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9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手术后是否发生胃瘫综合征为因变量,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检验,有统计意义的变量再引入二分类非条件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独立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SA评分(P=0.039)、年龄(P=0.014)、术后应用生长抑素(P=0.003)、胰管支撑管长度(P=0.027)、胰管直径(P=0.007)均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胃瘫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01)、术后应用生长抑素(P=0.026)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胃瘫综合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患者年龄较大、术后应用生长抑素易发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胃瘫综合征,提高手术精细度、适当增加胰管支撑管的长度,可能减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术后胃瘫综合征是一种以恶心、呕吐、胃排空迟缓为特点,胃流出道非机械梗阻的功能性疾病,通常发病在腹部外科手术后,尤其是胃和胰腺的手术.近年来,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了解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治,有助于减少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病率和提高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治愈率,笔者就此对术后胃瘫综合征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PGS)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手段进行分析。结果术前流出道梗阻和胃肠吻合方式是术后PGS的高危因素。胃镜、X线口服造影对PGS的诊断有价值。经非手术治疗,术后PGS在术后6周内一般可以恢复。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在术前流出道梗阻、胃肠毕Ⅱ式吻合的病人中发病率较高,患者经过6周的非手术治疗后,多数可以缓解恢复,从而避免了二次手术的痛苦。  相似文献   

4.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总结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发病特点及治疗。方法 对1995年10月至2004年8月胃大部切除术后23例患者(占同期术者的3.8%)出现胃瘫综合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本组患者胃瘫综合征发生于术后4-12d。20例经保守治疗而治愈;3例于胃瘫后第14、15、20d分别行空肠造瘘术,1周后治愈。结论 胃瘫综合征的治疗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必要时可行空肠造瘘术解决营养问题。  相似文献   

5.
胃瘫是指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以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我们1996年1月至2007年6月共施行胃大部切除467例,其中23例术后发生胃瘫,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胃瘫综合征是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的一种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临床主要表现为胃蠕动无力或消失、胃排空迟缓、胃运动功能障碍而导致的胃潴留和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1]。目前术后胃瘫综合征治疗较困难,易发生并发症,愈后较差,因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gastroparesis syndrome,GS)的综合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南充市中心医院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完成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08例,其中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43例,均根据临床表现、泛影葡胺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确诊。按照国际胰腺外科学研究小组胃瘫分级诊断标准,其中A级35例,B级8例。给予常规治疗、持续胃肠减压、安置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支持、改善胃动力及中药针灸综合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术后胃动力恢复时间为术后2~4周,35例A级患者于术后2周内恢复;B级6例患者于术后3周内恢复,2例于术后4周内恢复,平均病程13.5 d。均治愈,无再次手术者,均无胰瘘、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门诊随访3~6个月无再次胃瘫发生。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采取综合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远端胃癌行毕Ⅱ式+Braun式吻合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原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科室于2012年9月至2017年9月期间行毕Ⅱ式+Braun式吻合、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的21例远端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52例远端胃癌患者行毕Ⅱ式+Braun式吻合术,有21例患者在术后6~14 d发生胃瘫综合征。发生胃瘫综合征患者给予保守综合治疗后痊愈出院,住院时间为12~35 d,平均22 d。结论胃瘫综合征的发生是多因素诱发的,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等综合保守治疗是一个可行、稳妥及安全的诊治方案。  相似文献   

9.
李君  徐新林  赵汉平 《腹部外科》2012,25(3):191-192
术后胃瘫综合征(PGS)是术后以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表现的功能性疾病,其特征为胃排空延缓,多见于胃手术,亦可见于其他腹部大手术后,采取综合非手术治疗多可痊愈[1].现对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们行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PGS36例病例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的发生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2010-01施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发生残胃胃瘫综合征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均于术后10~48d(平均25.3d)通过保守治疗恢复胃动力,其中2周内恢复1例,3周内2例,4周内3例,4周者2例,无再次手术者,6月后随访无复发。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在术前流出道梗阻、胃肠毕Ⅱ式吻合的病人中发病率较高,患者经过6周的非手术治疗后,多数可以缓解恢复,从而避免了二次手术的痛苦。  相似文献   

11.
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瘫综合征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功能性胃瘫综合征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犤1犦。我院近年来收治胃瘫综合征病例共36例。临床资料我院1994年1月至2002年5月间共收治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36例,其中男16例,女20例。年龄20~78(平均52.5)岁。术式:胃大部切除(或远端胃癌根治术)、毕Ⅰ式吻合4例,毕Ⅱ式吻合12例,近端胃癌根治、远端胃食管吻合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4例,胆囊切除或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3例,左半结肠切除术1例,横结肠切除术1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坏死组织清除术2例,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1例甲状腺功能减退合并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诊治过程及经验。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近期收治的1例甲状腺功能减退合并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开展普通外科、内分泌科、营养科、放射科及病理科专家参与的多学科协作(MDT)会诊讨论。结果 MDT讨论结果认为,该例患者术前诊断右半结肠癌明确,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后出现胃瘫综合征,且患者术前合并有甲状腺功能减退,胃瘫的发生可能与甲状腺功能减退有关,建议在术后补充甲状腺素钠、营养支持治疗。按照MDT讨论结果,在胃瘫发生后给予补充甲状腺素钠、营养支持治疗,患者胃瘫逐渐治愈,顺利出院。结论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是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MDT机制可为甲状腺功能减退合并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患者提供个体化的优选治疗方案,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对7年间收治的508例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手术后是否发生胃瘫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25例术后发生胃瘫,单因素分析显示16个因素中有9个与术后胃瘫发生有关。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模型共筛出10个术后胃瘫的相关因素。结论术前幽门梗阻、毕Ⅱ式胃肠吻合方式、淋巴结清扫范围、术后血糖水平、术后腹腔感染、术后吻合口瘘、术后开始行肠内营养时间、术前情绪紧张为术后胃瘫的危险因素;而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及术后总蛋白水平为术后胃瘫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胃瘫(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的诊疗及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19例PD术后发生胃瘫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具体的诊治、护理过程。结果 胃瘫多发生于PD术后5~14 d,经肠外营养支持、肠内营养支持、胃肠动力药物治疗,配合积极的心理护理、中医中药等保守治疗,胃瘫均在术后2至8周内消除。结论 PD术后在明确胃瘫的情况下采取积极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是关键措施,预防离子紊乱,并给予积极心理护理可提供有效帮助。  相似文献   

15.
胃术后胃轻瘫的诊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艺 《临床外科杂志》2001,9(6):354-355
胃术后胃轻瘫是指胃各种手术后残胃发生功能性排空障碍。有人也称胃术后胃瘫综合征。尽管人们目前对胃术后胃轻瘫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大多数单位都能获得良好效果 ,但对此病的认识尤其是发病机理的理解和研究仍存在很多疑点 ,本文就发生机制、诊断、治疗给予综合论述。发病机理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胃术后胃轻瘫综合征仍是多因素诱发或者改变了正常神经激素和肌原性因素对胃排空的调控而引起发病。一、精神 -神经因素 :许多资料表明 ,胃术后轻瘫综合征多发生在脑力劳动者 ,知识分子群体。情绪紧张、意志较脆弱者、术前思虑过多、恐惧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16.
腹部手术后胃轻瘫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腹部手术后胃功能性排空障碍被称为胃轻瘫(gastroparesis),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或迷走神经切断术后,但也可发生于腹部其他手术后。本文对我院1991年1月~1999年6月25例胃轻瘫病人进行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25例中男18例,女7例;年龄36~83岁。发生于胃大部切除术后7例,其中行毕罗Ⅱ式4例;胃癌根治术后13例,其中行毕罗Ⅱ式9例;胆囊切除术后1例,胆肠Roux-y吻合术后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2例,直肠癌根治术后1例。  2.诊治情况  (1)诊断:25例中,9例发生于术后一周,16例发生于术后3~4天,全部病例均经胃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3年6月568例行胃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1例发生术后胃瘫综合征(PGS);以是否发生胃瘫为因变量,以选取的17项相关指标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合并幽门梗阻、精神紧张、术中Billroth II式吻合、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D3)、术后使用镇痛泵、术后血糖水平、术后肠内营养开始时间、术后腹腔感染、术后吻合口瘘是PGS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围手术期血红蛋白水平和总蛋白水平是PGS发生的保护因素(OR<1,P<0.05)。 结论:胃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PGS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积极做好相关危险因素的处理工作,对防治PGS的发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functional delayed gastric emptying,FDGE)是指胃大部切除术后继发的非机械性梗阻引起的以残胃排空障碍为主要症状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亦称为胃瘫。我院自1990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行胃大部切除术256例,其中12例发生FDGE,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1年1月治疗的542例行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可能与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发生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筛选出相关因素。结果542例患者中,142例发生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P=0.026)、胆囊管残留过长(P=0.022)、Oddi括约肌狭窄(P=0.002)与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发生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Oddi括约肌狭窄(RR=11.563,P=0.017)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Oddi括约肌狭窄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远端胃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发生的高危因素及与不同疾病和手术术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胃肠外科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484例行远端胃切除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对年龄、性别、术前低蛋白血症和流出道梗阻、疾病类型、手术方式等引起胃瘫综合征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484例患者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21例(4.3%)。患者年龄(P0.01)、术前流出道梗阻(P0.05)及重建方式(P0.05)与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有关。结论高龄、术前流出道梗阻和胃空肠吻合术是诱发胃瘫综合征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