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改水1年对饮水型砷暴露人群DNA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内蒙古包头市缸房营村饮水型砷中毒高发病区,观察改水前和改水1年后砷暴露人群的皮肤损伤恢复情况;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尿总砷和形态砷含量;ELISA方法测定尿8-羟基-2'-脱氧鸟苷(8-OH-dG)含量.结果改水1年后砷暴露人群的皮肤损伤有明显恢复;尿总砷和形态砷含量,尿8-OH-dG含量均明显降低.结论在饮水型砷中毒病区改水除砷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措施.改水1年使砷暴露人群的皮肤损伤明显改善,DNA氧化损伤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2.
用微量全血彗星试验观察砷中毒病区人群DNA损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将微量全血彗星实验方法及微量血样保存方法在地方性砷中毒病区进行实践,以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采集病区人群末梢微量血样及相应的水样及尿样,观察人群DNA损伤程度与总砷摄入量及尿砷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不同人群DNA损伤程度之间的差别。结果 没有发现总砷摄入量及尿砷与DNA损伤程度之间的相关关系,但砷中毒病人的DNA损伤程度明显高于非病人及可疑病人。结论 将微量血样保存方法及微量全血彗星实验用于地方性砷中毒病区的人群监测可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燃煤型砷中毒患者遗传损伤与皮肤损害之间的关系,为砷中毒致癌的机理探讨、动态监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临床及皮肤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对燃煤砷接触者进行分组,并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细胞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方法对其遗传损伤情况进行测定.结果①砷接触者的染色体畸变(CA)及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明显高于对照组,微核(MN)仅在癌变组明显升高;②DNA-蛋白质交联(DPC)、DNA单链断裂(SSB)、程序外DNA合成(UDS)增加及DNA合成(DS)降低与砷中毒皮肤损害的加重一致,SSB及DS在病区非病人中即可发现;DPC在角化过度、癌前病变及癌变组显著增高;③病区非病人无皮肤损害时已有遗传损伤的发生,随着皮肤损害的出现及逐渐加重,遗传损伤各指标的发生率逐步增加,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1);在角化过度、癌前病变及癌变组DPC发生率显著升高;MN、CA、SCE、SSB、DS及UDS发生率在癌变组明显增加.结论①燃煤型砷中毒能导致人体细胞水平及分子水平遗传物质的损伤,并能抑制DNA的合成及修复功能;②遗传物质损伤、DNA合成及修复受抑参与并导致了砷性皮肤癌变;③SSB、SCE及CA敏感性好,DPC特异性强,它们结合对慢性砷中毒遗传损伤早期诊断及砷中毒癌变监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用SCGE法检测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患者血细胞DNA的损伤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砷中毒的致癌机理及寻找灵敏、实用的DNA损伤监测指标,方法 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SCGE)对贵州省兴仁县燃煤型砷中毒重病区175名砷接触者的血细胞DNA损伤进行了检测,并分析了相关因素的影响。结果 砷能引起人体血细胞DNA单逻断裂,其损伤发生早于临床表现,并与尿砷,发砷呈正相关关系,与皮肤损害进展一致,吸烟和氟的影响可加重睦DNA的损伤作用,结论 SCGE具有灵敏、快速、简便等优点,可  相似文献   

5.
DNA损伤与肝癌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乙、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黄曲霉毒素污染,饮酒,电离辐射以及具有有遗传毒性的人体代谢产物等能够诱导肝癌的发生,他们大都直接作用于肝细胞的遗传物质,引起DNA的损伤,这是发生肝癌的重要分子基础.DNA损伤后引起细胞一系列的反应,包括损伤信号的传导,损伤修复,诱导细胞死亡.这些诱因也能作用于损伤修复系统中的某个环节,使DNA损伤不能修复或不能正确修复,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因此,损伤DNA的累积就成为肝癌发生的重要分子机制,对其深入研究将会为肝癌的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砷中毒患者皮肤组织中DNA修复基因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检测DNA修复基因MGMT、XRCC1、hMSH2mRNA在燃煤型砷中毒患者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表达与砷性皮肤癌发生发展及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了61例砷中毒患者皮肤组织中MGMT、XRCC1、hMSH2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随着砷中毒患者皮肤病变的发展,MGMT、XRCC1、hMSH2mRNA的表达逐渐降低,癌变组MGMT和XRCC1mRNA阳性表达率与一般病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MGMT、XRCC1、hMSH2作为DNA损伤修复基因,在砷性皮肤病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砷可能通过抑制砷中毒患者皮肤组织中MGMT、XRCC1等DNA修复基因的表达,影响基因组DNA稳定性和DNA修复功能而导致对皮肤的致癌作用。  相似文献   

7.
砷(As)是人体非必需元素,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与人体接触,当摄入超过排泄.即在人体内蓄积,引起慢性砷中毒.潜伏期几年至几十年。慢性地方性砷中毒可致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皮肤病变.并与多系统癌症有关。由于神经系统具有神经细胞不能再生及其对毒物的毒性作用较其他组织系统更为敏感的特殊性.使之在地方性砷中毒的研究中显得尤为重要。作者仅就慢性砷中毒对神经系统损伤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砷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长期砷暴露可导致脑细胞损伤,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其机制如何尚不清楚。研究发现,过量砷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细胞,产生大量活性氧(ROS)而损伤DNA,导致8-羟基脱氧鸟嘌呤(8-OHdG)增多。钙离子(Ca^2+)在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第二信使,参与神经信号的传递和神经递质的释放,Ca^2+异常,将引起细胞的一系列病理损伤。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砷对脑细胞的损伤,可为探讨砷中毒的发病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燃煤型砷中毒患者遗传损伤及癌变机理   总被引:10,自引:11,他引:10  
目的:从遗传损害、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蛋白异常表达,细胞增殖和凋亡等方面对燃煤型砷中毒患者遗传损伤及癌变机理进行研究并寻找早期及灵敏的分子标记物,方法:综合应用生物化学、分子遗传学,分子病理学和毒理学方法进行实验室检查,结果:患者遗传损害、DNA合成与修复,DNA损伤等指标均发生异常改变,与正常人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皮肤组织中癌基因,抑癌基因表达异常,细胞增殖与凋亡紊乱,各指标在组间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并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砷致遗传物质发生异常改变以及影响DNA合成和修复,引起癌基因,抑癌基因蛋白的异常表达,细胞增殖与凋亡之间的正常比例发生改变,机体的自稳机制受到破坏,导致细胞过度分裂,持续增殖,是砷致病尤其引赶快细胞癌变的重要机理。(2)皮肤过度化可能是燃煤砷污染致皮肤癌变的先兆;P53^mt、PCNA、P16和CyclinD1蛋白的异常表达及Apoptosis的表达水平改变有望作为燃煤砷污染致皮肤癌变的预警标志;(3)SCE、CA和MN分析可作为检测细胞遗传学改变的早期生物指标;DPC则可作为中晚期严重损伤的标志物;SCGE作为一种早期、实用的方法应用于砷接触人群的DNA损伤监测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氧自由基清除剂对砷所致细胞DNA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目的:探讨砷引起细胞DNA损伤和细胞毒性的机理。方法:用羟基自由基(.OH/OH-)清除剂DMSO和过氧化氢(H2O2)清除剂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与不同浓度的砷共同处理人类早幼粒细胞系HL60细胞和人淋巴细胞,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检测细胞DNA损伤,结果:2.4和4.8umol的砷分别引起了HL60的人淋巴细胞显著的DNA损伤,DMSO和CAT完全消除了低剂量砷引起的DNA损伤,减少了70%以上的高剂量砷引起的DNA损伤。结论:微量砷可引起人类细胞不同程度的DNA损伤,DMSO和CAT可保护或减轻细胞的这些损伤,表明砷通过活性氧自由基,主要是H2O2和O2-,引起人类细胞DNA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砷、氟及砷氟联合染毒对SGC-7901细胞基因组DNA的损伤作用及特点.方法染毒剂量分别为10、5和1μmol/L,染毒后4 h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结合"彗星图像分析系统"检测DNA损伤.结果①剂量为10μmol/L和5 μmol/L时NaAsO2没有增加受累细胞的数量,增加了已受损细胞DNA的损伤程度;NaF染毒只是增加了受累细胞的数量,并没有增加受累细胞DNA的损伤程度;②氟砷联合染毒组拖尾率、尾DNA百分含量、尾长和尾动量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但氟与砷引起的DNA损伤作用之间没有观察到交互作用.结论 NaAsO2与NaF均可引起DNA损伤,但它们的损伤机制可能是不同的;氟与砷联合染毒仅表现为简单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12.
砷(Arsenic)是自然界存在的有毒类金属元素.广泛分布于岩石、土壤和水环境中[1].慢性砷中毒是一个影响数百万人的世界性健康问题.急性砷中毒最初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严重的腹泻[2].现已经证明饮水中长期暴露于无机砷可诱导肺、膀胱、肾、肝和皮肤的癌症,并存在剂量关系.砷中毒的作用机制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但砷使机体脂质过氧化,导致机体生物大分子氧化损伤被普遍认为是砷中毒的重要机制之一,本文就慢性砷中毒中脂质过氧化机制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脑缺血再灌注时 ,细胞内氧自由基大量增加 ,直接参与神经元损伤 ,其机制与氧化DNA损伤有关。氧化DNA损伤主要包括DNA单链损伤和双链损伤。DNA单链损伤可造成多二磷酸腺苷 核糖多聚酶 (PARP)过度激活 ,并引起辅酶I(NAD )衰竭 ,使细胞能量代谢障碍 ,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研究氧化DNA损伤的分子机制及寻找抑制DNA损伤的特异性药物 ,对于缺血性脑损伤的防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砷是一种肯定的生殖毒物,并具有较强的生殖毒性。近年来,砷的生殖、发育毒性越来越多的引起人们的关注。动物实验证实,砷可以使促性腺激素、性激素水平下降,抑制精子生成,卵巢类固醇脱氢酶(HSD)活性减弱,发情期延迟。一定浓度的砷可损伤生精细胞和精子,引起精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活动力减弱、畸形率增加,甚至凋亡。在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和一些含砷矿区,也观察到自发性流产、晚产、先天性畸形等发生率升高,但机制未明,有待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蒋玲  陆爽  吴君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15(21):2334-2336
砷对肝脏的毒性作用是多方面的,目前认为氧化损伤为一重要机制.环境砷在人体内代谢过程中可产生多种自由基和非自由基产物,引起细胞功能紊乱,直接攻击细胞或诱发脂质过氧化引起机体氧化与抗氧化代谢失衡,造成氧化应激损伤.  相似文献   

16.
中枢神经系统(CNS)损害时DNA损伤及修复机制缺陷与卒中等CNS疾病相关。关于DNA损伤和修复机制及其与卒中等CNS损害关系的研究是一新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砷是一种类金属,具有一定毒性。慢性砷中毒可导致皮肤色素异常、角化等病变,为探讨慢性砷中毒患者尿砷含量与糖尿病的发生的相关性,选取慢性砷中毒患者及无砷暴露人群各600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砷与5-氮胞苷对人淋巴细胞DNA损伤的联合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砷和5-氮胞苷对人淋巴细胞DNA损伤及修复的联合作用,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技术比较研究了5-氮胞苷与砷同时和前后作用于人类淋巴细胞产生的联合毒性,结果显示10μmol/L5-氮胞苷和10μmol/L砷单独处理人淋巴细胞2h引起明显的DNA泳动(彗星尾),但两试剂引起的DNA泳动(彗星尾)间无显差异,5-氮胞苷前处理与砷后处理2h引起的彗星尾与其单独处理组比较非常显,砷前处理与5-氮胞苷后处理引起的彗星尾与其单独处理组比较无显性差异,但较对照组差异显,10μmol/L5-氮胞苷和10μmol/L砷分别单独处理2h引起了人淋巴细胞显的DNA损伤(链断裂),5-氮胞苷与砷在对淋巴细胞DNA的损伤上表现为单纯相加作用。5-氮胞苷前处理显增加了细胞对砷的基因毒性的敏感性,或砷后处理显增加了5-氮胞苷引起的DNA损伤,5-氮胞苷后处理2h显抑制了细胞对砷所致DNA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19.
糖脂代谢是机体能量与物质来源的重要生命过程, 其代谢稳态的调控对于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DNA损伤及其修复在糖脂代谢调控中的作用受到重视, 正确的DNA修复能帮助恢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减少代谢紊乱的发生;异常的DNA损伤修复将导致DNA损伤累积, 通过诱发炎症、诱导细胞衰老凋亡、加重氧化应激等机制对细胞代谢产生不利影响。DNA损伤修复相关蛋白异常可加重脂肪组织炎症和胰岛素抵抗, 诱发肥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该文就DNA损伤修复与糖脂代谢的关系进行综述, 为进一步研究解释糖脂代谢紊乱的发病机制及相关疾病的治疗新策略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砷中毒所致氧化应激与肝脏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砷中毒是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砷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人类接触砷的机会很多。其中,饮用含砷水及敞烧含砷量高的燃煤是我国引发地方性砷中毒的主要原因。砷可引起皮肤癌、膀胱癌、肺癌等多种癌症。近期的研究表明.砷对于肝脏能构成多种损害.如肝纤维化、肝癌。砷中毒致病机制目前尚无成熟、完善的理论解释,氧自由基损伤可能为其重要机制之一,下面从这一角度进行综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