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39岁。因左小腿疼痛、活动受限2个月,加重20d入院。患者于2个月前出现左小腿上部外侧疼痛,进行性加重,并逐渐出现左小腿外侧麻木,于20d前疼痛加重,左足不能背伸,既往无明确外伤史。在当地医院行肌电图检查示左腓总神经不全损伤,并诊断为腓总神经损伤,经理疗及对症治疗后无明显好转,为进一步治疗而来我院。入院后查体:左小腿无肿胀,左膝关节活动正常,左腘窝外侧可触及一约2.0cm×2.0cm大小肿物,质硬,伸膝时触诊明显,略可活动,压痛,Tinel征阳性,左足不能背伸,呈内翻、下垂畸形,胫前肌肌力0级,伸趾肌及伸肌肌力0级,左腓骨肌肌力I级,左小腿外侧及足背外缘皮肤感觉减弱,双膝腱反射存在。  相似文献   

2.
患儿女,4岁。因扁桃腺炎肌注青霉素,左臀部注射第3针时剧痛哭闹,注后不能行走,数小时后左足下垂、跛行。六周后肌电图检查:左胫前肌放松时多纤颤电位,自发频率30~40次/秒,用力时无自主性活动电位。腘部2ms50V方波刺激无反应,300ms方波刺激有反应,诊断为左腓总神经重度损伤收入院。查体:左足下垂,左小腿前外侧肌肉萎缩,痛觉明显减退,胫前肌及腓骨肌伸肌伸趾肌张力低,肌力0级,行走呈跨阈步态。给予超短波、蜡疗、电动体操、体疗和电按摩治疗。治疗后80天检查左小腿肌肉萎缩及肌张力改善。肌电图复查左胫前肌放松时少量纤颤和正相电位,轻用力见运动单位电位及多相电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43岁。发现左小腿包块3周,疼痛伴活动受限1周入院。既往有踝关节扭伤史。体格检查:左小腿上段外侧可见一大小约7.0cm×5.0cm×4.0cm的肿块,质地中等,边界清晰,活动度好,局部及足背外侧压痛明显,足踝背伸肌力正常,小腿及足背外侧皮肤痛觉过敏。彩超检查:小腿上段外侧肌间隔内可见一大小约8.4cm×4.6cm×3.7cm囊性包块,边界清,囊壁厚,毛糙,囊内可见多条分隔,其深部紧贴腓骨,腓骨膜完整连续(图1)。CDFI:上述无回声区后方可见胫前动脉,无回声区周边及内部未见明显血流信号显示。超声诊断:腓骨长肌内囊性包块,腱鞘囊肿可能性大。术中探…  相似文献   

4.
病例:女,38岁,1990年4月26日在某基层医院行左膝外侧半月板切除术中,突然膝关节后部大出血,术者当即延长切口,发现(?)动脉完全断裂。结扎动脉止血后,急将病人转至我院治疗。查体:BP9/7kPa,神志清楚,面色苍白。左小腿及足部皮肤苍白、冰凉,小腿后外侧及足侧皮肤感觉完全丧失。左踝及足趾不能背伸,呈垂足畸形,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行 Doppler 超声探查:左胫前、胫后及足背动脉均无搏动。诊断:①失血性休克,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跟腱延长术治疗痉挛型脑瘫马蹄足的效果。方法 2013年12月至2014年6月接受跟腱延长术治疗的痉挛型脑瘫马蹄足患儿17例(34足),于术前、术后8~12个月分别进行踝关节背屈关节活动度(ROM)、小腿胫前后肌群表面肌电测试,记录踝关节被动背屈、主动背屈ROM,站立位胫前肌、腓肠肌肌电均方根值(RMS)和拮抗肌协同收缩率(CR)。结果术后踝关节主动、被动背屈ROM显著增加(Z>4.867,P<0.001);被动背屈时腓肠肌RMS减少(t=4.31,P<0.001),站立时胫前肌、腓肠肌RMS无显著性差异(Z<1.291,P>0.05),CR降低(t=2.38,P<0.05)。结论跟腱延长术可以改善痉挛型脑瘫马蹄足患儿小腿胫前后肌群协调收缩,增加踝ROM。  相似文献   

6.
李青青  吴宗耀 《中国康复》2006,21(4):239-241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图(SEMG)进行步态分析评定,为拓展表面肌电图的临床应用建立可靠的依据.方法:5例青年健康受试者进行10m自由步行测试,同步记录双下肢胫前肌及腓肠肌内侧头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分析在正常步态周期中受试肌SEMG的变化规律.结果:正常步态周期中,胫前肌近乎呈持续活动状态,并有两个活动高峰;腓肠肌在摆动期除表现为电静息状态外,在中末期也可有一个较小的梭形波存在.健康人步行时胫前肌的肌电活动,优势与非优势侧存在差异(P<0.05),但总体两侧胫前后肌群的收缩负荷比均等.结论:步行周期中胫前肌和腓肠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明显不同,胫前肌较腓肠肌更易发生疲劳;摆动中期的小腿后部伸肌肌群的轻度肌电活动可能是哺乳类动物步行时共有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踝关节主动背伸受限的原因和护理方法。方法2010年4月~2013年3月,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研究所共收治552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其中8例患者术后出现患侧踝关节主动背伸受限的情况。根据术后不同并发症及其严重程度分组:A组(1例)诊断小腿胫前间隔骨筋膜室综合征,行切开减压术;B组(4例)诊断胫前间隔压力增高,立即松开敷料减压;C组(2例)诊断腓总神经过度牵拉,患肢改屈膝位放置;D组(1例)按腓总神经过度牵拉处理后,踝关节主动背伸无改善,再按胫前间隔压力增高处理。观察上述患者踝关节主动背伸受限的特点及处理效果。结果8例患者经上述处理后,踝关节背伸均有改善。其中,A组患者伴有足背麻木和踝关节前方疼痛,半年后,踝关节主动背伸稳定在10°;B组患者仅有踝关节主动背伸受限,松开敷料后5~10min踝关节主动背伸完全恢复正常;C组患者伴有足背麻木,屈膝位放置8~12h后主动背伸完全恢复正常;D组患者伴有足背麻木,松开敷料7h后主动背伸开始恢复,16h后恢复正常。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踝关节若发生主动背伸受限,应密切观察患肢伴随症状,仔细分析,及时处理并持续观察效果。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sEMG)检测技术在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采用十通道生物机能实验系统采集32例单侧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的下肢表面肌电信号。患儿取仰卧位,在自然放松位、踝被动背伸至中立位、踝被动跖屈45度时检测双侧股直肌、胫前肌、腓肠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经信号处理得到股直肌、胫前肌、腓肠肌的平均均方根(RMS)值,并分析健侧与患侧相关肌肉平均RMS值的差异。 结果:患侧的小腿肌肉受累,健侧与患侧胫前肌、腓肠肌在背伸位、跖屈位平均RM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侧胫前肌、腓肠肌肌电信号均较健侧低。 结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存在神经、肌肉功能异常,表面肌电图检测可以无创地了解患儿的神经及肌肉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跟腱延长术治疗痉挛型脑瘫马蹄足的效果。方法 2013年12月至2014年6月接受跟腱延长术治疗的痉挛型脑瘫马蹄足患儿17例(34足),于术前、术后8~12个月分别进行踝关节背屈关节活动度(ROM)、小腿胫前后肌群表面肌电测试,记录踝关节被动背屈、主动背屈ROM,站立位胫前肌、腓肠肌肌电均方根值(RMS)和拮抗肌协同收缩率(CR)。结果术后踝关节主动、被动背屈ROM显著增加(Z4.867,P0.001);被动背屈时腓肠肌RMS减少(t=4.31,P0.001),站立时胫前肌、腓肠肌RMS无显著性差异(Z1.291,P0.05),CR降低(t=2.38,P0.05)。结论跟腱延长术可以改善痉挛型脑瘫马蹄足患儿小腿胫前后肌群协调收缩,增加踝ROM。  相似文献   

10.
高润  孙丰  叶强  钱竞光  张剑 《中国康复》2011,26(1):13-15
目的:本文探讨足踝矫形器早期应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足踝控制能力的作用及价值。方法:诊断明确的脑卒中患者48例,随机分为早期支具组(ZJ组)和对照组(D组)各24例,均按常规对症支持治疗。ZJ组早期患足加穿定制的硬塑固定踝足矫形器,D组则病程〉1个月后开始穿戴或不戴。2组均在治疗前后进行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及下降Fugl-Meyer(FMA)评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小腿胫前肌、腓肠肌积分肌电值(iEMG值)与治疗前比较,2组均明显增加,下肢简化FMA评分均明显提高(均P〈0.01)。腓肠肌iEMG值在踝关节背伸等长收缩时小腿肌群的协同收缩率,ZJ组明显低于D组(P〈0.05)。结论:早期使用踝足矫形器可有效缓解踝背伸活动时拮抗肌的痉挛、增强胫前肌肌力,改善踝关节活动范围,对促进足下垂的恢复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1.
1 病例资料男 ,36岁。因右侧窝肿物 ,在当地中医院诊断为窝囊肿 ,在局部麻醉下行囊肿切除术。术中右侧小腿出现瞬间触电样剧痛 ,术后即出现右足伸屈受限及感觉障碍 ,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 3周无效 ,入我院治疗。查体 :意识清楚 ,心肺未见异常 ,肝脾无肿大。骨科情况 :跛行 ,右窝上部可见 10cm长纵行切口瘢痕 ,局部有压痛 ,未触及肿物 ,Tinel征阳性 ,右侧腓肠肌、胫前肌肌力 0级 ,伸拇长肌、伸趾总肌、屈拇及屈趾肌肌力均0级 ,右足大部分感觉消失。肌电图检查 :右侧腓肠肌、胫前肌、伸拇长肌、伸趾总肌的诱发电位呈直线波 ,偶见…  相似文献   

12.
1 膝部练习 1.1 膝部力量练习见图1. 目的:增强膝部屈肌和伸肌的力量.练习者坐于靠背椅,左小腿放在右小腿后部.左小腿朝前伸,同时右小腿往后压,两小腿互相对抗,大腿保持不动.练习10s,放松.然后两小腿互换位置,重复该动作.练习时应保持呼吸平衡.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胫前肌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减重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常规康复组、减重训练组、肌电反馈组及联合治疗组。入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减重训练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减重平板训练,肌电反馈组则辅以胫前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治疗组则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及减重平板训练。于入选时、治疗6周后记录各组患者静息状态及主动踝背伸状态时胫前肌和腓肠肌积分肌电值(iEMG),并计算拮抗肌协同收缩率;同时采用简式Fugl-Meyer量表(FMA)、通用量角器对各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踝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定。 结果入选时各组患者胫前肌、腓肠肌iEMG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分别经6周治疗后,发现与治疗前及常规康复组比较,减重训练组、肌电反馈组及联合治疗组下肢FMA评分、踝关节活动度及踝背伸时胫前肌iEMG均明显提高,协同收缩率则明显降低(P<0.05);并且联合治疗组患者下肢FMA评分[(30.4±2.8)分]、踝关节活动度[(15.3±3.0)°]及踝背伸时胫前肌iEMG[(114.0±27.0)mVs]、协同收缩率[(0.07±0.05)%]亦显著优于减重训练组及肌电反馈组(P<0.05)。 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减重平板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增强患者下肢肌力、改善协同收缩率、提高康复疗效,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1 资 料 患者,男性,40岁.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部酸痛伴左下肢麻木、无力,症状反复出现,左下肢肌力逐渐减退,于外院行MRI检查提示L4/5、L5/S1椎间盘突出,未予治疗.入院查体: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加强试验阴性,左侧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拇趾背伸肌、髂腰肌、股四头肌、胫前肌、腓肠肌肌力3级,双侧"4"字试验阴性...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66岁,高血压病史,双下肢肿胀三年.自觉腹部增大4个月.入院前2个月左侧股骨转子间骨折,于骨科医院行胫骨牵引治疗,CT检查(图1)发现腹及盆腔占位性病变,考虑卵巢囊肿,大小约30cm×21 cm×13cm.骨科医院彩超发现双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右腘静脉远端血栓.给予低分子肝素qd抗凝治疗,10 d后复查彩超回报:左股浅、右腘静脉中远段血栓,双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抗凝治疗改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bid.16 d后彩超回报:左股浅静脉、右腘静脉中远段血栓后部分再通,双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抗凝治疗改为qd.22 d复查彩超:左股浅静脉近端血栓,右胫后静脉(单只)血栓,双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抗凝治疗再次改为bid.30 d复查彩超:左股浅静脉近端血栓,右胫后静脉(单只)血栓,双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遵嘱出院,出院后未口服抗凝药物治疗.去除骨牵引后患者双下肢仍肿胀来我院就诊.入院后复查彩超:(1)左股浅、腘静脉血栓形成,不全阻塞(考虑左股总静脉漂浮血栓).  相似文献   

16.
正患者男,52岁,因小腿发现无痛性肿块1个月,近1周明显增大就诊。体格检查:于左小腿胫前外侧触及一大小约5 cm×2 cm肿块,质韧,活动度差,无压痛、破溃及红肿发热,右下肢肌张力正常,感觉无减退。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超声检查:于左小腿胫前外侧皮下软组织内探及一大小为5.6 cm×1.8 cm×1.5 cm团状低回声,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高回声与低回声交错相间,似"地图版块"状,可见相对正常的肌束回声(图1)。CDFI:内  相似文献   

17.
1膝部练习1.1膝部力量练习见图1。 目的:增强膝部屈肌和伸肌的力量。练习者坐于靠背椅,左小腿放在右小腿后部。左小腿朝前伸,同时右小腿往后压,两小腿互相对抗,大腿保持不动。练习10s,放松。然后两小腿互换位置,重复该动作。练习时应保持呼吸平衡。1.2 绳肌牵伸练习见图2。 目的:改善 绳肌的挛缩。练习前先进行 绳肌紧缩的自我测试。以确定你是否需要做该项练习(详见 绳肌柔软性测试)。膝关节不稳定,膝关节过伸者不宜做 绳肌牵伸练习。仰卧位双侧膝关节屈曲,足平放于地面。双手握住右大腿部。使大腿与躯体成直…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踝背伸功能障碍患者采用表面肌电联合生物反馈疗法对其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脊髓损伤踝背伸功能障碍患者共108例,其中男85例,女23例,年龄18—62岁,平均37.33±12.25岁。随机分为试验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两组均接受传统的康复治疗(包括被动关节活动度手法训练、物理治疗、针灸、作业治疗等),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表面肌电和生物刺激反馈疗法。在康复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m,sEMG)信号波幅和肌力分级数据。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胫前肌sEMG信号波幅及肌力组内比较均提高显著(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sEMG信号波幅和肌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表面肌电联合生物反馈可提高脊髓损伤踝背伸功能障碍患者胫前肌自主肌电信号的波幅和肌力,对患者的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临床治疗有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31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仍有顽固下肢疼痛病人的康复护理方法。1 对象与方法自1987~2000年底,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共371例,男223例,女148例。术后顽固性腿痛7例,男3例,女4例。方法:(1)术后绝对卧硬板床2~4周。(2)床上功能锻炼。①术后第3天教病人做股四头肌、胫前肌、小腿三头肌及趾背伸肌的主动收缩,3次/d,3~5min/次。方法:取平卧位,膝关节伸直,大腿前外侧肌群不负重主动收缩;足蔗屈背伸踝关节;伸屈足蔗趾关节。②术后第3天同时练习直腿抬高。方法:病人取平卧位,膝关节伸直,足跟离床上举,空中停顿5~10s后…  相似文献   

20.
<正> 胫后肌是足部的主要内翻和跖屈肌,该肌被趾长屈肌和(足母)长屈肌所覆盖,其内侧部分起自骨间膜后面,外侧部分起自腓骨后面上2/3。肌腱主要止于舟骨粗隆。胫后肌前面上2/3主要由胫前肌和趾长伸肌所覆盖。有二个神经血管束与本肌伴行。胫后肌受 L_s 和 S_1 脊神经根通过胫神经所支配,因此是电诊断评定腰骶脊神经病损、胫神经和坐骨神经病损及骶丛病损最有价值的肌肉之一。胫后肌有助于鉴别腓神经病损和 L_s 脊神经病损,然而也是屈肌群中位置最深的。从胫后途径进针最常采用胫骨内缘的解剖标志,沿胫骨后内缘通过趾长屈肌向前外侧进针插入胫后肌。另一个胫后途径是在小腿中下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