临床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符合Strauss新标准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在普通人群中的分布,为进一步明确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适应证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选择本院2009年至2015年住院患者中心电图诊断符合传统LBBB的患者共357例,按是否符合Strauss左束支阻滞新标准分为真性LBBB与非真性LBBB两组,统计并比较两组的年龄、性别、就诊科室分布、心血管合并症发生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壁运动情况。结果非真性LBBB组151例,真性LBBB组206例。与非真性LBBB组比较,真性LBBB组年龄更小[(71.0±12.1)岁vs(73.9±10.0)岁],临床诊断心力衰竭的比例更低(11.7%vs 19.2%),室间隔厚度更高[(10.4±1.7)mm vs(9.8±1.6)mm],LVEF0.35的比例更低(2.4%vs 7.3%)。结论符合Strauss LBBB新标准患者,行CRT时,将更加受益。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应用超声心动图确定左室(LV)重量标准来评价左支束阻滞(LBBB)存在时心电图诊断左室肥厚的标准的可靠性。 LBBB组患者125例,其中女51例,男74例;平均年龄66岁(34—98岁)。包括临床正常22例;可疑冠心病56例;持发性心肌病16例;心脏瓣膜病10例;高血压病16例;其它心脏病5例。另外41例正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的临床以及冠状动脉和左心室造影特点。方法 60例患者为本院1993年1月~2002年7月收入院,心电图显示LBBB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年龄35~72(51±11)岁,其中男性44例,女性16例。患者LBBB由心电图分析确定。采用Judkins法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检查,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室壁运动。所有资料采用SAS软件处理,以P<0.05作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 在有胸痛的32例(53%)患者中,22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异常,10例造影正常。在28例(47%)无胸痛者中,9例冠状动脉造影异常,19例造影正常。(1)确诊为冠心病者29例(48%),其中有胸痛或心绞痛者20例,无心绞痛者9例。冠状动脉造影单支病变13例,双支病变4例,三支病变12例。左心室造影异常者18例。(2)确诊高血压病者9例(15%),其中有胸痛者4例,无胸痛者5例,冠状动脉造影均正常。(3)扩张型心肌病10例(17%),其中有胸痛者3例,无胸痛者7例,胸痛者中仅1例冠状动脉造影示前降支单支临界病变。(4)确诊风湿性心脏病2例(3%),其中1例有胸痛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双支病变。(5)临床仅表现LBBB,而无其他器质性心脏病证据者10例(17%);其中有胸痛者4例,无胸痛者6例,冠状动脉造影均正常。结论 LBBB较常见于冠心病,当L  相似文献   

12.
冯燕光 《中国心血管杂志》1999,4(4):248-248,256
<正> 1.临床资料与电生理检查特点患者男性,38岁,因发作性心慌于1999年1月20日来我院治疗.在外院心慌时多次作心电图检查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入院后平时心电图正常,发作时为阵发性宽QRS波心动过速,QRS波呈LBBB型,心室率155次,ATP静脉推注可终止发作.体检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食道心房调搏以S1-S1 500 ms,S1-S2自400 ms起始每次递减10 ms期前刺激,于S1-S2为370 ms时提前的QRS波开始增宽并逐渐变为完全性LBBB波形,  相似文献   

13.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简称LBBB)对合并心肌梗死的诊断困难很多。许多内科和心脏病学者认为,LBBB将掩盖心电图(简称ECG)和心电向量图形,致使当合并其它异常时就不能作出诊断。那么ECG究竟能否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是本文探讨的话题。现将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后  相似文献   

14.
左束支阻滞(left bundle branch block,LBBB)比右束支阻滞更少见,且多为病理性LBBB.因LBBB改变了正常的心脏激动顺序,致使左、右心室电机械不同步,易发生心室重构,增加心力衰竭等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的风险.本文主要针对LBBB的电机械非同步化及其致病基因相关的电生理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左束支阻滞(left bundle branch block,LBBB)是诱发和加重心力衰竭的重要因素,利用希浦系统起搏纠正LBBB现已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主要介绍希浦系统的解剖学特点、起搏不同部位纠正LBBB的效果、非典型LBBB希氏束再同步化治疗等的最新进展,为临床治疗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合并完全性左束支阻滞(LBBB)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285例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收入院心电图显示LBBB的患者,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年龄33~86(60±9)岁,其中男性165例,女性120例。采用Judkins法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检查,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在285例患者中根据造影检查结果,确诊为冠心病者174例,其中男性117例,女性57例。平均年龄(65±9)岁。排除冠心病者111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63例。平均年龄(60±9)岁,与不合并冠心病者相比,冠心病合并LBBB者,年龄较大,男性多见,糖尿病、高血压、既往心肌梗死发生率较高;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支、双支和3支病变分别占32%、20%和46%。病变部位:前降支受累者最多见,占89%,回旋支受累者58%,右冠状动脉占64%,累及左主干者18%。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合并LBBB的冠心病患者,其独立预测因素包括:男性、年龄增加,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心肌梗死者与冠心病发生密切相关,危险因素越多,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的冠心病发生率越高。结论合并LBBB的大多数冠心病患者,其临床特征包括高龄、男性、多合并糖尿病和/或高血压,既往有心肌梗死史。当LBBB伴不明原因胸痛或心电图异常难以解释时,冠状动脉造影有助于确定缺血性心脏病及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前较多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资料已证实两个事实:其一,慢性肾脏疾病(特别是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总体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和不伴肾功能衰竭的人群;其二,在不伴肾功能衰竭的高危人群中采用降低血清胆固醇治疗,能显著降低这一人群发生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AD)的风险值。但是,对于CRF患者是否都需降胆固醇治疗以预防心血管疾病这一问题仍没有肯定的结论[1],本文就这一问题上的争议进行简要讨论。1 CRF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概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普通人群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而CRF…  相似文献   

18.
室性异位搏动(室早)的预后意义,大多数来自心脏病的研究,一般认为发生于心脏病预后差,心肌梗塞后发生此种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一个重要标志,无心脏病的正常人常规心电图检查发现此种异常时,是否具有同样重要性,研究的资料甚少。本研究首在检验无心脏病的男性人群中心电图上发现的室早及其特征,与其后发生缺血性心脏病(IHD)和临床表现特别是猝死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12例具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LBBB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至少1支主要分支管腔狭窄>50%为冠心病的诊断标准。结果 112例患者中,46例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41.1%),其中24例为冠状动脉单支病变(52.2%),14例为冠状动脉2支病变(30.4%),8例为左主干病变或者3支病变(17.4%)。LVEF>40%的92例患者中,有左主干病变或者3支病变的仅为5例(5.4%);20例LVEF≤40%的患者中,则有3例(15.0%)为左主干病变或者3支病变。结论冠心病为LBBB的第1位病因,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扩张型心肌病及单纯LBBB;诊断为冠心病的LBBB患者中以冠状动脉单支病变为主,因此,冠心病的严重程度与LBBB没有直接关系。LBBB伴有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左主干或者3支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伴有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患者。  相似文献   

20.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常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根据病理生理过程:LBBB发生在前,随后引起心脏扩大和心衰的类型称为"LBBB导致心衰";而心肌病变在前,随后合并出现LBBB的类型称为"心衰导致LBBB".对于前一类心衰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纠正心脏电传导不同步后可以逆转机械不同步和结构重构,CR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