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凝血因子ⅩⅢ缺乏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机体损伤后即发生一系列的止血反应,这个过程要有三种因素参加: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首先是血管收缩血流减慢,血小板粘附于损伤组织处,并聚集起来形成白色血栓,同时凝血因子开始被激活。引起一系列的反应,最终形成纤维蛋白包裹着血细胞,成为红色血栓,堵住出血口完成了止血过程。凝血因子共有13个,凝血过程可以分为三阶段,第一阶  相似文献   

2.
1凝血和血小板活化 生理止血过程包括损伤血管的局部血管反应以及血小板的活化和血浆中凝血系统的激活,血浆纤维蛋白和血小板构成牢固的止血血栓,有效地制止出血.  相似文献   

3.
生理止血过程包括损伤血管的局部血管反应以及血小板的活化和血浆中凝血系统的激活,血浆纤维蛋白和血小板构成牢固的止血血栓,有效地制止出血。血小板的活化与凝血过程密切相关。血小板的活化包括血小板的粘附、变形、释放和聚集等反应。血小板表面吸附有各种凝血因子,如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因子Ⅶ、因子Ⅸ和因子Ⅹ等。血小板还含有“内源性凝血因子”,如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因子Ⅷ/vWF、因子Ⅺ与因子Ⅷ等。这些因子在血小板活化时被释放,参与凝血过程。  相似文献   

4.
随着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 ,止血与凝血和血栓性疾病的研究 ,无论在基础医学或在临床应用均取得了巨大进展。特别是分子水平的研究不仅使人们对凝血过程和血栓形成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使疾病的诊断方法 ,药物检测手段及血栓的防治措施层出不穷 ,如今止血与血栓的研究已远远超过以往出血疾病的范畴 ,涉及到临床各科 ,面对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蓬勃发展的今天 ,我们更应该积极开展血栓止血试验检测 ,推广临床应用 ,更具有重要的意义。血栓的形成及调节主要与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及血液流变有关。它是通过本身促…  相似文献   

5.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purpura,TTP)为一种罕见的微血管血栓-出血综合征。这是一组由于微循环中形成了血小板血栓,因血小板数大量消耗减少而形成紫癜。由于小动脉与微血管的栓塞,导致器官  相似文献   

6.
抗凝治疗及出血危险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常人具有复杂而完整的止血和凝血机制,能有效地防止血管破损引起的出血。在多种病理情况下,血液在血管内凝固即导致血栓性疾病。血栓栓塞性疾病包括动脉血栓、静脉血栓与微血管栓塞性疾病,其中心脑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在我国以及西方国家都己成为人口因病死亡与致残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阿司匹林能延长正常人出血时间,看来它有改变血小板功能的作用。当血小板粘着在血管表面或互相粘着后,释放出三磷酸腺苷(ATP),后者又引起其他血小板增加粘着性,在微血管内逐渐形成血栓,出现止血现象。阿司匹林阻止这种释放反应,使正常人出血时间多少延长些。服用阿司匹林后,消化道出血略增加,可能也同样是对血小板的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8.
近来年,有关动脉硬化与血液凝固的论文不少,这是由于本病常并发血栓以及血凝学方面的研究不断获得新进展的结果.本文就这方面的情况加以概述. 1.血栓形成与血管壁及血流的关系当血管壁发生异常变化时,具有使血流中止血物质沉着、积聚的作用,而称为产生血栓性作用.止血物质主要是血小板和纤维素.红细胞的一部分释放出二磷酸腺苷、磷脂参与血小板的粘着、凝聚促进血凝外,其它则是被动地被止血物质包围成血栓的组成部分.而白细胞中含有促进凝血的成分,则自动地参与凝血过程.反之,对血中的止血物质呈现出不起反应的血管壁的状态则称为无产生血栓性  相似文献   

9.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简称DIC)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是常见的急性出血性疾病之一。一般是由于促凝物质进入血流或其他原因,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继之发生血管内(主要是在微循环内)凝血,形成微血管血栓、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转化为低凝状态及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导致广泛出血。临床上可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等类型。现将临床资料较为完整的急性型20例(其中尸解2例),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0.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具有粘着、聚集、释放反应和吸附等主要生理特性。创伤时,破损的血管组织及解体的红细胞放出二磷酸腺苷(ADP)和凝血活素。ADP可促使血小板聚集;凝血活素和Ca~(++)一起,促使血浆中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凝血酶可促使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DP、5-羟色胺和血小板因子等。这样,伤口处的ADP和凝血酶浓度增高,诱导血小板聚集增强。聚集成团的血小板便成为止血栓子,堵塞伤口而止血。凝血酶和血小板因子可促使血浆中纤维蛋白迅速形成,凝血块堵塞伤口而止血。可见,血小板聚集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初步探讨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BT)的止血机制。方法:通过研究BT对断尾小鼠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出血量的影响,BT对兔血小板数量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以及对纤维蛋白肽含量的影响,初步探讨BT的作用机制。结果:BT能明显缩短小鼠断尾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并减少断尾出血量;对兔血小板数量及血小板聚集率无明显影响;BT作用于纤维蛋白原,释放纤维蛋白肽A。结论:BT的止血机制为促使纤维蛋白原降解生成纤维蛋白,后者在血管破损处吸附血小板,形成止血栓。  相似文献   

12.
血液高凝状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伟 《医学研究杂志》2007,36(4):103-106
止血、凝血和抗血栓是正常人体内生理平衡的两种机制.使血液既能在人体内正常流动,又能在创伤时完成良好的止血,一旦此平衡被打破,就会出现出血或血栓。正常止血由血管、血小板和凝血机制三方面因素共同构成。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是否正常决定止血的正常与否,血管壁收缩,将促使凝血物质局部积聚及血小板黏附,其分泌的内皮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缩血管物质。另外,血管内皮细胞能合成一些黏附蛋白,可与血小板受体结合,诱导其黏附、聚集,血管内膜损伤,内膜下组织暴露,可以激活血小板和血浆中的凝血系统。  相似文献   

13.
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明荣  阮福盛 《中原医刊》2003,30(15):42-43
1 概念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是冠状动脉的急性病变 ,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 ,继发血栓形成的结果。2 病理生理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是有一个大的脂核 ,纤维帽薄 ,炎症明显 ,称为不稳定性斑块或是易损斑块 ,一旦斑块破裂便激活血小板和凝血系统 ,在破裂斑块的基础上形成富含血小板的止血血栓。如果损伤严重 ,在血小板血栓的基础上形成以纤维蛋白和红细胞为主的闭塞性血栓 (红色血栓 ) ,此时 ,冠状动脉血流完全中断 ,心电图一般表现为ST段抬高 ;如果损伤较轻 ,则形成的血栓为非闭塞性 ,成为以血小板…  相似文献   

14.
(续上期) 四、血小板功能障碍近年来证明不少药物能够影响血小板的功能,甚致引起出血。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参与凝血,在血管损伤部位形成血栓以及促进体液的凝血过程。在血管壁损伤后,内皮细胞剥脱,露出胶原、微纤维和  相似文献   

15.
血栓形成的过程与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兴学 《医学综述》2011,17(11):1613-1616
血液在多种危险因素(如血管壁损伤、血液流变学改变、血液成分的变化等)的作用下,体内全身凝血系统或局部凝血系统的凝血与抗凝平衡失调,导致动脉血栓、静脉血栓、心房血栓或微血管血栓的形成,这种失衡若发生在动脉系统(如脑动脉、冠状动脉),其主要由血小板通过纤维蛋白原相互交联形成血小板血栓的头部,进而凝血酶参与,最终纤维蛋白网络血液有形成分形成动脉血栓的尾部——红色血栓,失衡若发生在静脉系统、左右心房,则主要形成红色血栓。不同部位的血栓,组成成分不同,其形成的分子机制亦不同,故针对这些不同分子机制进行抗凝或抗栓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十灰散的止血、凝血作用机制。方法 :制备不同的十灰散制剂 ,观察其对小鼠、大鼠及家兔的出血时间、凝血时间、血浆复钙时间、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 :十灰散从生药到炭药均有止血、凝血作用 ,而炭药的止血作用尤佳。与对照组相比 ,炭药可将凝血时间缩短 5 0 % ;生品与炭药均有缩短凝血酶时间和血浆复钙时间的作用 ,与对照组和活性炭组比均有统计学意义 ;生品与炭药有明显的加强血小板功能的作用 ,用药后扩大型血小板数量增多 ,用药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十灰散生品、炭药均有促进血凝系统的止血、凝血作用 ,可缩短凝血酶原、凝血酶时间和血浆复钙时间 ,从而对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发挥其促进作用 ,激活多种凝血因子 ,使凝血时间缩短。促进血小板功能 ,使扩大型血小板数量增多 ,利于血小板形成血栓 ,加强其凝血作用。但炭药效果优于未制炭药材品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探讨血栓与止血检验研究的现状和进展情况,通过目前临床针对凝血酶原时间、出血时间、血小板计数等主要血凝项目的各种研究,从而得出各种凝血药剂与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为广大凝血疾病患者增强有效治疗的同时,降低凝血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导言 血液凝固之研究早已始于20世纪初期,但有关止血机制筛选的实验方法,仅在1960年才开始建立,并被临床实验室广泛采用。随后,出血倾向与血友病的拟诊,亦基于这些结果的报告与分析。 由于标记技术的发展,吾人对凝血机制使用了分子标记,俾使临床能得到早期、正确的诊断,对血栓与出血的病人始可作出适宜的治疗。 1 止血机制 “衰老来自于血管壁”,故吾人宜注意保持血管壁的健康使其情况良好。血液流经血管,并通过其未端抵达身体各处,以供给氧气与营养物质。但当出血时,凝血机制活化形成纤维蛋白使失血停止,并保获机体不受感染。在正常情况下,一个极为复杂的机制——止血平衡机制作为保持血流畅通的  相似文献   

19.
基因多态性研究与血液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液系统疾病是基因多态性研究的一个热点 ,我们仅对近年来基因多态性与血液病 ,特别在血栓性疾病和恶性血液病方面的研究作一简单的介绍 ,也希望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带动基础、临床医学的迅速发展。一、基因多态性与血栓性疾病人体的正常止血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初期止血为血小板粘附于破损血管暴露的内皮下纤维的立即反应 ,邻近的血小板活化形成聚集物以及血管的收缩。二期止血主要为血浆凝血因子活化并形成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对形成的血小板聚集物起加固作用 ,最终形成由纤维蛋白和活化血小板组成的凝血块。最近研究表明 ,多种止血因子的基…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介绍了血栓与止血的临床检验的目的及新方法,通过借鉴我国医院开展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时间、出血时间、以及血小板计数等主要项目的各种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从而研究出各种凝血药剂与医疗方法,从而在临床医学中,通过可以对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观察与追踪,采用相对应的症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来可以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