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Q波心肌梗死和Q波心肌梗死的一系列临床病征。血栓形成为ACS的直接病因,而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血小板功能状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血小板功能异常在ACS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ACS患者血小板功能指标的检测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血栓栓塞性疾病治疗新指南和新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栓形成或栓塞是导致心脑和外周血管事件的最后关键环节,是致死和致残的直接原因,没有血栓就没有事件。一个多世纪前,Virkow提出的“三角”学说是血栓形成的病理基础,即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和血液高凝状态及血流变化。但动脉和静脉系统血栓发生机制略有区别,动脉血栓以血小板的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糖尿病与血栓糖尿病损害内皮细胞功能 ,诱发或者加重动脉粥样硬化 ;激活血小板 ;凝血物质的合成增加或者活性增强 ;纤溶活性下降和血液流变学异常。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炎症活跃 ,斑块更容易破裂 ,导致血栓形成和血管事件[1,2 ] 。糖尿病患者内皮功能损害主要由高血糖所致 ,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下降 ,使得内皮细胞由抗凝转变为致凝 ,促凝物质和胶原纤维暴露 ,激活血小板 ,形成凝血酶 ,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导致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血小板活化状态可以称为“糖尿病血小板”[1,2 ] 。糖尿病血小板黏附、…  相似文献   

4.
正血小板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用于血小板黏附,聚集等过程的抗血小板药物能有效地抑制体内血栓形成,预防和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缺血性脑卒中,抑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后的血栓形成,预防支架血栓形成。抗血小板治疗的作用靶点很多,本文主要对血小板上二磷酸腺苷受体,蛋白激酶受体,膜糖蛋白受体,血栓烷A2受体等受体及其拮抗剂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血小板的功能及血小板膜受体的类型血小板的黏附、聚集、释放在动脉内血栓形成的过程中发挥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活血潜阳颗粒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及体外血栓形成各项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加冰水冷浴法造大鼠血瘀模型,观察活血潜阳颗粒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原及体外血栓形成影响。结果活血潜阳颗粒能降低急性血瘀证大鼠血液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电泳指数,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抗血小板聚集及体外血栓形成。结论活血潜阳颗粒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小板聚集及体外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6.
对神经和内分泌腺系统的作用激光照射对中枢和自主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均有明显的刺激作用。还可调节肾上腺功能、甲状腺功能和前列腺功能。目前普遍认可"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网络学说"。弱激光照射循环血液时,光子作为信息和能量的载体,首先通过对血液局部的影响,包括提高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和 Na/K-ATP酶的活力,提高血氧饱和度,降低血浆粘度、  相似文献   

7.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首要因素,并且可以直接作用于血小板,影响其黏附、聚集、变形和释放等功能,促进血栓形成及临床事件发生。现综述近年来有关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血小板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血小板是循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由骨髓巨核细胞胞质脱落生成。巨核细胞来自多能干细胞,由原始巨核细胞到成熟巨核细胞约需4~5天,血小板寿命为9~11天,衰老的血小板通过脾脏从血循环中清除。血小板具有粘附、聚集和释放等多种功能,在止血、维护血管内皮完整性和在炎症、修复、血栓形成等生理和病理生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血小板功能检查有  相似文献   

9.
自1965年Trousseau报道肿瘤相关血栓的临床特征以来,医学界对实体肿瘤血栓形成并发症的研究一直热情未减。肿瘤细胞释放前凝血物质,凝血功能和血液成分改变,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异常活化均可诱发肿瘤患者的血栓形成。英国外科医生Billroth在肿瘤患者凝血块中找到了肿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瘫复康胶囊对老年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的临床药理作用和实验研究.方法将66例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瘫复康胶囊,对照组服用维脑路通片,两组均以8周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血液黏度、血小板聚集性、血栓形成等指标.实验以血液流变学和血小板聚集黏附项目为药理指标,观察灌胃瘫复康后大鼠实验指标的变化.结果瘫复康具有显著缩短病人体外血栓长度、降低血栓干重、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对大鼠血液流变学和血小板功能指标的实验观察,瘫复康具有降低大鼠血液黏度、血浆黏度的作用,并抑制大鼠血小板黏附性和聚集性,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瘫复康胶囊具有改善病人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液黏度、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动物实验证实瘫复康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性,降低动物的血液黏度.表明瘫复康具有活血化瘀、舒经通络的功效.  相似文献   

11.
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理生理机制中的重要环节和关键因素,血小板和凝血瀑布都参与到血栓的形成过程当中。当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血栓形成时,血小板起主要作用,在动脉系统中形成白色血栓。而静脉系统的红色血栓常南血液瘀滞或炎症反应所触发,凝血瀑布在其形成过程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脂质代谢紊乱、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反应、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破裂和血栓形成等因素起关键性作用 ,而粥样斑块突然破裂和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最主要原因。众所周知 ,血栓的形成常与下列因素有关 ,包括血小板、血管、凝血因子、纤溶系统、抗凝系统、红细胞、白细胞、血黏度和血液流变学等。其中血小板黏附、聚集性增高 ,数量增多 ,血液凝固性增强 (包括凝血因子增高 ,抗凝因子减少或缺乏 )和纤溶活性减弱等在血栓形成中尤为重要。由此可见 ,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在冠心病防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现…  相似文献   

13.
通心络胶囊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新药。临床试验表明:通心络胶囊能有效扩张冠状动脉、抗心肌缺血、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本研究旨在观察其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心电图及血液流变学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动脉血栓形成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基本原因[1]。内皮破损导致的血小板活化及聚集是引起ACS等血栓事件最重要的病理过程。多项临床试验已证实ACS和(或)PCI术后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和二磷酸腺苷(ADP) P2Y12受体拮抗剂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获益显著。然而, PCI术后血栓事件仍有发生,可能与抗血小板作用的延迟、PCI初期不能提供充分的拮抗作用及个体最大平均有效剂量的差异性有关[2]。近几年研究发现,血小板功能检测不仅可以评估抗血小板治疗的反应性、预测临床预后,也开始尝试指导临床的“个体化”治疗。本文对血小板在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中的作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方法及其临床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新诊断无并发症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新诊断无并发症2型糖尿病患者50例(实验组),同时选择4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治疗前采血检测血流变学、血小板参数和凝血功能,经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达标后再次检测上述指标.结果 实验组治疗前全血低切黏度、低切还原黏度、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纤维蛋白原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上述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P均<0.05).结论 新诊断无并发症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的异常,经积极控制血糖达标后,上述指标可基本恢复正常.及时监测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对于新诊断无并发症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预测和并发症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川芎嗪治疗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川芎嗪 (tetramethylpyrazine ,TMP ;ligustrazine ,Lig)是从中药川芎中提取的有效生物碱四甲基吡嗪 ,具有活血、化瘀、理气功能 ,临床上用于治疗脑梗死 (CI) ,取得较好疗效[1] ,现就其机制综述如下。1 改善血液流变性和阻止血栓形成TMP能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2 ] ,抑制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3 ] ,改善血液流变性 ,从而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和减轻脑水肿。TMP还能阻止血栓形成 ,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①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1(PAI -1)的表达。急性脑梗死 (ACI)病人 ,血浆PAI -1活性明显升高。因此 ,PAI -1抑制剂对脑血管病病人具…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病人心血管事件的发病机制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而血小板聚集是导致血栓形成重要过程。如今,抗血小板治疗在冠心病预防及治疗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核心机制是降低血栓事件的发生率。其中对抗血小板药物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据检测结果指导冠心病个体化治疗有着重要临床意义。现对目前常见的几种血小板功聚集能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指导意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血小板去除术联合药物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rimary thrombocythemia,PT)是一种骨髓增生性疾病,表现为血小板显著增多,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或血栓形成,脾肿大等.治疗的关键是降低血小板,预防血栓形成及出血.我院自1996年12月~2004年10月对30例PT患者应用血小板去除术联合药物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常血管内皮的主要功能是抑制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血管平滑肌收缩、血小板聚集、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白细胞粘附和血栓形成。内皮细胞损伤时,内皮功能失调,其抑制作用减弱或消失,其导致的缩血管物质释放增多、粘附分子表达、血小板聚集等均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许多研究表明,内皮细胞产生的血管活性物质,如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  相似文献   

20.
凝血功能及纤溶系统异常在急性肺损伤(ALI)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复方右旋糖酐是目前常用的扩容剂,其主要成分右旋糖酐能抑制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降低血液黏滞性,并对凝血因子Ⅱ有抑制作用,因而能防止血栓形成和改善微循环[2].相比其他扩容剂,复方右旋糖酐在血管内的停留时间更长、扩容强度更高,因此能更好地改善微循环、减少组织蓄积.本研究旨在观察经复方右旋糖酐联合呋塞米对ALI/ARDS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