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组胺在荨麻疹发病中的意义及咪唑斯汀在治疗荨麻疹中的抗组胺作用。方法 采用酶免疫法测定 45例荨麻疹患者在应用咪唑斯汀治疗前后血浆中的组胺含量。结果  2 4例急性荨麻疹和 2 1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中组胺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 ;症状缓解后组胺含量下降 ,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急、慢性荨麻疹组胺含量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组胺是参与荨麻疹发病的主要介质之一 ,结合治疗观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荨麻疹的发病机理并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儿童皮肤型肥大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方法 回顾分析183例儿童皮肤型肥大细胞增生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部分患者。 结果 183例患者中,色素性荨麻疹136例(74.3%),肥大细胞瘤43例(23.5%),弥漫性肥大细胞增生症4例(2.2%);生后2岁内发病者179例(97.8%)。43例肥大细胞瘤患者中出生即发病者21例(48.8%),出生后至6个月发病者17例(39.5%),136例色素性荨麻疹患者中出生即发病者35例(25.7%),出生至6个月发病者78例(57.3%)。伴随症状记录详细的33例患者中,10例出现伴随症状,其中9例为潮红发作。对45例患者随访3 ~ 6年(平均4年),色素性荨麻疹患者1例于11岁时皮损完全消退,18例皮损部分消退;肥大细胞瘤患者1例皮损于8岁时完全消退,7例行皮肤活检后1年内皮损消退。口服抗组胺药可控制患者潮红、风团及水疱等症状;口服糖皮质激素可有效控制弥漫性肥大细胞增生症患儿反复发生的泛发水疱、大疱。 结论 儿童皮肤型肥大细胞增生症以色素性荨麻疹最常见,其次为肥大细胞瘤。肥大细胞瘤多于出生即发病,而色素性荨麻疹以出生后至6个月发病多见。口服抗组胺药可控制介质释放相关症状。严重的弥漫性肥大细胞增生症患者可口服糖皮质激素控制症状。  相似文献   

3.
采用酶免疫法测定45例荨麻疹患者在应用咪唑斯汀治疗前血浆中组胺与LTB4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有所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后患者组胺与LTB4含量下降,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组胺与LTB4是参与荨麻疹病理生理过程的重要介质,结合治疗观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对荨麻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同时考虑抗组胺及抗炎。  相似文献   

4.
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在变态反应和非变态反应发病机制中均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肥大细胞主要通过免疫学途径和非免疫学途径释放组胺,多种物质参与组胺释放过程.特异性IgE介导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是肥大细胞激活的典型方式.抗FcεRI抗体和抗IgE抗体在慢性特发性荨麻疹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机制中起作用.凝血机制中生成的凝血酶可激活蛋白酶激活受体,介导肥大细胞黏附于纤维连接蛋白,诱发肥大细胞释放组胺.遗传因素、神经精神因素及物理因素也参与荨麻疹患者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相似文献   

5.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发病机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清楚,但主要的效应细胞是肥大细胞。大约1/3的患者具有循环功能性组胺释放自身抗体,此抗体与高亲合力IgE受体或IgE相结合。该病的治疗主要用抗组胺治疗,血浆去除法等对重症难治患者可能有效。对免疫调节起反应以及最近发现与HLA-DR4有关均为某些患者的慢性特发性荨麻疹自身免疫基础提供了进一步支持。  相似文献   

6.
皿治林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皿治林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机制。方法 研究对象为76例慢性荨麻疹患者,疗程结束后按临床疗效标准进行评定和统计。结果 76例患者经28天皿治林治疗后,暂时痊愈率为89%,总有效率100%。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皿治林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症状轻微,安全性较高。其治疗机制主要是皿治林具有独特的抗组胺和抗其他炎症介质的双重作用;同时可抑制活化的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抑制炎性细胞的趋化作用,抑制变态反应时细胞间黏附性分子-1的释放,是一种强效、长效和高度选择性的H1受体拮抗剂。  相似文献   

7.
急性荨麻疹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黏膜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急性剧烈瘙痒性风团,且发生和消退迅速,消退后不留痕迹。目前治疗荨麻疹通常采用组胺H1受体拮抗剂,较重者需多种抗组胺药物联合使用,病情严重者甚至需要抗休克治疗。2004年1~10月,我们单用苏迪(ebasting tablets依巴斯汀,江苏连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治疗急性荨麻疹88例,对其起效时间、疗效及副作用统计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抗FcεRⅠα自身抗体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CSU)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CSU患者中抗FcεRⅠα自身抗体的表达,并分析抗FcεRⅠα自身抗体与CSU患者的病程、荨麻疹活动性评分(UAS)评分、风团数目、瘙痒程度、生活质量评分、单一抗组胺药疗效的临床相关性。结果 CSU患者组抗FcεRⅠα抗体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抗FcεRⅠα抗体水平与病程、荨麻疹活动性评分(Urticaria activity score,UAS)、风团数目评分、瘙痒程度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单一抗组胺药使用有效者其血清抗FcεRⅠα抗体滴度低于单一抗组胺药治疗无效者(P0.05)。结论抗FcεRⅠα抗体在CSU发病中有重要的作用,抗FcεRⅠα抗体滴度较高的CSU患者可能对常规抗组胺药治疗抵抗。  相似文献   

9.
自身免疫性荨麻疹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自身免疫性荨麻疹是指功能性自身抗体通过与高亲和性IgE受体(FcεRI)交联,激活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而引起的荨麻疹.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自体血清皮肤试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活性的检测,以及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检测.一线治疗可口服抗组胺药物,疗效不佳者可应用糖皮质激素,严重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也可采用血浆置换等治疗.  相似文献   

10.
我科于2003年11月至2004年4月采用脑益嗪联合西米替丁治疗急慢性荨麻疹(包括人工荨麻疹)36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病例和方法1.1病例按排除标准随机选择门诊急性或慢性荨麻疹病人,共36例,有典型的风团皮损或人工划痕试验阳性。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16~65岁,平均38岁,病期最短4h,最长3yr。急性荨麻疹22例,慢性荨麻疹11例,人工荨麻疹3例。1.2病例排除标准①<16岁少年儿童及>65岁老人;②对抗组胺药有过敏反应者;③有严重心、肝、肾疾患者;④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⑤试验前3d内用过其他抗组胺药或1w内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者。1.3…  相似文献   

11.
自体敏感性皮炎患者血清组胺及组织内肥大细胞测定李文全,畅继武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邮政编码300211)随机选择自体敏感性皮炎病人12例,在其皮疹急性进展期测定血清组胺水平,并取原发病变的皮疹活检做组织病理学的观察和组织内肥大细胞的测定,痊愈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门诊治疗急性与慢性荨麻疹的药物应用情况。方法选取某医院门诊急性与慢性荨麻疹的处方各500张,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急性与慢性荨麻疹处方中药物使用构成比、使用频次及不合理用药情况。结果在治疗急性与慢性荨麻疹中抗组胺药使用频次最高,在急性荨麻疹治疗中糖皮质激素作用较为突出;部分新型抗过敏药以被逐渐应用于治疗急性荨麻疹中;在治疗急性与慢性荨麻疹中不合理用药主要为糖皮质激素、抗生素、抗组胺药联用及中成药使用。结论抗组胺药是治疗急性与慢性荨麻疹的主要药物,临床医生应熟练掌握糖皮质激素、抗生素、抗组胺药联用及中成药的使用方法,避免不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发病机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清楚,但主要的效应细胞是肥大细胞。大约1/3的患者具有循环功能性组胺释放自身抗体,此抗体与高亲合力IgE相结合。该病的治疗主要用抗组胺治疗,血浆去除法等对重症难治患者可能有效。对免疫调节起反应以最近发现与HLA-DR4有关均为某些患者的慢性荨麻疹自身免疫基础提供了一步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荨麻疹患者降钙素原(PCT)水平与糖皮质激素应用的相关性.方法:将56例PCT升高的急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抗组胺药物及抗生素治疗,研究组同时加用糖皮质激素,比较两组荨麻疹活动度、PCT值改变及平均住院日的差异.结果:治疗3 d后,研究组疾病活动度评分(2.18±0.86)低于对照组(3.1...  相似文献   

15.
我们于2005年12月-2007年2月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36例,取得满意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1病例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36例均为我科患者,临床诊断符合慢性荨麻疹.其中男16例,女20例.年龄7—64岁,平均31.5岁,平均病程1.5年(4周-4.6年)。既往80%的患者曾服用过多种抗组胺药。所有病例就诊时均有不同程度的风团存在,多数患者夜间难眠。2周内未服用抗组胺药及糖皮质激素者,且无严重心、肝、肾等系统性疾病,无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中医辨证属风热血毒型,临床表现:皮疹色红,遇热加剧,遇冷减轻,易汗出,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相似文献   

16.
急性荨麻疹是临床较常见的皮肤病之一,抗组胺药是治疗该病的首选药物。为比较新一代抗组胺药咪唑斯汀与西替利嗪在治疗急性荨麻疹中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我们于2003年8月~2004年4月对56例急性荨麻疹病人进行用药后的观察并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疾病,是由于皮肤及黏膜小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1]。急性荨麻疹的治疗临床上以抗组胺药为首选,目前抗组胺药物种类较多,但一些抗组胺药不能快速控制临床症状或不能理想控制病情[2]。奥洛他定是一种新型的抗组胺药。我科于2014年10月—2015年1月临床应用奥洛他定治疗急性荨麻疹取得满意疗效,现将临床观察报告如下。1病例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日光性荨麻疹传统治疗方案主要有抗组胺药物、光硬化、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然而有很多患者对传统治疗方案反应不佳。既往报道奥马珠单抗治疗儿童日光性荨麻疹有效,本文报道奥马珠单抗治疗儿童日光性荨麻疹一例,并进行文献复习。患者为一例3岁男性患儿,日晒后全身红斑、风团伴瘙痒1年。给予患者奥马珠单抗150 mg皮下注射,患者好转出院。随访22个月,患者目前维持奥马珠单抗治疗中,皮疹无复发。  相似文献   

19.
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6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门诊常见的一种慢性皮肤病,我们于2004年1~12月,采用第三代抗组胺药地氯雷他定片治疗慢性荨麻疹,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27例均为门诊确诊为慢性荨麻疹患者。年龄16~59岁,平均31.2岁,其中男76例,女51例。病程为3m~4yr,多在2yr之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5人,对照组62人,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所有患者治疗前1m内未服用抗组胺药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并剔除肝、肾、心脏功能严重损害者,排尿不畅者,青光眼患者及妊娠、哺乳期妇女,胆碱能性荨麻疹和皮肤划痕症的患者…  相似文献   

20.
凝血机制与慢性荨麻疹有关.内外凝血途径均参与其发病,同时被激活产生凝血酶.凝血酶不仅可以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血管通透性,还可以间接使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从而诱发荨麻疹.慢性荨麻疹患者检测出的一些凝血标记物也间接证明凝血机制参与其发病.在慢性荨麻疹发病过程中,凝血机制与炎症反应机制、自身免疫机制和血管机制密切相关.对于抗组胺治疗无效的顽固性荨麻疹患者,抗凝血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