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Kasai术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胆道闭锁患儿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方便选取2019年1月—2021年2月在该院接受Kasai术治疗的40例胆道闭锁患儿,随机分为常规组(n=20,给予常规肠外营养干预)和研究组(n=20,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对比两组患儿免疫功能改善情况、肠道菌群改善情况、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及肝功能指标检查结果。结果 术后7 d研究组CD3+、CD4+、CD8+和CD4+/CD8+比值分别为(53.78±4.10)%、(34.45±3.52)%、(20.15±2.68)%、(1.68±0.32),高于常规组的(50.12±3.78)%、(30.23±3.56)%、(18.03±2.51)%、(1.50±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5、3.769、2.582、2.163,P<0.05);研究组双歧杆菌、乳杆菌分别为(7.56±1.45)、(7.23±1.10),高于常规组的(6.23±1.23)、(6.34±1.11),大肠杆菌(8.78±0.78)低于常规组(9.45±0.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联合免疫微生态营养对肝切除术后患者肝功能及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肝切除术后患者96例,随机分成肠内营养联合免疫微生态营养组(EIN组)48例和肠外营养组(PN组)48例,EIN组在肝切除术后24 h经鼻空肠营养管滴注肠内营养剂加精氨酸、谷氨酰胺;PN组在肝切除术后24 h,经深静脉连续滴注肠外营养液。比较两组术后第1、3、7天血WBC计数、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血浆内毒素含量以及术后7 d内肠道排气时间和大便球菌与杆菌比异常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WBC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天,两组ALT、TBIL、内毒素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术后第7天,EIN组ALT、TBIL、内毒素含量明显低于PN组(P均<0.05);EIN组患者术后肠道排气时间短于PN组(P<0.05),大便球菌与杆菌比异常率低于PN组(P<0.05)。结论肝切除术后患者给予肠内营养联合免疫微生态营养可补充肠道正常菌群,减少细菌移位,有助于肠道功能恢复,并可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促进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肾癌根治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本院2007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52例肾癌患者为观察组,于术后开始实施肠内营养;同时选取2003年5月~2007年5月未实施肠内营养的45例肾癌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通气、通便时间和拆线时间.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前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禁食患者),通气、通便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CRP和IL-6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总蛋白、白蛋白以及拆线时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能较早恢复患者的肠道功能,缩短肠道通气、通便的时间,同时减少了机体的炎性因子释放,降低了应激反应程度,是一种安全有效、可改善患者术后病情的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肠道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病人营养及肠功能恢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50例肠道手术的患者,随机分组分为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组)与肠道术后肠外营养(对照组)各25例进行比较,通过观察两组恢复排气、排便时间、不良反应,并测定营养支持前后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K+、Na+、Ga2+等指标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恢复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同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血清总蛋白、白蛋白、K+、Na+、Ga2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肠道术后应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促进肠功能恢复,改善全身营养状况,术后8小时即可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并且安全可靠,符合快速康复外科理念。  相似文献   

5.
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胃癌根治性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两组:早期肠内营养组30例,于术后24h应用瑞素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共实施7d;肠外营养组30例,术后给予全肠外营养治疗。两组病人分别于手术前1d、术后第1天和第8天检测体液免疫指标IgA、IgG、IgM及细胞免疫指标CD3^+、CD4^+、CD8^+、CD4^+/CD8^+。结果:术后第1天两组病人IgA、IgG、IgM、CD3^+、CD4^+、CD4^+/CD8^+比值均较术前有所下降,而术后第8天IgA、IgG、IgM、CD3^+、CD4^+、CD8^+、CD4^+/CD8^+等免疫指标迅速恢复,与完全肠外营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在观察期间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癌术后病人有明显的免疫增强功能,其作用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度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34例重度梗阻性黄疸患者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和常规肠内营养组(EN组)各17例。术前及术后第1、3、7天检测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并记录并发症、术后肠道恢复肛门排气时间和营养费用。结果: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肝功指标变化无明显差异性;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恢复基本相似;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基本相同。而肛门排气时间时间EEN组快于EN组(P0.05);营养费用EEN组明显低于EN组(P0.01)。结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的,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和降低营养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7.
<正>颅脑损伤患者常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多由于脑性肺水肿、意识障碍等转入重症医学科(ICU)。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常规肠内营养(EN)制剂鼻饲进行干预,可改善重度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营养状态,但可能引起反流误吸等并发症[1]。有研究表明[2],高能量密度EN制剂鼻饲可调节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营养。为此,本研究将其进行了临床应用,观察其对ICU重度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营养状态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与全肠外营养(TPN)对胆囊癌术后患者肝肾功能影响。方法对2001年3月~2003年5月收治的22例胆囊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EEN组(9例)和TPN组(11例),均于术后48h后予营养支持,EEN液经鼻肠管注入,TPN经颈内静脉滴入。术后第5、7天监测肝肾功能,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功能检测,EEN组恢复较快,优于TPN组(P<0.05);肾功能检测,EEN组与TPN组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胆囊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能更早更快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9.
肝功能损害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肝功能损害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肝功能损害的外科病人52例,以拆信封法随机分为EN组(26例)及PN组(26例),术后6 h开始分别给予EN及PN,术前及术后第1、4、7天监测肝脏酶谱、胆红素及营养代谢指标,记录并发症或不良反应、术后肠道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营养治疗费用.结果两组肝脏酶谱变化无显著差异;EN组胆红素下降速度较PN组为快;术后第7天两组均已恢复正氮平衡;肠道通气时间EN组明显早于PN组(P<0.01);两组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EN组营养治疗费用约为PN组的1/4.结论肝功能损害病人术后早期EN可有效改善病人营养状况;不良反应少且轻微;对于高胆红素血症者,EN较PN有利于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具有促进肠道功能早期恢复和价格低廉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汤九军 《中国医药导报》2009,6(34):33-33,35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重度颅脑损伤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50例.入院后或术后4-6h进行肠内营养;B组48例,人院后或术后24-72h进行肠内营养。并对胃出血及时治疗观察。结果:A组上消化道出血、院内感染、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发生率低于B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及早补充必要的营养物质,对维持机体代谢、保持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减轻继发性损伤有重要意义。早期肠内营养能明显降低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及院内感染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林智  周锐先  付圆博  任小江  张跃银 《四川医学》2011,32(10):1575-157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合理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或术后即行肠内营养,并逐渐过渡到全肠内营养,早期不足部分由肠外营养补充。观察上臂肌围,肱三头肌皮褶厚度,淋巴细胞计数,血糖、血浆清蛋白,同时观察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本组存活19例,死亡3例。治疗1周时,血清清蛋白、淋巴细胞计数无明显下降,血糖控制良好,肠内营养期间,无严重腹泻,未见严重的感染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即行肠内营养支持,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的生存率,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生态免疫肠内营养支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人肝功能和预后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SAP病人随机分为生态免疫肠内营养(EIEN)支持组和普通肠内营养(EN)支持组各32例,观察两组病人不同时间段肝功能变化和对预后影响。结果 两组SAP病人治疗3 d、8 d后分别检测血白细胞计数、肝功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和治疗效果,两组指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态免疫肠内营养支持作为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措施,具有保护肝脏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和提高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肠道菌群、营养指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浙江新安国际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8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两组患者均于入院24 h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于术后1 d给予肠外营养治疗,观察组于术后1 d给予肠...  相似文献   

14.
洪庆  王艳秋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5):40-43+47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6月在我院诊断治疗的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早期营养组(早期组)与中晚期营养组(中晚期组)各50例。早期营养组在入院24~48 h内进行肠内营养,中晚期营养组患者在48 h且5 d内给予肠内营养。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期间并发症情况,记录两组患者静息时能量消耗,开始肠内营养时间,开始肠内营养的第1天、第3天及第7天能量入量,入院时、第6天及第12天TSH、FT3、FT4、皮质醇,男性患者睾酮水平。结果早期组感染并发症显著低于中晚期组,平均住院天数显著短于中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天、第3天及第7天能量入量显著高于中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天及第12天早期组TSH、FT3以及FT4水平均显著高于中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天及第12天早期组皮质醇水平显著低于中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感染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能量入量,稳定内分泌功能,减弱TSH、FT3、FT4、皮质醇波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EN)联合清胰汤肠内滴注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疗效。方法 41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全胃肠外营养,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EN联合清胰汤肠内滴注,观察比较2组患者白细胞和血淀粉酶恢复正常的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病死率及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前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4 h APACHEⅡ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48、72 h APACHEⅡ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2组治疗24 h 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和72 h观察组APACHEⅡ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白细胞和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EN联合清胰汤肠内滴注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病死率低,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早期肠内营养(EN)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血清内毒素、炎症细胞因子和肠黏膜通透性等的影响.方法:符合条件的43例患者入院24~48 h后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N组,22例)和肠外营养组(PN组,21例),行营养支持.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 d和14 d的血清内毒素,炎症细胞因子,淀粉酶等生化指标,治疗前和治疗后14 d尿液乳果糖与甘露醇排泄率比值(L/M);观察其APACHE-Ⅱ评分、MODS和胰腺及胰周感染发生率.结果:EN组患者均能良好耐受早期EN治疗.两组营养支持治疗前血清内毒素、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与PN组相比,EN组3 d、14 d后血清内毒素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营养支持治疗后3 d两组血清各细胞因子水平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14 d后EN组显著低于PN组(P<0.05).治疗前两组尿中(L/M)比值差异无显著性,14 d后EN组L/M比值较PN组显著降低(P<0.05).与PN组相比,EN组14 d后APACHE-Ⅱ评分显著降低(P<0.05),MODS和胰腺及胰周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早期EN可促进SAP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恢复,减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缓和急性期炎症反应,降低MODS和胰腺及胰周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比较烧伤病人早期肠内喂养含MCT/LCT与只含LCT的肠内营养制剂对肠道功能的不同影响,探讨MCT/LCT对烧伤后肠道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30例TBSA>30%的烧伤病人,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Fersubin750MCT组(F组),即饲以含MCT/LCT的肠内营养制剂Fresubin750MCT;另一组为Nutrison组(N组),即饲以只含LCT的肠内营养制剂Nutrison。于伤后24h进行完全肠内营养支持,共支持10d。在烧伤后第1、4、7、10天分别观察了两组患者肠道损伤的情况(包括血浆SOD、MDA、尿L/M及血浆胃泌素水平)。结果 烧伤肠道缺血及再灌流损伤明显,肠道通透性增加。两级相比F组患者血浆SOD及血清胃泌素明显升高,MDA及尿L/M值明显下降。结论 含MCT/LCT的肠内营养制剂较只含LCT者,在减轻烧伤后肠道缺血及再灌流损伤,促进营养性胃肠激素的分泌,降低肠道通透性等方面有更佳的疗效,从而能更有效地保护烧伤后肠道的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烧伤早期不同营养途径对肠道的复苏效应。方法  30 %TBSAⅢ度烧伤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 (C)组、烧伤灌喂 (EF)组及早期静脉营养 (EPN)组 ,伤后 6、1 2、2 4、48、72h观察肠道传输性、肠粘膜血流量、肠粘膜能荷变化。结果 (1 )伤后肠道传输性明显减低 (P <0 0 50 0 1 ) ,EPN组传输性明显低于EF组 (P <0 0 5) ;(2 )伤后肠粘膜血流量显著下降 (P <0 0 1 ) ,EF组下降程度明显低于EPN组 (P <0 0 50 0 1 ) ;(3)烧伤后肠粘膜能荷明显降低 (P <0 0 5) ,EPN组明显低于EF组 (P <0 0 1 ) ;(4)肠道传输性下降和肠道粘膜血流量下降显著正相关 (r =0 88,P <0 0 1 )。结论 烧伤早期肠道营养对肠道的复苏较静脉营养优越。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9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营养支持,研究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颅内感染发生率,治疗前后IgG、IgA、IgM以及CD4、CD8计数。结果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IgG、IgA、IgM以及CD4、CD8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IgG、IgA、IgM以及CD4、CD8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优于常规营养支持,能进一步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免疫功能与蛋白质代谢情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