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于冰 《中国实用医药》2012,7(29):205-205
共同性斜视是在眼外肌肌肉本身和支配它的神经均无器质性病变所致的双眼轴分离,并且在向各个方向注视时,眼位偏离度均相同的一类斜视.按视轴的偏斜方向,分为水平性和垂直性,前者多见,如内斜视、外斜视;后者少见,如上斜视、下斜视.按注视眼的性质分为单侧性和交替性.按斜视发生的状态,分为间歇性和恒定性[1].河南省西峡县人民医院为150例患者做斜视矫正术,效果比较满意,围手术期的护理也是一个关键的环节,现将本院对此病的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斜视A征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方式、效果。方法根据46例斜视A征患者依据向上、向下25°注视时的斜视度变化,有无上斜肌亢进、亢进程度以及双眼视功能的状况、是否伴有内旋偏斜状况,行上斜肌减弱术或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所有患者原在位水平斜视行常规水平肌手术矫正术。观察手术前后的眼位、上斜肌功能及双眼视功能变化。结果 46例斜视A征患者中32例(70%)具有单侧或双侧上斜肌功能亢进。对无双眼视功能的斜视A征患者,上斜肌亢进达到或超过++,采用上斜肌减弱术:包括上斜肌断腱、上斜肌悬吊、上斜肌后徙;而双眼视功能良好,又未见内旋或上斜肌亢进程度≤+,用水平肌肉移位术。4组患者上下方25°斜视角差分别由术前(22.4±1.4)Δ、(22.8±1.6)Δ、(20.5±2.0)Δ、(21.2±1.6)Δ、变为术后(4.3±0.6)Δ、(3.8±0.8)Δ、(2.6±0.7)Δ、(3.2±0.8)Δ。结论斜视A征的主要原因是上斜肌亢进。手术应依据有无上斜肌功能亢进、亢进程度,有无内旋偏斜及双眼视功能情况。上斜肌减弱术及水平肌垂直移位术均是矫正斜视A征的有效可靠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减轻患儿的恐惧及预防术后并发症,帮助功能恢复。方法做好斜视术前教育,与患儿多接触,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术后观察生命体征,尿量、意识等。患儿全麻未完全清醒时,可出现躁动等症状,应密切观察,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出口内的分泌物。尽量保持患儿的平静及头位的相对固定,避免眼内受力受震,影响伤口愈合。注意术后眼的功能锻炼,在七天拆线后,指导患儿做正确的眼球运动,克服斜视造成的不良习惯。术后第二天应取下眼垫,防止因遮盖时间长而产生遮盖性弱视。结果患儿能较好配合手术。术后无并发症,手术效果满意。结论在斜视治疗过程中,不仅需要医生高超技术,更需要护理人员全面、精心的护理,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下斜肌前转位(anterior tran-sposition of inferior oblique muscle)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垂直分离性斜视(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的疗效。方法伴用下斜肌前转位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DVD患者9例(12只眼)。术后随访0.5~6个月,评价斜视度数和眼肌功能。结果术前DVD平均19.7PD,术后平均3.6PD。术前下斜肌功能亢进3+和2+各6只眼,术后仍有2只眼(16.7%,2/12)下斜肌功能亢进,但为1+。无任何患者主诉原在位时有复视或垂直斜视,术后1只眼(8.3%,1/12)有轻度上转受限。结论下斜肌前转位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DVD有效。  相似文献   

5.
李宪武  关卫卫 《云南医药》1996,17(4):295-296
V型斜视伴下斜肌肉亢进的手术治疗李宪武,关卫卫V型斜视常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而A型斜视则常伴有上斜肌功能亢进.现将我科近年手术治疗的11例伴下斜肌亢进的V型斜视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1例患者中,男4例,女7例;年龄5~15岁,内斜V征4例,外斜V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离性垂直斜视(DVD)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鹿邑县人民医院眼科2005年3月至2009年9月间不合并下斜肌亢进患者行上直肌超常量后徙术,合并下斜肌亢进者行下斜肌后徙转位术两种术式治疗43例(70眼)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43例(70眼)DVD患者中,60眼临床疗效满意,近期疗效满意率为85.71%,10眼治疗后好转(14.29%),远期疗效满意率为82.86%,未发生治疗无效病例。结论不伴有下斜肌亢进的DVD患者行上直肌超常量后徙术及对伴有下斜肌亢进DVD患者行下斜肌后徙转位术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雷琼 《中国处方药》2020,(3):149-150
目的分析综合疗法治疗小儿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9月某院收治的180例小儿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患儿为研究对象,为其进行综合疗法干预。对比此种干预方式下患儿总有效率。结果中心注视弱视和旁中心注视弱视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并无较大差异,差异较小(P>0.05);三种疾病严重程度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无较大差异(P>0.05);不同屈光度患儿治疗效果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予以综合疗法干预时可有效提升不同疾病程度、屈光度程度、疾病种类患儿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A-V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水平斜视,是水平斜视的一个亚型。这种斜视存在垂直方向的非共同性。在垂直方向上,其水平斜视的度数不同。即眼球在向上方注视、原在位、向下方注视时,其水平方向的斜视度发生变化。常见的有A、V2种,V征又分为内斜V征和外斜V征。外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分离性垂直斜视(Dissociated Vertical derlation,DVD)的有效手术方法.方法 对122例187眼DVD根据双眼视力状况,双眼上斜程度及合并其他类型斜视进行综合分析,设计手术.双眼DVD不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者,若双眼视力良好,且上斜程度相等者做双眼上直肌等量后徙术;双眼上斜程度不等者,做双眼上直肌不等量后徙或先做上斜明显眼手术.若单眼弱视明显.先做弱视眼手术.单眼DVD,仅做单眼手术.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者做下斜肌后徙转位术.DVD合并水平斜视者,尽可能一期完成.否则,分期手术.上直肌后徙量为7~9 mm.结果 122例187眼DVD,180眼满意(96.26%),6眼好转(3.21%),1眼无效(0.53%).结论 对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DVD行上直肌超常量后徙术疗效满意;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DVD行下斜肌后徙转位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共同性斜视的病理解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同性斜视是指那种眼球运动无障碍、斜视角度不因注视方向不同而改变的显性斜视 ,其发病率高 ,危害性大 ,不仅有碍于外观 ,给病人心理上造成严重创伤 ,而且严重影响双眼视觉的形成和发育 ,斜眼往往形成弱视 ,有的终身不能恢复正常视力 ,不能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对双眼视的严格要求。随着现代电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电镜技术的快速发展 ,斜视病理解剖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使人们对斜视形成机制有了更进一步认识 ,并能用之指导斜视治疗时机及治疗方案的选择 ,现就近年来共同性斜视病理解剖学研究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1 共同性斜视眼外肌病…  相似文献   

11.
成人共同性斜视眼外肌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璐  王健英  刘静 《贵州医药》2007,31(3):234-235
共同性斜视是指那种眼球运动无障碍、斜视角度不因注视方向不同而改变的显性斜视[1].其发病率高,危害性大,不仅有碍于外观,给病人心理上造成严重创伤,且严重影响双眼视觉功能的形成和发育,从而给生活、工作带来不便.共同性斜视病因复杂,与解剖、调节、融合功能、遗传等因素均有一定关系,其发病的确切机制不甚明了[2].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们对分离性垂直偏斜(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简称DVD)的认识,发现非注视眼除显示上斜、外旋斜外,尚有外展成分,在临床上可分为:垂直性、旋转性、水平性分离三个类型。Wilson首次报告并描述6例分离性水平偏斜(Dissociated Horizontal Deriation)首次命名为DHD。目前国内外对DVD病例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弱视综合治疗的体会。方法对164例弱视患儿做戴镜、遮盖、弱视训练及家庭指导等治疗。结果屈光不正性弱视治疗效果优于屈光参差性和斜视性弱视,中心注视性弱视疗效优于旁中心注视性弱视,弱视程度越轻,治疗效果越好,弱视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2%。结论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弱视效果满意。锡盟地区164例儿童弱视综合治疗的效果分析  相似文献   

14.
刘媛 《河北医药》2016,(7):1067-1069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观察术后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情况并作出分析。方法96例先天性外斜视患者分为~2岁组18例,~4岁组30例,~8岁组34例,~12岁组14例,共4组。手术方式:对基本型和辐辏不足型外斜视行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截除;对外展过强型行外直肌后徙。伴A-V征及DVD者,矫正水平外斜的同时,按照A-V征及DVD的手术方法予以一并矫正或行二次手术。采用同视机和Titmus立体图检查双眼单视功能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岁组远期正位率低于其余3组,~2岁和~4岁组术后重建融合功能比率高。术后眼位正位者~2岁组较~4岁组重建融合功能比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先天性外斜视主要危害双眼视觉建立,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应早期手术,积极提高正位率,为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5.
刘莉萍 《江西医药》2002,37(6):429-429
大度数水平斜视是指用角膜映光法查斜视度数时,反光点在角巩膜缘或以外者,即斜视度在40度以上的内、外斜视,用通常手术步骤来做矫正术常常欠佳.通过临床观察,我们将手术步骤改变一下获得了较好的矫正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斜视及弱视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刚出生婴儿的视觉很不成熟 ,视力大约只有 3/6 0 [1 ,2 ] 。婴幼儿时期的视觉经验对视觉通道 ,尤其是视皮质的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3,4 ] 。在视觉发育的关键期 ,视力象对比敏感度、色觉、形觉、运动知觉及双眼立体视一样是逐步发育而成的 [1 ,2 ] 。当正常的视觉发育受到干扰 ,这些不同的视功能将会受到影响 ,视觉通道和视皮质发生组织学改变 ,从而导致弱视 ,即单眼或双眼视力低常 ,而眼部却无病理性改变。斜视即双眼视轴不平行 ,也可能导致双眼视功能发育障碍 ,斜视可伴有或不伴有弱视。弱视最常见的原因是斜视 (斜视性弱视 )和由于双眼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探讨水平直肌移位治疗水平斜视伴小角度垂直斜视的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水平斜视伴小角度垂直斜视患者80例(121只眼),在行外、内直肌手术时,把附着点进行上、下移位。结果 80例(121只眼)患者中43例的垂直斜度5°7°,把单眼水平直肌行垂直移位5 mm,平均矫正的垂直斜度为(5.82±0.68)°,治疗效果很好,28例的垂直斜度8°7°,把单眼水平直肌行垂直移位5 mm,平均矫正的垂直斜度为(5.82±0.68)°,治疗效果很好,28例的垂直斜度8°20°,把水平直肌行垂直移位620°,把水平直肌行垂直移位67 mm,平均矫正的垂直斜度为(7.13±0.86)°其中8例的垂直斜度16°7 mm,平均矫正的垂直斜度为(7.13±0.86)°其中8例的垂直斜度16°20°,欠矫。9例不伴有下斜肌异常的V型外斜者,其垂直斜度为8°20°,欠矫。9例不伴有下斜肌异常的V型外斜者,其垂直斜度为8°20°,把双眼的外直肌进行徙后并向上移位620°,把双眼的外直肌进行徙后并向上移位67 mm,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结论水平直肌移位在治疗水平斜视伴小角度垂直斜视和不伴有下斜肌异常V型外斜视有非常不错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儿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应用综合疗法的效果。方法本文收集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于我院实施治疗的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患儿104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104例患儿均实施综合疗法,治疗结束后,对患儿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探讨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本文104例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78.85%,不同注视性质、不同屈光参差程度患儿总疗效对比均具有差异性(P<0.05),而不同弱视程度患儿中,轻度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中、重度患儿(P<0.05),中、重度弱视患儿对比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针对小儿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应用综合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患儿视力,提升患儿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斜视手术后斜视回退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小平  廖一露  田祥 《贵州医药》2002,26(6):491-492
目的 通过对224例斜视矫正手术患者的随访资料分析,探讨斜视手术后部分患者斜视回退的原因。方法 将224例患者按年龄、双眼单视功能、斜视类型分为3组,随诊观察3个月至5年,将3组病人术后的斜视回退率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出影响斜视回退的可能因素。结果 特殊类型斜视组回退率最高,达28.5%,无双眼单视功能组其次,达21.56%,成人组复发率第三,达11.4%,复发率最低组为术后具有双眼单视功能组3.46%。结论 斜视手术后回退与斜视类型、双眼单视功能及年龄均有较大的关系,因此术前双眼单视功能的训练及选择早期手术矫正对减少斜视回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上睑下垂系指上睑部分或全部不能提起所造成的下垂状态,即在向前方注视时上睑缘遮盖角膜上部〉角膜1/5。轻者不遮盖瞳孔,只影响外观,重者部分或全部遮盖瞳孔,妨碍视功能。中医称谓“上胞下垂”,严重者称“睑废”。《诸病源候论·目病诸侯》首载“其皮缓纵,垂覆于目,则不能开,世呼为目,亦名侵风”。《目经大成·睑废》中以“手攀上睑向明开”说明上胞下垂的严重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