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内皮化小口径人工血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成人大隐静脉内皮细胞(HSVECs)种植到人工血管内表面的可行性.方法 酶消化法获取成人大隐静脉内皮细胞,在体外扩增培养13~15 d,将扩增培养的内皮细胞种植于纤维蛋白胶预衬的聚四氟乙烯(ePTFE)人工血管内表面,继续体外培养9~12 d.在不同的时间点,分别剪取部分内皮化的人工血管,行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检查.结果 内皮细胞种植于人工血管后,扫描电镜下可见细胞在血管表面黏附、生长、增殖.平均孵育12 d后,人工血管腔面见一层均匀的基质,其表面有内皮细胞单层,内皮细胞排列紧密,呈梭形.结论 成人大隐静脉内皮细胞可以种植到人工血管,在体外增殖形成内皮细胞单层,达到内皮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人大隐静脉内皮细胞种植人工血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人自体静脉内皮细胞移植到人工血管上的可行性。方法 将人大隐静脉内皮细胞在体外扩增培养13 .08 ±1 .24 天, 将扩增培养的内皮细胞衬里用于纤维蛋白胶预衬的膨体聚四氟乙烯(expanded polytetrafluorethylene patch 〔GoreTex〕R, ePTFE) 人工血管继续培养9 天。结果 所培养的细胞为二倍体细胞,纯度为99 % 。原代及传代细胞培养上清液中6酮前列环素(6ketoPGF1α) 和Von Willebrand 因子(v WF) 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5) 。细胞种植后第9 天人工血管腔面见一层均匀的基质,其表面有一层连续的内皮细胞单层,内皮细胞排列紧密,呈梭形,形态饱满。结论 人自体大隐静脉内皮细胞可有效地移植到人工血管,为人自体细胞内皮化人工血管应用于临床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髓CD34+细胞分别种植于常用膨体聚四氟乙烯(expanded polytera fluoroethylone,ePTFE)人工血管和涤纶人工血管的内皮化程度和通畅率.方法:选杂种犬16条,依人工血管不同分为ePTFE血管实验组(6条)和涤纶皿管实验组(6条)及ePTFE对照组(2条)和涤纶对照组(2条),实验犬采自体骨髓,提取CD34+细胞种植覆膜人工血管,对照犬采用单纯自体血预凝人工血管,将ePTFE或涤纶人工血管分别植入所有实验犬的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术后第30、60、100天取标本,观察通畅率,并分别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新生内膜表面内皮化情况.结果:对照组静脉全部阻塞.实验组第30天人工血管腔面新生内膜内皮细胞密度自吻合口向中间方向逐渐减少,第60天的人工血管内皮基本覆盖管壁,第100天人工血管腔面内膜内皮细胞排列均匀完整,而对照组内膜表面无内皮细胞覆盖.结论:经纯化的CD34+细胞种植于ePTFE和涤纶人工血管较未种植的人工血管中远期有较好的内皮化和通畅率.  相似文献   

4.
内皮细胞衬里于人工血管使人工血管内皮化,从而使人工血管具有抗血小板粘附聚集的功能。为小口径人工血管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国外已成功地应用于临床,国内亦已进行灵长类动物的研究并获得满意效果。目前主要采用多普勒超声及血管造影检查,间接反应内皮化人工血管抗血小板粘附聚集的功能。本实验首次用~(99m)Tc标记恒河猴血小板,对内皮化人工血管内皮细胞抗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进行了体外和恒河猴体内的研究。 首先,建立了同素~(99m)Tc标记恒河猴的血小板方法。采用10例雄性恒河猴静脉血,分离血小板后进行体外标记,以亚锡离子作游离~(99m)Tc的还原剂,分析了亚锡离子浓度和亚锡离子与体外血小板作用不同时间对血小板标记率的影响,鉴定丁标记血小板的放化纯度及其稳定性,比较了血小板标记前、后聚集功能的变化。证实在4.5mmol/L亚锡离子浓度、亚锡离子与血小板作用30分钟的条件下,血小板标记率最高,本方法所得标记血小板放化纯度高、性质稳定,血小板标记后血小板的聚集的功能未受损害。 其次,应用~(99m)Tc标记血小板进行内皮化人工血管内皮细胞抗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的体外研究。分三组人工血管,每组各6条,A组为无内皮细胞种植组,B组为内皮细胞种植后孵育2小时,C组为内皮细胞种植后孵育9天。在体外模拟循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加速人工血管内皮化,提高人工血管移植后通畅率的途径.方法:犬自体静脉与腹膜碎片镶嵌种植人工血管,行股动脉移植.结果与结论:细胞镶嵌种植后的人工血管在短期内形成了管腔内皮化,提高了人工血管移植通畅率.光、电镜及免疫组化观察,证实了移植血管新生内膜的细胞组成.内膜厚度测定,种植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显著(P<0.01 ),内皮化后抑制了内膜的增生.腹膜间皮细胞与内皮细胞在形态及功能上的相似性,使其同样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镶嵌种植技术为一快速、简便的人工血管内皮化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骨髓CD34+干细胞与骨髓单核细胞(MNCs)应用于组织工程小血管内皮化的效果,并作比较.方法 采集犬骨髓,经免疫磁珠分离出CD34+细胞,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诱导分化为内皮细胞并扩增,行细胞免疫荧光、免疫组织化学和体外成血管实验鉴定;将培养后的细胞和未经分离的MNCs分别种植于人工小血管支架,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两组组织工程小血管的内皮化.结果 经流式细胞仪测定,分离后的细胞中CD34+细胞含量为(78.46±6.37)%.CD34+细胞培养2周后细胞基本铺满培养瓶底面,细胞呈“铺路石”状排列,CD31和Ⅷ因子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均为阳性,体外成血管实验显示6h后CD34+细胞组出现较多毛细血管样网状结构.CD34+细胞组人工血管内膜化面积为(68.4±2.3)%,明显高于MNCs组人工血管内膜化面积(41.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通过免疫磁珠方法可分离得到高纯度的骨髓CD34+细胞,经体外培养VEGF诱导后可定向分化为内皮细胞,种植于人工血管内表面,较MNCs组内皮化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7.
微血管内皮细胞与人工血管内皮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血管的应用日趋广泛,如何实现其内皮化是应用的关键.人工血管内皮化的效果决定于三个因素:种植的细胞数、细胞贴壁率、贴壁细胞抗切应力能力.为此,人们进行了内皮细胞获取、培养增殖、微血管内皮细胞获取的研究,尝试了从低密度种植,高密度种植、铺植(Sodding)到离体衬里(Lining)的一系列内皮化方法,确立了人工血管内皮化的研究的方向:寻求可靠、丰富、方便的细胞来源,建立完善的离体衬里内皮化方法.  相似文献   

8.
骨髓CD34+细胞人工血管内皮化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骨髓CD34^ 细胞种植的人工血管内皮化和通畅性。方法取犬骨髓,经免疫磁珠分离出CD34^ 细胞,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 factor,VEGF)诱导并扩增;种植聚四氟乙烯(polytetra fluoro ethylene,PTFE)人工血管,再植入犬的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结果骨髓分离的细胞经流式细胞仪鉴定为CD34^ 细胞,CD34^ 细胞经VEGF诱导培养后经免疫细胞化学和透射电镜检测证实为内皮细胞。内皮化人工血管植入动脉闭塞率0,狭窄率12.5%;人工血管植入静脉闭塞率12.5%,狭窄率25.0%。结论骨髓经免疫磁珠可分离出CD34^ 细胞,CD34^% 细胞经VEGF诱导可定向分化为内皮细胞。骨髓CD34^ 细胞经体外培养种植于PTFE人工血管,获得理想的内皮化和通畅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内皮化人工血管内皮细胞抗血小板粘附聚集的作用。方法 人工血管18条随机分为 3组 ,Ⅰ组为无内皮细胞种植 ,Ⅱ组为内皮细胞种植后孵育 2h ,Ⅲ组为内皮细胞种植后孵育 9d ,将放射性同位素锝 (99m Tc)标记血小板灌注人工血管后进行γ计数。结果 Ⅲ组人工血管血小板粘附聚集明显低于其余两组 (P <0 .0 5 ) ,而Ⅰ、Ⅱ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99m Tc标记血小板检测、证实内皮细胞种植后孵育 9d的人工血管 ,具有良好的抗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皮化人工血管内皮细胞抗血小板粘附聚集的作用。方法人工血管18条随机分为3组,Ⅰ组为无内皮细胞种植,Ⅱ组为内皮细胞种植后孵育2h,Ⅲ组为内皮细胞种植后孵育9d,将放射性同位素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