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骶尾骨正常变异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浩  李刚  鲁艺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18):1398-1399
目的:观察骶尾骨在X线片上的各种表现形态,以期对正常解剖变异有所了解。方法:对120例无骶尾部损伤患者拍摄骶尾骨X线片,由有读片经验的骨科和放射科医师观片,分析其不同的形态变化。结果:骶尾骨有4种不同的形态变异,分别为均匀弯曲型、骶骨成角型、尾骨成角型、尾骨脱位型。结论:正常骶尾骨在X线片上形态有不同变异,在临床上对骶尾骨骨折脱位的患者诊断时,应注意区分是正常变异还是骨折脱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根据儿童肱骨远端骨骺分离骨折的肘关节造影表现,从正位X线片和侧位X线片的测量结果提出笔者的造影分度标准。方法 自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西北妇女儿童医院骨科收治23例肱骨远端骨骺分离骨折的患儿,其中男17例,女6例;年龄9~42个月,平均(19.43±8.31)个月;左侧9例,右侧14例。按Salter-Harris分型,Ⅰ型6例,Ⅱ型17例。按DeLee分型,A型3例,B型19例,C型1例。均采用术中肘关节造影检查,观察肱骨远端与近端的移位及成角情况。在正位X线片上测量移位的距离与肱骨远端骨骺宽度的百分比来反映移位的程度。在侧位X线片上测量肱骨远端与近端成角的具体数值。结果 根据测量结果提出笔者的造影分度标准,轻度:正位骨折向内移位比例<30%,或侧位骨折向后成角<20°;中度:正位30%≤骨折向内移位比例<60%,或20°≤侧位骨折向后成角<40°;重度:正位骨折向内移位比例≥60%,或侧位骨折向后成角≥40°。23例患儿肱骨远端向尺侧移位比例为17%~100%,平均(39±7)%。肱骨远端向后成角14°~51°,平均(32±11)°。按照笔者...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41岁。因15年前被人踢伤骶尾部,后感排便不畅、疼痛,房事时骶尾部肛管处疼痛加重,多次就医无效入院。入院后查体,骶尾部无明显压痛。肛门指诊:距肛缘5~6cm处可扪及较硬骨性隆起,肛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X线骶尾侧位显示尾骨骨折成角畸形(陈旧性)。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尾骨切除术,术后排便正常,疼痛缓解。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关中地区正常中老年人腰骶角的大小。方法依照整群、分层、随机抽样原则抽取45—72岁关中地区汉族健康中、老年人群500人,拍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用数码相机对X线片进行翻拍并将所摄影像数据输入电脑。测量软件选用“CAD2009中望”医用软件系统进行标记、测绘,记录腰骶角值。结果女性腰骶角值为(37.29±7.36)°,男性为(43.39±8.60)°,男女性别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腰骶角男性较女性大,在诊断脊柱失稳时,男女应有不同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骶神经根管于S1、S2骶段内的方位、走行,探讨标准骶骨侧位像上骶神经根管前缘线对置入骶髂螺钉的作用.方法:将全骨盆2.0 mm层厚轴向平扫数据导入到Mimics 10.0,并应用其分别将骶骨、双侧无名骨、骶管及骶神经根管制作成3D图像并旋转至标准骶骨侧位及骨盆出入口位后观察骶神经根管的方位、走行.辨识标准骶骨侧位及骨盆出入口位X线片上骶神经根管并观察其特点.结果:在S1、S2骶段内骶神经根管始于同节段椎管的头端前缘的两侧,止于同节段骶前孔,其走行由头端、后方、内侧至尾端、前方、外侧;在X线片上其密度低,尤其在标准骶骨侧位像上常仅其前缘线显像且多有中断现象而需要仔细辨识.结论:在标准骶骨侧位像上辨识骶神经根管前缘线并以之作为骶髂螺钉安全通道的尾后界,则可以避免内置物进入神经根管及骶管,从而提高置钉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骶管裂孔的解剖学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临床骶管注射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112例成人干燥骶骨标本上观察骶管裂孔的形态,测量两骶角距离、骶管裂孔矢状径、骶管裂孔上缘与尾骨上缘距离、骶管裂孔深度,按照骶管裂孔的形状、高度、骶角对称与否、两骶角同高与否、变异进行分类,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骶管裂孔形状多为长尖形与不规则形;高度多数为骶裂至S4;两骶角对称、同高者较多,不对称者以偏左者为主;骶骨变异以尾骨骶化者占多数;男女两骶角距离有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两骶角距离比女性大.结论 骶管裂孔变异较大,临床骶管注射时应参照上述指标以及相关体征以做到准确的操作,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测量脊柱与内脏的测量参数心骶角在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上的数据,比较心骶角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间差异,并探索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正常成人108例,男53例,女55例,年龄18~60岁,按照性别和年龄(18~44为青年,45~60为中年)分成四组:第一组为青年男性组(21例);第二组为中年男性组(32例);第三组为青年女性组(26例);第四组为中年女性组(29例)。将脊柱全长正位X线片上S1上终板中点和心脏冠状位最外侧点连线与重垂线之间的夹角定义为冠状位心骶角;将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上S1上终板中点和心脏矢状位最前点连线与重垂线之间的夹角定义为矢状位心骶角。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角度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男女性别间角度差异,采用组内相关系数评估观测者间信度、观测者内信度以及测量的可重复性。结果:冠状位心骶角测值:青年男性组19.6°±2.8°,中年男性组20.6°±3.5°,青年女性组19.5°±3.6°,中年女性组20.8°±2.3°。矢状位心骶角测值:青年男性组17.0°±4.4°,中年男性组16.7°±4.3°,青年女性组14.7°±3.5°,中年女性组16.3°±4.8°。冠状位和矢状位心骶角在各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冠状位和矢状位心骶角在男女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评估观测者间客观信度、观测者内精确信度和测量的可重复性的组内相关系数在0.89~0.98之间(P0.05)。结论:中国汉族正常成人心骶角是一个解剖常数,具有良好的信度和可重复性,可以作为脊柱-内脏指标参与评估脊柱在冠状位和矢状位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骶髂关节的X线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寻找能最佳地显示骶髂关节的X线球管角度 ,以期提高骶髂关节的X线检查技术。方法 我们以人体新鲜尸体标本模拟研究人体水平仰卧位时 ,将球管置于骶髂关节的不同投照角度。结果 当X线球管位于头侧偏 30°侧偏 35°时 ,同侧骶髂关节的下段显露最清晰 ;X线球管位于尾侧偏 2 0°侧偏 2 0°时 ,同侧骶髂关节的上段显露清晰。结论 我们建议除后前位正位片 (以了解双侧骶髂关节的概貌 )外 ,左右骶髂关节分别摄取各三张斜位片 ,摄片角度取 :①X线球管侧偏 15°~ 2 0°,以较好显露同侧骶髂关节的全貌 ;②X线球管偏尾侧 15°左右 ,以较好显露骶髂关节的上段 ;③X线球管偏头侧 2 5°~ 30°左右 ,以较好显露骶髂关节的下段。  相似文献   

9.
腰骶角与退变性脊柱滑脱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腰骶角与腰椎稳定性、退变性脊柱滑脱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14例退变性脊柱滑脱患者进行腰椎动力位X线摄片,测量每例患者不同体位的腰骶角度和椎体滑脱程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腰骶角与前向椎间位移不稳及退变性脊柱滑脱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立位、过伸位的腰骶角度及椎体滑脱程度明显大于卧位。结论 腰骶角的大小与退变性脊柱滑脱的发生及椎体滑脱程度有直接的关系,腰椎动力位摄片更有利于脊柱滑脱的显示。  相似文献   

10.
X线、CT和3D-CT对外伤性髋关节脱位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外伤性髋关节脱位诊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外伤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资料,并予以统计学处理。结果 10例合并的髋部骨折、13例关节内碎骨片被X线片漏诊;中心型髋关节脱位及水平位髋臼骨折各1例被常规CT遗漏;髋臼裂缝骨折及髋关节内碎骨片各2例被三维CT漏诊;三维CT误诊关节内碎骨片2例;且采用不同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治疗效果明显不同。结论 不管任何类型的外伤性髋关节脱位在行X线片检查得到初步诊断后均应即刻手法复位,之后在行X线片复查的基础上,必须进行二维CT(有条件者包括三维CT)检查,以确定髋关节脱位、髋部骨折复位程度或确定是否并发骨折及分型,以指导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颈椎单侧小关节脱位的X线观察及临床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颈椎单侧小关节脱位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处理不当可加重损伤。我院自1988年至1998年收治12例,结合X线观察报告如下。X线观察资料 先取成人干燥颈椎骨拍摄正常的正侧位、双斜位X线片,制成单侧小关节脱位模型后再拍摄正侧位、双斜位X线片。单纯颈椎单侧小关节脱位正位片示颈椎排列不整齐,脱位侧椎间隙增宽,棘突失去正常序列,有时因椎体旋转使棘突显示不清;侧位片示脱位1/4,棘突排列紊乱,可看到下位椎体上关节突位于上位椎体下关节突之后;脱位侧前斜位片可看到关节突交锁,椎间孔狭窄甚至消失且有脱位征象。健侧前斜位片示脱位椎体之间关节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测量正常成人腕部X线侧位片上泪滴角的正常值,为帮助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18~58岁双腕骨骺已闭合且无骨折及畸形的成人志愿者160例,320个腕关节进行研究,其中每个年龄组各4例,男女各2例,共40个年龄组。按不同的年龄段分A(18~28岁)、B(29~38岁)、C(39~48岁),D(49~58岁)4个组,每组40例80个腕关节。所有志愿者均摄标准侧位X线片,在受试者中每组随机选择10例,男、女各5例,取泪滴的中轴与桡骨干纵轴的的夹角为泪滴角。结果正常成年人侧位泪滴角平均为(68.72±4.39)°,不同性别及不同侧别泪滴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泪滴角与年龄之间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测量所得X线侧位片泪滴角可用于腕部疾病,特别是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诊断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过去放射学评价颈部创伤主要依靠侧位X线照片。但因侧位X线片可能在5%~15%有严重颈椎损伤的病人中是正常的,为此,进行一项回顾性研究特别计划测定颈椎X线片在检测颈椎损伤中的局限性。研究群体由连续216例(1985.7~1990.6)一节或二节以上颈椎急性创伤性骨折、半脱位和脱位的病人组成。回顾研究216例颈椎外伤病人所有可得到的平片、CT扫描和断层X线照片,测定颈部平片能前瞻性地发现骨折、半脱位和脱位的百分率,并与回顾中发现的损伤数目作比较。 结果216例创伤病人中前瞻性地发现39%(453处中175处)骨折,64%(104处中67处)半脱位和脱位。77%(216例中166例)病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型支点侧屈位X线片应用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选择性胸弯融合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新型支点侧屈位装置,对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4月住院的23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行术前融合节段的选择,其中女性18例,男性5例,平均年龄14.8岁(10.0~19.0岁),13例为Lenke 1AN型;4例为Lenke 1BN型;1例为Lenke 1A-;5例为Lenke 1CN型。影像学评估包括术前站立后前位X线片、新型支点侧屈位X线片以及术后1周、末次随访的站立后前位X线片。测量患者Cobb角,计算该方法比传统方法节省的融合节段。结果术前站立后前位X线片Cobb角平均为(43.7±6.0)°,新型最大支点侧屈位X线片Cobb角平均为(9.2±4.8)°,术后1周站立后前位X线片Cobb角平均为(9.6±3.7)°,末次随访站立后前位X线片Cobb角平均为(10.8±3.7)°。新型最大支点侧屈位X线片平均Cobb角与术后1周站立后前位X线片Cobb角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P=0.483);术后1周站立后前位X线片平均Cobb角与末次随访的站立后前位X线片平均Cobb角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5;P=0.001)。23例AIS患者中17例(74%)患者比传统的Harrington方法节省了至少一个以上融合节段。结论新型支点侧屈位X线片能够安全有效的评估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融合节段的选择。与传统方法相比较,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中应用新型支点侧屈位X线片能够节省融合节段,更多的保留脊柱活动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泪滴角(Teardrop Angle, TDA)测量时的组间一致性与组内一致性,及其作为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关节面复位指标的可靠程度。方法 在标准腕部侧位片及尺偏10°侧位片,由3名医生对24例正常腕部和24例桡骨关节内骨折病例,测量泪滴角、掌倾角等评价指标。采用相关系数(ICC)评价TDA测量的组内一致性与组间一致性。结果 在标准侧位片上,骨折组泪滴角值,有良好的组间一致性(ICC=0.95)和组内一致性(ICC=0.93)。正常组测量泪滴角一致性较低(组间ICC=0.28,组内ICC=0.76)。在尺偏10°的侧位片上,骨折组组间一致性(ICC=0.91)和组内一致性(ICC=0.95)与标准X线片相近;正常组组内一致性提高(ICC=0.76),组间一致性无明显变化(ICC=0.61)。TDA值与CT测量所得关节面分离值的线性回归分析示,它们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r=0.44,P <0.005)。结论 在标准侧位片上,泪滴角在骨折组测量比正常组有较高的组间、组内一致性。尺偏10°的侧位片上,骨折组与正常组泪滴角与标准X线片测量一致性相近;正常腕关节组测量的TDA值的组间一致性会有提高。在X线片上测量的泪滴角是良好的判断关节平整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单独的或复合的损伤可以引起损伤性远侧尺桡关节半脱位或脱位。然而,从临床上或X-线检查上证明此关节的协调性常是困难的。早先的研究都采用尸体模型,作者采用标准的X线侧位片和C.T扫描,研究了远侧尺桡关节的脱位和半脱位。当前臂处于中立位摄纯侧位X-线片能确诊半脱位和脱位时,前臂处于任何旋转位进行该关节C.T扫描也总可诊断半脱位及脱位。作者的经验证明由于疼痛、石膏固定或伴有畸形常不允许摄纯侧位片。本文的目的是为了介绍X线摄片和C.T扫描在诊断远侧尺桡关节的不协调中的临床应用。本文共报道15例(15个远侧尺桡关节),年龄为19~70岁(平均37岁)。男性7例,女性8例。其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测量儿童侧位肱骺角的正常值,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13岁双肘无骨折及畸形的骨骺未闭合的志愿者儿童96人192个肘关节进行研究,其中每个年龄组8人,男、女各4人,共12个年龄组.按不同的年龄段分A(2~5岁)、B(6~9岁)、C(10~13岁)三个组,每组32人64个肘关节.所有儿童均摄标准侧位X线片,取肱骨干长轴与肱骨小头骺板线的夹角为侧位肱骺角.在受试者中随机选取每年龄组4人,男、女各2人,单侧共48个肘关节,分别摄肘关节标准正位X线片和球管与肱骨干长轴呈侧位肱骺角的改良投射正位X线片,比较两者所显示肱骨小头骺板线的清晰率.结果 正常侧位肱骺角平均47.84°±6.69°;不同性别及不同侧别肘关节侧位肱骺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侧位肱骺角与年龄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改良投射正位X线片肱骨小头骺板线显示的清晰率为100%,而传统垂直投射则为14.58%.结论 儿童健侧的侧位肱骺角可作为患侧的参考指标;球管与肱骨干长轴呈侧位肱骺角的改良投射正位X线片可清晰显示肱骨小头骺板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头颅定位X线片实现颅面部软组织的三维重建及测量。方法:同期分次摄取侧位、45°位和正位头颅定位X线片。利用侧位和45°位X线片上相匹配的外加金属标志点,获得颅面部软组织的三维信息,进行颅面部软组织形态的三维重建。在所建面部三维模型基础之上选8个解剖标志点,进行10项测量,并与人群的正常值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利用侧位和45°位的两张X线片,对颅面部软组织实现三维重建。建立了颅面部软组织的三维测量系统,测量结果同正常值相比较,除面宽和下颌宽有较大的差异外,测量值都具有很好的同一性,面部比例指数除去面宽和下颌角宽的影响大多数都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本系统基于头颅定位X线片实现颅面部软组织的三维重建和测量,为面部畸形的诊断,正颌手术的定量化手术设计,术后疗效评价提供新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骶髂关节半脱位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建新  黄阳  张挥  陈信 《颈腰痛杂志》2000,21(2):118-120
目的:探讨骶髂关节半脱位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通过272例骶髂关节半脱位临床检查及X线摄骨盆斜位片和耻骨轴位片进行诊断,同时进行手法复位。结果 凡是腰腿痛患者具有骶髂关节和耻骨叩压痛,下蹲阳性者,摄X线可见耻骨植位移即可诊断,并分前旋与后旋半脱位两类,讨论了手法复位的具体方法。结论:X线检查对骶髂关节半脱位的诊断具有的重要的价值。本病以手法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运用仰卧支点加压位X片评价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脊柱柔韧性和预测矫形效果的价值。方法AIS患者65例,根据站立位X线片Cobb角角度分为中度侧凸组和重度侧凸组。术前均拍摄脊柱全长站立位正位X线片、仰卧位左右侧屈位X线片、悬吊正位X线片、支点弯曲位X线片、仰卧位支点加压位X线片及术后站立位正位X线片。所有病例均采用TSRH内固定系统。测量每位患者各种体位X线片Cobb角角度。结果在两组中支点加压位X线片Cobb角大小与术前其他体位X线片Cobb角大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度侧凸组中支点加压位X线片与术后站立位X线片Cobb角大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呈正相关(r=0.799),预测的矫正率与术后矫正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柔软性侧凸组中支点加压位发X线片与术后站立位X线片Cobb角大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呈正相关(r=0.682)。结论仰卧位支点加压位X线片能较为准确的评价AIS患者脊柱的柔韧性,预测柔软性侧凸患者术后的矫正率,并为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