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6层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16层CT血管造影(16S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和技术优势.方法 对39例主动脉夹层进行16-SCTA检查,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仿真内镜(VE)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并结合原始横断面增强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根据DeBakey分型,本组39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16SCTA显示Ⅰ型5例、Ⅱ型1例和Ⅲ型33例.显示真假腔39例(100%)、内膜片39例(100%)、内膜破口25例(64.1%)、假腔内血栓17例(43.6%).结论 16SCTA可作为主动脉夹层治疗前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价值可以肯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常规及后处理技术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ADD)的价值.方法 对73例急性主动脉夹层常规平扫和增强检查,扫描范围从肺尖到耻骨联合上缘水平,120 kV,160 mAs,扫描视野35~45 cm.原始采集层厚为0.75 mm,重建层厚1.0 mm,间隔1.0 mm.在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技术(VR)重建.结果 73例中包括Stanford A型20例,B型53例.多层螺旋CT诊断AAD的敏感度、特异度均为100%.AAD假腔与真腔交界面呈"鸟嘴"样改变52例,蜘蛛网状改变21例.MPR与CPR对夹层初始破口、内膜瓣和真假腔的显示率分别为94.5%、100%、100%.VR与MIP对初始破口显示率较低,分别为15.1%、13.7%.MIP对内膜瓣和真假腔显示率为71.2%.结论 MPR技术在提高破口显示率和分型准确度方面明显优于VR和MIP.AAD的三维重建技术应选择MPR和VR,不必要做CPR和MIP重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SCT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夹层(A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AD的MSCT增强扫描资料,运用MPR、CPR、MIP、VR等对CT原始图像数据进行重建和分析。结果:40例中,De Ba Key I型5例(12.5%),Ⅱ型2例(5.0%),Ⅲ型33例(82.5%),CT增强扫描诊断AD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均为100%,三维重建可清晰显示AD的范围、破口位置、动脉夹层的真假腔、主要分支血管近端受累范围。结论: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能够快速、准确、无创地诊断AD,全面显示AD的病变和解剖细节,可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1例经DSA证实和(或)有典型CT表现的SISMAD患者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SCTA检查.采用Yun分型.依据CTA,结合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后处理图像,分析SISMAD影像特征,并分别计算各种方法对初始破口、内膜瓣和真假腔的显示率.结果:11例中Yun Ⅰ型1例,Ⅱb型8例,Ⅲ型2例.CTA清晰显示撕裂内膜11例,内膜破口均位于肠系膜上动脉(SMA)近心端,夹层累及SMA主干及分支.MPR与CPR对初始破口、内膜瓣和真假腔的显示率分别为90.9%、100%、100%,VR与MIP对初始破口的显示率分别为54.5%和27.3%,而对内膜瓣与真假腔的显示率均为45.5%.结论:MSCTA及其后处理技术能清晰显示SISMAD病变特征和累及范围,MPR及CPR对破口显示率优于MIP,而对内膜瓣及真假腔显示率优于MIP及VR.  相似文献   

5.
主动脉病变螺旋CT三维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主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 材料与方法 22例主动脉疾病(11例主动脉瘤、1例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7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大动脉炎、2例主动脉缩窄)者行螺旋CT增强检查,以表面覆盖显示(SSD)、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血管CT仿真内窥镜成像(CTVE)等多种方式重建。 结果 SSD均能很好显示病变的全貌,动脉瘤的大小、范围,夹层内膜片及与分支血管的关系等;MPR可较好显示附壁血栓,真假腔和内膜片;MIP可清楚显示管壁钙化和动脉瘤形态;CTVE可清晰显示内膜片、真假腔及血管的狭窄。 结论 诊断主动脉疾病综合应用螺旋CT的各种技术可基本取代X线血管造影,其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可靠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及临床分型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胸腹主动脉联合扫描并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T)等后处理。结果20例均较好地显示了真假腔和主动脉夹层内膜瓣,显示破121位置18例,显示分支血管受累情况16例,按DeBakey分型:Ⅰ型8例,Ⅱ型1例,Ⅲ型11例。出现胸腔积液9例,出现心包积液1例。结论多层螺旋CTA是诊断主动脉夹层首选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并能提供准确的临床分型,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主动脉病变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2例主动脉病变患者行64层螺旋CT扫描,并对原始数据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成像(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高级血管分析(AVA)处理.32例主动脉病变均经临床、手术证实.结果 32例主动脉病变中,主动脉夹层16例、假性动脉瘤7例、真性动脉瘤4例、主动脉弓缩窄3例、主动脉离断2例.MPR对内膜破口、附壁血栓显示较佳.内膜片及初始破口显示率为81%(13/16),7例假性动脉瘤周围血栓,显示率100%(7/7);CPR简单、直观显示病变全程,显示率100%(32/32);MIP对钙化及管径精确测量颇有价值,显示率84%(27/32);VR能明确病变的范围和周围血管关系,显示率100%(32/32);AVA对测量血管管径、血管横截面积具有意义,显示率44%(14/32).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主动脉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显示能力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或血管造影证实的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的螺旋CT血管造影资料,后处理技术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成像(SSD )、多层面重建(MPR)、曲面重建、容积重建(VR)、CT仿真内镜(CTVE)及导航技术(n avigation),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多种后处理图像与轴位图像相结合能清晰显示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的解剖细节及毗邻关系,良好的显示了动脉瘤形态、内腔、附壁血栓、钙化斑块及主动脉夹层真假腔、撕裂的内膜及动脉瘤破裂口的形态. 结论:16层螺旋 CT血管造影及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对于选择治疗方法、指导临床手术、观察术后疗效及随访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16层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行16层CT胸腹联合平扫和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及表面遮盖显示(SSD)等后处理方法,重点观察和评价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内膜片、内膜破口以及重要分支血管的受累情况。结果:原始横轴位图像对病变信息的存储最为可靠;不同的重组方式所得图像有不同的显示特点;27例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显示真、假腔27例(100%)、显示内膜片(100%)、内膜破口24例(88.9%)、假腔内血栓形成9例(30%)。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以全面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病变和解剖细节,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诊断原发性输尿管癌的价值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探讨原发性输尿管癌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的影像特点和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螺旋CT影像表现,分析其特点.14例患者中13例行增强扫描,1例为逆行性尿路造影后CT平扫,14例均行MPR/CPR重建,4例同时行MIP重建及VE检查.结果:CT增强轴位扫描及MPR/CPR重建能够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范围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MIP重建能很好地显示肿瘤引起的输尿管管腔不规则狭窄或截断改变;VE检查则能够从管腔内观察肿瘤的形态.结论:螺旋CT容积扫描及三维重建能够多平面、多方位、立体地显示病变,使病变定位、定性诊断更加准确,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及MPR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进行多层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并利用原始数据在AW 4.2工作站进行MPR重建。结果:横轴位图像上可观察到真假腔形态、大小、剥脱的内膜瓣片、破口位置及内膜和主动脉壁钙化。MPR重建图像能观察主动脉弓受累情况,确定内膜剥离范围,显示内膜与各分支血管之间的关系。按De Bakey分型,表现为Ⅰ型3例,Ⅱ型1例,Ⅲ型22例。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及MPR重建能对夹层动脉瘤明确分型,是诊断ADA有效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准确、快捷、简便及价格低廉的特点,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螺旋CT扫描技术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诊断中的应用。方法: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13例行螺旋CT增强扫描.原始图像在工作站进行MPR或三维重建。结果:横轴位图像上可以观察到真假腔内膜片、破口位置及主动脉壁钙化。MPR及三维重建图像能观察主动脉弓受累情况,确定内膜剥离范围,显示内膜与血管之间的关系.按DeBaKey分类法,Ⅰ型5例,Ⅱ型3例,Ⅲ型2例。结论:多层螺旋CT是诊断主动脉夹层较好的影像方法,其多种后处理方法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帮助较大。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诊断主动脉瘤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诊断主动脉瘤的价值。方法:使用美国GElightspeed QX/I型多层螺旋CT(MSCT)对疑有或有主动脉疾病的21例患者行轴位容积扫描,扫描条件:120 kV、300 mA,5 mm准直,7.5 mm/sec进床速度,HQ或HS扫描模式。重建层厚2.5 mm,重建间隔1.25 mm。用MEDRAD ENVISION高压注射器,经静脉团注非离子型造影剂100 ml,注射流率为2.8-3.5 ml/s。将横断面图像传至GE advantagewindows 4.0工作站进行二维和三维重建,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法重建(SSD)、容积再现(VR)、CT、仿真内窥镜重建(CTVE)及电影分析成像。结果:21例中主动脉瘤6例,主动脉夹层13例,其中Ⅰ型4例,Ⅱ型1例,Ⅲ型8例,马凡氏综合征2例。13例主动脉夹层在轴位图像均可见高密度的真腔和假腔,真腔小而密度略高于假腔,真假两腔之间的低密度弧型影为撕破的内膜。MIP、CTVE重建发现6例主动脉夹层破口,附壁血栓6例,发现主动脉外壁溃疡破口2例,主动脉内膜钙化并内移>5 mm7例。结论:MSCT成像技术作为一种非创伤性的血管成像方法,具有安全、可靠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主动脉瘤患者于临床症状出现后进行多层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并利用原始数据在AW4.3工作站进行MPR及VR后处理。结果横轴位图像上可观察到真假腔形态、大小、剥脱的内膜片、破口位置及内膜和主动脉壁钙化,MPR重建图像能观察主动脉弓受累情况,确定内膜剥离范围,显示内膜与各分支血管之间的关系,按DeBakey分型,本组患者表现为Ⅰ型4例,Ⅱ型2例,Ⅲ型19例。结论多层螺旋CT能直观、立体显示真、假腔的形态、大小,破口位置及其与大分支血管的关系,因而它应是诊断夹层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主动脉夹层(AD)诊断及术前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8例连续性AD患者行64层螺旋CTA,对所有数据进行MPR、MIP、VR等重建分析.结果:CTA结果显示依据DeBakey分类法,Ⅰ型夹层14例,Ⅱ型2例,Ⅲ型42例.所有患者均存在明确的撕裂内膜片及真假腔,动脉期真腔平均CT值较假腔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所有患者均明确显示了初始破口的位置,55例显示了一个或多个再破口,3例Ⅲ型患者未显示再破口.39例Ⅲ型患者初始破口位于主动脉弓降部或降胸主动脉近端,其近端瘤颈长度、宽度分别为0.4~10.8 cm(平均3.5 cm)、2.2~3.6 cm(平均2.8 cm),瘤体最大径为3.2~9.2 cm(平均5.4 cm).图像准确显示了所有患者主动脉重要分支受累以及假腔内血栓形成情况.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具有无创、快速、准确性高等优点,是主动脉夹层诊断及术前评价的可靠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主动脉夹层(AD)诊断及术前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8例连续性AD患者行64层螺旋CTA,对所有数据进行MPR、MIP、VR等重建分析。结果:CTA结果显示依据DeBakey分类法,Ⅰ型夹层14例,Ⅱ型2例,Ⅲ型42例。所有患者均存在明确的撕裂内膜片及真假腔,动脉期真腔平均CT值较假腔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所有患者均明确显示了初始破口的位置,55例显示了一个或多个再破口,3例Ⅲ型患者未显示再破口。39例Ⅲ型患者初始破口位于主动脉弓降部或降胸主动脉近端,其近端瘤颈长度、宽度分别为0.4~10.8cm(平均3.5cm)、2.2~3.6cm(平均2.8cm),瘤体最大径为3.2~9.2cm(平均5.4cm)。图像准确显示了所有患者主动脉重要分支受累以及假腔内血栓形成情况。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具有无创、快速、准确性高等优点,是主动脉夹层诊断及术前评价的可靠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5例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行多层螺旋CT主动脉造影(MSCTA),并进行图像重建,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容积重建(VR),表面遮盖成像(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并分析其表现,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MSCT/MSCTA显示主动脉壁呈新月形或环形增厚.增强扫描增厚管壁均未见增强,内膜钙化斑内移8例、主动脉壁溃疡3例、合并胸腔积液3例、心包积液2例.结论MSCT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特点及范围,对主动脉壁内血肿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MA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SMAD的MSCT、CTA表现,采用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重建图像,分析其影像特征。结果 MSCTA结合多种重建图像分辨真腔及假腔11例;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SMA)内膜片形成10例,破裂口均位于SMA近心端。Yun分型:Ⅰ型2例,Ⅱa型6例,Ⅱb型4例,Ⅲ型1例。结论 MSCTA能早期诊断SMAD,对及时采取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主动脉夹层(AD)患者17例全部经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并结合二维三维图像重建技术观察。结果本组17例按DeBakey分型,Ⅰ型3例,Ⅱ型1例,Ⅲ型13例。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敏感性,特异性较高,能直观、立体地显示真假腔、破裂口、内膜瓣、夹层累及范围和主动脉各分支情况。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迅速准确诊断主动脉夹层,是最实用的并值得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9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将获得的容积数据进行表面覆盖法(SSD)、实时3D(RT-3D)、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组(CPR)等多种方式重组。16例经手术证实,8例经造影证实,其中2例术后进行了复查。结果:SSD能直观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全貌,病变与分支血管的关系,但显示管腔内的情况欠佳;RT-3D图像优于其它方法的重组图像,可清楚显示主动脉壁的钙化、测量各径线参数以及多角度动态观察病变,但重组时间较长。MPR能保留有助于定性诊断的密度CT征象,多方位地显示附壁血栓、真假腔,并能显示主动脉旁血肿等合并症,但缺乏病变与周围解剖结构的立体观。CPR可连续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范围,弥补MPR的不足。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直观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特异性征象,综合应用多层螺旋CT的各种重组技术,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