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报告使用机械通气方法治疗婴幼儿急性呼吸衰竭的体会。方法:自1998年3月-2000年8月,对65例急性呼吸衰竭病儿使用VIP鸟牌婴幼儿呼吸机辅助通气,年龄1天-34月,体重2.0-13.8kg,机械通气时间1-120小时。结果:抢救成功50例,死亡7例,放弃治疗8例。结论:呼吸衰可由各种原因产生,是引起婴儿猝死的主要原因,使用呼吸机是抢救小儿生命和进行综合治疗必不可少的措施。而机械通气尤应注意小儿生理特点,防止因使用不当引致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时环境温度对于主动型湿化器湿化效能及气道湿化效果的影响.方法 根据湿化器类型(MR410、MR730)、环境温度的高低(26℃~28℃、18℃~20℃)将应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分为四组,比较各组间湿化器输入端温度、输出端温度和湿度、吸入端温度和湿度,并比较各组患者气道分泌物的性状.结果 应用MR410型湿化器时,环境温度低可导致吸入气体的绝对湿度下降,并导致患者的气道分泌物相对黏稠;应用MR730型湿化器时,环境温度高可导致吸人气体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下降,导致患者气道分泌物黏稠.结论 机械通气时,环境温度的高低分别对两种主动型湿化器的湿化效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并对呼吸道湿化效果产生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3.
机械通气(MV)技术的大量应用,使其成为抢救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所致呼吸衰竭(呼衰)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长时间上机会带来许多严重的并发症,所以,理想的MV应该尽早脱机。往往撤机指征较为严格,目前尚缺乏对脱机的系统认识,因而带有相当的盲目性。现将近五年来作者收治的Ⅱ型呼衰患者64例脱机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重度呼吸衰竭在机械通气抢救时出现不明原因上消化道出血,经药物治疗而不止,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并同时给予更有效的介入止血治疗,评估预后及防止医疗纠纷,胃镜检查是非常必要的.不过此项检查不但有一定难度,而且有可能引起迷走神经过敏导致心脏骤停死亡[1].本组10例均顺利完成胃镜检查,并明确诊断及有效止血.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总结婴幼儿心脏术后机械通气的呼吸道护理经验。方法: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科手术治疗的47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术后呼吸模式的恰当选择、严密的监护,积极防控感染,拍背、体位引流、膨肺吸痰、心理护理等措施。结果:本组患儿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1例,呼吸道感染5例,肺不张3例。其中1例患儿死于低心排综合征,46例患儿痊愈出院。结论:SIMV(VC)+PSV是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最常用的呼吸模式,术后通过气管插管的有效固定,防止误吸、加强体疗、及时有效的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治疗中掌握好时机,注意观察,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常情况下呼吸道对吸入气体有加湿加温作用,主要依靠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黏膜的水分蒸发而得到湿化。每天的水分蒸发量约为8—10ml/kg,依靠呼吸道的丰富血液循环使吸入气体到达肺泡时基本接近体温水平。机械通气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后,气流绕过大部分上呼吸道,直接进入气管,其湿化温化作用丧失或部分丧失,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的两种气道湿化法即间断湿化法和持续湿化法.方法44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为间断湿化法,B组为持续湿化法,两种湿化方法从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支气管痉挛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持续湿化法效果优于间断湿化法,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持续湿化法优于间断湿化法.  相似文献   

9.
气道湿化是指应用人工方法将溶液或水分加热后分散成极细微粒,以增加吸入气体中的温湿度,达到湿润气道黏膜、稀释痰液、保持黏液纤毛正常运动和廓清功能的一种方法.气道湿化在人工通气中的应用已得到广泛的重视,但最佳气道湿化的标准还没有得到统一.随着人们对气道湿化的不断认识,气道湿化应用的范围增加,并且湿化装置也得到不断的改进.同时很多人对气道湿化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关系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和探讨.湿化程度可以用两种方式来表达:一是绝对湿度(AH),即单位体积湿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质量,也就是水汽的密度;二是相对湿度(RH),即湿空气中水蒸汽分压力与相同温度下水的饱和压力之比.  相似文献   

10.
11.
危重病抢救常需机械通气支持呼吸,以改善通气功能,减少氧耗,增加肺内压,改善肺水肿,从而稳定患者其他重要脏器的功能,尤其在急诊科,可明显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现就我科近2年来应用机械通气抢救危重并发呼吸衰竭患者17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7例均为住  相似文献   

12.
机械通气患者湿化温度设定对湿化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机械通气患者不同湿化温度时的湿化效果。方法根据对36例机械通气患者湿化温度的不同随机分组,观察每组患者每天吸入灭菌注射用水、吸出痰液量及其性状等指标。结果①温度感应器测量的呼吸机吸气端温度为36℃时患者痰液量增加,痰液黏稠度降低。②气道温度为32℃时,每天吸入灭菌注射用水量约350ml;气道温度为34℃时,每天吸入灭菌注射用水量约为400ml;吸气端气道温度为36℃时,每天吸入蒸馏水量约450ml。结论加热控制型的湿化器(MR730系列)吸气端气道温度为36℃对一般患者是较合适的温度。  相似文献   

13.
对呼吸衰竭病人机械通气时的呼吸道,营养支持(留置胃管及鼻饲),肢体功能锻炼、身心问题,基础护理及脱机训练方面的护理进行综述,为临床专科护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呼吸衰竭患儿机械通气时做好呼吸道管理及呼吸动力学动态监测,使危重患儿尽早撤机,为治疗原发病赢得时间.方法 使用Drager Evita 4呼吸机,在双水平正压通气模式(BiPAP)或安全控制通气模式(IPPV)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充分做好上机前准备,上机后加强气道管理,及时排除机器报警,严密病情观察,合理的营养支持等措施.结果 64例机械通气危重患儿,52例治愈,仅1例出现撤机失败,第2次插管成功后治愈,均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 做好气道管理及呼吸动力学监测,可提高患儿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呼吸机湿化温度对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湿化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140例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48h以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70例。在室内温度、湿度相同下,2组患者使用同类型呼吸机加热湿化器。2组湿化液均使用灭菌注射用水。实验组通过评估患者痰液量及黏稠度随时调整吸入气体温度为34℃-37℃,对照组吸入气体温度设定为32℃~34℃。比较2组患者的湿化效果、分泌物粘稠度、管道痰痂形成及气道黏膜出血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痰液黏稠度低于对照组(P〈O.05),湿化效果高于对照组(P〈O.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机械通气患者通过评估痰液量及黏稠度,及时调整呼吸机加湿器温度,有利于改善气道湿化效果,降低气道阻塞及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进展   总被引:62,自引:9,他引:62  
机械通气应用于临床近 70年的历史。十多年来 ,由于高科技 (如精密微传感器压力、流量、容积和气体分析等 )和电脑微处理技术应用于呼吸衰竭 (简称呼衰 )的病理生理、呼吸机及其机械通气各种生理效应的研究 ,从而使呼吸监护和呼吸机的性能不断优化。人们在实践中更认识到机械通气治疗呼衰的成败除与呼吸机性能和机械通气的连接方式有关外 ,更重要的是医务人员能掌握患者的病理生理的变化 ,合理地应用机械通气 ,给患者以呼吸支持 ,改善或纠正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和酸碱失衡 ,预防减少机械通气并发症和多脏器功能不全 ,拯救患者生命 ,为基础疾…  相似文献   

17.
机械通气在呼吸衰竭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机械通气在呼吸衰竭中的应用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肺病学教研室钮善福机械通气在拯救呼吸衰竭病人中的作用机械通气应用于临床已有60年的历史,近20年来随着呼吸生理和病理生理的发展,人工气道、呼吸监护和呼吸机性能的不断完善,机械通气可使呼吸衰竭(呼衰)患者起...  相似文献   

18.
对58例病人进行观察,做好气道湿化、吸痰和气管导管护理、预防感染、监测生命体征等护理,有利于提高机械通气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总结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措施,包括严密观察,做好气管导管护理、吸痰、气道湿化、生命体征监测和预防感染.认为在呼吸衰竭患者的机械通气治疗中,正确细心地护理是保证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许靖  佘红  李文 《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10(12):1500-1501
1.1 一般资料 18例病例均为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伴有呼吸衰竭患者,为1999年至2004年我院ICU科住院病人,所有患者都符合国家(GB7794—1987)诊断标准,其中男5例,女13例,年龄18—58岁,平均35岁,其中包括甲胺磷中毒6例、乐果6例、氧化乐果2例、敌百虫2例、敌敌畏2例,服毒量为30—300ml,服毒到入院时间为10min-1h,所有病例均为急性重度中毒表现:意识不清,呼吸过缓且表浅,时有不规则,口唇、指端紫绀,瞳孔针尖样大小,皮肤湿冷,两肺闻及大量湿罗音,心率缓慢,PaO2下降,CHE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