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听诊器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用的医疗器械之一.听诊器头部发挥主要功能的部件是一层薄膜,声波可以通过此膜传到耳蜗,以达到辅助诊断的目的.由于此膜极其容易损坏,严重影响到听诊器的使用效果和寿命,我科在临床工作使用和维修中采用旧X线片代替听诊器的原有薄膜,听诊效果良好[1],现将其维修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听诊器是临床上常用的医疗器械之一。听诊器头部发挥主要功能的部件是一层薄膜,通过此膜将人体内的声波传到耳蜗,以达到辅助诊断的目的。鉴于此膜极易破损,严重影响听诊器的使用效果和寿命。现将其维修方法介绍如下:1材料与维修方法(1)材料:废弃的X线片1张,剪刀,圆珠笔;(2)维修方法:旋开听诊器听筒的上下两部分,取下已经破损的听诊器膜,将与听诊器相连的听筒部分覆盖在X线片上,用圆珠笔沿其外沿画出形状,再用剪刀沿线剪下,放入听诊器听筒的另一部分.旋上即可。2优点(1)维修后的听诊器可以达到正常的使用效果;(2)取材方便,维修简便,可延长听诊器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3.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听诊器头部发挥主要传导声波功能的那一层薄膜极易损坏.此膜严重影响到听诊器的使用效果和寿命.我科在临床使用中运用废弃X线片来制作听诊器的原有薄膜,效果良好.同时我们在粘贴检验报告单时,常常因涂用胶水距离不当或胶水过多,导致检验报告单粘连一块,严重损坏了重要的医疗文件,影响查阅.将废弃X线片应用于粘贴检验报告单时也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其两种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听诊器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用的医疗器械之一.听诊器头部发挥主要功能的部件是一层薄膜,声波可以通过此膜传到耳蜗,以达到辅助诊断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正听诊器是医护人员最常用的查体工具,使用频率高,拾音膜的损坏频率也就非常高,临床科室领回来的新听诊器生产厂家并未配置多余拾音膜,一旦损坏必须再次请领新听诊器,严重造成资源浪费。笔者曾采用X线胶片代替代拾音膜,由于X线胶片厚度较拾音膜厚,质地较硬,修复后的听诊器经临床验证后听诊效果较原来差。我科应用骨夹保护膜替换使用的拾音膜,修复  相似文献   

6.
听诊器在临床医疗护理工作中是较为常用的医疗器械之一。而听诊器听筒上的薄膜直接接触患者的身体,其材质较薄,很容易破损影响使用效果。为此,我科采用PVC输液软袋和废弃的CT片来制作听诊器听筒上的薄膜,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空PVC输液软袋、废弃CT片、剪刀、记号笔。1.2制作方法 (1)将空PVC输液软袋剪开,清水冲洗干净  相似文献   

7.
张淑君 《全科护理》2012,10(24):2213-2213
临床上,听诊器是医护人员最常用的查体工具。使用频率高,且拾音膜的损坏及更换次数也非常高。为节约资源,我科应用废旧的X线片及CT胶片替换使用的拾音膜,效果良好。1材料X线片或CT胶片1张,听诊器1个,剪刀1把。2制作方法留取废旧X线片或CT胶片,取下听诊器头部损坏的拾音膜,用剪刀将X线片或CT胶片按照拾音膜的大小形状修剪,将  相似文献   

8.
听诊器作为临床医疗护理工作中一件必不可少的工具,使用频繁,尤其是听筒上的膜由于其材质较薄,而且又反复与患者身体直接接触,容易受损,以致影响临床工作进程。为此,在不改变听诊器原理的前提下,我科巧用废旧的X线片制作成膜,临床使用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制作方法将听筒扣在X线片上,以圆珠笔沿着听筒边缘划圈作标  相似文献   

9.
尤倩 《护理研究》2012,26(9):864
在临床医疗活动中,经常会产生医疗垃圾,其中生物垃圾和接触过病人的针头等锐器都是要回收集中处理的,但产生的一次性生活垃圾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在临床实践中,听诊器是医护人员最常用的查体工具,由于使用频率非常高,其用于接触听诊部位的重要部件,即拾音膜的损坏及更换次数亦非常多.为了减少资源浪费,并且达到废物利用的目的,我科应用一次性使用心电电极片底膜替换损坏的拾音膜,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庄玉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4):3282-3282
胸腹部或面颈部烧伤患者使用听诊器听取心率或呼吸音时,由于皮肤破损和创面渗出,用后听诊器往往会留有患者体液,一旦消毒不够彻底,再给其他患者使用时有可能造成交叉感染。结合长期的临床工作,发现一次性薄膜手套能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医用听诊器细菌污染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听诊器的细菌污染情况,我们在全院临床各科随机抽样112个听诊器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112个听诊器均为随机抽样全院临床各科4名医生和各科护理部公用的使用中听诊器。1.2 采样方法。(1)将112个听诊器进行随机分组(未消毒组和清洁消毒组各56个),2组均按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第3版中无菌棉拭子涂擦法采样。未消毒组直接用蘸有无菌生理盐水的棉拭子在接触病人皮肤最多的听诊器头的膜面来回涂擦1圈,将棉拭子剪下置5ml 生理盐水的试管中送检;置营养琼脂平皿37℃48h 按公式计算含菌数。清洁消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听诊器的细菌污染情况 ,我们在全院临床各科随机抽样 112个听诊器进行调查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112个听诊器均为随机抽样全院临床各科 4名医生和各科护理部公用的使用中听诊器。1.2 采样方法。 (1)将 112个听诊器进行随机分组 (未消毒组和清洁消毒组各 5 6个 ) ,2组均按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第 3版中无菌棉拭子涂擦法采样。未消毒组直接用蘸有无菌生理盐水的棉拭子在接触病人皮肤最多的听诊器头的膜面来回涂擦 1圈 ,将棉拭子剪下置 5ml生理盐水的试管中送检 ;置营养琼脂平皿 37℃ 48h按公式计算含菌数。清洁消…  相似文献   

13.
正听诊器是临床医疗护理工作中一件必不可少的医疗器械,在临床护理中特别是在神经外科测血压、插胃管等使用听诊器的频率相当高,然而听诊器配套的鼓膜易出现破损,且需请领或购买,不仅增加费用且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因此,我科将床边移动颅脑CT曝光废弃的颅脑CT片用于听诊器上的鼓膜,取材简易、方便、不影响听诊器功能,临床使用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听诊器是与患者皮肤直接接触的物品,因此控制听诊器污染对减少医院感染有重要的意义。日前笔者对本院门诊及病房临床医生使用的听诊器进行了一次抽样监测,目的是为了临床医生对实际工作中常用的听诊器所带的微生物有一定了解,以保护自身保护患者,达到预防医院感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郑凤珠  张庆娟  邓丽娟 《护理研究》2005,19(17):1528-1529
听诊器是医护人员使用频次最高的医疗器械之一,护士公用听诊器现象在临床较普遍,为引起同行对公用听诊器耳塞细菌污染的重视,预防院内交叉感染,现将公用听诊器耳塞消毒前后的细菌学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多重耐药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因此切断其传播途径,避免院内感染、保障患者安全已成为院感防控工作的关键环节。听诊器是医疗、护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医疗器械,使用频率高,直接与患者的皮肤接触,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多重耐药菌患者使用的听诊器要求专人专用,挂于床旁。但临床工作中,大部分医护人员使用听诊器后随意将其缠绕后挂于床旁,听诊器耳塞端与胸件端紧密接触,易导致院内交叉感染。为此,我科在严格执行手卫生的基础上,细化接触隔离  相似文献   

17.
一次性电极防粘层是一层透明、很薄的塑料膜,临床上一般利用完一次性电极后即将透明膜(一次性电极防粘层)废弃,现将其用于听诊器的简便维修.  相似文献   

18.
张志方  朱培芳 《临床荟萃》1996,11(24):1149-1150
听诊器作为临床必备的检查工具应用已久,但现有的普通听诊器系单人听诊器,不能在同一受检部位进行双人同时听诊,给教师指导学生听诊及临床上对同一疾病部位进行听诊会诊造成一定困难。为此,我们对现有听诊器进行改良,使之可供双人同步听诊,经临床试用有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听诊器是医院医护人员为病人进行诊断和检查的重要诊疗器械 ,本文就我院部分临床科室的听诊器使用情况及细菌学进行了调查。并对其污染后的消毒处理作了实验观察 ,现报告如下。1 听诊器的使用现状1.1 我院听诊器都是连续使用 ,每位医生人均一副 ,为病人听诊后不做任何消毒处理 ,又为下一个病人听诊。对乙肝病人、甲肝病人也是如此 ,无单独备用听诊器。1.2 保管随便 ,有的放在抽屉里 ,有的放在口袋内 ,有的挂在脖子上 ,将听诊器下端放在口袋内 ,还有的随意乱放。2 调查方法2 .1 标本采集方法 取每个科室 3副听诊器共计 15副并编号 ,用…  相似文献   

20.
在临床工作中 ,很多医护人员暂不使用听诊器时 ,一般是将其夹在颈项上 ,听头自然下垂 ,工作结束后 ,将听诊器放在白大褂口袋内 ,这样容易造成病人和医务人员、病人相互之间发生交叉感染。国外医务人员使用听诊器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白大褂左侧视为污染区 ,右侧视为清洁区 ,将听诊器扛在肩上 ,与病人频繁接触的部分置左侧 ,为病人做检查的用品亦放在左侧口袋内 ;听诊器夹在医护人员耳朵上的部分置右侧 ,帽子等物品亦放在右侧口袋内。这样既有利于自我保护 ,也减少了病人之间交叉感染的机会 ,从细节处体现以病人为本。一种值得借鉴的听诊器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