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查明衡东县某企业早餐发生的一起食物中毒原因。方法 开展流行病学和现场卫生学调查,采集可疑食物、病人粪便、餐厅从业人员的肛拭子进行相关检验。结果从可疑食物(米粉)、病人粪便中分离出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3株,经鉴定血清型均为O6:K15。结论该起食物中毒由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引起,因进食被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污染的米粉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庆阳市某学校发生的一起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查明危险因素、可疑食品及传播途径,为今后预防此类事件提出防控措施。方法 按照病例定义开展病例主动搜索。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病例对照研究对学生发病情况,可疑餐次、可疑食物暴露情况,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对发病学生呕吐物、肛拭子及食堂工作人员肛拭子进行病原微生物培养、检测、鉴定。结果 6月2日以来,共发病23人,罹患率为2.15%。病例对照研究显示,学校午餐为可疑餐次(OR=13.77,95%CI:3.53~53.74),烩菜为可疑食物(OR=18.89,95%CI:4.75~75.11),不同班级间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7,P=0.003),男女之间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4,P=0.010)。共检测肛拭子及环境样本21份,肛拭子检出致泻大肠埃希氏菌阳性8份、氟劳地枸橼酸杆菌阳性1份。结论 本次食物中毒是一起由致泄性大肠埃希氏菌污染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建议学校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管理,落实集中用餐陪餐制度和留样制度,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与培训,不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原因,为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可疑食物、呕吐物及肛拭子标本共11份,按《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相关项目方法进行检测。结果标本均未检出沙门菌、大肠埃希菌O157∶H7/NM、致泻大肠埃希菌、副溶血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8份样品中检出蜡样芽胞杆菌,其中2份拌面标本蜡样芽胞杆菌量均为1.2×10^8/g。结论该起事件是由蜡样芽胞杆菌污染面食后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食物中毒。夏季气温较高,适合细菌生长繁殖,熟食应在低温下短时间保存,食前应充分加热,防止发生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实验室检测有关技术,确定食物中毒病原菌,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采集食物中毒病人粪便/肛拭子、可疑食物、食物中毒发生酒店的食物储存冰箱和自来水样品,共22份,按照GB4789.4-2010、GB4789.5-2012、GB4789.6-2003等相关规定的方法,对所采集的标本进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霍乱弧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和阴沟肠杆菌检测,并对食物中毒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共采集样品22份,未检出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霍乱弧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6份标本中检出阴沟肠杆菌,阳性率27.27%(6/22)。外环境中阴沟肠杆菌污染熟食,直接食用未加热煮透的污染食品是发生本起食物中毒的可疑原因。结论本起食物中毒事件系阴沟肠杆菌污染食物导致。食品加工环节污染阴沟肠杆菌可能是该起事件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分析深圳市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情况和规律,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7—2010年深圳市疾控系统采集的可疑食物中毒样本进行致病菌检测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分析892份可疑食物中毒样本(包括可疑食品、患者肛拭子、手拭子、呕吐物以及食品操作间物品涂抹样等),其中致病菌的检出率为17.04%;152份阳性样品中,菌种分布依次为副溶血弧菌(52.63%)、沙门菌(32.24%)、金黄色葡萄球菌(9.21%)、蜡样芽孢杆菌(5.23%)、致泻性大肠埃希菌(0.66%);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样品中,肛拭子致病菌的检出率最高(38.5%,121/314)。结论深圳市细菌性食物中毒致病菌的检出率稳定且低于国内其他城市,主要致病菌为副溶血弧菌。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引起此次食物中毒的原因,防止口岸区域内再次发生类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法〕对疑似食物中毒患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调查和分析;采集确诊病例呕吐物、肛拭子,食堂从业人员肛拭子,以及发病前一天早、中、晚餐和当天早餐食物留样以及可疑食品生河粉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经临床诊断,28例疑似食物中毒患者中有8例确诊为食物中毒。所有食物留样和生河粉样品以及病例呕吐物中均检出蜡样芽孢杆菌,生河粉样品的蜡样芽孢杆菌计数为13×107cfu/g。从业人员肛拭子中2份检出奇异变形杆菌,1份检出大肠埃希菌,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这是一起由蜡样芽孢杆菌污染食物而引起的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口岸辖区内的企业职工食堂存在食物中毒隐患,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应将其作为食品卫生监督的重点,加强管理以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实验检测一起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方法依据GB/T 4789-2010、GB/T 4789-2012、GB/T 4789-2014、WS271-2007、《2017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对患者肛拭子、呕吐物进行进行检测。结果在6名患者的2份呕吐物和6份肛拭子标本中,1份呕吐物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肠毒素为A、C,1份肛拭子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未检出肠毒素,另2份肛拭子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2株,均为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产毒素类型均是:uidA、astA。结论综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判定是由产肠毒素A、C金黄色葡萄球菌株和EAEC引起食物中毒。建议各级卫生监督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从而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保障人民健康。  相似文献   

8.
目的 核实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规模,查明病原及发生原因,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和建议,防止类似事件发生。方法 制定病例定义、搜索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及食品卫生学调查,采集可疑食物样本、用具及环境涂抹样本、病例肛拭子及厨师肛拭子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本次病例主要临床症状为腹泻(95.2%)、腹痛(90.3%),部分病例伴发热(29.0%)。流调显示,所有病例发病前48 h内均食用外卖食品。食品卫生学调查发现外卖中有蔬菜未充分加热,且储存生熟未分,厨师做菜时徒手操作。实验室结果显示,4例病例和1名外卖厨师肛拭子、圆葱条中均检出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阳性。结论 此次事件为一起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感染引起的学生食物中毒事件,外卖中未煮熟蔬菜及厨师为可能感染源。建议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加大对餐饮及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监督检查力度,严格执行食品留样和生熟分开等制度,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卫生安全知识相关培训。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致病菌种,总结其发病规律,为食物中毒的预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6年4月~2017年3月发生的86例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分析样本包括所有患者的粪便、呕吐物及肛拭子,对其中30例食物中毒事件中的厨师及食品销售者的进行手拭子涂抹检查,并对40处食品加工及贮藏间进行取样检查。所有检测操作规范及指标观察均按照《GB4789.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总则》中关于对菌落群数量的测定、大肠菌群的数量、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的检验、酵母菌与霉菌等可疑菌种的检查方法。结果引起86例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致病菌种中,副溶血性弧菌28例、中毒中致泻性大肠细菌18例、沙门菌12例、蜡样芽孢杆菌7例变形杆菌5起、金黄色葡萄球菌2起、志贺菌例2例、不明原因12起。发生在第一季度的为15例(17.4%),第二季度29例(33.7%),第三季度33例(38.3%),第四季度9例(10.5%)。不同的致病菌种在所有样本的检出率:副溶血性孤菌18.6%,沙门菌4.3%,中毒致泻性大肠埃希菌3.7%,变形杆菌3.3%,志贺菌1.2%,蜡样芽孢杆菌0.7%,金黄色葡萄球菌0.3%。不同样本的致病菌检出阳性率:粪便64.0%,肛拭子43.6%,手拭子23.1%,呕吐物8.1%,食物4.3%,厨具1.9%。结论通过对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致病菌种及可疑污染样本的分析,明确了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好发菌种及食物生产等过程中的易污染环节,从而有助于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和分析某校教职工中发生的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原因,为预防和处理类似事件提供参考。方法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和个案调查;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事件特征;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和现场卫生学调查追溯原因;采集病例标本、环境样品和剩余食品进行致病菌检测。结果本次事件共搜索到病例73人,罹患率35.27%。患者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流行曲线显示病例为多次暴露,未确定可疑餐次和可疑食品。56件粪便/肛拭子标本有10件检出产气荚膜梭菌,其中有1件粪便计数结果为10~6 CFU/g,3件为10~5 CFU/g;9件检出致泻大肠埃希菌(其中7件检出肠道聚集性大肠埃希菌,2件检出肠道侵袭性大肠埃希菌)。结论此事件可能是一起产气荚膜梭菌和致泻大肠埃希菌混合感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本市某高校一起以发热、头晕、呕吐、腹痛及腹泻为主要症状的食物中毒的原因,查找相关病原体,为应对生物性食物中毒积累经验。方法收集疑似病例相关信息,进行个案调查,采集可疑食品、病人呕吐物和排泄物进行细菌培养,使用生化分析法及多重PCR方法进行病原学检测,结合流行病学和现场卫生调查情况得出结论。结果本次调查人数19人,均为18岁~20岁在校学生,食物中毒潜伏期为4~18 h。从可疑食物(鸡腿)及1例病例粪便中均分离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通过多重PCR鉴定为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电泳显示为同源株。结论学校人员比较密集,易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学校应加强食品安全管理,落实卫生管理制度,防止出现类似事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四川部分地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污染情况,为疾病预防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四川省攀枝花、绵阳、南部县、德阳等地区食品、肉猪肛拭子和腹泻患者粪便样本,用含有头孢噻肟(终浓度为4μg/ml)的缓冲蛋白胨水进行增菌,接种ESBL平板,挑取可疑菌落,运用PCR方法鉴定菌株并检测耐药基因。结果共采集356份样本,其中食品样本186份、患者样本72份、猪肛拭子98份。从202份样本检出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56. 7%。从食品样本中分离出114株,猪肛拭子样本中分离出41株,腹泻患者粪便样本中分离47株;耐药基因显示CTX-M型中Group2型最多,为104株。结论四川省食品、患者、肉猪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均有检出,肉猪分离株携带CTX-M耐药基因更广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查明引起本次食物中毒的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来源,采取相关措施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方法开展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对描述性流行病学推断可疑餐次,通过开展病例对照分确定可疑餐次和可疑食物,通过采集剩余食物和部分病人的肛拭子开展实验室检测。结果此次食物中毒餐次是9月11日中餐,食用烤鸭有很大的发病风险(OR=160,95%CI:23.1~1530),从剩余的烤鸭和部分病人的肛拭子样品中检测出肠道侵袭性大肠艾希氏菌(EIEC)。结论食用受肠道侵袭性大肠艾希氏菌污染的烤鸭是本次食物中毒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为预防此类事件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9月9日,天津市滨海新区某企业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查找可疑餐次、可疑食品,采集可疑食物及病例样本进行病毒及致病菌检测。结果共搜索到81名病例,罹患率12.64%。病例对照研究显示,9月8日午餐为可疑暴露餐次,对9月8日午餐菜品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食用红烧双圆(OR=11.07)、肉丝杏鲍菇土豆丝(OR=3.38)增加发病风险,分层分析显示,单独食用红烧双圆(OR=15.63)为发病危险因素。9份病例粪便样本中检出副溶血弧菌阳性,其中合并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阳性4份,合并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阳性1份。结论该事件为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合并大肠埃希菌感染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建议加强对餐饮机构的监管,规范卫生操作和消毒流程,提高卫生安全意识,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食物中毒的原因。方法采集2007年9月顺德区一起食物中毒中患者肛拭10份、剩余食物7份、砧板拭子1份以及厨房桌面拭子2份共20份样本,按照GB/T4789-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进行检测。结果患者肛拭7份、剩余食物3份检出侵袭性大肠埃希菌O29:K?,同时又在3份患者肛拭中检出沙门菌。结论该次食物中毒主要是由侵袭性大肠埃希菌O29:K?污染引起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查明食物中毒发生经过及原因,为卫生监督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卫生学、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并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从患者肛拭与可疑食物中检测出同一型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O125:K70,用此菌测定病人恢复期血清抗体比初期抗体明显升高。[结论]EPECO125:K70是引起此次食物中毒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某校一起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查明事件发生原因,防止再次发生。方法 用个案调查和病例对照研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用FilmArray多重核酸检测系统快速筛查;按GB 4789.6—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进行致泻大肠埃希菌(EAEC)分离和鉴定;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法(PFGE)进行溯源分析。结果 “卤猪肉拌香菜”是可疑食品(OR=3.66,95%CI=1.85~7.24);患者、“卤猪肉拌香菜”和环境拭样中都分离到EAEC,所分离的菌株均有astA毒力基因;PFGE结果显示相似性均在90%以上。结论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证三明市某校是一起由肠道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AEC)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18.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实验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认2008年10月南昌市一起食物中毒的病原体. [方法]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提示,从采集样品中选取6份可疑食品、4份病人肛拭子、1份粪便和1份呕吐物,运用荧光PCR技术进行检测;同时按GB/T4798.7-2003对所有采集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采用普通PCR技术对所分离的可疑菌株进行耐热溶血素(TDH)和不耐热溶血素(TLH)毒力基因检测. [结果]荧光PCR结果显示:1份食品和4份病人肛拭子中存在副溶血性弧菌;病原菌分离培养及生化反应显示:4份食品、4份病人肛拭子、1份粪便中分离到副溶血性弧菌,其中1份食品和4份病人肛拭子、1份粪便分离到的菌株,神奈川溶血试验阳性;95份相关从业人员肛拭子未发现副溶血性弧菌;普通PCR检测发现:1份食品和4份病人肛拭子、1份粪便TDH阳性,4份食品和4份病人肛拭子、1份粪便TLH阳性.[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是由带有耐热直接溶血素(TDH)毒力基因的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查明引起该起20名学生食物中毒的原因,为制定预防食物中毒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调查,对中毒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0名中毒学生均进食炒河粉;在炒河粉和16名中毒学生的肛拭子样本中均检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结论20名食物中毒者均食用了受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污染的炒河粉所致。根据中毒情况及发生原因提出预防的设想和做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桂林市2004~2006年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的分布特征与规律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为建立食物中毒病原菌的主动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30起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按照国家卫生标准方法进行病原菌检验。结果30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检测各类样品562份,检出病原菌126株,总检出率为22.4%。其中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为8.2%,蜡样芽孢杆菌为5.5%,变形杆菌为4.1%,金黄色葡萄球菌为3.6%,副溶血弧菌为1.1%。各类样品中以病人呕吐物和肛拭检出率最高,分别为55.6%和51.4%;其次是剩余食品,检出率为45.5%。8~10月为高峰。结论2004~2006年桂林市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以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主要是EPEC)为主,其次为蜡样芽孢杆菌和变形杆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