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椎病脊髓功能的神经学评价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颈椎病脊髓功能的客观评定,有助于病因探讨、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便于交流和研究。国内外用于颈椎病脊髓功能评定的方法很多,本文就其神经学方面的评价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的神经学评价和疗效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神经学评价标准和疗效影响因素。[方法]对21例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术前和术后实施Nurick分级法、JOA评分以及我国的40分评估法,并评价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对影响神经学功能恢复的可能因素加以分析。[结果]平均随访11个月,术后Nurick颈椎病脊髓功能分型提高2~3级。JOA评分提高1~6分;我国的40分法提高7—12分。影响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技术因素有:椎体后缘骨赘切除不全、颈椎生理弧度恢复不良、椎体高度撑开不足或术后的过度丢失。[结论]Nurick分类允许更严格的比较,对某些脊髓病并不适合;JOA评分方法简便、有效,能较为全面地反映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功能的改变;40分评定方法评价较为客观,但较为繁琐。椎体后缘骨赘切除不全和椎体高度撑开不足与手术疗效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3.
临床上目前常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 ,进行Nurick、JOA等评分方法来判断脊髓型颈椎病 (cervi calspondyloticmyelopath ,CSM )的脊髓功能状况和预后。随着现代影像的发展 ,许多学者对CSM的临床脊髓功能和预后的影像学判定作了研究。本文就CSM的X线平片、CT和MRI的影像学表现来判断CSM的脊髓功能状况及其预后综述如下。1 X线平片的基础判断作用CSM的脊髓功能评价可以先通过常规的X线检查 ,观察有无骨赘形成、钙化、骨性结构关系及发育畸形等 ,其中以颈椎侧位片和过伸、过屈侧位片…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 ,MRI广泛地应用于脊髓型颈椎病 (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 ,CSM)的诊断。 1987年 ,Takahashi等[1]首先报导了MRIT2加权像由于脊髓受压而产生高信号的现象 ,并认为是脊髓软化、脱髓鞘、神经胶质增生或微小囊肿造成的 ,但未做详细分析。次年 ,Haupts等[2 ] 描述了同样的现象 ,认为高信号是因作用于脊髓上的剪力而产生。之后 ,许多学者对MRIT2加权像上的高信号及T1加权像上的脊髓受压形态、程度作了研究 ,以判断脊髓型颈椎病的脊髓功能状况、手术疗效和预后。1 CS…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ortical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CSEP)在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itic myelopathy,CSM)中脊髓功能的评价作用。[方法]采用Dantec公司Keypoint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46例患者行术前正中神经及胫后神经的CSEP检查,记录P1潜伏期,P1-N1峰间波幅值,根据JOA评分将病人分为轻重A、B两组,分析两组CSEE值的变化及相关性,判定CSEP变化与神经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38例(82.6%)患者CSEP异常;A组21例,B组25例,两组病人在潜伏期和波幅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CSM患者的CSEP大多数出现异常,但与JOA评分无较好的相关性,提示尚不能仅根据CSEP值来评价CSM患者脊髓功能受损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20例脊髓型颈椎病不同的临床时期,而采取手术干预,探讨不同病程时期行手术治疗,术后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根据JOA17分法)。方法通过回顾分析,总结在北医三院进修期间抽取年龄在45~55岁,均为单阶段病变,不伴有椎管狭窄患者均采取前路Peek材料Cage,填充刮除自体椎体后缘骨赘和松质骨,行椎间融合,前路钛板内固定。术前术后采用JOA评分标准评定,利用改善率=(术后评分-术前评分)/(17-术前评分)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术前病程短的改善率明显提高,且脊髓功能恢复较好,病程长者术后改善率低,并且仍残留脊髓症状。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对脊髓功能的恢复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脊髓损伤ASIA神经学分类标准(ASIA标准)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的方法。方法:收集2010年我院收治的341例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由中级职称医师统计入院时诊断记录、ASIA残损分级记录表和影像学资料,整理出残损分级、脊髓损伤平面和运动平面作为原始记录。再由高级职称医师组成的AISA标准专家组根据原始记录和病历对每例患者的残损分级、损伤平面和运动平面重新评估,得出审核后评定结果。比较审核前后的评定结果。结果:原始记录178例A级患者经审核后1例定为B级,2例定为C级;43例B级患者经审核后15例定为C级,1例定为A级;34例C级患者经审核后1例定为B级,1例定为D级;45例患者未分级。15例C级被误定为B级是由于原始记录者认为运动平面以下超过3个节段以远有少量运动功能的患者属于B级而非C级。1例B级和2例C级被误定为A级是因评定时仅依据ASIA残损伤分级记录表格中的信息而忽略了体格检查中直肠感觉存在和远端非关键肌运动功能保留的记录。A至B、B至C和D至C的级别误定各1例是因对记录表格中信息的归纳错误所致。原始记录中损伤平面:颈髓139例,胸髓145例,圆锥损伤21例,马尾综合征12例,7例未定平面,审核后均与原始记录一致;17例腰髓损伤经审核后只有1例为腰髓损伤,12例为圆锥综合征,4例为马尾综合征。对ASIA标准中腰髓损伤与圆锥综合征及马尾综合征损伤范围理解不清是将后两者误诊为腰髓损伤的主要原因。22例残损D级中央综合征病例中有18例在原始记录中将运动平面定为颈髓,但查体显示下肢关键肌肌力可达2~5级,是忽略运动平面意义造成的使用不当。结论:应用脊髓损伤ASIA标准时应详细、准确理解其内容,以减少对相同标准的不同理解而产生错误的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10只成兔、 20名神经功能正常看、 3例椎管狭窄症不伴有脊髓功能障碍和 30例脊髓型颈椎病者经皮导出的皮导节段性脊髓诱发电位 (percutaneous segmental spinal cord evokedpotential,PSSCEP)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后,证实了从颈背侧中线皮下导出的P1、N1和P2波不仅能对脊髓型颈椎病做出脊髓功能定位诊断,而且对估计预后和制定正确手术方案都有一定参考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从1980年10月至1994年1月我们收治41例无颈椎骨折脱位的急性颈脊髓损伤,同时在X线、CT及MRI皆有颈椎病的改变。分两组治疗方法比较,手术组皆在颅骨牵引下进行颈椎前路减压、钩椎关节增生部刮除、取自体髂骨或异体骨作椎间植骨融合术,非手术组行颅骨牵引、脱水、皮质激素、神经营养药物、中药及激光血疗,以及早期康复脊髓功能。随访1-9年4个月,平均5年1个月。手术组优14例、显效4例、差3例。非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ortical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CSEP)与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itic myelopathy,CSM)患者脊髓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2008年7月—2012年5月在本院诊断为CSM的患者67例。记录CSM患者CSEP与颈段脊髓传导功能的相关指标,包括N13、N20潜伏期,N9~N20、N9~N13峰间潜伏期(interpeak latency,IPL),P13~N13、P20~N20峰-峰值(peak-peak amplitude,PPA)。记录患者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将CSEP记录值与JOA评分关系绘制成散点图,当观察到点分布有直线趋势,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N9~N13 IPL与JOA评分呈显著负相关。N13潜伏期和N9~N20 IPL与JOA评分呈负相关。结论 N9~N13 IPL与CSM患者脊髓功能障碍程度显著相关,可作为CSM患者脊髓功能评估的电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1.
12.
BBB评分评估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和修复中如何评估人鼠后肢运动的BBB评分。方法:对4组大鼠分别行T10脊髓背侧半切断(A组)、T10脊髓全切断(B组)、T10脊髓节段全切除(C组)、T10以下脊髓全切除(D组),制成不同损伤程度的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对所有动物的后肢运动功能进行BBB评分和脊髓组织学观察。结果:A组大鼠BBB评分存损伤后5崩达到20分或21分,B组和C组大鼠存术后2周以后BBB评分维持在8分.D组大鼠BBB评分维持在0。B组和C组大鼠脊髓顺行追踪显示脊髓损伤区和尾侧无追踪剂分布.连续矢状冰冻切片抗神经丝(NF)染色未见连续NF通过损伤区,结论: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的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如果在8分以下,就需要慎重评价,这种运动有可能完全是或包括有自发的后肢运动。 相似文献
13.
脊髓型颈椎病手功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双手功能障碍程度。[方法]明确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31例按年龄3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进行分组,选择年龄、性别及例数均匹配的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采用Duru z′s Hand Index(DHI)手部功能指数评分法对疾病组及对照组双手功能进行定量评分。患者颈椎病严重程度评价采用改良JOA评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疾病组及对照组左右手功能评分进行对比统计分析,对患者手部功能评分及JOA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年龄由低至高4组中,DHI评分均值在Con-trol及CSM组分别为88.6±1.0、82.1±5.6;86.3±1.8、80.2±4.3;80.8±4.8、71.9±6.6;79.4±6.3、62.5±7.4,CSM组DH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在各年龄组左右手评分及均值二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SM组JOA评分在各年龄组分别为13.0±1.8、12.4±1.7、11.7±1.4、10.3±1.4,JOA评分与DHI评分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558、0.497、0.459、0.482(P0.05),二者具有相关性。[结论]Duru z手部功能指数能较客观并定量地评价脊髓型颈椎病手部功能障碍程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部功能较正常人明显降低,并与脊髓型颈椎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提出改良脊髓压迫率(modified compression ratio,mCR)和脊髓旋转角(spinal cord rotation angle,SCRA)的概念,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术前脊髓形态特征与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7年6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98例CSM患者,其中男性62例,女性37例,年龄38~73岁(53.8±10.7岁)。在患者术前轴位T2* MRI图像上测量脊髓在受压最严重层面(maximally compressed level,MCL)的脊髓压迫率(compression ratio,CR),以椭圆拟合受压脊髓,脊髓在该椭圆短轴上的距离与椭圆长轴之比为mCR,该椭圆长轴与水平位置所成夹角为SCRA。以C2/3层面的相应形态指标为内参对MCL层面的CR、mCR和SCRA进行矫正。统计患者术前及术后3年的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odified 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mJOA)评分,并计算脊髓功能恢复率(recovery rate,RR)。以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及多因素分析形态指标(矫正CR、矫正mCR与矫正SCRA等)及临床参数(年龄、症状持续时间、术前mJOA评分等)与预后指标(术后3年mJOA评分与脊髓功能RR)的关系。结果:矫正CR为(58.31±16.71)%,矫正mCR为(49.11±16.17)%,矫正SCRA为5.09°(2.29°,10.61°)。症状持续时间12.0(4.3,36.0)个月,术前mJOA评分为13.46±1.69分,术后3年mJOA评分为16.00(14.50,16.50)分,脊髓功能RR为62.50%(33.33%,90.40%)。多因素分析显示,矫正SCRA为术后3年mJOA评分的独立预测因子[标准化系数(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td.coef)=0.25,P=0.015],矫正mCR为脊髓功能RR的独立预测因子(std.coef=0.21,P=0.038)。矫正CR与术后3年mJOA评分及脊髓功能RR无显著相关性(P>0.05)。临床参数并非术后3年mJOA评分或脊髓功能RR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结论:矫正mCR、矫正SCRA可用于预测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矫正SCRA与术后3年mJOA评分、矫正mCR与脊髓功能RR呈正相关。矫正CR与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无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丁伯垣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5,5(6):265-266
脊髓损伤残疾的运动功能评价丁伯坦体育运动是促使脊髓损伤患者全面康复的一种重要方法。自从英国著名脊髓损伤治疗和康复专家L.Guttman于本世纪40年代开创应用体育运动方法促进脊髓损伤患者康夏以来,脊髓损伤患者死亡率显著降低,生存期明显延长。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从1980年10月到1994年1月我们收治41例无颈椎骨折脱位的急性颈脊髓损伤,同时在X线、CT及MRI皆有颈椎病的改变.分两组治疗方法比较,手术组皆在颅骨牵引下进行颈椎前路减压、钩椎关节增生部刮除、取自体髂骨或异体骨作椎间植骨融合术.非手术组行颅骨牵引、脱水、皮质激素、神经营养药物、中药及激光血疗,以及早期康复脊髓功能.随访1~9年4个月,平均5年1个月.手术组优14例、显效4例、差3例.非手术组优5例、显效7例、差8例.治愈显效率:前者为85.5%,后者为60%.手术组优于非手术组,P<0.05,有显著意义.治愈显效者皆在不同时间内恢复原来工作,无任何并发症.治疗的关键是选择适当的病例及严格的手术指征,熟练手术方法的技巧及术前术后的精心护理.本文对发病机理、诊治及命名亦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脊髓型颈椎病引起的脊髓前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报道因脊髓型颈椎病引起的脊髓前动脉综合征,并探讨其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本组5例,均在曲型脊髓型颈病基础上,短期上状加重至瘫痪卧床,下肢重于上肢,病变平面以下痛温觉消失面深感觉及识别沈存在,JOA评分1~4分,所有病人均在症状高峰期出现后30小时以内行颈前中切骨减压术。结果:随访6~12个月,均取得良好疗效,JOA评分10~13分。结论:颈脊髓特别是中央型、多节段型者是引起脊髓前动脉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脊髓受压恢复程度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探讨其对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55例脊髓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男30例,女25例,年龄45-65岁,平均54岁;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患者均行后路手术.在术前MRI矢状位T2像上测量受压... 相似文献
19.
颈脊髓血供及其与脊髓型颈椎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解剖学研究的进展 ,人们对颈脊髓的血供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并逐渐认识到脊髓的血供在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 ,CMS)发病中的重要意义。颈脊髓的血供丰富 ,其动脉主要由颅内段的椎动脉发出的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的分支供应。本文就颈脊髓血供研究进展及其与CMS的关系作一综述。1 脊髓表面的动脉1 1 脊髓前动脉与前根动脉颈脊髓前动脉上部来自颅内段椎动脉的分支 ,多数起自椎动脉的内侧或背侧 ,少数来自左右椎动脉的汇合部 ,以后在锥体交叉附近即脊髓头端前正中… 相似文献
20.
颈椎病脊髓病手的诊断与治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颈椎病脊髓病手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2001年6月~2002年7月诊治的5例颈椎病脊髓病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者均出现特征性手乏力、活动不便和肌肉萎缩,轻度或无感觉异常。MRI检查显示C3/4、C4/5、C5/6椎间盘突出及后纵韧带骨化。均行前路颈椎间盘摘除、部分椎体及骨赘切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术后平均随访9.6个月。5例患者手握力和上肢肌力增加1~2级,2例感觉异常者部分改善。结论:早期诊断治疗颈椎病脊髓病手可以减轻患者病残,避免不恰当的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