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病人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37例AMI并发心源性休克病人所进行的抢救和护理措施效果。结果 37例AMI并发心源性休克病人经积极抢救,25例病人治愈出院,12例病人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心源性休克是AMI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在抢救中护士应具备较强的急救意识和熟练的急救技能,严密监测病情,积极贯彻各项护理措施,帮助病人顺利度过危险期和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2.
<正>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糖尿病在临床工作中很常见,病情多较严重;如果心肌梗死患者进展至心源性休克,其死亡率极高。而AMI出现心源性休克合并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乳酸酸中毒、酮症酸中毒时,病情可快速发生进展,导致患者生存率极低。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了1例AMI出现心源性休克合并糖尿病乳酸酸中毒、酮症酸中毒患者,经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ntra-aortic  相似文献   

3.
1995年 1 2月至 1 997年 1 2月共对 3 2例急性心肌梗塞 (AMI)病人施行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 ,其中 1 8例置入冠脉内支架 2 0枚。直接PTCA 2 3例 ,补救性PTCA 9例。病人年龄 3 8~ 86岁 ,1 9例为多支病变 ,1 0例并发心源性休克。介入治疗后梗塞相关动脉 (IRA)全部开通 ,无手术并发症。术后 3 1例恢复TIMI 3级血流灌注 ,1例 2级。心源性休克病死率 3 0 %。对存活出院的 2 9例随访 1~ 2 5个月无室壁瘤、心力衰竭及死亡者 ,1例术后半年再发AMI。提示急诊介入治疗能明显降低AMI病死率 ,并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塞(AMI)并发低电压的发生率较高,而且预后不良。通过对80例AMI病人统计和研究。得出一点粗浅体会,现报告如下。 80例AMI病例,入院后72小时呈现低电压的有32例,占40%,统计发现,并发低电压的病人中陈旧心梗或多发部位AMI发病率明显增多,低电压和正常电压的并发症差别在:并发低电压的AMI病人合并肺水肿、心源性休克、心脏增大比正常电压的AMI病人多1-2倍,而正常电压的AMI病人则以缓慢心律失常更  相似文献   

5.
静脉注入硝酸甘油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经过有良好影响文献早有报告,但对心源性休克的疗效还研究得不够。本文报告作者关于静脉注入大剂量硝酸甘油对老年人心源性休克的疗效进行研究的结果。共选择22例老年人心源性休克病人(治疗组)为研究对象,分别由AMI(14例)、梗死后心肌硬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间隔穿孔(VSR)患者循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AMI合并VSR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患者植入IABP辅助循环为IABP组,17例患者予以药物保守治疗为药物治疗组。比较IABP组与药物治疗组间患者一般血流动力学(包括IABP植入前、后平均血压、心率、无创心功能指标)、血乳酸水平、心脏超声等指标。根据患者是否存在休克状态,将59例患者分为休克组(40例)与非休克组(19例),比较休克组与非休克组间一般血流动力学(包括IABP植入前、后平均血压、心率、无创心功能)、血乳酸水平、心功能等指标,并观察30d临床预后。结果:IABP治疗组患者在植入24h后平均心率下降、平均动脉血压升高、血乳酸水平下降、心脏超声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提升、无创心功能心脏指数升高(P均<0.05);药物治疗组上述指标无明显改变。IABP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30d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AMI合并VSR患者,植入IABP可显著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酸中毒、临床心功能及循环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部位与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48例Q波型AMI病人中合并AVB的36例进行临床及心电图分析。结果AMI合并AVB者下/后壁组发生率明显高于前壁组(P〈0.01),AMI合并AVB者的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均高于不合并AVB者(P〈0.01)。结论下壁AMI易并发AVB,AMI合并AVB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高,是影响AMI近期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老年性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常见急症。无论急性期或恢复期的AMI病人.常因排便用力而诱发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甚至有因此而发生猝死。本总结我院自1990年以来.住院期间发生的老年性AMI因便秘用力解大便而致猝死12例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老年性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常见急症。无论急性期或恢复期的AMI病人,常因排便用力而诱发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甚至有因此而发生猝死者。本文总结我院自1990年以来,住院期间发生的老年性AMI因便秘用力解大便而致猝死12例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0.
复方丹参滴丸对急性心肌梗死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死亡原因多为原发性心室颤动 ,而 QT间期离散度 (QTd)与 AMI早期发生心室颤动呈正相关 [1] 。我们应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 AMI并观察该药物对 AMI病人 QTd的影响 ,旨在探索该药对预防 AMI原发性室颤 ,降低 AMI病死率的临床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 1999年 6月至 2 0 0 0年 12月间发病、 72小时内入院 ,符合 1979年 WHO关于 AMI的诊断标准 ,且无心率失常、心力衰竭、休克及电解质紊乱的住院病人 6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 ,男 2 0例 ,女 10例 ,年龄 31~ 77(平均5 8.6)岁。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脓毒症休克患者血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乳酸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70岁以上80例脓毒症休克患者作为脓毒症休克组,80例脓毒症未休克患者为脓毒症未休克组,8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测定3组血RDW、乳酸、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脓毒症未休克组和脓毒症休克组血清RDW、乳酸、CRP、PCT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脓毒症未休克组比较,脓毒症休克组RDW、乳酸、CRP、PCT水平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APACHE)Ⅱ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脓毒症休克死亡组患者RDW、乳酸、CRP、PCT水平和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组患者RDW、乳酸、CRP、PCT水平和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无MODS组(P<0.05)。脓毒症休克患者RDW与乳酸呈正相关,RDW、乳酸与CRP、PCT、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RDW、乳酸、PCT、APACHEⅡ评分均为脓毒症休克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老年脓毒症休克患者血RDW、乳酸水平升高,血RDW、乳酸水平与脓毒症休克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关系密切,为脓毒症休克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AMI使左心室功能遭受损害而引起的严重循环衰竭,称AMI休克。约半数发生在AMI24小时内,是最常见的一种致命性并发症,约占住院AMI病人的10~15%,其病死率高达70~100%。一、AMI休克的特点及临床诊断AMI休克主要是由于心排血量急剧下降,导致血液动力学异常改变而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典型的血液动力学特征为:体循环压力<80/50mmHg,平均动脉压<60mmHg,平均中心静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酸清除率可否作为脓毒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氧输送目标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老年脓毒性休克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均依次达到早期复苏目标中心静脉压(CVP)及平均动脉压(MAP),所有病人均监测乳酸,实验组以乳酸清除率10%为氧输送目标,对照组以中心静脉或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即Scv O270%为氧输送目标。上述试验完成后所有病人再次回顾性依照乳酸清除率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及低乳酸清除率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多器官功能不全(MODS)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60例采用早期目标定向治疗方案治疗6 h均达标,乳酸清除率组及中心静脉(上腔静脉)血氧饱和度组患者输液总量及输液种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 d死亡率及ICU住院天数无差别(P0.05)。而高乳酸清除率组的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P0.01)。结论血乳酸清除率可作为老年脓毒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有效的临床监测指标。早期乳酸清除率可作为判断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塞(AMI)并发休克,其病死率国外仍高达80%或以上,国内虽逐年在下降,但目前仍是AMI 致死的重要因素。我们自1973~1985年在收治81例AMI 中,并发休克者共12例,发生率为14.7%,与国外相近似。其中除1例死亡外,其余11例以改善末梢循环为主,并尽量减轻心脏负荷为总的治疗原则,结果均抢救成功。使AMI 的病死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死亡率很高的疾病,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为原发性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脏泵衰竭。而二者的发生发展又与心肌梗死范围(IS)密切相关。有人比较了AMI伴发休克的22例,其左室损伤总和平均为51%(35~68%);10名无休克病人,左室损伤总和只有23%(14~31%)。Roberts等通过测定肌酸磷酸激酶(CPK)对AMI作定量研究,发现梗死范围指数~*(ISI)愈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愈高;他们还指出AMI患者入院后头10小时,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其频率均与ISI有关。ISI的大小对患者预后具有一定意义。She11指出,测定ISI单项指标,即能预示83%AMI病人是否能存活3个月。68名无休克AMI患者,3个月内总病死率为23%。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合并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MOFE)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所有238例老年AMI患者中的20例老年AMI合并MOFE患者的资料,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结果:老年广泛前壁AMI患者死亡率为80%;合并心源性休克的MOFE患者死亡率为60%;在老年AMI合并MOFE患者中以肺感染为诱因的占85%;老年AMI患者如合并脑血管基础性疾病,则死亡率为83.3%;在衰竭器官中,以心、肺、肾最为多见,分别占100%、80%、60%;早期介入治疗较溶栓治疗对患者的存活意义更大。结论:老年人AMI合并MOFE时心肌梗塞部位、是否合并心源性休克、脑血管基础疾病对患者预后影响非常大,心脏衰竭可能是老年AMI合并MOFE的始动因素,积极预防肺感染的发生、对合适病人早期实施介入治疗可能会逆转某些老年AMI患者发生MOFE的过程,或者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IABP治疗心梗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 ,靠药物治疗死亡率高达 80 %以上[1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IABP)自 1967年Kantrowitz等首先在临床上应用后 ,这种机械性的循环辅助装置广泛应用于治疗心源性休克 ,使病死率有所下降[2 ] 。我院自 1998年 5月至 2 0 0 3年 2月应用I ABP治疗 15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 ,取得良好成效。现就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 15例 ,男 13例 ,女 2例 ,年龄 45~ 77岁 ,平均 60 .5岁 ,均为AMI合并心源性休克 ,其中 6例为广泛前壁AMI;1例前间壁AMI并发室间隔穿孔 ;…  相似文献   

18.
既往研究显示与药物保守治疗相比,紧急血管重建术(PICA或CABG)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病人的预后,但也有不一致报道。该文研究紧急冠脉血管重建术这一有创性治疗对早期合并心源性休克的AMI病人住院病死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对46例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并发AMI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并发AMI后无痛性AMI、泵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病死率均显著增高。结论2型糖尿病导致的广泛的中小血管病变、多支冠状动脉受损,使AMI面积广泛。同时,由其所致的弥漫性心肌病变及自主神经损害引发的潜在的心功能不全以及心脏电生理紊乱可能是导致上述临床特点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肺炎合并脓毒性休克病人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148例老年重症肺炎合并脓毒性休克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第28天是否死亡分成死亡组和生存组。分析2组病人临床指标的差异,应用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并采用ROC曲线评价这些指标对老年重症肺炎合并脓毒性休克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合并DM、高血压及脑血管疾病人数,初始APACHEⅡ评分、初始全身性感染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第1小时乳酸(Lac1)水平、6 h血乳酸清除率、第1天降钙素原(PCT1)水平、第5天PCT清除率(△PCT5)、第7天PCT清除率(△PCT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高APACHEⅡ评分、高SOFA评分、高Lac1是老年重症肺炎病人并脓毒性休克病人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高6 h血乳酸清除率、高△PCT5是老年重症肺炎合并脓毒性休克病人28 d死亡的保护因素(P均0. 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Lac1水平、6 h乳酸清除率和△PCT5预测病人死亡的AUC分别为0. 92、0. 83、0. 62、0. 77和0. 79。结论 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及动态指标(早期乳酸清除率和△PCT5)对老年重症肺炎合并脓毒性休克病人的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