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伤寒副伤寒1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引起的常见急性消化道传染病。近年来 ,由于病菌变异和治疗方面的进展 ,小儿伤寒、副伤寒呈轻症化、不典型趋势。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现将白马镇中心卫生院 1 999~ 2 0 0 1年确诊的 1 1 8例小儿伤寒、副伤寒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1 999年 1月至 2 0 0 1年 1 2月期间收集白马镇中心卫生院诊断明确的 1 1 8例伤寒、副伤寒病例 (占儿科门诊人数 1 2 6% ) ,其中男 82例( 69 5 % ) ,女 36例 ( 30 5 % )。发病年龄 :3~ 8岁 8例 ( 6 8% ) ,8~ 1 4岁 84例 ( 71 2 % ) ,1 4~…  相似文献   

2.
我院于1978年7月至1979年10月共收治临床诊断为伤寒、副伤寒的患者200余例,对其中61例经细菌学证实者作了肥达氏反应的观察,同时随机选择非伤寒性发热及无发热人群,作为双盲试验的对照.现将观察情况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实验分组:共分三组。1.伤寒组(A 组):61例。男35例,女26例.其中伤寒58例,副伤寒乙1例,副伤寒丙2例。全部病例除有临床症状、体征外,均在病程2~28天中找到病原菌。2.非伤寒发热组(B 组):31例.男17例,女  相似文献   

3.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2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有人建议可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命名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我们对 7个月来在我院诊治的 2 1例患儿进行了临床观察 ,证实了这种观点。现报道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通过外周血白细胞分类检查 ,查找异型淋巴细胞 ,检测血清嗜异凝集抗体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病毒。2 0 0 0年 9月~ 2 0 0 1年 4月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痛、咳嗽、呕吐、肝脾肿大、出血、皮疹等症状住院的 ,疑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儿共 6 5例 ,其中异型淋巴细胞≥ 10 % ,同时有血清嗜异凝集抗体阳性的 14例 ;只有异型淋巴细胞≥ 10 % 4例 ;只有血…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伤寒并发肝损害的报告逐年增多,引起医务界的重视,兹将我院1981~1982年10月收治伤寒和副伤寒患者共1(?)例,其中10例检查肝功能,均发现肝功受损而诊断.诊断依据:①具有伤寒的症状与肝肿大.②肥达氏反应阳性(“0”1:80“H”1:60)③肝功能检查转氨酶增高或絮浊试验异常.  相似文献   

5.
沈燕声 《广州医药》2001,32(2):44-44
由于沙门菌感染日趋增多 ,而伤寒副伤寒发病减少 ,耐药伤寒的相对增多 ,加上有效抗生素的及时应用 ,致使伤寒副伤寒的误诊率有上升的趋势。我院自 1993~ 2 0 0 0年以来住院治疗 2 2例伤寒副伤寒病人 ,其中 12例首诊误诊为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肺炎及肾盂肾炎、小儿腹泻病 ,感染性贫血等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男 4例 ,女 8例 ,年龄 4~ 14岁 5例 ,15~ 5 5岁 7例。均为急性发热起病 ,在入院前发热已 2~ 14天 ,畏寒 3例 ,大部分无畏寒寒战。 12例均为不规则发热 ,稽留热型少见 ,相对缓脉在 12例中均无记录。玫瑰疹 1例 ;另 1例男儿 ,1…  相似文献   

6.
本院内科自1947年1月初至1956年12月末,共收确诊为伤寒及副伤寒患者75例,计伤寒62例,甲种副伤寒8例,乙种副伤寒4例及丙种副伤寒(猪霍乱桿菌感染)1例。各例之诊断,主要依据细菌培养或有价值的肥达氏反应凝集价而确定。内37例在血液、骨髓、尿或大便中分离出病原菌;38例诊断依靠临床观察及肥达氏凝集反应。诊断可疑病例,均未列入。本组中,各种副伤寒病例较少,故在分析时合并一起,以便与伤寒比较。本文仅将75例,作了一般分析,并就诊断上存在的困难及合霉素治疗效果加以重点叙述。  相似文献   

7.
雷静静  周力 《贵阳医学院学报》2005,30(2):177-177,179
伤寒、副伤寒合并肝炎在临床上多见,但伤寒和副伤寒合并胰腺炎却罕有报道。2000~2003年收治伤寒、副伤寒320例(伤寒140例,副伤寒甲147例,副伤寒乙33例),其中10例并发急性胰腺炎,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伤寒为目前多见的传染病,典型病例诊断并不困难,即使症状并不完全具备,临床医师亦多可作出初步诊断,但异型经过时,诊断往往困难,甚至造成误诊。我院11年间收治之伤寒副伤寒病人192例,其中普通型177例占92.18%,异型15例占7.81%,此类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EBV-CA IgM、EBV DNA及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用于诊断婴幼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10月—2019年3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共32例(观察组),及同期入院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33例(对照组)。分别采用ELISA、定量PCR和外周血抗凝样本涂片镜检检测2组患儿的EBV-CA IgM、血清EBV DNA以及异型淋巴细胞占全血有核细胞百分比,并比较2组之间的差异。各项指标和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用ROC曲线进行评价。 结果 观察组EBV-CA IgM、EBV DNA、异型淋巴细胞检测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项指标并联联合检测敏感度(97.43%)明显高于3项指标单项检测。EBV-CA IgM、EBV DNA、异型淋巴细胞联合检测用于诊断IM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75,高于EBV-CA IgM(0.723)、EBV DNA(0.928)和异型淋巴细胞(0.961)单项检测。 结论 EBV-CA IgM、EBV DNA、异型淋巴细胞检测可作为诊断儿童IM的重要指标,联合检测能显著提高敏感度;有助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早期诊断,并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异型淋巴细胞数与血清腺苷脱氨酶(ADA)水平,探讨该病异型淋巴细胞比例与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对8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IM组)进行血涂片染色观察,求出异型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同时抽取患者血清进行ADA水平测定,并将健康体检儿童86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IM组异型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及血清AD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IM组中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数〉10%的患儿的ADA水平高于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数〈10%的患儿。结论 IM患者的异型淋巴细胞水平增加,ADA也增加,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损伤。  相似文献   

11.
刘小丽 《大家健康》2014,(9):156-157
目的:研究血常规检查结果在常见传染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市西秀区人民医院自2011年1月~2013年12月间进行血常规检查的160例患者,对其进行确诊病例分组,一共有四个组别。另外选取一组40例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余四组具有病例确诊为观察组,针对五组患者的血常规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血红蛋白、血小板、血液涂片以及淋巴细胞水平时采用送样进行专业分析。结果:经血常规检查以及病例确诊,第一组白细胞水平偏低;第二组患者的血小板数目降低,大多数的白细胞中可见异型的淋巴细胞<15%;第三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降低,血小板数目减小,且部分病例的血液涂片可直接观察到疟虫;第四组患者淋巴细胞水平显著升高,异型淋巴细胞较常见>15%。结论:采用血常规检查可以对患者的疟疾、伤寒、HFRS以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等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和鉴别价值,值得临床的重视研究。  相似文献   

12.
婴幼儿伤寒病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多急性起病,早期常易误诊。本文将我院1968年4月~1984年3月收治的年龄在3岁以下的伤寒、副伤寒53例作分析,并与同期3~14岁组进行比较。临床资料和结果一、病例来源和诊断依据:从1968年4月~1984年3月16年中,我院共收治小儿伤寒、副伤寒832例,其中3岁以下婴幼儿(以下称婴幼组)53例(6.4%)。诊断依据除临床表现外,兼有血、骨髓、大小便培养中任何一项阳性和/或肥达氏反应滴度O和H2次动态观察  相似文献   

13.
血液异型淋巴细胞检测结果的实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病毒感染血液中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增高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光学显微镜对病毒性感染患者血片中异型淋巴细胞进行分型统计。结果  145例中I型 (泡沫型 )异型淋巴细胞检出 93例 (占6 1.5 % ) ,Ⅱ型 (不规则型 ) 31例 (占 2 3.4 % ) ,Ⅲ型 (幼稚型 ) 2 1例 (占 15 .1% )。结论 除EB病毒感染容易引起异型淋巴细胞增多外 ,其它病毒感染同样会引起异型淋巴细胞的增多  相似文献   

14.
牛英  杨海秋 《中国热带医学》2007,7(3):383-383,437
伤寒副伤寒是我国常见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伤寒发病率较高,近年来副伤寒甲病例明显增多,为了解副伤寒甲的临床特点,指导诊治,将2002—2005年收治的126例副伤寒甲患者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从敏感性、特异性、早期和快速检测的角度探讨新的伤寒和副伤寒的实验诊断方法,以提高伤寒及副伤寒的实验室诊断水平。方法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肥达试验检测85例经血培养确诊的伤寒或副伤寒患者、20例献血员及65例非伤寒副伤寒发热病人血清伤寒及副伤寒IgM抗体,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结果 IFL检测85例伤寒或副伤寒患者血清IgM抗体,79例阳性,阳性率92.9%,病程6d以内,阳性率为90%;肥达试验检测同样病例,47例阳性,阳性率55.3%,病程6d以内阳性率46.7%,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献血员和其他发热病人检测,两种方法的阳性率均在2%以下,二者没有差异。结论 检测抗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IgM抗体,免疫荧光法比肥达试验的灵敏度更高,免疫荧光法比肥达试验更具早期和快速检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伤寒、副伤寒临床表现随着菌株变异而临床表现不典型 ,早期诊断困难。抗生素不断更新换代 ,敏感药物增多 ,其肠出血、肠穿孔发生率明显下降。本资料收集 1999年 2月 19日至 2 0 0 0年 11月 2 0日我科收治 110例伤寒、副伤寒病人 ,具体情况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10例病人中男性 10 4例 ,女性 6例。部队干战 96例 ,学生 7例 ,儿童 7例 ,地方病人5例。年龄 7.5~ 38a ,平均 2 2 .75a ,以青壮年为主。病员主要来自贵阳地区某部队。全年散在发病 ,主要集中在 6~ 10mo。1.2 症状体征 入科前热程 1~ 2 8d ,平均 14.5d ,发热…  相似文献   

17.
伤寒、副伤寒的并发症较多,但并发血红蛋白尿实属少见。1895年Osler首先于1,500例伤寒中发现1例。迄至1953年止,国外文献仅见报告11例;国内至1964年止曾先后报导3例,此14例中除2例为伤寒并副伤寒乙外,其余均为伤寒患者,单独由于副伤寒引起的血红蛋白尿尚未见诸报导。本文报告1例诊断为副伤寒丙并血红蛋白尿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患者,男性,19岁,浙江临平人,农民,住院号22379。1958年5月17日以主诉发热,无力10日,进行  相似文献   

18.
贵阳地区甲型副伤寒2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贵阳地区甲型副伤寒的临床特点 ,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就我院 2 0 0 0年 2月至 2 0 0 1年 1月收治确诊的甲型副伤寒 2 80例进行分析 ,着重对其临床特点进行探讨。结果 流行以夏秋为主 (6 9% ) ,热型以驰张热为主 (6 3% ) ,头痛、恶心呕吐、腹泻多见 ,与典型伤寒不同。玫瑰疹少见 (4 % ) ,对甲型副伤寒的诊断已无重要性。肝功能损害多见 (37% ) ,肥达氏反应阴性率高 (4 7% ) ,与早期使用抗生素、激素等因素有关。误诊率为 10 % ,病死率低 (0 .36 % )。药敏试验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高达 93.1% ,是否继续作为本地区首选药值得探讨。第三代头孢菌素、氨基糖甙类、复方新诺明及痢特灵敏感或高度敏感达 90 %。结论  2 0 0 0年以来贵阳地区甲型副伤寒发病人数明显增多 ,有局部流行趋势。分析其临床特点 ,对本地区该病的诊断治疗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副伤寒甲4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志海 《海南医学》2002,13(5):83-83
我院于 2 0 0 1年第一季度共收治副伤寒甲患者 4 5例 ,现作临床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4 5例副伤寒甲患者年龄最大 78岁 ,最小 2岁 ,其中 2 0岁~35岁占 31例 ,男性 32例 ,女性 13例 ,工人 37例 ,干部 1例 ,家属 7例。1 2 症状和体征 :所有患者均有高热、体温超过 4 0℃ 13例 ,早期 6例有咽痛、干咳、鼻塞等感冒症状 ,腹泻 5例 ,相对缓脉 38例 ,肝脾肿大 35例。1 3 诊断依据 :有流行病学特点 ,同一水源 ,未接种伤寒副伤寒疫苗 ,群体发病 ,排除其它发热性疾病 ,致病菌培养阳性。1 4 实验室及物理检查 :白细胞和伊红细胞减…  相似文献   

20.
<正> 我院儿科1970~1977年收治经血培养证实之伤寒、副伤寒200例(占同期住院病儿总人数之1.9%),无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经过顺利,预后良好。本文就本地区小儿伤寒、副伤寒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概况,作粗浅探讨。临床资料一般情况:男孩102例,女孩98例。最小年龄8个月,2岁以下18例(9%),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