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全合一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骨髓造血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02-12/2005-06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收治的白血病患者20例。移植病种:急性白血病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4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3例,霍奇金淋巴瘤5例,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移植种类: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5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15例。移植后24h即给予静脉营养治疗,营养液组成为:200g/L的中长链脂肪乳剂250mL,乐凡命500-750mL、安达美10mL,水乐维他30mL,维他利匹特10mL,100g/L氯化钾40mL,普通胰岛素12U,100g/L葡萄糖液1000~1500mL。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移植前后体质量变化、白蛋白变化、骨髓造血恢复时间。移植后造血恢复时间以不依赖输血和造血刺激因子治疗,白细胞〉0.5&;#215;10^9L^-1,血小板〉20&;#215;10^9L^-1为标准。结果2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造血功能重建结果:移植后患者均获造血功能重建。白细胞最低为(0~0.2)&;#215;10^9L^-1,中性粒细胞〉0.5&;#215;10^9L^-1的时间为9~15d,血小板〉20&;#215;10^9L^-1的时间为12-17d。②患者移植前后营养状况变化:移植前后体质量变化〈2kg,总蛋白较移植前略有下降,但均在正常水平,肌酐移植前后无明显变化。造血恢复时间12~17d。③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移植后合理的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可促进造血功能恢复,减少移植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评价所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方案的效果、预处理方案的耐受性及移植后造血重建。方法:选择1999-08/2003-12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住院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7例,年龄31~57岁,中位年龄36岁,无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损害。动员方案为环磷酰胺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地塞米松,预处理方案为环磷酰胺 阿糖胞苷 6-硫甙鸟嘌呤,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干细胞,-80℃低温冰箱冻存,并作单个核细胞计数及CD34 细胞测定,42℃水浴快速解冻,经静脉快速回输。移植后抗白血病治疗用干扰素300万u皮下注射,隔日1次。观察造血重建时间(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9L-1,血小板恢复至20×109L-1);预处理后并发症(感染、出血性膀胱炎、肝静脉闭塞病、间质性肺炎等);细胞遗传学反应及生存情况。结果:7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7例患者均获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9L-1的时间为移植后第9~14天(中位数时间为第10天),血小板恢复至20×109L-1的时间为移植后第8~15天(中位数时间为第10天)。②7例患者出现口腔黏膜溃疡4例,腹泻2例,谷丙转氨酶升高2例,感染发烧6例,无出血性膀胱炎、肝静脉闭塞病及间质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无移植相关死亡。③4例获得了部分或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4例生存时间大于5年。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造血重建快,移植并发症少,移植成功率高,α-干扰素用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可产生一种类移植物抗宿主病反应,预防复发。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对于无造血干细胞供者的患者,可争取在CR1期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3.
目的:减低预处理剂量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剂量强度弱于清髓性移植且又强于真正的非清髓移植,期望在降低毒副反应的同时能够减少复发.评价减低预处理剂量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白血病的复发情况及主要影响因素.#方法:①对象:选取2003-03/2005-06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收治的23例白血病患者,急性粒细胞白血病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7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0例.供者同胞HLA全相合10例,同胞或亲缘供者不全相合12例,非血缘1例.供受者对治疗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23例白血病患者均采用减低预处理剂量方案,马利兰4 mg/(kg·d),2~3 d;环磷酰胺50 mg/(kg·d),2 d.其中19例患者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氟达拉滨30 mg/(m2·d),3~5 d;10例患者同时加用阿糖胞苷(1.0~2.0)g/(m2·d),1~3 d.供受者HLA位点不合时用兔抗胸腺细胞球蛋白(3.0~5.0)mg/(kg·d),3~5 d.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行供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4~5 d后连续采集2次,23例白血病患者输入CD34 细胞中位数为4.02×106/kg.采用骁悉 环孢素 短程甲氨喋呤方案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③实验评估:采用STR-PCR方法检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植入证据.结果:①造血功能重建检测: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造血功能重建,无一例发生预处理相关死亡.经预处理后外周血白细胞最低值为(0.01~0.30)×109 L-1,血小板最低值为(5~20)×109 L-1;中性粒细胞恢复到0.5×109 L-1的中位时间为术后11 d,血小板恢复到30×109 L-1的中位时间为术后12 d.术后30 d经STR-PCR检测22例患者为完全供者型,骨髓象均完全缓解,剩余1例复发患者未行STR-PCR检测.②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情况:23例患者中,9例(39.1%)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9例(82.6%)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③术后复发及生存情况:随访截止至2007-06-30,共5例患者复发,复发率21.7%,复发时间为移植后1~24个月;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后3例移植前处于复发状态.移植前处于缓解期的患者其复发率为10%.结论:①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缓解期患者采用减低预处理剂量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方式,其术后复发率并未高于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且预处理相关死亡率低.②疾病类型的选择、移植时的疾病状态、适当的预处理强度以及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影响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回顾性分析2003-03/2007-01哈尔滨市第一医院骨髓移植科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白血病患者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8~55岁。其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4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5例,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M4)2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6例。15例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只有1例HLA-CW位点亚型不合,其余HLA全部相合,1例无关骨髓移植HLA全部相合。观察全部患者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病情况,移植前后定期采集20例患者外周血,采用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1的水平。结果显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20例患者全部获得造血功能重建,中性粒细胞恢复到0.5×109L-1,血小板恢复到20×109L-1的中位时间分别为移植后13.5d及18d。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的白细胞介素21水平较移植前及未发生患者明显升高(P<0.01)。提示检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1水平有助于预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背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异质性的髓系肿瘤,易向白血病转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为治愈该病提供了可能性.目的:通过观察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反应,评价该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均接受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包括阿糖胞苷、白消安、氟达拉滨及甲基环己亚硝脲.移植后给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甲氨蝶呤等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 结果与结论:15例患者中有14例移植后造血完全重建,中性粒细胞≥0.5×109L-1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16 d,血小板≥ 20×109 L-1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20 d;1例患者植入失败,后接受二次移植,于移植后+14 d获造血重建.随访14(1~36)个月,1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于移植后12个月复发,经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及化疗获完全缓解;累积存活率为93.3%.8例患者在移植后出现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为57.1%;2例经免疫抑制剂治疗后病情得以控制,6例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结果表明,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可使多数患者得以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6.
背景:造血干细胞移植使恶性血液病的预后得到很大的改观,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逐渐取代了骨髓移植而成为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主要方式.目的:观察自体或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对5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治疗效果.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骨髓移植中心.对象:选择2003-07/2006-05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5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男33例,女20例,平均37岁.35例患者行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1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7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0例、多发性骨髓瘤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例.18例患者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6例、多发性骨髓瘤2例、非霍奇金病3例.33名供者与受者HLA配型完全相合,2名1个位点不合,男20例,女13例,平均35岁.性别不相合者16例.实验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许可,所有受试对象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方法:①利用粒系集落刺激因子或化疗联合粒系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外周血干细胞,自体移植患者接受CD34 细胞中位数为3.0×106/kg,异基因移植患者接受CD34 细胞中位数为6.2×106/kg;自体移植采用MAC预处理方案,异基因移植采用改良的Bu/Cy预处理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采用甲氨喋呤、环孢菌素A联合骁悉,1例1位点不合患者加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②观察患者移植后中性粒细胞> 0.5× 109 L-1和血小板>20×109 L-1恢复时间.③观察患者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情况.④术后1年随访所有患者复发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恢复时间.②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情况.③随访结果.结果:纳入患者53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自体移植患者移植后中性粒细胞> 0.5×109 L-1、血小板> 20×109 L-1的恢复时间分别为13和19 d,在异基因移植患者中分别为12和15 d.②异基因移植患者中Ⅰ~Ⅲ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为31.4%,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为71.4%.③术后患者自体移植和异基因移植患者复发率分别为38.9%和5.7%.结论:自体或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较快建立恶性血液病患者造血能力,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评价所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方案的效果、预处理方案的耐受性及移植后造血重建。方法:选择1999-08/2003-12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住院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7例,年龄3l~57岁,中位年龄36岁,无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损害。动员方案为环磷酰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地塞米松,预处理方案为环磷酰胺+阿糖胞苷+6-硫甙鸟嘌呤,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干细胞,-80℃低温冰箱冻存,并作单个核细胞计数及CD34^+细胞测定,42℃水浴快速解冻,经静脉快速回输。移植后抗白血病治疗用干扰素300万U皮下注射,隔日1次。观察造血重建时间(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215;10^9L^-1,血小板恢复至20&;#215;10^9L^-1);预处理后并发症(感染、出血性膀胱炎、肝静脉闭塞病、间质性肺炎等);细胞遗传学反应及生存情况。 结果:7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7例患者均获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215;10^9L^-1的时间为移植后第9-14天(中位数时间为第10天),血小板恢复至20&;#215;10^9L^-1的时间为移植后第8~15天(中位数时间为第10天)。(2)7例患者出现口腔黏膜溃疡4例,腹泻2例,谷丙转氨酶升高2例,感染发烧6例,无出血性膀胱炎、肝静脉闭塞病及间质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无移植相关死亡。③4例获得了部分或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4例生存时间大于5年。 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造血重建快,移植并发症少,移植成功率高,α-干扰素用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可产生一种类移植物抗宿主病反应,预防复发。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对于无造血干细胞供者的患者,可争取在CR1期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8.
背景: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造血重建除与疾病本身、预处理方案、移植后支持治疗手段等相关外,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采集和冻存是影响其移植后造血系统顺利重建的关键因素。目的:观察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经动员、采集和冻存后,重新回输至造血系统的重建情况,并分析影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因素。设计:以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为对象的病例分析。单位: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血液科,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血液科。对象:选取2000-02/2004-12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8例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住院患者,年龄16~56岁,其中急性髓性白血病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淋巴瘤白血病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例,多发性骨髓瘤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7例。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ocyte,中外制药产品,批号N3G31)。方法:①全部病例均采用对肿瘤有效的联合化疗方案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动员。联合化疗方案:白血病患者第1~3天每隔12h给予阿糖胞苷2g/m2,第1~5天给予足叶乙甙200mg/m2或氟达拉宾50mg/m2。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给予阿糖胞苷方案同上,第1~2天给予环磷酰胺1g/m2。淋巴瘤患者第1~2天给予环磷酰胺2g/m2。各类型患者化疗后白细胞降至1.0×109L-1以下时开始进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5μg/(kg.d)皮下注射至采集结束。②当白细胞恢复至(4.0~10.0)×109L-1时开始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单个核细胞计数≥4.0×108/kg或CD34 细胞≥2.0×106/kg时结束采集,经程序降温仪处理置入-196℃液氮中保存,37~40℃水浴解冻。③患者病灶部位行局部照射预处理,200cGy/次,5次/周,连续4周,总剂量40Gy。结束后48h回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55.3±28.7)mL,回输日距采集日平均为(56.5±22.3)d。全部患者于干细胞移植后第1天起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00μg/d,至中性粒细胞≥0.5×109L-1时停止。检测冻存前及解冻后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锥虫蓝拒染率、单个核细胞计数、粒-单系祖细胞集落数及CD34 细胞百分率。主要观察指标:①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情况。②冻存后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存活率及相关指标检测。③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系统重建情况。结果:18例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18例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平均采集时间为化疗后12.6d,采集次数为1.9次,采集第1天白细胞总数为(8.93±1.27)×109L-1,单个核细胞采集率为(138.33±28.61)%。②冻存后18例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标本锥虫蓝拒染率与冻存前基本相似[(96.26±1.33)%,(92.75±2.04)%,P>0.05]。解冻后单个核细胞、CD34 、粒-单系祖细胞回收率分别为(91.96±1.37)%,(85.94±0.64)%,(87.69±4.53)%。骨髓瘤患者的单个核细胞采集率、CD34 细胞百分率及粒-单系祖细胞集落数均明显低于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t=2.524~3.268,P<0.05)。③移植后15d,15例患者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9L-1;移植后20d,血小板恢复至≥20×109L-1。化疗疗程>10次的5例患者粒-单系祖细胞生长不良,为(18.67~26.82)×105/kg,其中3例出现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延迟。结论:①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大剂量化疗联合的动员方案可缩短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时间,提高单个核细胞采集率。②移植前化疗次数增多可影响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和质量,导致造血重建延迟。  相似文献   

9.
背景: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公认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最好的治疗办法。国内外已经开始进行了多种造血干细胞来源的移植,包括亲缘单倍体移植、非血缘移植,而联合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提高疗效的报道多为单独个案报道。目的:回顾性对比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与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方法:2008-04/2010-04住院的17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年龄3~53岁,8例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9例患者接受了非移植治疗。移植组的8例患者分别接受了亲缘HLA半相合(4例)、HLA相合(2例),非血缘(2例)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所有移植的患者中有4例在造血干细胞输注的同时静脉输注体外培养扩增的间充质造血干细胞。非移植治疗组9例患者主要采用免疫抑制剂和促造血治疗。结果与结论:移植组除1例45岁患者接受过非移植方法治疗11个月无效,合并肾功能衰竭、肺部真菌感染时才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死于移植合并症外,余7例患者移植后染色体及DNA指纹检测等说明造血干细胞移植完全供者植入,造血功能恢复快,中性粒细胞达到0.5×109L-1,血小板计数≥20×109L-1中位时间分别为12d和14d;其中接受间充质干细胞输注的4例患者平均中性粒细胞达到0.5×109L-1,血小板计数≥20×109L-1的中位时间均为11.6d。移植患者发生Ⅰ,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4例,局限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者4例,移植后生活质量良好,无需血制品输注,无严重感染和出血。而非移植组患者治疗后造血功能均未恢复正常,1例死于脑出血和感染,余患者生活质量低下,需要反复住院对症治疗,长期间断的血制品输注;治疗后出现多种严重的合并症。结果表明造血干细胞移植是高效的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方法,患者造血恢复快,移植物抗宿主病可以预防和控制,生活质量高,疗效明显优于非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10.
背景: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公认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最好的治疗办法。国内外已经开始进行了多种造血干细胞来源的移植,包括亲缘单倍体移植、非血缘移植,而联合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提高疗效的报道多为单独个案报道。目的:回顾性对比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与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方法:2008-04/2010-04住院的17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年龄3~53岁,8例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9例患者接受了非移植治疗。移植组的8例患者分别接受了亲缘HLA半相合(4例)、HLA相合(2例),非血缘(2例)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所有移植的患者中有4例在造血干细胞输注的同时静脉输注体外培养扩增的间充质造血干细胞。非移植治疗组9例患者主要采用免疫抑制剂和促造血治疗。结果与结论:移植组除1例45岁患者接受过非移植方法治疗11个月无效,合并肾功能衰竭、肺部真菌感染时才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死于移植合并症外,余7例患者移植后染色体及DNA指纹检测等说明造血干细胞移植完全供者植入,造血功能恢复快,中性粒细胞达到0.5×109L-1,血小板计数≥20×109L-1中位时间分别为12d和14d;其中接受间充质干细胞输注的4例患者平均中性粒细胞达到0.5×109L-1,血小板计数≥20×109L-1的中位时间均为11.6d。移植患者发生Ⅰ,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4例,局限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者4例,移植后生活质量良好,无需血制品输注,无严重感染和出血。而非移植组患者治疗后造血功能均未恢复正常,1例死于脑出血和感染,余患者生活质量低下,需要反复住院对症治疗,长期间断的血制品输注;治疗后出现多种严重的合并症。结果表明造血干细胞移植是高效的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方法,患者造血恢复快,移植物抗宿主病可以预防和控制,生活质量高,疗效明显优于非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11.
背景:HLA 相合同胞间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一种有效方法.目的:评价HLA 相合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25 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接受HLA 相合同胞的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20 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 例.预处理方案为BU+CY 方案或CY+TBI 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采用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短程甲氨蝶呤.结果:最短随访2 个月,最长随访80 个月.患者均获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0.5×109 L-1的时间为10~18 d,血小板≥20×109 L-1 的时间为10~37 d.主要并发症:感染败血症12 例,巨细胞病毒感染9 例,带状疱疹病毒感染3 例,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0 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1 例,出血性膀胱炎4 例.至随访结束,17 例无病生存,8 例死亡.提示HLA相合同胞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急性白血病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背景: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年轻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首选方法,但在中国多数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无合适的供者,单倍体相合或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国内外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联合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报道少见。目的:观察不同干细胞来源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方法:10例(3~52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分别接受了亲缘HLA相合(2例),单倍体相合(5例),非血缘(3例)的外周血和/或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5例患者同时联合了间充质干细胞共移植。预处理方案主要为环磷酰胺、氟达拉滨和抗人胸腺球蛋白,以霉酚酸酯、环孢素A加短疗程的甲氨蝶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单倍体相合移植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马利兰和CD25单克隆抗体;同基因的例5患者预处理方案为抗人胸腺球蛋白+甲基泼尼龙。输注间充质干细胞的量为(0.27~1.85)×106/kg。接受和未接受间充质干细胞组的患者回输的造血干细胞有核细胞分别为(7.4~17.38)×108/kg和(6.09~13.68)×108/kg。结果与结论:除1例单倍体相合患者移植未成功,+36d死于并发症外,余患者移植后染色体及DNA指纹检测等说明造血干细胞移植完全供者植入。移植后中性粒细胞达到0.5×109L-1,血小板计数≥20×109L-1中位时间分别为12d和13d;其中造血功能恢复快慢的趋势是同基因移植〉外周血或/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单纯外周血或/和骨髓干细胞移植,而亲缘HLA全相合的52岁患者造血恢复最慢。非血缘移植例1、6患者发生了Ⅰ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单倍体相合移植的例2和例10患者发生了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后出现了局限性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余下患者移植后生活质量良好,无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除未接受间充质干细胞的例3患者移植后出现严重感染外,其余患者移植后再未出现严重的感染和出血。结果提示造血干细胞是安全,高效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方法,联合应用间充质造血干细胞者患者造血恢复快,移植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为了解决造血微环境受损导致造血重建延迟或失败这一常见难题,国内外研究开始尝试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2例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患者,采用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化疗5或6个周期。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前取自体骨髓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动员方案为环磷酰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处理方案为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足叶乙甙或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脂质体阿霉素、地塞米松。回输单个核细胞2.98×106/kg,3.84×108/kg,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3.8×106/kg,3.96×106/kg。结果与结论:例1移植后10d白细胞下降至最低值,为0.1×109L-1,中性粒细胞为0×109L-1,移植后12d血小板下降至最低值45×109L-1,外周血象恢复正常时间为移植后15d。例2移植后白细胞和血小板低谷时间为移植后5d,外周血象恢复正常时间为移植后9d。移植相关并发症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外痔感染,经过相应处理感染控制。结果说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造血重建快,肿块或肿大淋巴结消失,近期疗效可,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HLA相合同胞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HLA相合同胞间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一种有效方法。目的:评价HLA相合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2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接受HLA相合同胞的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2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预处理方案为BU+CY方案或CY+TBI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采用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短程甲氨蝶呤。结果:最短随访2个月,最长随访80个月。患者均获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0.5×109L-1的时间为10~18d,血小板≥20×109L-1的时间为10~37d。主要并发症:感染败血症12例,巨细胞病毒感染9例,带状疱疹病毒感染3例,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0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1例,出血性膀胱炎4例。至随访结束,17例无病生存,8例死亡。提示HLA相合同胞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急性白血病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背景: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年轻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首选方法,但在中国多数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无合适的供者,单倍体相合或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国内外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联合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报道少见.目的:观察不同干细胞来源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方法:10例(3~52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分别接受了亲缘HLA相合(2例),单倍体相合(5例),非血缘(3例)的外周血和/或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5例患者同时联合了间充质干细胞共移植.预处理方案主要为环磷酰胺、氟达拉滨和抗人胸腺球蛋白,以霉酚酸酯、环孢素A加短疗程的甲氨蝶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单倍体相合移植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马利兰和CD25单克隆抗体;同基因的例5患者预处理方案为抗人胸腺球蛋白+甲基泼尼龙.输注间充质干细胞的量为(0.27~1.85)×106/kg.接受和未接受间充质干细胞组的患者回输的造血干细胞有核细胞分别为(7.4~17.38)×108/kg和(6.09~13.68)×108/kg.结果与结论:除1例单倍体相合患者移植未成功,+36 d死于并发症外,余患者移植后染色体及DNA指纹检测等说明造血干细胞移植完全供者植入.移植后中性粒细胞达到0.5×109 L-1,血小板计数≥20×109 L-1中位时间分别为12 d和13 d;其中造血功能恢复快慢的趋势是同基因移植>外周血或/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单纯外周血或/和骨髓干细胞移植,而亲缘HLA全相合的52岁患者造血恢复最慢.非血缘移植例1、6患者发生了Ⅰ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单倍体相合移植的例2和例10患者发生了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后出现了局限性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余下患者移植后生活质量良好,无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除未接受间充质干细胞的例3患者移植后出现严重感染外,其余患者移植后再未出现严重的感染和出血.结果提示造血干细胞是安全,高效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方法,联合应用间充质造血干细胞者患者造血恢复快,移植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寻找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更合适的手段,探讨间断流动式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方法:选择中山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血液风湿科2004-2006年12例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住院患者。①实验对象:供者5例,男1例,女4例,一般状况良好,与患者关系为同胞妹妹3例,同胞弟弟1例,同胞姐姐1例;患者7例,男3例,女4例,23~62岁,7例为自体移植,5例为异基因移植。血液系统疾病患者9例(非霍奇淋巴瘤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自身免疫性疾病3例(重型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难治复发性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干燥综合征1例)。②实验过程:每位供/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对于自体患者,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采取不同的干细胞动员化疗方案,联合化疗后7~10d,待白细胞下降至最低点,一般为≤1.0×109 L-1时,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μg/kg皮下注射,白细胞升至3.0×109 L-1时开始采集;对于allo-PBSCT供者直接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μg/kg,皮下注射,1次/d,共5d,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 细胞数,至白细胞升至≥20.0×109 L-1或当CD34 细胞升高>20个/μL时采用增强型多功能血细胞分离机PBSC程序卡采集健康供者和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③实验评估:分析采集效率、血液学参数、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供、受者ABO血型不合的患者回输干细胞溶血反应等情况。结果:12例供者、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共进行了24次采集,其中1次采集1例,2次采集7例,3次采集3例,平均循环次数(25±5)次,采集时间(228±32)min,处理血量(7234±1205)mL,复方枸橼酸钠溶液用量为(623±96)mL,干细胞收集量为(102±21)mL,CD34 细胞采集效率为(54.3±30.7)%,细胞计数示白细胞为(156±34)×109 L-1,单个核细胞为(79.7±13.2)×109 L-1,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 细胞为(10.30±4.38)×106/kg受者体质量。②不良反应轻微,24次采集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6次均为枸橼酸盐所致低钙血症反应。血红蛋白和血小板与采集前相比分别下降9.36%和11.10%。供、受者ABO血型不合的3例患者在输注造血干细胞悬液后均未出现溶血反应。③12例均获造血功能重建,无移植相关死亡。结论:用间断流动式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效果良好,不良反应轻微,能有效的减少被采集者红细胞、血小板的丢失,对供、受者ABO血型不合者不需去除造血干细胞悬液中的红细胞,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外周血造血细胞移植已报道了大约300例,几乎全部为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或实体瘤患者的自体移植,其中半数以上是1988年以来报道的。外周造血细胞移植确能加速造血恢复、重建持久的造血吗?它比自体骨髓移植输回瘤细胞的危险性小吗?造血干细胞可以从脐带血获得吗?造血恢复在给予大剂量骨髓毒性药物或全身照射之后,外周血造血细胞移植加速了造血恢复。最显著的作用是对粒系造血;粒细胞初次出现在外周血中及其达到0.5~1.0×10~9/L 所需时间均缩短。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白血病、淋巴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骨髓造血重建状况并比较两者间的差异。方法:30例白血病、淋巴瘤患者分成两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组(自体移植组)15例,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异体移植组)15例。在移植35日后,患者无感染、发热,白细胞数上升至1.5×109/L时进行骨髓穿刺,观察骨髓增生状况,粒细胞系统、红细胞系统、淋巴细胞系统的重建以及巨核细胞系统生成状况。结果:自体移植组与异体移植组患者比较,骨髓增生的恢复程度和粒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的比例,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自体移植组有4例、异体移植组有2例红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未达到正常比例范围,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巨核细胞虽有增生,但是数量少或甚少,而且血小板的增殖速度均较其它系统缓慢;异体移植组有4例淋巴细胞系统增生较慢,而自体移植组有1例增生较慢,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及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系统重建状况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指标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重建象变化规律。方法:对7例资料旋完整的白血病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象,骨髓象进行分析。结果:(1)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第1~2周骨呈极度抑制第3周出现恢复征象,第5~6周骨髓造血恢复正常;(2)红系恢复中最先出现中,晚幼红闰系以原妈、早幼粒先出现,巨核系统恢复最慢;(3)平均轿小板体积(MPV)在预处理后明显下降,随着造血功能恢复而逐渐回升,早于粒细胞数、血小板数回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表明ABO血型不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安全的,但仍可能出现血液免疫学并发症.以同期ABO血型相合的受者作对照,分析ABO血型不合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红系重建的影响.方法:①对象:选取解放军总医院1985-04/2006-04进行的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患者155例,ABO血型相合患者83例,ABO血型不合72例,包括主要不合32例,次要不合33例,主、次要双向不合7例.骨髓移植30例,外周血干细胞移植124例,骨髓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1例.供受者对治疗均签署知情同意书,ABO血型相合与不合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病、疾病的缓解程度及预处理方案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实验方法:行骨髓移植,ABO血型相合患者在全麻状态下采髓量1 010~1 430 mL,抗凝后当日回输;ABO血型主要和双向不合者用羟乙基淀粉沉降去除供者红细胞,次要不合者去除血浆,经静脉输注给受体.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供者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干细胞动员后,采集的干细胞悬液当日直接输注给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0.5×109 L-1时为植活时间;血红蛋白达100 g/L为红系恢复的标准;血小板恢复指血小板稳定于20×109 L-1以上.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是移植后网织红细胞数量< 1%的时间超过60 d,骨髓穿刺红系前体细胞缺失.③实验评估:分析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无病生存率及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①造血重建:细胞移植后,共4例发生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其中ABO血型主要不合患者3例,双向不合患者1例.与ABO血型相合患者比较,ABO血型主要不合患者的粒细胞植活时间、血小板输注数量无明显变化(P > 0.05),红细胞输注量显著增加(P < 0.05),红系重建时间明显延长(P < 0.05);ABO血型次要不合、双向不合患者上述4项指标的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无病生存率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与ABO血型相合患者比较,ABO血型主要不合、次要不合、双向不合患者在细胞移植后1,3,5年的无病生存率均基本相似(P > 0.05);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巨细胞病毒感染率均基本相似(P > 0.05).结论:ABO血型主要不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可出现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从而导致红系造血恢复迟缓及红细胞输注量增加,但对髓系和巨核系造血恢复无影响,与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生存率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