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肠系膜血栓形成术后有效的护理措施,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方法对22例肠系膜血栓形成患者的诊治与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2例患者中,21例行了剖腹探查及坏死肠管肠切除、肠吻合术,同时术后给予溶栓治疗,术中因肠管坏死切除达250 cm以上者占48.3%,死亡1例,手术死亡率4.7%,因家属延误了手术最佳时机,另1例拒绝手术治疗,给予溶栓治疗,溶栓疗效不佳,并发穿孔、多功能衰竭死亡。结论护理人员准确的入院评估,密切观察病情及腹痛、腹胀的变化,能为医生早期诊断提供有力的依据,配合医生早期抗凝治疗和选择恰当的手术方案、对因治疗等是改善肠系膜血栓患者预后的根本措施。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提高该疾病的治愈率,降低死率和致残率,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康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2例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护理措施。方法 对2001~2003年我病区收住的2例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通过积极治疗和恰当有效的护理措施,1例治愈,1例遗留短肠综合症。结论 早期诊断,早期抗凝治疗和选择恰当的手术方案,尽快对因治疗是改善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患者预后的根本措施。同时,积极有效的观察护理对促进病人的康复过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外科治疗.方法 对1996-2010 年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40 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40 例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35 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5 例.入院后7 例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33 例行急诊剖腹探查术,其中2 例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6 例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 坏死肠管切除术,2 例行人工血管旁路术,30 例行坏死肠管切除术.术后均行肝素等抗凝治疗.8 例死亡,总病死率20%.结论 对腹部剧痛且症状与体征分离,应警惕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可能.早期诊断、早期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肠系膜静脉血栓诊治(附11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肠系膜静脉血栓临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92-2001年收治的11例肠系膜静脉血栓病例。结果 腹部手术(尤其是肝硬化和门脉高压)(27.3%)及血栓史(27.3%)是主要诱发因素,11例患者中2例行早期溶栓治疗,治愈;另9例在外院误诊而来本院后手术。无术后死亡,术后复发1例(11.1%)。结论 对于具有可能导致肠系膜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的患者及早开始抗凝治疗十分必要。对于可疑病例应及早行CT检查 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后积极抗凝、溶栓治疗可有效避免肠管切除。术后维持相应时间的抗凝可减少血栓复发。  相似文献   

5.
脾切除术后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和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后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4月至2005年6月间收治的15例患者。结果15例患者均以腹痛为首发症状,12例出现血样便。9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8例显示肠系膜上静脉血流减少、变慢,6例血栓形成;3例术后曾预防性抗凝治疗而痊愈;3例死亡。结论脾切除术后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是最凶险的手术并发症之一。彩色多普勒检查对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并且术后预防应用抗凝治疗和及时手术是降低死亡率、提高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魁元 《中原医刊》2007,34(24):6-7
目的分析和总结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MVT)的诊断与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至2007年收治的28例M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行手术治疗20例,其中2例行二次手术治疗。治愈24例,死亡4例。结论重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时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等检查方法早期诊断及围手术期采取恰当的溶栓、抗凝治疗是防止复发、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采取手术治疗仅适用于出现腹膜炎等肠坏死征象的病例。强调彻底扩大切除坏死肠管及相应系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2003年间收治的9例MVT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诊断2例,保守治疗痊愈;手术7例,其中3例手术2次,1例手术3次,住院死亡3例. 结论 早期诊断、治疗是成功治愈MVT的关键,术后继续抗凝溶栓是确保血栓不发展的重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肠系膜上静脉栓塞溶栓术后的护理要点。方法:对本院腹部外科6例肠系膜上静脉栓塞患者行溶栓术前,仔细观察、注重心理护理;溶栓术中做好监测;溶栓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做好导管护理、预防并及时处理并发症。结果:本组患者5例经早期溶栓治疗后治愈出院,1例经手术切除坏死肠管后配合抗凝治疗后其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但术后死于呼吸衰竭。结论:严密观察,做好抗凝及溶栓治疗过程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AMI)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收治的26例AMI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诊断获得正确诊断的仅6例。22例行手术治疗,2次手术4例。治愈16例,死亡10例。随访0.5~5年,3例失访,3例患者于随访期间死亡。结论:该病诊断特异性较差,早期诊断、手术切除坏死肠管、术后抗凝治疗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急腹症术后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14年间9例急腹症术后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肠切除术7例;2例肠切除加肠系膜血管取栓术.术后24~72 h内,预防性应用肝素及低分子右旋糖酐抗凝治疗并加用溶栓治疗,疗程7~10 d.9例手术病例中,2例误诊,有2例行两次手术.本组9例中1例死亡.结论 急腹症术后早期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上无任何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极易误诊,发生机制可能为血液浓缩、血液成分的变化、血管壁结构上的改变等.治疗方面,应强调及时地剖腹探查并配合使用全身性的抗凝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肠系膜静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方法及术后速碧林等抗凝药物的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3例肠系膜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主要采取影像学检查结合D-二聚体的含量的测定来确诊,术中、术后均采取速碧林皮下注射结合华发令口服以抗凝治疗.结果 13例患者10例患者术后无再次发生血栓形成,没有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影像学检查结合D-二聚体的含量的测定是一种比较可靠的肠系膜静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方法,而速碧林是针对肠系膜静脉血栓术后抗凝治疗的一种简便有效而并发症轻微的抗凝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脾切除断流术后经门静脉抗凝溶栓预防和治疗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护理。方法:对11例行脾切除断流术治疗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采用术中门静脉置管,直接经门静脉注入肝素氯化钠溶液进行抗凝治疗,术后密切观察病情,积极预防并发症,认真做好导管护理,准确应用药物。结果:11例患者中术后1周行门静脉系统造影显示PVT 1例,经门静脉直接予尿激酶溶栓后门静脉100%再通,导管脱落1例,其余患者于术后3~4周痊愈出院。结论:经门静脉抗凝并辅以优质有效的护理,对脾切除断流术后PVT具有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13.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观察与护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早期观察及护理措施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恢复期作用。方法:通过对73例静脉血栓形成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对照组36例,均采用标准的治疗方法,来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观察与护理方法。观察组抗凝治疗配合适当抬高患肢,早期肢体功能锻炼,避免患肢液体输入;加强患肢疼痛、肿胀、皮温、血运等各方面的观察;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如发现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与体征,及时通知医生处理。结果:本组28例治疗1个疗程(7天一个疗程)症状明显改善,8例治疗2个疗程症状好转,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1例行双侧大隐静脉结扎加剥脱术后12小时并发肺栓塞(DE)抢救无效死亡。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观察至关重要。早期临床观察及恰当的护理措施,可以减少并控制深静脉血栓形成,加快临床症状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观察及护理。方法对9例患者行手术治疗,术前术后给予精心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基础护理。结果 9例患者中6例恢复好。1例患者术后因合并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于术后次日死亡,转院2例。结论注意观察病情,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可减少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术后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预防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发生 ,有针对性的实施护理对策。方法 :对 2 2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找出各自诱发再出血的原因 ,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 :2 2例患者中 19例经二次手术清除血肿 ,术后其自理者 4例 ,半自理者 7例 ,偏瘫需要人照顾 5例 ,植物生存 1例 ,死亡 2例。 3例患者未行二次手术 ,其中 1例经采取有效措施致骨窗张力降低 ,半自理出院。 2例患者家属放弃治疗。结论 :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提高了治愈率和生活质量。术后早期严密观察意识、瞳孔、肢体活动、骨窗张力和引流情况 ,有效控制血压 16 0 / 90mm Hg以下 ,恢复期做好生活护理 ,保持大小便通畅 ,做好心理护理 ,避免情绪波动 ,对预防术后再出血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讨论诊治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的有效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90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11例MV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 2例经抗凝、溶栓治疗,9例经手术治疗,治愈7例,死亡4例.结论 MVT诊断缺乏特异性,彩色超声、CT、MRI、选择性血管造影等检查对本病可行早期诊断,早期溶栓或手术治疗可以降低病死率,术中、术后抗凝治疗是防止复发、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王永生 《中原医刊》2003,30(15):8-9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经验。结果:本组18例均经手术证实,2例术前确诊;治愈10例,5例并发短肠综合征,3例死亡。结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因无特异性表现,误诊率高,死亡率高,应早诊早治。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具有诊断价值。早期行坏死肠段切除及相应肠系膜切除或肠系膜上静脉切开取栓和有效的术后抗凝、溶栓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再次二尖瓣瓣膜置换术的术后监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心脏手术的广泛开展,需要再次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日趋增多,文中总结72例再次二尖瓣瓣膜置换术患者的术后护理经验。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总结72例心脏手术再次行二尖瓣瓣膜置换术患者的术后护理。72例患者中,手术早期死亡2例,死亡率2.8%,其余随访期间无死亡,心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包括加强围手术期对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心律失常的护理与治疗,加强呼吸管理,密切观察引流及肾功能,及时根据情况调整抗凝药用量,这是再次二尖瓣瓣膜置换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mesenteric artery embolis m,MAE),具有高致残率及致死率。早期的诊断和恰当的治疗是降低致残率及致死率最重要的因素。方法对2002-09~2010-07间,收治的8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患者行Fogarty导管辅助取栓治疗,早期的6例病人经取栓后给予抗凝、溶栓治疗;晚期的2例合并有肠坏死的病人行Fogarty导管辅助取栓后,行坏死肠管切除吻合,术后酌情抗凝、溶栓治疗。结果早期诊断的6例病人经Fogarty导管辅助取栓治疗均获治愈,无肠坏死,晚期的2例病人行Fogarty导管辅助取栓后,行部分肠切除术,其中1例术后3 d死亡。结论建议对突然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白细胞升高合并酸中毒,尤其是有心脏瓣膜病和房颤的病人,均应早期行肠系膜血管彩超或腹腔血管增强CT扫描检查,以早期明确诊断。对诊断明确的病人应立即行Fogarty导管辅助取栓术,并同时配合溶栓和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20.
张鹏  吴萍 《中原医刊》2011,(18):F0004-F0004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5例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有腹膜刺激征者及1例保守治疗症状加重者均进行了手术治疗,无一例死亡。结论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缺乏特异性,诊断困难,病死率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关键,及时手术行肠切除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切除足够范围肠段及早期抗凝治疗是预防复发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