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研究急性哮喘气道炎症表型与激素治疗反应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方法对85例急性哮喘患者的诱导痰炎症细胞进行分类,并研究了不同气道细胞炎症表型与患者使用全身激素剂量、时间等的关系.结果 根据患者诱导痰炎症细胞分类的不同,将患者分为4组:嗜酸性细胞组(31.8%,27/85)和中性粒细胞组(30.6%,26/85)、混合细胞组( 16.4%,14/85)和寡细胞组(21.2%,18/85).各组患者在性别和是否吸烟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嗜酸性细胞组患者严重程度与混合细胞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嗜酸性细胞组全身激素使用剂量及时间显著少于寡细胞和混合细胞组(P<0.05).同期患者使用吸入激素剂量使用吸入激素时间方面,混合细胞组显著多于嗜酸性细胞组(P<0.05).中性粒细胞组吸入激素剂量显著少于混合细胞组(P<0.05),而嗜酸性细胞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少于混合性细胞组(P<0.05).其余各组间在全身激素使用剂量及时间、吸入激素使用剂量及时间、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不同炎症表型对激素的治疗反应性可能存在差异.不同炎症表型对治疗的反应性差异可能给临床带来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哮喘不同炎症表型的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期间在本院就诊哮喘患者的病史,共纳入资料完整的患者287例,根据诱导痰炎症细胞分类不同将患者分为4组: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Eos)组(41.5%,119/287),中性粒细胞性哮喘(Neu)组(27.5%,79/287),寡细胞性哮喘(Pau)组(11.1%,32/287),混合细胞性哮喘(Mix)组(19.9%,57/287).对诱导痰细胞学检查和肺功能等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各组患者在性别、病程、发病年龄、特应性、吸烟、体质指数、ACT评分、规律使用吸入激素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诱导痰炎症细胞方面,Mix组炎症细胞总数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1).在Neu组和Mix组中,存在气流受限患者(FEV1占预计值<80%)的诱导痰中性粒细胞比例与FEV1占预计值百分率呈显著的负相关(r=-0.386 6,P=0.032).结论 哮喘患者存在不同的气道炎症表型,但其临床特征无显著差异.中性粒细胞炎症可能在哮喘气道阻塞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联合吸入治疗在哮喘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玲  沙莉 《中国医刊》2008,43(1):65-68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变态反应性炎症。哮喘以气道慢性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道阻塞为主要特征。主要炎症细胞为嗜酸性粒细胞,通常它对吸入激素治疗有反应。对中重度哮喘患者而言,吸入型皮质激素已经被推荐作为一线用药并于临床广泛应用。尽管吸入激素对缓解哮喘患者临床症状确有疗效,但我们也逐渐认识到吸入激素治疗产生的剂量相关的全身不良反应[1,2]。GINA方案也指出,应当尽可能减低吸入激素的剂量来维持对哮喘的长期控制,并推荐加用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来改善单纯吸入皮质激素症状控制困难的中重…  相似文献   

4.
王举  韩军侠  金正瑞 《安徽医学》2023,44(2):185-188
目的 探讨不同气道炎症表型难治性哮喘(RA)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激素干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安徽省濉溪县医院收治的108例RA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痰诱导检测结果将其分为A组(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n=35)、B组(中性粒细胞性哮喘,n=32)、C组(混合粒细胞性哮喘,n=18)和D组(少粒细胞性哮喘,n=23)。对比4组基础资料,吸入激素用量、吸入激素用药时间、住院时间及激素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的差异。结果 A组年龄为(39.59±4.33)岁,低于B、C、D组[(44.60±6.75)岁、(44.56±6.74)岁、(44.58±6.71)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吸入激素用量、吸入激素用药时间、住院时间少/短于B、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干预后FEV1、FVC、FEV1/FVC水平及各项指标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干预后FEV1、FVC、FEV1/FVC水平高于B、C...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痰液中炎性细胞的表型,将支气管哮喘患者分为嗜酸性粒细胞哮喘(EA)和非嗜酸性粒细胞哮喘(NEA),观察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对2种炎性表型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方法:将156例哮喘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人群纳入研究,应用诱导痰技术收集痰液并进行细胞学分析,将哮喘患者分为EA组86例、NEA组70例,并在哮喘患者吸入氟替卡松500 μg·d-1(治疗组)及安慰剂(安慰剂组)4周后,观察气道的反应性,进行哮喘生活质量评分。结果:NEA组患者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明显少于EA组(P<0.05),而中性粒细胞数明显高于EA组(P<0.05 );吸入氟替卡松500 μg·d-14周后,在EA组中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安慰剂组明显提高(P<0.01),乙酰甲胆碱PC20较安慰剂组增加 (P<0.05) ,治疗组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较安慰剂组升高(P<0.05),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较安慰剂组明显减少(P<0.01);而NEA治疗组与安慰剂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乙酰甲胆碱PC20、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目以及哮喘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在EA组和NEA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NEA特征为气道嗜酸性粒细胞少,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后,乙酰甲胆碱PC20、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目以及哮喘生活质量评分变化均不明显,而EA与之相反。临床上可根据哮喘患者痰液分析出细胞表型,从而对哮喘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黄远 《西部医学》2016,28(10):1365-1369+1373
目的对致敏因素相关特应性鼻息肉与非特应性鼻息肉间进行黏膜免疫表型及炎症模式的临床比较研究。方法在进行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中获取85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的息肉组织,其中特应性息肉40例、非特应性息肉45例。另选非变应性鼻中隔偏曲患者36例的下鼻甲粘膜组织作对照;采用Elisa法检测各种炎症相关免疫细胞因子。通过皮肤点刺及血清检测特异性IgE将鼻息肉划分特应性与非特应性息肉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通过体外刺激实验和PCR检测Th细胞相关转录因子mRNA进行验证。结果特应性鼻息肉中主要以IL-5、ECP和总IgE等嗜酸性炎症反应性免疫指标增高为主,同时Th2转录因子GATA-3mRNA显著升高(P<0.05);但两组息肉中均表现为FOXP3mRNA显著降低(P<0.05)。体外实验抗-IgE刺激后IL-5,IL-2和IL-17等在特应性息肉中释放显著增加(P<0.05),而IFN-γ,IL-6及IL-8在两组息肉间无显著差异。结论特应性与非特应性鼻息肉患者在息肉组织及全身层面表现为各自独特的免疫表型及炎症模式特征,可为临床有效的靶向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支气管哮喘急性期患者不同气道炎症表型在临床特征、肺功能和血浆炎症因子方面的差异,探索炎症表型分型的风险因素。方法:前瞻性选取洛阳市中心医院2019年5月至2020年7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09例急性期哮喘患者作为哮喘组,根据诱导痰将其分为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eosinophilic asthma, EA)、中性粒细胞型哮喘(neutrophilic asthma, NA)、混合粒细胞型哮喘(mixedgranulocytic asthma, MA)和寡细胞型哮喘(paucigranulocytic asthma, PA),另纳入同期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受试者一般情况、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肺功能、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值,ELISA法检测血浆IL-5、IL-8水平。结果:对照组与哮喘组在过敏史、肺功能、FeNO、血浆炎症因子方面均有差异(P均<0.05)。与NA比,EA有过敏史比例及FeNO水平明显高,但吸烟患者比例明显低(P均<0.05)。PA肺功能(FEV1%及PEF%)和ACT评分均高于其他3组(P均<0.05),NA、MA组肺功能(FEV1/FVC、FEV1%、PEF%)均分别较EA、PA组差(P均<0.05)。嗜酸性炎症哮喘组(EA和MA)血浆IL-5含量高于非嗜酸性组(NA和PA),嗜中性炎症哮喘组(NA和MA)血浆IL-8含量高于非嗜中性组(EA和PA,P均<0.05)。分别按是否为嗜酸性炎症或嗜中性炎症对哮喘组行Logistic回归,提示FeNO及血浆IL-5含量增加、伴有过敏是嗜酸性炎症哮喘的危险因素(P均<0.05);肺功能严重程度和血浆IL-8含量增加、ACT评分降低是嗜中性炎症哮喘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肺功能和血浆IL-5、IL-8在哮喘表型间有明显差异,肺功能分级、IL-5、IL-8、FeNO、伴过敏史和ACT评分是表型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孟鲁司特与吸入激素治疗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8月期间我院存档的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病历合计100份,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成2组,每组均为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单一使用孟鲁司特加以治疗,观察组接受孟鲁司特与吸入激素联合治疗,记录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体内白三烯C4含量水平(0.09±0.08)μ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18±0.15)μg/L;且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5.70±3.90)d,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的(11.9±6.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孟鲁司特与吸入激素联合治疗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较单一用药效果更为显著,临床治疗有效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9.
采用酶免疫荧光技术(FEIA)测定了20名正常健康者、25例发作期哮喘患者的血清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浓度,并同时进行外周血嗜酸性细胞计数;在此基础上临床追踪观察了其中16例患者治疗前后ECP和EOS的波动情况。结果显示:①患者组血清ECP、EOS数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经治疗,二指标下降,较治疗前差异显著(分别P<0.01、P<0.05);②发作期血清ECP浓度和EOS数正相关(r=0.48,P<0.05),治疗后二者下降的幅度显著相关(r=0.65,P<0.01)。结论:嗜酸性细胞及其毒性蛋白颗粒—ECP是造成气道上皮损伤,促进哮喘炎症形成的重要介质。血清ECP检测目前已成为临床监测哮喘气道炎症活动情况、判断抗炎药物疗效以及预后的极佳指标。  相似文献   

10.
邓湘辉 《热带医学杂志》2011,11(9):1036-1039
目的探讨气道嗜酸性粒细胞性炎症和运动诱发的支气管痉挛(EIB)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吸入糖皮质激素(ICS)治疗的反应。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双盲、二阶段交叉试验,将26例有运动诱发性支气管痉挛发作史且从未接受过激素治疗的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分别给予两个剂量水平的布地奈德吸入:①100μg/d与400μg/d对比;②200μg/d与800μg/d对比。每一阶段为3周,洗脱期3~8周。治疗前及开始治疗后每隔1周进行1次运动激发试验并留取痰液标本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高剂量ICS治疗(400μg/d和800μg/d)可显著减少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与运动诱发性支气管痉挛严重程度相关,且对EIB的严重程度有预测作用;高剂量ICS治疗时,尚可预测EIB对激素治疗有效,而对低剂量ICS组(100μg/d和200μg/d)则无预测作用。低剂量ICS治疗,不管基线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是否增多,EIB在第1周末发作显著减轻,尔后几无改善。而高剂量ICS治疗对EIB的改善作用在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患者中显著优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小于5%者,这种明显的差异在开始治疗1周后即显现,且随时间的推移而继续加大。结论气道嗜酸性粒细胞性炎症可能在EIB的发生及其对ICS治疗有效的调节机制中起重要的作用。测定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在预测EIB的严重程度及其对不同剂量ICS治疗的反应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吸烟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ICS+LABA)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门诊就诊的64例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根据有无吸烟史分为吸烟组(28例),不吸烟组(36例),两组于治疗前分别进行诱导痰细胞分类计数、肺功能测定、气道可逆性试验,并进行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随后分别予布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冷刺激敏感的哮喘患者的临床症状、肺功能及气道炎症表型特点。方法选取于我院呼吸内科就诊的初诊支 气管哮喘或诊断为支气管哮喘但未正规治疗的急性发作(轻度至中度)患者80例,根据冷空气刺激能否诱发咳嗽、喘息等呼吸道 症状将其分为冷刺激不敏感组(45例)和冷刺激敏感组(35例),均予以糖皮质激素(ICS)+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沙美特罗 替卡松粉吸入剂50 μg/250 μg,2 次/d)及孟鲁斯特钠(10 mg 口服,1 次/d)治疗3 月,必要时加用短效β2 受体激动剂(SABA)或 (和)全身用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0 mg 1次/d或甲强龙40 mg静脉推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月后行哮喘控制问卷(ACT)了 解咳嗽、喘息等临床症状控制情况,肺功能检查明确治疗前肺功能减损及治疗后肺功能恢复情况,血及诱导痰细胞计数以明确 气道炎症特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吸烟者所占比例、过敏性鼻炎情况无统计 学差异。冷刺激敏感组在就诊前1年内急性发作次数较冷刺激不敏感组多(P<0.05),但治疗期间(3月)为控制症状冷刺激敏感 组使用SABA及激素较冷刺激不敏感组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冷刺激敏感组ACT评分在治疗前后均低于冷刺激不敏感 组(P<0.01),且其治疗前FEV1/FVC%、FEV1%pred减损较不敏感组明显(P<0.01),治疗后FEV1/FVC%、FEV1%pred恢复程度 较不敏感组差(P<0.05)。冷刺激敏感组在治疗前后血及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与不敏感组无显著差异;但中性粒细胞百 分比明显高于不敏感组(P<0.01)。根据治疗前诱导痰细胞分类结果,冷刺激不敏感组以嗜酸性粒细胞型为主,所占比例为 60%,中性粒细胞型为20%,而冷刺激敏感组以中性粒细胞型为主,其所占比例为42.86%,显著高于冷刺激不敏感组(P=0.03), 嗜酸性粒细胞型仅为31.43%,显著低于冷刺激不敏感组(P=0.01)。结论冷刺激敏感哮喘患者症状常反复发作和(或)加重,其 肺功能受损明显,气道内炎症表型也不同于经典哮喘,以中性粒细胞型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吸入肝素对哮喘豚鼠气道炎症的影响,探讨肝素治疗哮喘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哮喘豚鼠模型,用肝素雾化吸入,观察支气管灌洗液(BALF)和支气管或细支气管壁的细胞成分变化。光镜和电镜下观察气道及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肝素治疗组BALF中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上皮细胞较哮喘模型组有显著减少(P<0.01),在支气管或细支气管壁,肝素治疗组肥大细胞数显著高于哮喘模型组(P<0.01),嗜酸性粒细胞有显著下降(P<0.01),光镜和电镜下气道损伤减轻。结论:肝素可以抑制哮喘豚鼠气道炎症,减轻哮喘豚鼠气道炎症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髓过氧化物酶(MPO)、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在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ACO)患者气道炎症中的 作用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入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哮喘、ACO患者及正常人各20例,行肺功能检查测定第 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呼气流量峰值、最大呼气中期流量。COPD组及ACO组利用COPD患者自我评估测试进行临床 症状评估,哮喘组及ACO组采用哮喘控制测试进行哮喘控制评估。诱导痰检查留取痰液,行细胞分类计数并计算中性粒细胞 比例及嗜酸性粒细胞比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痰MPO、ECP水平。结果ACO组自我评估测试评分较COPD组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0.05),但哮喘控制测试评分较哮喘组减小(P<0.05)。ACO组第1秒用力呼气量、呼气流量峰值、最大呼气中期流 量较哮喘组减小(P<0.05),用力肺活量较COPD组增大(P<0.05)。ACO组痰中性粒细胞比例较哮喘患者增大(P<0.01),痰嗜酸 性粒细胞比例较COPD组增大(P<0.01)。ACO组痰MPO水平较哮喘组增高(P<0.05),痰ECP水平较哮喘组及COPD组均增 高(P<0.05,P<0.01)。ACO组痰MPO水平与痰中性粒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8358,P<0.01),与自我评估测试评分及第1秒用 力呼气量无相关性(P>0.05)。ACO组痰ECP水平与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4666,P<0.05),与哮喘控制测试评分及 第1秒用力呼气量呈负相关(r=-0.4966,P<0.05;r=-0.4610,P<0.05)。结论ACO患者气道炎症同时存在中性粒细胞性炎症及嗜 酸性粒细胞性炎症,痰ECP水平与哮喘控制水平及阻塞性气流受限程度均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哮喘气道炎症的可能机制。方法:对34例哮喘急性发作儿童及25例正常儿童进行痰液诱导,对痰液中炎性细胞、IL-8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哮喘急性发作组痰液嗜酸性粒细胞(EOS)、中性粒细胞(N)、IL-8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组中性粒细胞数超过总细胞数50%以上5例、嗜酸性粒细胞数超过总细胞数50%以上2例。哮喘急性发作组IL-8与中性粒细胞水平正相关。结论:哮喘急性发作儿童气道炎症呈多样性。IL-8可能通过趋化和激活中性粒细胞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3):6-9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控制治疗方案对哮喘儿童气道慢性炎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8年3月门诊就诊的6~14岁诊断为轻-中度哮喘或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患儿71例采用不同控制方案治疗,其中治疗组1(吸入糖皮质激素,简称ICS+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简称LTRA)33例;治疗组2(吸入2倍ICS)38例,在治疗的1~2个月左右,进行高渗盐水诱导痰细胞学检查(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并与159例正常儿童结果对照。结果痰细胞分类中各细胞组分所占百分比用中位数及四分位间距表示,治疗组1和治疗组2的患儿治疗后,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分别为0.119(0.026,0.215)、0.120(0.024,0.218)均高于正常对照0.004(0.000,0.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细胞比例分别为0.020 (0.008,0.034)、0.021 (0.009,0.035)与正常对照0.012(0.005,0.023)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中性粒细胞比例分别为0.159(0.012,0.350)、0.157(0.025,0.376)与正常对照0.207(0.045,0.381)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巨噬细胞比例分别为0.546(0.375,0.721)、0.544(0.370,0.720)均低于正常对照0.761(0.590,0.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1和治疗组2之间的痰细胞分类检查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吸入ICS+口服LTRA与吸入双倍剂量的ICS在临床上均可较好控制哮喘的症状和体征,两者对气道炎症的改善程度在痰细胞检查上暂未发现显著性差异,但从长期使用ICS的副作用方面考虑,吸入ICS联合口服LTRA方案可减少ICS的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H,阻滞剂鼻喷剂联用吸入激素对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者诱导痰中嗜酸细胞(E)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61例中、重度哮喘伴变应性鼻炎患者在经口吸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粉吸入剂的基础上随机给予下列治疗:氮革斯汀鼻喷剂(A组22例)、布地奈德鼻喷剂(B组20例)及氮革斯汀联合布地奈德鼻喷剂(C组19例)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其哮喘症状评分和测定诱导痰E%及诱导痰上清液中ECP、ICAM-1、IL-13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三组的哮喘症状评分、诱导痰E%和ECP、ICAM-1浓度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A组哮喘症状评分、诱导痰E%和ECP、ICAM-1浓度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后哮喘症状评分和诱导痰ECP浓度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诱导痰IL-13浓度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吸入激素的基础上联合应用H。阻滞剂鼻喷剂可有效治疗变应性哮喘、抑制气道E及ECP、ICAM-1。  相似文献   

18.
李永兰  刘志勤 《海南医学》2014,(13):1913-1915
目的探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对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患者气道炎症和高反应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CVA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以同时间段我院体检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治疗前对所有入选对象进行肺功能检查、支气管激发试验及诱导痰检查。观察组患者给予布地奈德吸入剂治疗,随访观察1年。评估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6、9、12个月后的PD20-FEV。值,诱导痰中IL-5、IL-10含量和嗜酸性粒细胞比例。结果治疗前观察组患者诱导痰中的IL-5含量和嗜酸粒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IL-10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PD20-FEV。较治疗前明显提高,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气道高反应性达到极轻度水平,但仅有53.3%(16/30)的气道高发应性转阴率;治疗后各时间节点观察组患者诱导痰中IL-5、IL-10含量和嗜酸性粒细胞比例较治疗前明显变化,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年的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显著缓解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的气道炎症和高反应性,但是气道炎症的完全消退和气道高反应性的转阴需要更长时间的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孟鲁司特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发作期的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男19例,女21例,给予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两组患者均给予硫酸沙丁胺醇吸入及抗感染治疗,观察7天,并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症状好转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孟鲁司特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可明显缩短肺部体征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炎症与嗜酸粒细胞(eosinnophil, EOS)的磷脂酰肌醇激酶3/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 kinase 3/protein kinase B, PI3K/Akt)信号通路活化程度的关系。 方法选取于我院就诊的36例气管哮喘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段于我院的36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检测气道壁面积占气道总横截面积百分比(WA%)、支气管管壁厚度与外径比值(T/D),以及诱导痰的细胞分布情况。分析不同痰嗜酸粒细胞水平患者的气道重塑、炎症指标以及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水平,以及采用Person相关性分析炎症指标与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关系。 结果观察组嗜酸粒细胞占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占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高嗜酸粒细胞组的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体积浓度、血清总IgE、T/D、WA明显高于低嗜酸粒细胞组(P<0.05)。高嗜酸粒细胞组患者的PI3K、p-Akt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低嗜酸粒细胞组(P<0.05)。Pearson分析显示FeNO体积浓度、血清总IgE分别与PI3K、p-Akt具有正相关性(P<0.05)。 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的EOS的PI3K/Akt信号通路处于活化状态,与气道炎症(FeNO、血清IgE)具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