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和探讨原发性IgA肾病中医各证候分型与临床表现及病理改变的相关性,明确该病宏观表现与微观改变之间的联系.方法 对120例经肾活检确诊的原发性IgA肾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中医证候与临床指标及病理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中医证候分型中,气阴两虚型所占比例最大;脾肾阳虚型的尿素氮比肺肾气虚型高,其内生肌酐清除率较肺肾气虚型、脾肾气虚型及气阴两虚型低,且该型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较其他四型均高;肝肾阴虚型间质炎细胞浸润积分、肾小管萎缩积分以及气阴两虚型肾小球萎缩积分与总积分均高于脾肾气虚型;肝肾阴虚与间质炎细胞浸润及血管壁增厚有相关性;气阴两虚与肾小球增生呈正相关;脾肾阳虚与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血管壁增厚相关.结论 IgA肾病临床与病理加重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医证型脾(肺)肾气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的演变过程,中医证候分型与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之间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IgA肾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西医临床病理关系。方法:采用多中心协作研究的方法,根据临床表现进行传统的中医辨证,收集实验室检查、肾脏病理等资料,建立数据库,分析286例IgA肾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关系。结果:脾肺气虚、气阴两虚证病理变化较轻,Lee分级以I~Ⅲ级为主(72.3%,70.2%);肝肾阴虚证病理变化较重,以Ⅲ~Ⅳ级为主(84.6%);脾肾阳虚证病理变化最重,以Ⅳ~V级为主(88.0%)。辨证分型与Lee分级相关显著(r=0.26,P<0.01)。脾肾阳虚证球性硬化比率明显高于脾肺气虚、气阴两虚及肝肾阴虚证。按病变程度进行半定量积分,脾肾阳虚证总积分、肾小球、肾小管-间质、血管积分明显高于其他3个中医证型;肝肾阴虚证总积分、肾小球、肾小管-间质积分及血管积分明显高于脾肺气虚证;肝肾阴虚证总积分、肾小管-间质和血管积分高于气阴两虚证。脾肺气虚与气阴两虚证两组之间积分无明显差异。结论:经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证明,IgA肾病中医辨证分型与IgA肾病病理分级及病变程度显著相关,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对推测肾脏病理改变程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IgA肾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肾脏病理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IgA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肾脏病理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中医辨证,将142例IgA肾病患者分为脾肺气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及脾肾阳虚4个证型;同时根据Katafuchi积分,对这些患者的肾脏病理损害程度进行评估.结果脾肾阳虚型IgA肾病患者的平均Katafuchi积分、肾小球积分、肾小管间质积分及血管积分在4个证型中均是最高的,经过统计学处理与其他3个证型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脾肾阳虚型IgA肾病患者的肾脏病理损害较其他3个证型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研究肾小球肾炎中医辨证与病理检查指标之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研究资料均选择我院接收治疗的肾小球肾炎患者,选择治疗时间为2014年5月—2016年5月,共选择86例患者,并采用中医辨证方法对86例患者进行分型,分别为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脾肾气虚型,并观察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病理损害为Ⅱ级至Ⅲ级中,肝肾阴虚型占比8.14%,气阴两虚型占比9.30%,脾肾气虚型占比24.42%,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损害为Ⅳ级至Ⅴ级中,肝肾阴虚型占比27.91%,气阴两虚型占比13.95%,脾肾气虚型病理占比16.28%,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阴虚型患者的肾小球损伤积分、肾小管间质损伤积分、肾血管损伤积分均显著高于气阴两虚型、脾肾气虚型两组患者,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脾肾气虚型比较,脾肾气虚型IgA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病理损害最轻,而肝肾阴虚型IgA肾病患者病理损害最严重,但仍然需要进行进一步临床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肾小球肾炎中医辨证和检验指标相关意义的联系。方法将62例肾小球肾炎患者分为脾肾气虚型、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观察3个证型分别与肾脏病理的联系。结果 Lee分级中脾肾气虚证型主要集中在2级和3级上,肝肾阴虚证型主要集中在4级和5级上;气阴两虚证型集中度较分散;三者病理损伤程度比较,肝肾阴虚证型明显高于其他两个证型,与脾肾气虚型比较,2-5级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气阴两虚型比较,4-5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肝肾阴虚型患者在肾小球、肾小管间质以及肾血管的Katafuchi半定量积分中明显高于脾肾气虚型和气阴两虚型患者(P0.05),且肝肾阴虚型患者的总积分最高,与另外二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检验指标中肝肾阴虚型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血IgG、血红蛋白明显下降,血肌酐、尿素氮明显上升,与另外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气阴两虚型患者的血脂、胆固醇明显升高,与另外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肾小球肾炎的中医辨证中,肝肾阴虚型患者的机体病理损害最为严重,脾肾气虚型患者的机体病理损害最轻,其中医辨证与临床相关检验指标存在相关性,可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辨证分型荟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慢性肾小球肾炎辨证分型荟萃分析,为临床上辨证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提供指导。方法:通过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网计算机检索系统检索1997—2007年的相关文献,采用加权百分率法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辨证分型中脏腑复合虚证以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居多,分别占30.5%和22.7%,与其他各型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型由肺脾气虚型、气阴两虚型进而向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发展。整个分型以脾肾阳虚、肝肾阴虚为主,并且慢性肾小球肾炎分型具有以肾虚为中心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李明英 《四川中医》2001,19(10):46-47
自拟中药“益补祛化汤”加减治疗慢性肾小球疾病。在52例病人中,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效果最好(有效者28例,有效率90%),依次为继发性肾小球疾病(83%)、肾病综合征(80%)。从中医辩证分型来看,以气阴两虚型疗效最好,依次为肺肾气虚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  相似文献   

8.
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病位在肾与膀胱,但常波及肺脾心,属本虚标实之证。从虚论治分肺肾气虚、肝肾阴虚、脾肾气虚、气阴两虚、脾肾阴虚型。治疗上应多法联用,综合调治,辨证施治,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9.
吴继萍  石朝玉  冯妮  李晓晨 《光明中医》2010,25(10):1755-1757
对105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中医证型学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设计表格观察纳入病例的分布情况,发现乳腺癌患者主要涉及脾肾肝三个脏器,中医辨证本虚多见脾肾气虚型、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亏虚四种证型,其主要集中在脾肾气虚与气阴亏虚两个证型,在本虚的基础上兼夹有血瘀、气滞、痰湿、热毒;肝脾肾正气不足是本病主要发病的内在因素。分析认为辨证分型能够较好的反映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其演变规律。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进展的相关性,以此推断病情与预后,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研究105例女性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四型,表实分为血瘀、气滞、痰湿、热毒。观察以上各证型与年龄,病程,有无放化疗,转移(淋巴、血行、骨转移),有无内分泌治疗,临床进展等的关系。结果 :显示105例女性患者中以脾肾气虚、气阴亏虚最为多见,兼以进行内分泌治疗为最多,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亏虚四种证型进行比较,显示内分泌治疗的患者常见气阴两虚型,晚期患者气阴两虚常合并热毒证。结论 105例入组患者出现远处转移的共计31例,集中分布在气阴两虚型,显示其病机演变规律为气虚到气阴两虚,且随阴虚证的加重病情逐渐进展。分析认为辨证分型能够较好的反应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其演变。  相似文献   

10.
分析132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载脂蛋白水平与中医辩证分型的关系,发现脾肾气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证载脂蛋白B(apoB)、apoB/载脂蛋白A-I(apoA-I)均高于正常值,而以脾肾气虚组升高最为明显,且明显高于气阴两虚组和肝肾阴虚组(P<0.05);兼有湿证者apoB、apoB/apoA-I显著高于不兼湿证者(P<0.01),故认为apoB和apoB/apoA-I可作为脾肾气虚及湿证辩证分型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肾移植术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并探索临床分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自制问卷调查收集450例肾移植术后的中医证候及实验室指标相关资料,应用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χ2检验等统计方法,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的症状及相关实验室检验结果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客观分型,并找出临床分型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结果肾移植术后1周中医证型有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脾肾气虚、气阴两虚,兼证有外感、血瘀、湿热、湿浊。与气阴两虚证比较,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脾肾气虚证白细胞计数及Na+浓度降低,PLT计数升高(P0.05);与脾肾阳虚证比较,肝肾阴虚、脾肾气虚、气阴两虚证尿WBC计数降低(P0.05);与肝肾阴虚证比较,脾肾阳虚、脾肾气虚、气阴两虚证间接胆红素降低,脾肾阳虚、气阴两虚证血糖降低(P0.05)。结论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有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临床上颇为棘手的免疫性疾病,由于起病隐匿而缓慢,病情迁延,时轻时重,经常因治疗不及时、失治误治而导致肾功能逐渐减退,最终发展为尿毒症,预后不良。1986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分会肾病学组于南京召开中医肾病专题制定的诊断标准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本虚分为肺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四型,标实有外感、水湿、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HIF-1α在原发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的表达及其与轻、中、重不同程度系膜增生的相关性,同时探讨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临床收集MsPGN 120例,根据中医辨证分为四型.随机选取40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IF-1α的表达.结果:MsPGN患者肾小管间质及肾小球均可见HIF-1α表达,且HIF-1α表达强度与系膜增生程度呈正相关.中医辨证分型中,肺肾气虚型、气阴两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在轻、中、重度MsPGN所占比例不同,HIF-1α在各证型的表达也不同.结论:HIF-1α在不同程度及不同证型MsPGN中的表达有差异,可为MsPGN中西医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中医证素分布规律,从而确定其中医证候分型。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1月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4例,填写调查问卷,记录患者的症状及舌脉情况,确定各辨证要素及中医证候诊断,最终得出维持性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中医证素及证候分布规律。结果 4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中低血压患者的病性证素虚证以气虚、阳虚为主,实证以血瘀、湿浊为主;病性分布以虚实夹杂为主;病位证素主要是肾,其次是脾,再次是肝;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低血压的中医证候分布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从原发病看,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原发病以慢性肾小球肾炎及糖尿病肾病为主,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以慢性肾小球肾炎及高血压肾损害为主;标实证原发病以慢性肾小球肾炎及糖尿病肾病为主。  相似文献   

15.
黎创  谢羿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19-1621
目的:观察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肾脏病理改变与中医辨证的关系。方法:对在广东省中医院进行肾穿活检,诊断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历共144例进行病理与中医辨证的相关分析。结果:脾肾阳虚组病理表现最严重;气阴两虚组硬化较脾肾阳虚组轻但总体病变重于脾肾气虚组;兼见湿热内蕴证肾病理变化常见炎症浸润及组织增生,其程度较水湿内阻证明显;瘀血内阻型的肾组织增生及病理活动性均较水湿浸渍证明显;兼证中湿热内蕴证患者肾病理出现浸润的情况最为常见,瘀血内阻证的病理活动性最强。结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在"脾肾气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的转化过程中,病理浸润与硬化程度越来越严重。不同的证型之间肾病理改变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周彤  金钟大 《新中医》2024,56(11):74-79
目的:探讨增长性单纯性肾囊肿(SRC) 中医虚证证型分布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 性选择451 例增长性SR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分型将患者分为脾肾气虚证组(113例)、肝肾阴虚证 组(44例)、气阴两虚证组(235例)、脾肾阳虚证组(59例)。比较各组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血肌 酐、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红蛋白等临床指标,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 回归分析不同虚证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增长性SRC 中医虚证证型以气阴两虚证为主。肝肾阴虚证、 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组年龄大于脾肾气虚证组(P<0.05),且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组年龄小于脾肾阳 虚证组(P<0.05)。脾肾阳虚证组血肌酐、血尿酸水平高于脾肾气虚证组、肝肾阴虚证组(P<0.05),舒张 压、血尿酸水平高于气阴两虚证组(P<0.05),总胆固醇水平高于脾肾气虚证组(P<0.05)。脾肾阳虚证组 eGFR水平低于脾肾气虚证组、肝肾阴虚证组、气阴两虚证(P<0.05),且脾肾气虚证组eGFR水平高于气阴两 虚证组(P<0.05)。无序多分类Logistic 回归结果显示,以脾肾气虚证组为对照组,年龄与肝肾阴虚证相 关(P<0.05);年龄、收缩压与气阴两虚证相关(P<0.05);年龄、收缩压、血肌酐、血尿酸与脾肾阳虚证相 关(P<0.05)。结论:增长性SRC的主要证型为气阴两虚证,不同中医虚证证型与年龄、收缩压、血肌酐和血 尿酸等临床指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原发性MsPGN中医证候与肾脏病理积分的关系。方法:采用图文分析软件参照Katafuchi积分对126例MsPGN患者的肾脏病理进行半定量分析,并从气虚证(包括肺肾气虚证、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湿热证、瘀血证角度分析中医证候与肾脏病理积分的关系。结果:气虚证肾小管萎缩积分高于非气虚证,气阴两虚证系膜细胞与系膜基质增生积分高于非气阴两虚,湿热证系膜细胞增生、间质炎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积分高于非湿热证,瘀血证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积分高于非瘀血证,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PGN肾脏病理积分可为临床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狼疮性肾炎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及肾脏病理分型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搜集狼疮性肾炎患者120例,搜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肾脏病理分型,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及肾脏病理分型的相关性。结果:120例狼疮性肾炎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型最多,肾脏病理分型以Ⅳ型最多,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热毒炽盛型和脾肾阳虚型狼疮活动评分(SLE-DAI积分)高于气阴两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型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明显高于其它各型;脾肾阳虚型血清白蛋白(ALB)水平明显低于肝肾阴虚、脾肾气虚、风湿内扰型,脾肾阳虚型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EA)和胱抑素C(Cys-C)水平明显高于其余各型。结论: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分型、临床分型、免疫指标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型与狼疮活动评分(SLE-DAI积分)和实验室指标(FIB、ALB、BUN、CREA和Cys-C)可能有关,说明西医相关指标可以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肾小球肾炎与检验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将60例患者分为脾肾气虚证型(20例)、肝肾阴虚证型(20例)、气阴两虚证型(20例),比较中医辨证分型与肾小球肾炎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脾肾气虚证型Lee分级主要集中在Ⅱ级和Ⅲ级上,肝肾阴虚证型Lee分级主要集中在Ⅳ级和Ⅴ级上,气阴两虚证型Lee分级则比较分散;同时,肝肾阴虚证型Ig A病理损伤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两个证型,差异显著(P0.05)。结论:肾小球肾炎中医辨证与检验指标具有相关性,检验指标可提示肝肾阴虚证型疾病发展程度比脾肾气虚和气阴两虚证型高的事实。  相似文献   

20.
分析132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载脂蛋白水平与中医辩证分型的关系,发现脾肾气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证载脂蛋白B,apoB/载脂蛋白A-I均高于正常值,而以脾肾气虚组升高最为明显,且明显高于气阴两虚组和肝肾阴虚组(P<0.05);兼有湿证者apoB,apoB/apoA-I显著高于不兼湿证者(P<0.01),故认为apoB和apoB/apoA-I可作为脾肾气虚及湿证辩证分型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