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前后乙型肝炎病人血清白细胞介素12(IL-12)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79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男性54例,女性25例,年龄(32±s10)a,19~43a,,所有病人给予口服拉米夫定100mg,每日1次,疗程1a。测定不同应答组治疗后3,6,12mo血清IL-12和IL-4水平。结果:HBeAg的血清转换率是32%(25/79),HBVDNA阴转率是67%(53/79)。对拉米夫定完全应答者25例,部分应答者28例,无应答者26例。完全应答组拉米夫定治疗后IL-12升高,IL-4降低,且治疗后各时间点同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应答组治疗后IL-12升高,IL-4降低,但两者仅治疗后mo3同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应答组治疗后IL-12,IL-4水平同治疗前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米夫定治疗应答状况与治疗后血清IL-12和IL-4水平变化有关,动态检测IL-12和IL-4水平可以作为拉米夫定用药及疗效判定的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FN-γ和IL-10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患者对拉米夫定治疗12个月后不同应答情况分组进行回顾性研究,利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不同时相点血清IFN-γ、IL-10水平,以与正常对照校对后的IFN-γ/IL-10比值作为Th1/Th2平衡指标,健康献血员作对照。结果HBeAg阳性完全应答组治疗前IFN-γ水平高于部分应答组,治疗后可见IFN-γ水平升高、IL-10水平降低,Th1/Th2平衡得以恢复并保持Th1优势应答;HBeAg阳性部分应答组和HBeAg阴性组治疗后IFN-γ和IL-10水平变化不大,Th1/Th2平衡仍以Th2为优势;YMDD变异后血清IFN-γ水平降低,血清IL-10水平升高。结论拉米夫定应答程度与治疗前血清IFN-γ水平有关;治疗后Th平衡的恢复是完全应答实现的保证;Th平衡可以作为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学应答的评价指标,YMDD变异对机体抗HBV免疫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治疗前后血清IL-6、IL-10、IL-13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对38例患者进行血清含量水平检测,并与35名正常健康者作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前血清IL-6、IL-10、IL-13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血清水平与治疗前相比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IL-6、IL-10、IL-13水平的变化对临床观察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血清IL-18和IL-33水平的变化.方法 采用ELISA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观察组)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IL-18、IL-33水平进行检测,并与正常人群(对照组)对比.结果 观察组IL-18、IL-33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观察组IL-18、IL-33水平降低(P〈0.05);治疗6、12个月后,IL-18、IL-33水平低于治疗3个月后(P〈0.05),治疗6、12个月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主要方法,其治疗作用可能与下调血清IL-18、IL-33水平有关,可以将检测血清IL-18、IL-33水平作为疗效评价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张在祥  胡伟  李祥炎  余平 《中南药学》2010,8(9):711-713
目的观察支气管患儿血清中瘦素、IL-13和IL-8水平的变化并探讨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后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中瘦素、IL-13和IL-8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的方法,分别检测7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采用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前,治疗3、6、12个月后及60例正常对照儿童血清中IL-13和IL-8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瘦素浓度。结果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中瘦素、IL-13和IL-8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3个月后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中瘦素、IL-13和IL-8浓度与治疗前比较下降(P均〈0.05),治疗6个月和12个月后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1),且治疗12个月后各个炎症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重要手段,其治疗作用与下调血清中瘦素、IL-13和IL-8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测定0~3岁反复上呼吸道感染(rURTIs)患儿血清细胞因子IL-6、IL-10、TNF-α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治疗的0~3岁rURTIs患儿90例,其中0~1岁30例,1~2岁30例,2~3岁30例,将其列为观察组,另选取0~3岁健康儿童90例为对照组,其中0~1岁30例,1~2岁30例,2~3岁30例,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L-6、IL-10、TNF-α水平,比较其差异.结果 0~3岁组rURTIs患儿血清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寣.01);0~1岁、2~3岁组rURTIs患儿血清IL-10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岁、0~3岁组rURTIs患儿血清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5);0~1岁、1~2岁、2~3岁、0~3岁反复上感组患儿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 0~3岁rURTIs患儿血清细胞因子IL-6、IL-10、TNF-α有明显变化,提示细胞因子参与了rURTIs的发病,幼儿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对rURTIs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IL-2、IL-10在α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IL-2,IL-10水平的变化与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相关性,评价IL-2,IL-10在α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丙肝)疗效中的预测价值。方法:慢丙肝患者44例采用α干扰素5MU,每日肌注1次,共4周,之后改为隔日1次,24周为一疗程。治疗前和治疗后每1个月及停药6个月时检测IL-2、IL-10、ETR,同时测定肝、肾功能及血常规。结果:44例患者中,在治疗结束时完全应答者31例,无应答者13例,其中完全应答组及持续应答组IL-2水平治疗后升高,分别为(72.6±24.7)pg/ml和(79.3±29.9)pg/ml,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IL-10水平治疗后降低,为(62.6±28.6)pg/ml和(60.7±32.3)pg/ml,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无应答组IL-2、IL-10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低滴度组HCVRNA的持续应答率高于高滴度组(P<0.01),而两组治疗末应答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IL-2、IL-10在α干扰素治疗慢性丙肝患者抗病毒疗效中有一定的预测价值。HCVRNA检测仍为评价抗病毒疗效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张建丽  袁冰琦 《贵州医药》2023,(10):1582-1583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联合抑酸剂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对白细胞介素(IL)-4、IL-6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过敏性紫癜患儿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抑酸剂治疗,两组均治疗观察4周,记录IL-4、IL-6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粪便潜血转阴时间、皮疹消退时间、腹痛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CD3+与CD4+值高于治疗前,CD8+值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L-4、IL-6含量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糖皮质激素联合抑酸剂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具能改善患儿的消化道症状,抑制IL-4、IL-6的释放,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的总体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依那西普对类风湿关节炎(PA)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以及白介素-17(IL-17)的影响.方法 100例R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依那西普进行治疗,对2组临床效果及其对血清TNF-α、IL-6以及IL-17的影响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总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TNF-α、IL-6、IL-17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那西普对RA的临床治疗效果好,并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清TNF-α、IL-6以及IL-17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陈华佳  HU Ting 《中南药学》2008,6(4):485-487
目的观察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中IL-6、IL-8和TNF-α水平的变化并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在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后对血清中IL-6、IL-8和TNF-α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的方法,分别检测62例哮喘患儿采用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前,治疗3、6、12个月后及30例正常对照儿童血清中IL-6、IL-8和TNF-α水平。结果哮喘患儿血清中IL-6、IL-8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3个月后哮喘患儿血清中IL-6、IL-8和TNF-α浓度与治疗前比较下降(P值均〈0.05);治疗6个月和12个月后哮喘患儿血清中IL-6、IL-8和TNF-α浓度显著低于治疗前(P值均〈0.01),且治疗12个月后各个炎症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重要手段,其治疗作用与下调血清中IL-6、IL-8和TNF-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慢乙肝患者应用IFN治疗前中后血清IL-4、IL-18间的关系,探讨IFN与它们的关系及它们在乙肝慢性化过程中的意义。方法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64例慢乙肝患者在应用IFN治疗前、治疗2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血清IL-4、IL-18检测,并同时检测ALT、AST等生化学指标,设正常健康人4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慢乙肝患者IL-18水平在应用IFN治疗前、治疗2个月、6个月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前、治疗2个月显著高于治疗6个月(P〈0.01)。IL-4水平在应用IFN治疗前、治疗2个月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6个月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在应用IFN治疗前、治疗2个月,IL-4、IL-18与ALT成正相关,统计学有意义,治疗6个月IL-18与ALT成正相关,但治疗6个月IL-4与ALT无相关系性。结论表明IL-4、IL-18在肝脏的免疫损害中具有重要作用,IL-4与IL-18在乙肝慢性化过程中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治疗后及病毒变异后血清中Th1型[γ干扰素(IFN-γ)]和Th2型[白细胞介素(IL)-10]细胞因子水平,探讨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病毒变异后的细胞因子动态变化。方法选取拉米夫定治疗而发生病毒变异及未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各20例,另选取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检测患者血清IFN-γ、IL-10的水平。结果在治疗后6个月时,未变异组血清IFN-γ、IL-10水平与变异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病毒变异后,变异组IFN-γ水平均低于未变异组,IL-10水平则高于未变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出现变异后,机体细胞因子表达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肾炎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2、IL-6、IL-10、IL-18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分别应用放免法、ELISA法和单克隆抗体法对30例慢性肾炎患者治疗前后进行了血清IL-2、IL-6、IL-10、IL-18和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检测,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慢性肾炎患者在治疗前血清IL-2和CD4/CD8比值明显低于正常人组(P〈0.05),而IL-6、IL-10和IL-18水平高于正常人组(P〈0.01);经半年治疗后血清IL-2、IL-6、IL-10、IL-18和CD4/CD8与治疗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慢性肾炎患者血清IL-2、IL-6、IL-10、IL-18和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对判断病情及其预后均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HBV感染者血清白介素(12,2,10)的水平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HBV不同感染状态时血清IL-12、IL-2和IL-10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HBV不同感染状态,包括无症状携带者、无症状携带者重叠急性自限性肝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和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等作为研究对象,以健康献血员作对照,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IL-12、IL-2和IL-10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无症状携带者血清IL-10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部分无症状携带者血清IL-12和IL-2高水平;重叠感染HAV、HEV感染IL-2、IL-10和IL-12水平急性期和恢复期相比无明显差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病急性期血清IL-12水平低下,血清IL-2和IL-10水平均较健康对照明显升高;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2和IL-2水平与ALT水平并非完全平行关系,血清IL-10水平与ALT水平呈完全平行关系。结论血清IL-12和IL-2水平可考虑作为无症状携带者抗病毒治疗指征,慢性乙型肝炎活动与血清IL-12水平低下有关,血清IL-2水平升高与肝炎活动有关,其升高主要参与促进HBeAg/HBeAb血清转换。肝炎活动与血清IL-10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刘敏  徐瀚峰 《中国药房》2011,(48):4563-4564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7年6月--2010年9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108例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6例)采取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对照组(52例)单用拉米夫定治疗。检测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HBeAg、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转阴率,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治疗3、6、12个月后,治疗组ALT明显降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HBeAg72.HBV-DNA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2.86%)与对照组(73.0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有3例(5.36%)出现耐药性,对照组有9例(17.3%)出现耐药性(P〈0.05)。2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肝功能,降低耐药性。  相似文献   

16.
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平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165-167
目的观察比较替比夫定与拉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94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就诊顺序分别纳入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47例)。治疗组每天口服替比夫定600mg,对照组每天口服拉米夫定100mg,疗程均为48周。治疗前和治疗后4、12、24、48周分别检测血清HBVDNA、血清HBV标志物及ALT水平。比较两组48周时HBVDNA水平、HBVDNA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ALT复常率。结果两组HBVDNA水平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均有所下降,治疗4周时下降最明显。治疗48周时,治疗组HBVDNA阴转率(72.3%)高于对照组(42.6%)(Χ^2=8.530,P〈0.05);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及HBeAg血清转换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替比夫定可有效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对血清指标的改善优于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IL-1及IL-6含量变化及其与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载量的相关性,寻找HBV感染相关疾病的炎症活动指标。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B)56例、乙肝后肝硬化(LC)38例、原发性肝细胞癌(PHC)40例及正常对照40例血清IL-1、IL-6水平;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上述174例血清HBV-DNA。结果 CHB、LC及PHC患者血清IL-1、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3组之间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V-DNA阳性组和HBV-DNA阴性组IL-1、IL-6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HBV-DNA阳性组显著高于HBV-DNA阴性组(P〈0.05)。结论乙肝病毒感染者存在免疫功能调节紊乱,IL-1、IL-6在其中起重要作用,且其与HBV-DNA载量呈正相关关系,可作为乙肝相关疾病炎症活动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替比夫定(LdT)治疗前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 6(IL-6)和白细胞介素 18(IL-18)水平的变化,探讨替比夫定对CHB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设立健康对照组100例,CHB组96例,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中IL-6和IL-18的变化;CHB组加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24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清中IL-6、IL-18及病毒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①CHB患者血清中IL-6和IL-18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②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清中IL-6、IL-18及HBV DNA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比夫定通过抑制HBV复制,能够降低CHB患者血清中IL-6和IL-18的水平,可以改善CHB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干扰素对慢性乙肝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的影响。方法 92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6例,对照组46例,对照组采用阿德福韦酯治疗,观察组采用干扰素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治疗12月后观察疗效。治疗前后测定血清IL-17。结果观察组患者的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和HbeAg阴转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患者的血清IL-17均有明显降低,并且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干扰素可以通过降低IL-17表达改善慢性乙肝病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