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风病后出现的手胀是指中风病人偏瘫侧手掌胀大粗糙而厚,实胀而非肿,按之无凹陷,手指胀大,皮肤绷紧,活动受限,皮色或光亮苍白,或色暗无泽。一般出现在恢复期或后遗症期,一些病人同时还可出现瘫侧足部的肿胀。中风病手胀是中风后遗症中较为特有的症状。巢元方有较为相似的描述,《诸病源候论·卷一》载“风畏退候”,言“风畏退者,…肌肉虚满,骨节懈怠,腰脚缓弱,不自知是也。”其中用“肌肉虚满”形容手胀的临床表现十分贴切。 1 中风病后手胀病机 手胀多出现在中风病急性期已过,进入恢复期的阶段,此时病机多表现为实邪渐去而正虚之象已…  相似文献   

2.
中风病后“手胀”指中风病人偏瘫侧手掌或足掌胀大粗糙而厚 ,似肿非肿 ,实胀而非肿 ,按之无凹陷 ,手指胀大而活动受限 ,皮色或光亮而白 ,或色暗无泽。一般出现在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我科采用自拟的康复消胀液熏洗患部 ,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30例均系门诊及住院中风病人 ,临床符合“手胀”表现 ,排除因瘫侧肢体输液后出现手或足部的肿胀及深静脉血栓所致的肿胀。 30例病人中男 1 6例 ,女 1 4例 ;年龄 41~ 73岁 ,平均 62 .5岁 ,病程最短 1周 ,最长 1 0年。2 治疗方法在治疗中风病的基础上加用康复消胀液熏洗 ,药物组…  相似文献   

3.
符健 《中医杂志》2008,49(10):911-912
中风后患者手肿胀是临床常见症状,可见患侧手掌变厚、粗糙、干燥,手指增粗胀大,皮色或光亮而白,或色暗无泽,活动受限.多在恢复期出现,是影响肢端功能恢复的主要原因之一.与西医学中脑血管病后的肩手综合征相似.目前口服药物与传统毫针治疗有效,外用药物虽有一定疗效,但起效慢.笔者于2005年12月~2007年12月,采用火针结合中药泡洗治疗中风病手肿胀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腲退小考     
腲(猥)退(腿),即腲退风、风腲退,首见于隋·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风腲退候》云:“风腲退者,四肢不收,身体疼痛,肌肉虚满,骨节懈怠,腰脚缓弱,不自觉知是也.由皮肉虚弱,不胜四时之虚风,故令风邪侵于分肉之间,流于血脉之内,使之然也.经久不瘥,即变成水病.”  相似文献   

5.
中风病手胀是指中风病人偏瘫倒手肿胀,是中风病后常见的症状。笔者应用中药药治疗法治疗该病患者6O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60例中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龄52~73岁。全部患者均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史。其偏瘫侧手掌胀大粗糙而厚,似肿非肿,实胀而非肿,按之无凹陷,手指胀大活动不便,肤色光亮而白或色暗无泽。治疗方法及效果予中药煎液熏洗。中药由黄茂、白术、获警、决仁、枝枝、细辛、川穹、桑枝等组成,水煎取液适量,先熏蒸患手,之后待药液温度适宜时,将患手置入药液中进行温浴,每次30min,每日1次…  相似文献   

6.
立舒洗剂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4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燕梅 《中医正骨》2002,14(9):33-33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 SHS),是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肩痛性运动障碍与同侧手肿胀疼痛,其发病率高达12.5%~70.0%[1].它的发生严重影响了中风患者瘫痪上肢功能的恢复,如不及时治疗,最终导致手部肌肉萎缩,手指挛缩,上肢功能丧失,从而影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自1998~2002年,作者采用立舒洗剂为主治疗肩手综合征48例,取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是指中风后突然出现的患肢手肿胀疼痛和肩部疼痛,使肩手运动功能障碍,若不及时治疗将导致手部肌肉萎缩,手指挛缩畸形,严重影响中风患者的功能康复.2000年以来,笔者采用针刺疗法治疗本病3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中风病致残率高.存活者约2/3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其中手的功能恢复较脚困难,尤其是中风病进入恢复期,笔者发现部分患者偏瘫侧的手掌变厚、粗糙、干燥,手指增粗,甚至活动受限,视之手背或手指有如肿似胀之感,其实为胀而非肿,中医称之为中风病手胀。目前,手胀为多数医者所忽视,罕见这方面的研究报道,亦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可借鉴。笔者试运用中医辨证治疗及针刺、外涂药等方法,于1994-09~1999-04在我中心治疗62例中风手胀患者,同期随机常规对照治疗30例患者,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治疗组62例,男…  相似文献   

9.
任琢珊教授业医40余载,学验俱丰。兹将吾师辨治中风兼症的经验介绍如下。1 中风手胀中风手胀是中风比较常见的兼症之一。很多中风患者在恢复期往往肢体近端的功能恢复还比较理想,而远端尤其是手的功能恢复较慢,同时瘫手可见到手肢肿胀、手指增粗发胀、皮色苍白发亮或青紫发绀,触之发凉,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吾师认为其根本原因乃营卫不和、痰瘀阻滞、气血运行失调所致,故治  相似文献   

10.
许红琳  袁立霞 《新中医》2016,48(10):168-169
正鼓胀为中医学"风、痨、鼓、膈"四大顽症之一,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特征。《灵枢·水胀》云:"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鼓胀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名为鼓胀。"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虽未提及鼓胀病名,其所述"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脾水者,其腹  相似文献   

11.
中风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高的特点。中风发病后,均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其中手的功能恢复尤为困难。中风病进入恢复期,临床上常见瘫侧的手掌变厚、粗糙、干燥,手指增粗,活动受限,视之有如肿似胀之感,实为胀而非肿,称为中风手胀。手胀发生后,影响手功能的恢复,也直接影  相似文献   

12.
肩手综合征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性营养不良。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是指在脑出血或脑梗死后患侧上肢的肩胛带和手的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血管运动性改变,晚期皮肤和肌肉明显萎缩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通常发生在脑血管病后的1~15个月,也可发生在脑卒中后的15~30天内或在2年后发生。中医学无“肩手综合征”这一病名记载,中医学认为其主证与痹证相似,但病机不同,肩手综合征属“中风”范畴。  相似文献   

13.
《内经》所言"虚邪贼风"是导致疾病的因素,文章对此作了解析。"虚邪"实为"虚风",是一年中诸多相同疾病的病因,风又为百病之长,古人是通过烈风之性阐明虚风的致病特点,以现代医学观点审视虚风,其实质即病原微生物。贼风所病为偏枯,通谓之中风,类似西医脑溢血和脑梗死,《内经》归属高粱之疾,与西医的观点相似。  相似文献   

14.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好发于起病2周~15个月内,表现为患侧上肢的肩胛带和手的关节出现浮肿、疼痛及肩关节脱位,肩部运动功能障碍,后期可出现肌肉萎缩,肩关节挛缩,恢复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康复.近年来笔者采用齐刺配合电针早期干预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可有效地缓解患者疼痛,恢复肢体运动功能,增强康复训练之信心.  相似文献   

15.
针刺中渚穴对降低中风致全手肌高肌张力现象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针刺中渚穴降低中风后遗症全手肌高肌张力现象进行临床观察与机理探讨。方法:12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中渚穴组60例,合谷穴组60例,针刺患侧中渚穴或合谷穴,行提插手法,观察手部肌张力的变化。结果随着提插手法操作,中渚穴组肌张力Ⅰ-Ⅲ级患者的手部肌肉张力迅速降低致五指完全伸开及伸展;肌张力Ⅳ级患者手肌肌张力变化不明显。合谷穴组患侧全手肌肌张力针刺前后无显著性变化。结论:针刺中渚穴刺激到了尺神经干附近,使尺神经由兴奋状态变为抑制状态,从而缓解了手部屈曲肌群的肌肉张力的紧张状态,使α和γ两种运动神经元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达到一种暂时的平衡状态,起到了降低肌张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针刺治疗中风合并肩手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肩手综合征是中风病常见的合并症之一[1],其多发于卒中后3个月内,早期以患侧肩关节疼痛,手指腕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肿胀,被动活动后可有剧痛为特征.如治疗不当可进入第二期,以皮肤与手的小肌肉明显萎缩或挛缩为特征,当进入第三期时手呈全部挛缩,皮肤与肌肉明显萎缩,恢复很困难[1],因此对于中风后合并肩手综合征的早期治疗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选取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进行了针刺疗效的观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畏风是指怕风吹,但与《伤寒论》中太阳中风病的恶风不同,畏风患者避风后怕风症状不能缓解。风本是自然界空气流动的正常现象,畏风患者却常感受到风吹入体内,入骨甚者自觉风气透体而过。《素问·痹论》曰:"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中医认为畏风是由卫外不固,腠理疏松,外风之邪入体所致。在此基础上,畏风可分为虚证和本虚标实证。  相似文献   

18.
独活寄生汤加味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7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李燕梅  何双莉 《河南中医》2004,24(11):69-70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大多突然发生,但亦有发展缓慢、隐蔽,直到病变不可逆转时才发现,其发病率高达12.5~70.0%。它的发生严重影响了中风患者瘫痪上肢功能的恢复,其典型临床表现是肩痛性运动障碍与同侧手肿胀疼痛。如不及时治疗,最终导致手部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变形,使患侧上肢的残障不可逆转,从而影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笔者2001-2003年运用独活寄生汤加味治疗该病患者76例。并设西药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取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中风又名卒中,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未见昏仆而以(口內)僻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因其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而以中风名之.对中风的病因学认识,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强调"外风"为主;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突出以"内风"立论;至明清及近代得到发展成熟.正如张山雷在<中风斠诠·中风总论>中所说:"古之中风皆是外因,治必温散解表者,所以祛外来之邪风也.今之中风多是内因,治必潜降镇逆者,所以清内动之风阳也.诚能判别外因、内因之来源去委,则于古今中风论治,思过半矣."到了现代,又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现欲就中风病因学说的古今演变一陈管见,以祺同仁贤达赐教、斧正.  相似文献   

20.
明·张景岳认为唐宋以前各医家所言之中风和当时的中风名同实异,引申和发展了金元时期诸医家对中风"内伤积损"的认识.认为中风是由内伤积损、真阴亏损、元气虚脱引起的内伤里证,并非外中之风所致,为使后世不再望文生义,故将中风更名为"非风",首创"非风"学说.在治疗上始终注意阴阳虚实以及气血寒热之区别,在治法上首推补虚."非风"学说对后世王清任、张山雷等医家治疗中风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