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采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对其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医治的9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A组、B组和C组三小组,每组各有32例患者,分别采用75毫克、100毫克、150毫克剂量的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然后分析三组患者的血小板的聚集率。结果主要将患者在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进行比较,三组在治疗前血小板聚集率区别不大,无统计学范围内的价值(P0.05)。而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对比差异在统计学范围内(P0.05)。结论对老年冠心病患者使用75毫克、100毫克剂量的阿司匹林治疗效果较佳,将抗血小板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帮助患者快速恢复健康,有效降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FCM)和单克隆抗体CD62p测定38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5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和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中层得的外周血中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并随机选择35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GMP-140阳性率与对照组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浆GMP-140含量增高,抗血小板活化在冠心病的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GMP-140与血小板聚集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GMP 140及血小板聚集的动态变化。方法 :分别于发病 72h ,治疗 1周 ,4周时采集静脉血 ,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GMP 140和血小板聚集。结果 :脑梗死急性期血浆GMP 140明显升高 ,尤以并发冠心病者更为显著 ,但治疗 4周后 ,无并发症患者的血浆GMP 140水平明显下降 ,而并发糖尿病者其均值反高于急性期。血小板聚集在治疗前后变化不大。结论 :血浆GMP 140较血小板聚集更能反映血小板活化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小板(PLT)膜表面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分子数和PLT计数之积(GMP140×PLT)与出血及缺血性疾病的关系。方法测定22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42例出血性疾病患者(出血组)及30例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缺血组)治疗前、后GMP140分子数,并常规进行PLT计数。结果出血组PLT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GMP140分子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但GMP140×PL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经治疗出血停止后GMP140×PLT比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缺血组治疗前PLT计数亦低于对照组(P<0.01),GMP140分子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但二者之积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治疗7天后PLT计数、GMP140分子数及二者之积均达对照组水平(P均>0.05)。结论用GMP140分子数与PLT计数的乘积来做出血及缺血性疾病的病情判断,以及评价治疗效果,较单独用二者更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冠心病老年患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l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观察两组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出血率及凝血三项。结果:治疗后,两组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聚集率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出血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小板计数、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6个月和12个月时,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及两组间的凝血三项比较变化均不明显。结论: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联疗法疗效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银杏叶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方法将1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筛出阿司匹林抵抗(AR)和阿司匹林半抵抗(ASR)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均服用阿司匹林100mg/d,共服用4周。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银杏叶片2片,日三次口服。4周后进行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常规检测,评价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组,二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叶片可降低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提示临床工作中应充分重视,积极监测血小板聚集率,应用药物积极防治阿司匹林抵抗,避免或减少血栓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对冠心病介入(PCI)治疗病人时对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1.1至2018.1.1来我院就诊的冠心病PCI治疗的12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替格瑞洛两组,每组64例。两组受试者第一日均接受负荷剂量阿司匹林,次日改为维持剂量阿司匹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服用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组在此基础上服用替格瑞洛。分别监测治疗前后凝血功能以及血小板聚集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替格瑞洛组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高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bg)、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冠心病PCI患者术后采用替格瑞洛进行治疗能明显改善凝血功能与血小板聚集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血小板功能变化为指标,评价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2例我院住院UAP病人,随机分为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25例),阿司匹林100mg/d加氯吡格雷75mg/d;单用阿司匹林组(27例),阿司匹林100mg/d.分别于入院时、入院治疗7d后抽取肘静脉血,测定血浆GMP-140浓度及血小板聚集率,观察其治疗前后及在不同治疗组的变化.另选年龄性别都与UAP病人相当的健康者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UAP病人血浆GMP-140及血小板聚集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且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经治疗7d后血浆GMP-140及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P<0.01),联合用药组血浆GMP-140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P<0.01);联合用药组治疗后血浆GMP-140浓度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小板聚集率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UAP病人存在血小板活化高聚集状态,目前对于UAP病人的标准治疗可显著抑制血小板活化聚集功能,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在抗血小板活化聚集功能上有显著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阿司匹林.经双联治疗7d,UAP病人血小板活化聚集功能虽明显减弱,但仍未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的影响。方法:8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43例)和对照组(4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阿司匹林组在此基础上服用阿司匹林150mg/d,治疗2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硝酸酶还原法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2组血浆NO及GMP140含量,并按照欧洲卒中评分(ESS)标准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后阿司匹林组血浆NO及GMP140含量均较对照组下降(P<0.01),但ESS分值变化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能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NO及GMP140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应用于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作用。方法将106例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氯吡格雷治疗,50mg/d;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100mg/d。结果两组在血小板聚集率、APTT以及胃粘膜出血率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氯吡格雷在抗血小板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均优于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服用阿司匹林前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表面CD42b、CD41a表达的变化,研究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血小板表面糖蛋白表达量的影响.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31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前及用药1周后外周血血小板膜CD42b、CD41a的表达,血小板聚集仪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 与服用阿司匹林前相比,用药1周后,ADP和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而CD42b和CD41a的表达量改变并不十分显著.结论 长期服用小剂量(100mg)阿司匹林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但不能抑制血小板表面CD42b、CD41a的表达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抑制效果。方法32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4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A组给予阿司匹林75mg/次,1次/d;B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次,1次/d;C组给予阿司匹林150mg/次,1次/d;检测患者用药前后血小板聚集率。结果A组、B组、C组与对照组比较,血小板聚集功能明显受到抑制;A组、B组与C组相比,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结论服用75mg/d或100mg/d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具有良好的抗血小板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血浆GMP - 140浓度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4 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 ,与 2 0例健康人作对照 ,在发病 3天内 (急性期 )及 2周时 (恢复期 )抽取肘静脉血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GMP - 140浓度、血小板聚集率(PAgT)采用TYXN - 96I多功能智能血液仪测定。结果 :血浆GMP - 140浓度与PAgT呈显著正相关(r =0 .538,P <0 0 1)。脑梗死急性期血浆GMP - 140浓度、PAgT显著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 (P<0 0 0 1) ,恢复期血浆 (GMP - 140浓度高于对照组 (P <0 0 1) ,而PAgT与对照组无显差异。结论 :急性脑梗死血浆GMP - 140浓度与PAgT呈正相关 ,恢复期血奖GMP - 140浓度能更准确地反映血小板活化程度 ,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给予较长时间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相似文献   

14.
蔡雷 《血栓与止血学》2017,(6):1000-1001
目的分析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远期疗效。方法随机数字表格法将9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接受常规治疗,此外观察组加以小剂量阿司匹林50 mg/d口服,对照组加以阿司匹林100 mg/d口服,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及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同时随访2年,统计两组不良事件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血小板聚集率下降,a PTT、PT上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2年再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阿司匹林(50 mg/d)与常规剂量阿司匹林(100 mg/d)治疗老年冠心病远期疗效类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长期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12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56例采用口服阿司匹林治疗法;B组在A组的治疗基础上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法。结果患者经治疗后,A、B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而出血率、凝血三项无明显变化;组间比较,血小板计数、出血率及凝血三项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血小板聚集率比较B组疗效好于A组(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采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治疗法疗效显著优于阿司匹林单用时的疗效,每日75mg阿司匹林联用50mg氯吡格雷可作为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安全药剂量,且治疗效果优异,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取我院收治的15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75例患者实施阿司匹林治疗,为对照组;75例患者实施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为实验组。全程关注两组患者的治疗进程,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较高,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证实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血小板聚集率改善显著,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证实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不良反应率较低,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证实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患者病情改善有显著效果,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冠心病(CHD)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表达和血浆血栓素B2(TXB2)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FCM)、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0例CHD患者(CHD组)接受阿司匹林(100mg/d)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20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的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表达阳性率、血浆TXB2水平。结果:治疗后,CHD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表达阳性率、血浆TXB2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阿司匹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CHD患者血小板活化与聚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的影响。方法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8周。测定冠心病患者和正常对照者的GMP-140含量并比较冠心病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前后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的变化。结果发现冠心病患者治疗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GMP-140浓度均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浓度增高。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能有效地降低胆固醇。抑制血小板活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观察支架术后双抗血小板治疗对老年冠心病病人血小板聚集率、血栓事件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所选取的患者都是在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这段期间在我院和烟台毓璜顶医院进行诊断与治疗的冠心病老年病患,选取在此期间收治的120例冠心病病患者进行探究。将患者随机组合后分为2组,对照组60例采用的双抗血小板治疗方法为口服阿司匹林片与氯吡格雷片,观察组60例病患采用双抗治疗的方法为口服阿司匹林片与替格瑞洛片。两组患者均采用进口支架。观察病患血小板聚集情况及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及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双抗治疗的60例病患的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组的血小板聚集率,P0.05。治疗期间内均未出现严重出血事件,凝血三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的六个月内的检查结果无显著差异。观察组MACE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结果差异显著。结论支架术后采用双抗血小板治疗老年冠心病,病人血小板聚集率降低、血栓事件发生也显著降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7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心输出量(CO)、心脏每搏量(SV)]水平、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血小板聚集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LVEF、CO、SV水平均高于对照组,LVEDD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T、APTT、TT、FI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标和凝血功能指标水平,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其效果优于单纯阿司匹林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