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胰腺结核五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胰腺结核罕见,往往被误诊为胰腺肿瘤或胰腺炎症。我们收集1980年1月-2001年12月间我院经病理证实的5例胰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综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支气管结核误诊4例分析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诊断支气管结核(EBTB)。方法收集初诊为其他呼吸道疾病的EBTB病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和误诊原因。结果 4例被误诊的EBTB都有咳嗽症状,影像学有肺不张表现,常规痰抗酸染色均阳性或持久不愈的咳嗽,纤支镜下均见气管或支气管干酪坏死物。结论对于慢性咳嗽,如有肺不张,均应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专科医生应熟悉肺不张的胸片表现,并通过恰当的检查,避免漏诊EBTB。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提高对腮腺结核的认识及早期诊断水平。方法 我院2012年经病理组织学明确诊断的1例腮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国内外2005—2013年文献检索到的34例腮腺结核患者的详细资料,对腮腺结核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结果 35例腮腺结核患者,男22例,女13例;左侧腮腺结核16例,右侧腮腺结核16例,双侧腮腺结核3例。主要临床特征:腮腺进行性、无痛性肿大(34/35),偶有不规则发热(2/35),偶有龋齿、牙痛、张口困难症状(2/35),盗汗、乏力、消瘦、纳差等结核中毒症状不明显(34/35);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可协助疾病诊断,35例患者中18例进行了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通过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确诊者10例(10/18)。35例患者中28例有治疗资料,其中27例进行了规律抗结核药物治疗,疗效好;1例未行抗结核治疗,疗效较差。 结论 对于腮腺结核,药物规律抗结核治疗效果好;临床医师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和警惕,是早期诊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是一大类风湿性疾病的总称.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系统性硬化症(SSc)、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和系统性血管炎等多种疾病。虽然每一种CTD均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主要受累靶组织器官.然这些疾病都是系统性疾病,均可累及全身各个组织器官,  相似文献   

5.
胰腺结核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腺结核极为罕见,误诊率极高.笔者查阅近20年国内文献,报道仅有45例,但术前诊断胰腺结核仅1例.本文结合自己诊治1例的经过,对胰腺结核诊断作一讨论分析,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6.
食管结核4例报告并国内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7.
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并发弥漫性肺泡出血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n GX  Dong Y  Ju ZB 《中华内科杂志》2008,47(5):362-365
目的 通过分析总结弥漫性结缔组织病(CTD)合并弥漫性肺泡出血(DHA)的临床资料,提高对其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4年4月-2007年6月确诊的32例弥漫性CTD并发DAH的临床特点和诊疗方法.结果 弥漫性CTD合并DAH的患者中,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发病率为58.8%(10/17),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为1.5%(19/1267),韦格纳肉芽肿(WG)为3.6%(2/56),类风湿关节炎(RA)为0.2%(1/570);诊断DAH时的年龄:SLE(27.3±13.1)岁,MPA(50.1±20.7)岁;诊断DAH时的病程:SLE(16.7±18.3)个月,MPA(10.6士18.7)个月;SLE合并DAH时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为(17.1 4±6.7)分,抗双链DNA抗体呈高滴度,补体c3为(41.8±25.2)ms/dl.WG、MPA、RA患者ESR、C反应蛋白均明显升高,MPA/WG患者髓过氧化物酶抗体(MPO)/丝氨酸蛋白酶抗体(PR3)呈高滴度阳性;DAH主要表现是咯血、胸闷、呼吸困难、Hb下降;X线胸片、高分辨率CT可出现异常.多肺段支气管肺泡灌洗诊断DAH阳性率为100%.20例患者(20/32,62.5%)发生肺部感染,其中真菌感染10例(10/20,50%),混合性感染10例(10/20,50%).死亡19例(19/32,59.4%),其中SLE 12例(12/19,63.2%),MPA 5例(5/10),WG 2例(2/2);直接死于呼吸衰竭12例(12/19,63.2%).结论 弥漫性CTD患者出现咯血、呼吸困难,不明原因的Hb下降,胸部x线和高分辨率CT出现弥漫性浸润影,应警惕DAH,支气管肺泡灌洗有助于确诊.DAH与弥漫性CTD原发病的活动性密切相关,容易导致呼吸衰竭和肺部感染.弥漫性CTD合并DAH病死率较高,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8.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3岁,因"消瘦伴纳差半年"入院。患者于2013年底逐渐出现消瘦、纳差,近期精神欠佳、体力正常,体质量近半年减轻约10 kg。2014年3月外院胃镜示:胃窦炎;肠镜示:慢性结肠炎;腹部彩超示:肝周腹膜上减低回声结节,腹腔及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腹腔积液,肝脏实性小结节;糖类抗原(CA)测定:CA19-9 3.33 U/ml,CA125 173.4 U/ml,CA15-3 42.85 U/ml。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分析结缔组织病并间质性肺疾病(connectivetissuediseaseandinterstitiallungdisease,CTD-ILD)患者的临床特点,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CTD-ILD疾病的认识水平。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初诊为CTD-ILD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点。结果CTD-ILD患者352例,男女发病比例为1:2.67,平均发病年龄(53.07±13.65)岁。CTD-ILD患者全身症状发生率高于呼吸系统症状。CTD-ILD的高分辨率CT表现多为对称性磨玻璃影、网格状、胸腔积液等改变,主要累及中肺和下肺。结论CTD-ILD多发生于育龄期女性,部分肺部病变首发于CTD症状之前,并可独立进展。高分辨率CT有助于ILD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案制定。  相似文献   

10.
胰腺结核是一种少见的肺外结核,临床症状与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易与其他胰腺疾病混淆,导致抗结核治疗不及时或接受不必要的手术。对于腹腔淋巴结增大、梗阻性黄疸的年轻患者,尤其不伴有肿瘤标志物升高的孤立性胰腺占位,需考虑胰腺结核的可能。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病理组织活检可帮助鉴别诊断,必要时可行手术探查及引流。本文回顾性分析成都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收治的1例胰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旨在提高临床对胰腺结核的诊疗水平,减少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结缔组织疾病并发肺结核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4~1998 年收治的结缔组织疾病并发菌阳肺结核33 例?结果 1 .33 例中的20 例(71.4 % ) 在肺结核发病前较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2 .胸部 X-线表现病变广泛,其中81.8 % 有空洞,66.7 % 伴肺间质改变,69.7 % 伴胸膜增厚?3 .肺结核较易被漏诊或误诊,且预后不良?结论 结缔组织疾病患者应警惕肺结核的发生,做到早期诊治,以期取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与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相关的肺间质病变(CTD—ILD)的发生率、影像学特征及其与病种和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几种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患者(共412例)资料,X线胸片检查或有肺部临床症状患者作胸部高分辨CT(HRCT)进一步检查确诊。了解ILD在不同弥漫性CTD中的发生率,对比X线与HRCT的差异,统计常用CT分类在本组疾病中的分布比例.探讨CT分类与不同病种或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在412例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中,HRCT诊断的ILD共40例,总发生率为9.7%。其中皮肌炎/多肌炎为25%,硬皮病为23.8%,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为9.6%,系统性红斑狼疮为6.3%。胸片与CT符合率40%,胸片误诊漏诊率60%。ILDCT分类以两种病变共存最多见,其中毛玻璃样变占40.1%,实变影32.8%,网格影16.4%,蜂窝状影9.8%。呼吸道症状和补体C3,C4水平在毛玻璃样变组及实变影组;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蜂窝状影和实变影组较其他对照组明显高,它们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RCT发现CTD—ILD的敏感性及准确性明显优于X线,其中以毛玻璃及实变影最多见;影像学改变与呼吸道症状及炎症指标有一定关系,尽早进行HRCT的检查有助ILD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3.
血清肌钙蛋白与结缔组织疾病损伤心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血清肌钙蛋白I(troponin,I,Tn-I)、肌钙蛋白T(troponinT,Tn-T)与结缔组织疾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s,CTD)损伤心脏的关系。方法 本实验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了99例CTD患者的血清Tn-I、Tn-T浓度,与正常对照组进行了比较,其阳性率与CK-MB、UCG、ECG阳性率进行了比较。结果 99例CTD患者,其中系统性  相似文献   

14.
结缔组织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5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s,CTD)相关的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重视。方法:从715例CTD患者中筛选出伴有PAH的患者59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合并的PAH的总发生率约为8.3%。59例患者中女性47例,男性12例;年龄23~95岁,平均(57±19)岁;病程1个月~30年。其中白塞病合并PAH发生率最高,为19.2%,系统性红斑狼为13.7%、干燥综合征为13.5%、类风湿关节炎为7.4%、大动脉炎为3.5%(P<0.01)。发病年龄与肺动脉压力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490,P<0.01),PAH组与非PAH组比较肺间质病变比例、抗核抗体(ANA)阳性率、类风湿因子(RF)阳性率共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D中PAH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本组研究提示,其中白塞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率最高;发病年龄越早,PAH越严重;肺间质纤维化、炎性指标的升高、ANA及RF阳性提示CTD患者有更易发生PAH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对585例结缔组织病(CT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合并甲状腺疾病的患者共236例(40.3%),其中以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发生率最高(47.9%),其余依次为正常甲状腺功能病态综合征(33.1%)、桥本甲状腺炎(11.4%)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5.1%).上述结果提示对CTD患者有必要常规行甲状腺功能检查,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结缔组织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北京协和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2月收治的7例经大剂量激素联合多种免疫抑制剂和静脉人免疫球蛋白等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4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抗磷脂综合征和未分化结缔组织病各1例]患者予利妥昔单抗治疗,并评价利妥昔单抗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和预后.结果 患者中女性6例,男性1例,年龄21~58岁,病程3个月~20年.利妥昔单抗可有效改善包括顽固性重度血小板减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狼疮肾炎等临床表现.4例患者在首剂利妥昔单抗应用后3周~5个月出现感染(包括带状疱疹1例次,单纯疱疹1例次,败血症1例次和肺部感染3例次),3例因严重肺部感染致呼吸衰竭死亡.结论 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结缔组织病有效,但合并免疫抑制剂应用可能出现严重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弥漫性结缔组织病(DCTD)住院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上海仁济医院风湿科住院的DCTD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33例.对照患者来自同期住院的67例其他感染患者,包括活动性结核感染患者33例和其他细菌感染患者34例.同时,历史对照为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1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住院患者.按数据分布类型选用相应的统计方法:单因素方差分析,秩和检验x2检验,确切概率法;多元分析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和Log-rank生存分析.结果 DCTD患者中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主要的基础疾病为SLE(18例.55%),系统性血管炎(4例,12%)和炎症性肌病(4例,12%).最常见的病原致病菌为念珠菌属(13例.39%),隐球菌属(10例,30%)和曲霉菌属(3例,9%).感染部位则包括肺部(19例,58%),中枢神经系统(9例,27%)和血液播散型(4例,12%).6例(18%)患者死于侵袭性真菌感染.相对于其他感染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基础疾病的病程较短、感染前暴露的激素量较多、肝酶增高、空腹血糖增高及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历史生存对照分析,发现近几年的SLE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短期生存率提高(历史组和近期组分别为64%和83%).结论 熟悉DCTD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疾病谱及相关的危险因素将有助于临床医生及时恰当地干预;侵袭性真菌感染认识的进步和抗真菌药物的进展最终有望改善该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Necrotising scleritis is a severe form of anterior scleritis which is known to be associated with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but has not previously been reported in association with limited scleroderma. It is often a difficult condition to treat and without adequate early intervention leads to significant morbidity including visual loss. We report three cases of necrotising scleritis, two occurring in the context of previously unreported associations and a third case to compare presentation of the condition and highlight difficulties in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