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食物依赖运动激发性过敏反应是近20年来才发现的一种较少见的过敏反应。患者摄入某种食物后,再经运动激发可出现临床症状。随着人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增加,食物依赖运动激发性过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由于其往往伴发全身性过敏,本病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本文简要介绍食物依赖运动激发性过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2.
报告1例食物依赖运动诱发性过敏反应,患者男,39岁,进食面食后运动诱发荨麻疹伴短暂意识障碍1年半。每次发作约2~3分钟可缓解,共发作3次,联合肾上腺素、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和抗组胺药物治疗有效,诊断为食物依赖运动诱发性过敏反应,此后患者避免进食面食6小时内运动近半年,期间未发生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3.
食物依赖一运动诱发的过敏反应是食物过敏导致严重过敏反应的一种独特类型,临床较少见,单纯进食致敏食物或运动本身均不会导致其发生,但两者联合则会诱发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各种假设包括:胃肠道通透性增加、血液的重新分布、阿司匹林的摄入、血液pH值的改变等。治疗上以抗组胺药物、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等对症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4.
食物引起的过敏反应可诱发或加重特应性皮炎。特应性斑贴试验是在皮肤上使用完整的蛋白质过敏原进行斑贴的诊断性试验,与迟发型过敏反应相关。食物特应性斑贴试验可以用来检测食物引起的迟发型过敏反应,帮助特应性皮炎或食物过敏患者明确相关食物过敏原,指导病因学诊断。该文对食物特应性斑贴试验的免疫学机制、方法学及其与临床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食物特异性IgG介导的过敏反应目前称之为食物不耐受,是一种新的检测食物过敏原的方法.食物不耐受的发生是免疫系统把进入人体的某种或多种食物当成有害物质,从而针对这些物质产生过度的保护性免疫反应,产生食物特异性IgG抗体, IgG抗体与食物颗粒形成免疫复合物,从而可引起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并表现为全身各系统的症状与疾病,皮肤是最常受累的器官,因此通过检测这种特异性IgG抗体,可判断一些慢性皮肤过敏性疾病是否由于食物不耐受所诱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慢性荨麻疹患者食物过敏原检测的意义。方法 对50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E与IgG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对花生、黄豆、牛奶等过敏原的特异性IgE与IgG不同结果组进行双盲安慰剂食物激发试验。结果 188例患者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E阳性,阳性检出率为37.4%,其中腰果、花生黄豆阳性率较高;362例患者至少对1种食物过敏,IgG阳性检出率为72.1%,牛奶、鸡蛋、虾蟹为主要过敏原。双盲安慰剂食物激发试验证实,两种抗体检测都有假阳性与假阴性。结论 临床医生应在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中注意筛查食物过敏原,特别是IgG介导的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7.
由IgE抗体引起的食物过敏反应性皮肤病较为常见。探讨食物过敏的致敏途径及发生机制对临床有着重要意义。食物致敏的途径除消化道之外,还有经鼻腔黏膜的途径,如花粉-食物过敏反应综合征(Pollen-food allergy syndrome)等。此外食物抗原也可以经皮肤致敏,如橡胶-水果综合征(Latex-fruit syndrome)等。当患者皮肤屏障功能损害时,食物抗原也可以经皮肤吸收,引发过敏反应。食物过敏原有Ⅰ类和Ⅱ类之分,要根据蛋白性质,致敏途径采取不同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是异物进入皮肤引起的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分诱导和激发两个阶段。作者曾报道利尿酸(ECA)可减弱透皮给药时沙丁胺醇、氯苯那敏、可乐定和纳多洛尔引起的CEA/J小鼠过敏反应。该实验研究了ECA抑制小鼠皮肤刺激和接触过敏反应(CHR)的效应。  相似文献   

9.
嗜碱性粒细胞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等变态反应性炎症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过敏反应期间,嗜碱性粒细胞以IgE依赖或非IgE依赖的方式被激活,细胞内外信号转导调节发生异常,释放组胺、IL-4、IL-13、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等效应分子,组织中的趋化因子促进嗜碱性粒细胞向外周组织募集,使得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减少....  相似文献   

10.
抗组织胺药能阻断组织胺及其它一些过敏反应介质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广泛用于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及其它一些非变态反应性疾病.此类药物开始应用于1942年,1944年后有了较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食物抗原引发的过敏反应可产生多种临床症状,可分为IgE型与非IgE型。本文主要探讨IgE型食物过敏的诊断方法。传统的IgE型食物过敏诊断方式各有其局限性,皮肤点刺实验(Skin prick testing,SPT)与特异性IgE抗体检测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低,易造成患者限制食物范围扩大,儿童易引发营养不良与抵抗力下降,不利于病情控制;食物经口负荷实验(Oral food challenge,OFC)虽是食物过敏诊断的金标准,但不规范的操作可引起较严重的过敏反应。几种方法联合运用可提高食物过敏诊断的准确率,帮助患者规避引起严重过敏反应的食物蛋白,也可帮助患者消除不必要的食物限制。利用OFC检测结果可确定SPT及sIgE检测的阈值,这些阈值进而可以评估患者进行OFC的风险。近来,几种新兴的诊断技术,如过敏原成分诊断(Component-resolved diagnostics,CRD)、嗜碱性细胞活化实验(Basophil activation test,BAT)等,也可提高食物过敏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正过敏性皮肤病是儿童皮肤病中最常见的一类疾病。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变态反应性疾病逐渐增多~([1])。吴英等~([2])报告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结果与临床症状相关,与血清特异性Ig E的符合率达80%~90%,是过敏反应的基础。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是国际上广泛采用的过敏原体内试验诊断方法~([3]),具有安全和易操作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婴幼儿。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荨麻疹及特应性皮  相似文献   

13.
银屑病与遗传、环境因素均有关,但病因尚有未知之处.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营养、生活习惯与银屑病的关系,发现有很多营养元素,如维生素A、B、谷胶、硒等和生活习惯(吸烟、饮酒、运动等)对银屑病的发病有抑制或激发作用,但有些常识中认为有益或有害的食物被证明与银屑病无关.概述此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及有争议的问题,为临床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湿疹的发病机制。方法对301例湿疹患者进行斑贴试验、特异性IgE食物和吸入性变应原检测及自体血清皮肤试验。结果301例自体血清皮肤试验中,70例阳性,阳性率23.26%;74例特异性IgE吸入性变应原检测中,47例阳性,阳性率63.51%;41例特异性IgE食物性变应原检测中,18例阳性,阳性率43.9%;90例斑贴试验中,58例阳性,阳性率64.44%。结论湿疹发病机制中有自身免疫机制和多种外源性变应原参与,其诱导过敏反应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15.
大约1/3中到重度特应性皮炎患儿存在食物过敏,但食物过敏是否会诱发或加重特应性皮炎患儿的湿疹样皮损仍存在争议.食物过敏可以诱发特应性皮炎患儿的两种反应,非湿疹样反应和湿疹样反应.前者为IgE介导,诊断相对比较简单,多数情况下借助病史、皮肤点刺试验及特异性IgE抗体水平等即可明确诊断.后者为细胞介导,诊断必须借助口服食物激发试验.如果没有条件做食物激发试验时,也可以借助诊断性的饮食回避来明确可疑过敏食物.  相似文献   

16.
大约1/3中到重度特应性皮炎患儿存在食物过敏,但食物过敏是否会诱发或加重特应性皮炎患儿的湿疹样皮损仍存在争议.食物过敏可以诱发特应性皮炎患儿的两种反应,非湿疹样反应和湿疹样反应.前者为IgE介导,诊断相对比较简单,多数情况下借助病史、皮肤点刺试验及特异性IgE抗体水平等即可明确诊断.后者为细胞介导,诊断必须借助口服食物激发试验.如果没有条件做食物激发试验时,也可以借助诊断性的饮食回避来明确可疑过敏食物.  相似文献   

17.
皮质类固醇依赖性皮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2  
为了解皮质类固醇依赖性皮炎的可能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效果,对99例皮质类固醇依赖性皮炎患者进行临床和实验室观察。结果提示,皮质类固醇依赖性皮炎的成因可能是皮肤对皮质类固醇的依赖,而不是对皮质类固醇的过敏反应。治疗戒断法较皮质类固醇梯度替代法更为有效,治疗的时间一般需要2个月。痉氯哇能控制反跳。  相似文献   

18.
食物过敏是婴幼儿常见的过敏反应,尤其在特应性皮炎患者中更为常见。目前特应性皮炎与食物过敏的相关性尚不完全清楚。食物过敏是特应性皮炎患者家长极其关注的一个问题,在特应性皮炎患者中关于食物过敏诊断和管理存在诸多误区。该文为了增加对食物过敏的正确认知,从而进行有效地诊断及科学的管理特应性皮炎。目前诊断的金标准为双盲安慰剂对照食物激发试验,在临床管理中需注意正常母乳喂养,避免盲目忌食,按时添加辅食,合理使用益生菌和预防接种。  相似文献   

19.
组胺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化学介质,在体内主要由二胺氧化酶和组胺-N-甲基转移酶降解.各种原因导致的组胺代谢酶水平或活性降低及外源性组胺增加,均可引起体内组胺蓄积并产生组胺不耐受.组胺不耐受表现为一系列过敏反应样症状,涉及多个系统,食物和药物可诱发和加重这些症状.根据典型临床表现、摄入无组胺饮食或使用抗组胺药物后症状可改善、组胺双盲对照激发试验阳性、血清组胺浓度升高和二胺氧化酶活性降低可确诊组胺不耐受.  相似文献   

20.
运动依赖与性行为依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运动依赖与性行为依赖的概念与表现症状入手,发现运动依赖与性行为依赖具有相同的形成机制.分析表明,性行为是一项特殊的运动项目,我们可以把对运动项目的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到对性行为的研究上.性行为渴望的形成表明,个体产生的性行为渴望是后天培养的,而不是先天形成的.性行为频率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个体在初始阶段进行性行为时的时间间隔.应该根据性行为依赖的形成机制,科学合理地调整性行为依赖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