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患者 男,63岁。胸骨后疼痛6个月,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骨后疼痛,未就诊治疗,症状逐渐加重,并出现呕吐,上消化道X线钡餐造影示:食管下段近贲门处见长约4cm的充盈缺损,黏膜不规则,局部蠕动减弱,可见狭窄,以“食管下段癌”收入院。入院后查体未见明显的阳性体征。初步诊断:食管下段癌。经常规术前检查,无手术禁忌证,遂行食管下段切除、胃食管吻合术,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出院。病理检查:肉眼观食管下段可见4cm×3cm大小的溃疡,穿透肌层;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食管黏膜可见柱状细胞,并有小肠上皮化生,诊断Barrett食管(Barrett' s esophagus)。…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性,30岁,病史2年,症状主要是反复发作吞咽困难、食物反流和胸骨后疼痛,近2年来症状明显,体重下降约30垤。钡餐示食管下段狭窄,呈典型鸟嘴样狭窄,其中上段扩张,钡剂通过缓慢(图1),超声胃镜检查提示贲门失迟缓症。  相似文献   

3.
重复癌二例     
例1.男,59岁。进食时剑突后阻滞感3年,吞咽困难伴有烧灼样疼痛2月余。食管钡餐示:食管中段有5cm 长偏心性狭窄,边缘不规则,食管壁僵硬,扩张受限,粘膜破坏中断,上段食管扩张。临床诊断食管癌。术中见:食管肿瘤位于主动脉弓后,6×5×4cm尚游离。切开膈肌探查胃,于胃小弯侧距贲门3cm 处有5cm 直径的溃疡瘢痕,胃左血管处有2×1cm 大小  相似文献   

4.
<正>一、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0岁,病史2年,症状主要是反复发作吞咽困难、食物反流和胸骨后疼痛,近2年来症状明显,体重下降约30kg。钡餐示食管下段狭窄,呈典型鸟嘴样狭窄,其中上段扩张,钡剂通过缓慢(图1),超声胃镜检查提示贲门失迟缓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食管下段贲门肌层切开联合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行腹腔镜食管下段贲门肌层切开联合Dor胃底折叠术治疗的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的临床数据。结果:31例均成功行腹腔镜手术,27例术前与术后3个月吞咽困难评分(1.10±0.18与0.91±0.12,P<0.01)、术前与术后胸骨后疼痛评分(0.38±0.04与0.36±0.03,P<0.05)症状得到有效缓解,体质量指数(21.32±1.26与20.47±1.34,P<0.05)及生活质量指数(85.69±7.78与80.43±9.19,P<0.05)明显优于术前。结论:腹腔镜食管下段贲门肌层切开联合Dor胃底折叠术对于改善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临床症状及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食管、贲门原发性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 1 男 ,40岁。进食时梗噎 5个月。食管 X线钡餐造影示食管下段管腔狭窄 ,粘膜光滑。胃镜检查示贲门部粘膜凹凸不平 ,活检示贲门低分化腺癌。 1997年 5月在全身麻醉下行贲门胃近端大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 :食管、贲门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术后 6个月患者出现进食梗阻症状 ,胃镜检查示吻合口和残胃瘤组织复发。 1997年 11月在硬膜外麻醉下开腹探查 ,见残胃呈肌性棒状 ,近端空肠与肝左叶粘连梗阻 ,行近、远端空肠侧侧吻合转流术 ,术后第 9天患者全身衰竭死亡。例 2 女 ,48岁。进食时胸骨后灼痛感 1年。食管 X线钡餐造影示食管下段管腔狭…  相似文献   

7.
贲门失弛缓症并发食管巨大结石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人女,42岁。吞咽不畅,胸骨后胀痛10余年,加重2个月。查体:贫血貌,胸骨后叩痛。X线钡餐透视示贲门狭窄,钡剂通过迟缓,食管内钡剂、食物潴留,食管代偿性扩张。初诊:贲门失弛缓症。1997年12月全麻下行剖胸探查术。拟行食管下段、贲门肌层切开术。经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经胸小切口食管肌层切开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经验。方法 分析42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接受经胸腔小切口食管肌层切开手术治疗结果,手术切口6—8cm,行食管下段肌层切开,上方超过狭窄1cm,下方切口至胃壁肌层0.5~1cm。全组均未行抗反流手术。结果平均手术时间60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1d。1例围手术期死亡,死因为食管黏膜破裂合并多重细菌感染;2例损伤食管黏膜予以修补;其余无任何并发症,术后第1天开始进食,行黏膜修补者术后3d进食。术后随访,全部患者吞咽困难症状消失。28例行食管pH监测无病理性反流,与术前DeMeesrer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胸小切口食管肌层切开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合理掌握胃食管连接部的肌层切开范围可有效防止术后胃食管反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儿贲门失弛缓症的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9月—2011年9月收治的34例贲门失弛缓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均有吞咽困难,进食后呕吐胃内容物,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可见食管下端鸟嘴样狭窄等典型征象。患儿均经腹行改良Heller术和Dor胃底前壁折叠术。结果:34例均于手术后7~14 d顺利出院,出院前均可进半流食。1例失访,33例患儿随访2个月至9年7个月。均无吞咽困难、进食后呕吐和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术后上消化道钡餐复查,食管腔光滑,狭窄段变粗,钡剂通过顺畅,且无胃食管反流征象。除1例21三体综合征患儿外,其余患儿生长发育与同龄儿相仿。结论:改良Heller术治疗小儿贲门失弛缓症具有良好的效果,附加Dor胃底前壁折叠术能够有效防止改良Heller术后的胃食管反流。  相似文献   

10.
病人男,45岁。进食后胸骨后梗噎感伴隐痛不适40余日。电子胃镜检查见距门齿37cm处食管下段后壁一大小约1.0cm×0.8cm带蒂息肉样隆起,表面被覆正常食管黏膜。病理检查示:鳞状上皮下多量梭形细胞胞浆红染,可见异形,部分增生活跃(图1)。诊断:食管颗粒细胞瘤。免疫组化:CD117-,CD34-,actin-,S100+。2005年7月在全麻下行食管下段切除、胃食管主动脉弓下吻合术。术中顺利,术后切除标本行病理检查。剖开食管贲门上2.0cm,见一大小约2.0cm×1.5cm灰白色包块,部分浸润肌层,贲门淋巴结约0.8cm。病理报告:食管下段颗粒细胞瘤,部分增生活跃;肿瘤位于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记忆金属支撑管置入治疗食管贲门狭窄性疾病的置入方法及疗效观察。方法:首先通过胃镜将引导钢丝穿过狭窄部,用沙氏扩张器在导丝引导下对狭窄段进行反复扩张,然后采用记忆合金网状、带腺状的食管支撑管沿导丝送至狭窄段。在37℃支撑管自然膨胀,治疗食管贲门狭窄性疾病。结果:本组34例一次性置放成功者32例(94.1%),术后2h经口均能进食,2例因食管贲门癌术后瘢痕狭窄,导丝无法穿过狭窄段而失败。结论:食管-胃通道狭窄采用支撑管置入技术是治疗良恶性狭窄性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病例 1 男,62岁.患者进行性吞咽障碍伴哽噎、胸骨后疼痛1个月,行上消化道X线钡餐检查示:食管下段可见一4 cm×4 cm的充盈缺损,伴桥行黏膜,病灶表面可见龛影,食管下段有占位性病变.胃镜检查示:距门齿34~37 cm处食管前壁见一肿物,表面有结节状突入腔内,占据近食管半边.病理检查提示:食管低分化恶性肿瘤.于2007年8月21日,在全身麻醉下行食管下段恶性肿瘤根治术,术中探及食管下段肿块,长约4.0 cm,食管旁见大小为0.5 cm×0.5 cm的淋巴结数枚,质韧.切下肿块后,食管内有一3.5 cm×2.5 cm×2.5 cm息肉样物突入食管腔.术后病理检查示:食管恶性黑色素瘤已侵入肌层,食管旁6枚淋巴结均未见肿瘤细胞转移.  相似文献   

13.
病人 男 ,5 3岁。 2 0 0 2年 7月在全麻下行食管中段癌三野清扫术。术后病理报告 :食管 (中段 )中分化鳞癌 ,大小 4 5cm× 3 0cm ,溃疡型 ,癌组织浸润食管壁全层。上段食管旁淋巴结见癌转移 (2 7个 ) ,颈部淋巴结 (5个 )、胸部气管旁淋巴结(5个 )、隆凸下淋巴结 (4个 )、中段食管旁淋巴结 (3个 )、下段食管旁淋巴结 (2个 )、贲门旁淋巴结 (2个 ) ,胃小弯及胃左淋巴结 (3个 )均未见淋巴结转移。术后病人恢复良好 ,未行辅助化疗 ,出院后进食正常 ,活动自如。同年 12月病人自觉左腋窝异样感 ,触摸时发现包块 ,无疼痛 ,入院诊治。查体 :双侧…  相似文献   

14.
人工贲门植入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杭霞 《护理学杂志》2003,18(1):31-31
食管、贲门癌病人行肿瘤切除术后 ,常出现反流性食管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三大并发症。尤其是前者 ,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我院自 2 0 0 0年 10月至 2 0 0 2年 5月采用自行设计的人工贲门行食管或贲门切除术加人工贲门植入术 19例 ,人工贲门抗反流效果显著 ,同时具备防吻合口瘘、防狭窄功能 ,手术均获成功。现将手术中配合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19例中 ,男 12例、女 7例 ,年龄 4 2 73岁。食管癌 4例 (食管中下段Ⅱ期 2例 ,食管下段Ⅲ期 2例 ) ,贲门癌 15例 (Ⅱ期 3例 ,Ⅲ期 8例 ,Ⅳ期 4例 )。手术时间 (15…  相似文献   

15.
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首选药物及扩张术,但其效果不理想犤1犦,手术常采用食管贲门黏膜外肌层切开术(Heller术),方法简单,但Heller术后胃食管反流发生率20%~50%犤2犦。我们自1992年1月至2001年12月对Heller术式改进,采用食管胃黏膜外肌层纵切横缝治疗贲门失弛缓症15例,经随访,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5例,男7例,女8例。年龄16~49(平均30.5)岁。病程1~18(平均5)年。15例均有间歇性进食梗阻症状,7例伴呕吐及脱水。所有患者均有体重下降,其中贫血8例。X线钡餐检查食管均有不同程度扩张,最粗者横径7.0cm,食管下段、贲门呈鸟嘴样狭…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性, 64岁, 因"进食哽噎半年"于2020年3月16日于浙江省人民医院就诊。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梗噎, 进食固态食物明显, 无呕吐及消化道出血症状。期间症状反复, 哽噎症状较前稍加重。既往2 型糖尿病病史18年, 胰岛素皮下注射控制血糖;无腹部手术史, 无吸烟饮酒史。体检:腹软, 上腹部深压痛, 无反跳痛, 未及腹腔包块, 移动性浊音(-), 双肾区无叩痛。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40 g/L, 白细胞计数9.45×109/L, 胃泌素132 ng/L;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A19-9、CA125、CA72-4未见明显异常。胃镜检查结果显示, 距门齿40 cm处隆起病变, 环壁3/4周, 累及贲门及胃底黏膜(图1)。活检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 食管-贲门恶性肿瘤, 间叶组织或上皮组织来源可能, 可见广泛组织坏死(图2)。PET-CT检查结果显示, 食管胸下段局部管壁环形增厚, 病变最大径5.7 cm, 累及贲门, 最大摄取值29.3;胃贲门下方可见肿大淋巴结影(图3)。腹部CT增强扫描结果显示, 食管下段及贲门胃壁增厚, 增强扫描可见强化;胃周淋巴结肿大(图4)。  相似文献   

17.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神经食管肌肉失调所致的运动障碍性疾病,食管体部正常蠕动消失,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增高及食管下段括约肌在吞咽时松弛障碍,临床上以吞咽闲难、胸骨后疼痛、不同程度呕吐、体重下降为主要症状。20l1年3~5月我们应用腹腔镜胃镜联合行Heller术联合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迟缓症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保留下段食管和贲门的结肠间位移植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保留下段食管和贲门的结肠间位移植术王武军,程邦昌,高尚志,涂仲凡,王志伟,王土生食管化学性烧伤后所致瘢痕狭窄,其外科治疗常选用经皮下或胸骨后的结肠移植。该术式虽能恢复食管的通畅,解决病人的进食,但因失去贲门的抗反流功能,病人生活质量不高。而食管化学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Heller术附加胃底前壁黏膜折叠覆盖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切除食管下段肌层周径1/2~2/3及胃底前壁浆肌层,上至狭窄部上方3~4cm,下方至胃底前壁4~6cm;然后以贲门部为轴线折叠覆盖,将食管肌层与胃浆肌层边缘缝合。结果折叠后抗反流活瓣形成,全部患者吞咽顺利,无反流性食管炎发生。随访2~8年,21例患者均能进普通饮食,无吞咽不适及哽噎,并能正常生活及劳动。结论Heller术附加胃底前壁黏膜折叠覆盖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贲门失弛缓症(esophagealachalasia)又称贲门痉挛或巨食管,是由于食管胃交界部(esophagogastncjunction,EGJ)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的功能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食管缺乏蠕动,食管下端括约肌(10weresophagealsphincter,LES)高压和对吞咽动作的松弛反应减弱。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食物反流以及因食物反流误吸人气管所致咳嗽、肺部感染等症状[1]。贲门失弛缓症在我国缺乏流行病学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