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利平  陈涛  张华  黄晨  李辉  李云庆 《解剖学报》2006,37(3):241-244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背角内吗啡肽阳性终末与μ阿片受体阳性神经元的突触联系.方法包埋前内吗啡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包埋前μ阿片受体免疫金颗粒标记的免疫电镜双标技术.结果内吗啡肽阳性终末以及μ阿片受体阳性胞体、纤维和终末主要分布于脊髓背角浅层(Ⅰ、Ⅱ层);在电镜下可见二氨基联苯胺(DAB)反应产物标记的内吗啡肽阳性终末与免疫金颗粒标记的μ阿片受体阳性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之间形成以非对称性为主的突触联系,其中的轴-树突触明显多于轴-体突触. 结论脊髓背角浅层内内吗啡肽与μ阿片受体阳性结构在分布方式上互相匹配,这种分布方式为其在外周痛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发挥镇痛效应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内吗啡肽2(endomorphin-2,EM2)和μ型阿片受体(MOR)在猕猴脊髓腰段第4-6节段(L4-L6)背角及相应节段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的形态学分布特点。方法:取1只成年猕猴的L4-L6段脊髓并留取相应节段的DRG置于固定液中。脊髓冷冻水平切片(30μm)平均分为2组,分别行Nissl染色和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再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DRG平均分为4组,分别行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对照组处理,再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1)在猕猴脊髓背角浅层,EM2和MOR阳性终末密集分布,且EM2和MOR大量共存;(2)在猕猴DRG中,EM2和MOR集中分布在中型(20μm直径≤40μm)、小型神经元(直径≤20μm),且EM2和MOR大量共存。结论: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猕猴在内的灵长类动物中EM2和MOR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大鼠中枢运动核团内谷氨酸受体、γ-氨基丁酸受体(GABAAR)、甘氨酸受体(GlyR)和阿片μ受体(MOR)的定位分布,搞清谷氨酸、GABA、甘氨酸和脑啡肽在中枢运动核团内的作用部位。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结果在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展神经核、面神经核、疑核、舌下神经核、E-W核、上涎核、迷走神经背核和脊髓前角内均可见NMDAR1样和GluR2/3样阳性胞体,但NMDAR1样和GluR2/3样阳性纤维和终末仅见于动眼神经核、E-W核、滑车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和迷走神经背核,除三叉神经运动核、疑核和脊髓前角能见到少量GABAARβ亚单位样阳性胞体外,上述各核团也可见GABAARβ亚单位样阳性的纤维和终末,而GABAARα亚单位样阳性胞体主要见于疑核、舌下神经核、迷走神经背核和脊髓前角;中枢运动核团内均可见GlyR和MOR样阳性的纤维和终末。结论谷氨酸、GABA、甘氨酸和脑啡肽在中枢运动核团可能通过突触前和突触后机制,对中枢运动神经元发挥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鼠中枢运动核团内谷氨酸受体、γ-氨基丁酸受体(GABAAR)、甘氨酸受体(GlyR)和阿片μ受体(MOR)的定位分布,搞清谷氨酸、GABA、甘氨酸和脑啡肽在中枢运动核团内的作用部位. 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 结果在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展神经核、面神经核、疑核、舌下神经核、E-W核、上涎核、迷走神经背核和脊髓前角内均可见NMDAR1样和GluR2/3样阳性胞体,但NMDAR1样和GluR2/3样阳性纤维和终末仅见于动眼神经核、E-W核、滑车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和迷走神经背核,除三叉神经运动核、疑核和脊髓前角能见到少量GABAAR β亚单位样阳性胞体外,上述各核团也可见GABAAR β亚单位样阳性的纤维和终末,而GABAARα亚单位样阳性胞体主要见于疑核、舌下神经核、迷走神经背核和脊髓前角;中枢运动核团内均可见GlyR和MOR样阳性的纤维和终末. 结论谷氨酸、GABA、甘氨酸和脑啡肽在中枢运动核团可能通过突触前和突触后机制,对中枢运动神经元发挥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采用全细胞电压钳记录方法,研究了内吗啡肽1(EM1)和内吗啡肽2(EM2)对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突触传递的抑制性作用。EM1(1μmol/L)和EM2(1μmol/L)都能够显著抑制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s)和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PSCs)的频率而不改变其幅值。这种抑制作用能被μ受体选择性拮抗剂βfunaltrexamine(βFNA,10μmol/L)阻断。值得注意的是,EM1对mEPSCs和mIPSCs的频率的抑制作用强于EM2。上述结果提示在脊髓胶状质,内吗啡肽通过激活突触前膜上的μ受体,抑制兴奋性和抑制性的突触传递;与EM2相比,EM1可能是脊髓水平的更强效的内源性镇痛剂。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应用免疫荧光及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技术,观察了大鼠三叉神经节和背根神经节内阿片μ受体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及其与SP、CGRP和SOM阳性神经元之间是否存在共存关系。结果显示:(1)三叉神经节和背根神经节内的阿片μ受体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多为中小到细胞,其免疫反应阳性产物不仅见于胞膜表面也出现于胞浆内。SP和SOM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亦为中小型细胞,但以小细胞为主,而CGR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有一部分为大型神经元。(2)在三叉神经节内,有相当数量的阿片μ受体阳性神经元同时呈SP、CGRP或SOM免疫反应阳性。其中双重免疫反应神经元分别占阿片μ受体阳性细胞总数的34.6%、54.3%和23.9%,而在SP、CGRP和SOM各阳性细胞中分别有49.4%、50.9%和37.5%的神经元同时是阿片μ受体免疫反应阳性.(3)在背根神经节内,也有相当数量的神经元呈阿片μ受体与SP、CGRP和SOM双重免疫反应阳性,其中双标细胞数分别占阿片μ受体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总数的30.1%、48.4%和26.8%,各占SP、CGRP和SOM阳性细胞总数的51.5%、44.2%和35.9%。本文结果提示吗啡的镇痛作用中有部分可能是通过激活阿片μ受体来影响初级传入纤维中SP、CGRP和SOM的释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高蓉  李云庆 《解剖学报》1999,30(2):124-128,I006
观察大鼠中枢运动核团内谷氨酸受体、γ-氨基丁酸受体、甘氨酸受体和阿片μ受体的定位分布,搞清谷氨酸,GABA、甘氨酸和脑啡肽在中枢运动核团的作用部闰。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结论谷氨酸、GABA、甘氨酸和脑啡肽在中枢运动核团可能通过突触前和突触和后机制,对中枢运动神经元发挥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应用免疫荧光及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技术,观察了大鼠三叉神经节和背根神经节内阿片μ受体免疫反应阳性神经抑的分布及其与SP,CGRP和SOM阳性神经元是是否存在共存关系,结果显示:(1)三叉神经节和背极神经节内的阿片μ受体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多为中心小型细胞,其免疫反应阳性产物不仅于胞膜表面也出现于胞浆内,SP和SOM免疫反应阳性反应神经亦为中小型细胞,但以小细胞为主,而CGR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有一  相似文献   

9.
廖衡  陈涛  李云庆 《解剖学报》2007,38(2):241-242
目的 观察大鼠三叉神经节(TG)内的内吗啡肽2(EM2)阳性神经元向延髓背角(MDH)的投射情况.方法 荧光金(FG)追踪与EM2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标方法.结果 将FG注入MDH后,TG内可见大量FG标记的大、中、小型神经元;TG内也可见各种直径的EM2阳性神经元;TG内的许多FG标记神经元呈EM2阳性,FG/EM2双标神经元多为中、小型神经元.结论 TG内的EM2阳性神经元向MDH投射.  相似文献   

10.
<正>阿片(opium),又叫鸦片,俗称大烟,源于罂粟植物蒴果,其作为药用的历史可追溯自6000年前。目前已经明确,阿片所含主要生物碱是吗啡(morphine)。吗啡具有镇痛、镇静、减轻心脏负荷、缓解恐惧情绪、暂时缓解肺水肿症状等作用;但是长期或过量使用,则造成药物依赖性甚至造成死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μ阿片受体(MOR)在大鼠结肠肠肌丛的分布及化学神经解剖学特性。方法:取大鼠结肠右曲和左曲之间肠管行全层铺片,剥离粘膜层、粘膜下层和环形肌层,保留纵行肌层。运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重标记技术染色,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MOR在大鼠结肠肠肌丛的分布及与一氧化氮合酶(NOS)、肠血管活血肽(VIP)、P物质(SP)或降钙素基因相关蛋白(CGRP)等在肠神经细胞的共存关系。结果: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在大鼠结肠肠肌层,MOR阳性细胞聚集形成神经节,其阳性突起穿行于神经节之间形成网格状神经丛。在肠肌丛神经细胞内,可见MOR分别与NOS、VIP、SP、CGRP共存。MOR阳性神经纤维和终末分布于NOS阳性神经细胞周围,也可见部分NOS、VIP阳性神经纤维和终末分布于MOR阳性神经细胞表面。有大量SP和CGRP阳性神经纤维穿行于MOR阳性神经细胞之间并包绕于MOR阳性神经细胞的胞体周围。结论:在结肠的肠肌丛,MOR与抑制性和感觉性神经递质在肠神经细胞有共存,且相互之间有纤维联系,推测MOR可能介导了阿片类调节肠神经细胞内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并可能对肠感觉信息的传递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观察内源性抗伤害性系统在外周炎症诱发的镜像痛中的作用,本研究在大鼠一侧足底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在损伤位点诱发出持续1~72h的热痛敏和机械性异常痛觉;CFA注射后1~24h在对侧诱发出机械异常痛觉,即镜像痛。为了进一步探讨内源性抗伤害系统对镜像痛的调节作用,用三个剂量(0.2μg,2μg,20μg)的内吗啡肽2(EM2)以及20μg的EM1分别在CFA注射前10min经鞘内给药。结果显示三个剂量的EM2均可明显反转CFA诱发的镜像机械阈值降低,而EM1对此没有作用。上述结果提示来源于内源性抗伤害性系统的EM2,而不是EM1,在脊髓阶段可能对外周组织炎症诱发的镜像机械异常痛觉发挥抑制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用免疫组织化学三重反应 ,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观察了中脑中央灰质内的谷氨酸脱羧酶和阿片μ受体共存神经元与亮氨酸 -脑啡肽、β-内啡肽和强啡肽阳性终末的联系。结果显示 ,谷氨酸脱羧酶阳性神经元主要散在分布于中央灰质的中、尾段内侧区和腹外侧区 ,多为小型神经元 ;谷氨酸脱羧酶阳性终末在中央灰质全长各区的密度均较高 ;阿片 μ受体阳性的中、小型神经元主要散在分布于中央灰质的中、尾段的腹外侧区 ,在其腹外侧区可见少量谷氨酸脱羧酶和阿片 μ受体共存的小型神经元。在中央灰质全长的内侧区和腹外侧区均能见到较密集的亮氨酸 -脑啡肽、β-内啡肽和强啡肽阳性终末围绕在谷氨酸脱羧酶、阿片μ受体阳性神经元和两者共存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周围并形成密切接触。本研究结果表明 ,中央灰质内含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阳性终末与谷氨酸脱羧酶 /阿片 μ受体共存神经元之间存在密切接触 ,提示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对 GABA能神经元的活动可能具有直接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大鼠孤束核吻侧段(rNTS)内脑啡肽免疫反应阳性(ENK-ir)终末、γ-氨基丁酸免疫反应阳性(GA-BA-ir)神经元及阿片μ受体免疫反应阳性(MOR-ir)神经元三者之间的联系。方法:包埋前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色结合免疫金颗粒双重标记后,电镜观察。结果:在电镜下可见ENK-ir产物主要定位于圆形清亮突触小泡及大颗粒囊泡表面,GABA-ir产物主要分布于胞体及树突内部,多见于粗面内质网及核糖体等结构,MOR-ir产物主要位于树突膜、线粒体膜、内质网膜等结构表面;ENK-ir轴突终末与GABA-ir神经元胞体及树突之间形成对称性和非对称性的突触联系,以对称性突触为主;ENK-ir轴突终末与MOR-ir神经元的胞体及树突形成以对称性突触为主的突触联系;GA-BA-ir与MOR-ir产物共存于神经元内,GABA/MOR-ir神经元与免疫反应阴性的终末形成对称性和非对称性突触,以对称性突触为主。结论:rNTS内的ENK-ir终末可能通过与MOR结合,调节GABA能神经元的活性,从而参与味觉信息的感受和调节。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三叉神经感觉核簇内的SP受体及三叉神经节内的SP样阳性终末和SP受体的分布状态进行了研究。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内的SP受体样阳性胞体和树突主要见于其背侧部和腹侧部。三叉神经脊束核的各亚核内均可见到SP受体样阳性的结构:吻侧亚核的SP受体样阳性胞体和树突主要见于其中央部;极间亚核的周边部仅有少量SP受体样阳性的胞体和树突;尾侧亚核内SP受体样阳性的胞体和树突最密集,且主要位于Ⅰ、Ⅱ层。三叉神经节内可见SP样阳性终末呈丛状或环状包绕在阴性胞体周围,也可见到少量散在的SP受体样阳性的胞体。SP受体样免疫反应阳性产物位于阳性胞体和树突的膜上。  相似文献   

16.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荧光三标方法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研究了大鼠舌咽和神经迷走神经感觉神经节内ATP受体P2X2、P2X3与calretinin、植物凝集素(IB4)结合位点的共存。结果显示:舌咽和迷走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可见大量P2X2、P2X3阳性的神经元胞体和纤维,P2X2受体阳性细胞多为大、中、小型神经元,P2X3阳性细胞多为中、小型神经元;可见较多的P2X2/IB4及P2X3/IB4双标神经元。有(91.1±4.7)%(结状神经节)、(78.8±2.4)%(岩神经节)、(76.8±2.7)%(颈静脉神经节)为P2X2阳性细胞;(77.0±3.2)%(结状神经节)、(91.2±3.9)%(岩神经节)、(78.4±3.6)%(颈静脉神经节)的P2X3阳性细胞结合IB4;有8.9±1.6%(结状神经节)、7.7±1.4%(岩神经节)、9.1±1.1%(颈静脉神经节)的P2X2阳性细胞呈calretinin阳性;三神经节内均观察到少量P2X2/calretinin/IB4三标细胞。P2X3/calretinin双标或P2X3/calretinin/IB4三标神经元数量较少。这些结果提示,舌咽和迷走神经感觉神经节内ATP受体P2X2、P2X3与IB4结合位点存在广泛的共存,部分P2X2受体与calretinin存在着共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大鼠腹侧呼吸组吻端(rostral ventral respiratory group,rVRG)μ型阿片受体(MOR)的表达及MOR阳性神经元向颈髓的投射。方法:采用荧光金(FG)逆行追踪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观察MOR在rVRG的分布,以及rVRG内MOR阳性神经元向颈髓的投射。结果:rVRG内存在中等密度的MOR阳性神经元;经大鼠颈髓第5节段前角注入FG后,可在rVRG内观察到逆标神经元。统计结果显示,rVRG内大多数逆标神经元呈MOR阳性。结论:rVRG内存在MOR阳性神经元,部分MOR阳性神经元可发出下行投射纤维至颈5前角,表明MOR阳性神经元可能在对呼吸节律的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多巴胺D1受体(DRD1)和D2受体(DRD2)在大鼠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核和副神经核内的表达及功能。 方法 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DRD1和DRD2在4种核团的表达与分布特征;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C)组,DRD1和DRD2激动剂罗替戈汀组(Roti)和罗替戈汀+DRD2抑制剂氟哌啶醇组(Roti+halo)组(n=6),Western blot检测三叉神经运动核和面神经核内BDNF和TrkB蛋白的表达变化。 结果 4种核团内DRD1和DRD2阳性细胞数量较多,与胆碱能神经元大量共存。与C组相比,Roti组三叉神经运动核和面神经核内BDNF表达升高(P<0.05);与Roti组相比,Roti+halo组面神经核内BDNF表达下降(P<0.05)。TrkB的表达在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RD1和DRD2在大鼠4种核团内胆碱能神经元大量表达,罗替戈汀可能通过激活DRD1和DRD2二聚体诱导胆碱能神经元表达BDNF。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乙酸致内脏痛模型大鼠孤束核及胸髓背角内P2X4受体表达的时程变化。将SD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内脏痛10、30、60、90和180min组,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行为学以及孤束核、胸髓背角浅层内P2X4受体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乙酸致内脏痛后各组大鼠均出现典型的扭体行为,内脏痛指数在60、90和180min组最高,30min组其次,10min组最低,各组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内脏痛组P2X4阳性产物在孤束核及胸髓背角浅层表达明显增高,产物呈绿色点状,见于细胞胞膜、突起、胞浆,其时程变化是10min出现表达,30min进一步增高,60min达到顶峰,90min开始下降,至180min进一步降低。此结果表明延髓孤束核及胸髓背角浅层内的P2X4受体在内脏伤害性刺激后表达增加,60min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20.
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三标方法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研究了辣椒素受体(VR1)在大鼠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内脏感觉神经节结状神经节(NG)和岩神经节(PG)内的表达,以及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植物凝集素(IB4)的共存。结果显示:VR1在NG和PG内中、小型神经元胞体和神经纤维存在广泛的表达。许多VR1阳性神经元呈IB4阳性或与CGRP共存。在NG,CGRP阳性神经元数量较少,约有71.4%±3.8%VR1阳性神经元与IB4共存,只有7.1%±1.2%VR1阳性细胞与CGRP共存。PG内CGRP阳性神经元胞体数量较多,有55.7%±3.1%VR1阳性神经元与IB4共存;有38.7%±2.7%VR1阳性细胞同时呈CGRP阳性。两个神经节内IB4/CGRP双标神经元或VR1/CGRP/IB4三标神经元数量稀少。上述结果提示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内脏感觉神经节内存在VR1/IB4和VR1/CGRP两种不同的与伤害性刺激相关的VR1阳性神经元亚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