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病过程中,神志异常最常见的表现有烦躁、谵语、神昏、语乱等.<温病条辨>中有关神志异常的条文共35条,占全书八分之一,内容涉及上焦、中焦、下焦各篇.温病中出现神志不清、谵语妄言或昏愤不语者,多系病势深重、趋入险境的征兆.吴瑭遵<内经>,宗仲景,师叶桂而汇众长,其专著<温病条辨>大大丰富和发展了神昏证治理论,创清心开窍、清营透热、除湿通窍、养阴复脉等法.皆依据温病之病因、病机、传变途径而设.但在具体运用时又有清心开窍与辛凉解表配合使用,或先用清心开窍继用淡渗利湿,或清心开窍与通腑泻热并用等灵活应用之例,并创立了许多传世名方.  相似文献   

2.
“高热”是温病的主要症状,同时也是各种温病必有的表现。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神昏”与“高热”几乎是因果关系。无论温邪在卫在气,或入营入血,只要“邪入心包”、“热陷心营”,就会出现“热多昏狂”、“神昏谵语”、“痉厥神昏”或“神昏气竭”。“温为热之渐,热为温之甚。”因此,“高热”是温病中邪正相争的结果,而“神昏”又是温病中的一个危急“信息”。若临床辨“症”不清,治疗不当,轻则失误病机,重则危及生命。现对温病中“高热”和“神昏”的辫“症”施治,谈谈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马晓北 《中医药学刊》2001,19(4):316-317
温病过程中,神志异常最常见的表现有烦躁、谵语、神昏、语乱等。《温病条辨》中有关神志异常的条文共35条,占全书八分之一,内容涉及上焦、中焦、下焦各篇,温病中出现神志不清、谵语妄言或昏愦不语者,多系病势深重、趋入险境的征兆,吴瑭遵《内经》,宗仲景,师叶桂而汇众长,其专著《温病条辨》大大丰富和发展了神昏证治理论,创清心开窍、清营透热、除湿通窍、养阴复脉等法。皆依据温病之病因、病机、传变途径而设。但在具体运用时又有清心开窍与辛凉解表配合使用,或先用清心开窍继用淡渗利湿,或清心开窍与通腑泻热并用等灵活应用之例,并创立了许多传世名方。  相似文献   

4.
玄参甘寒质润,功能清热生津、滋阴润燥,善清阴虚之浮游之火;其又成寒入血,既能清热凉血,又能泻火解毒,治温病邪陷心包,神昏谵语者。  相似文献   

5.
<正> 邪入心包证,是温病发展过程中,由于邪热炽盛,热毒深陷,灼津为痰,内闭心包,心窍被阻而导致的证候。临床常见身热灼手,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肢厥,舌质纯绛,鲜  相似文献   

6.
张锡纯治疗脑病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病是临床常见病、疑难病,近代名医张锡纯对脑病的论治有许多独特见解,颇能指导临床,启迪后学。笔者将《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关脑病的治疗归纳成7法,供同道临证时参考。1 通腑泄热法适用于伤寒、温病邪入阳明,出现高热、神昏、谵语证。张氏根据《灵枢·动输》“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的论述,认为胃腑与脑腑相通,“胃腑之热上蒸,则脑中之元神、心中之识神皆受其累,是以神昏谵语,不省人事……心神恍惚,亦多谵妄,或精神不支,昏愦似睡”。在治法上,张氏提出“可投以大剂白虎汤……其大便燥结之甚者,可酌…  相似文献   

7.
<正>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通过各种温病的治疗,总结出了各种温病常见的共同症状,如发热、汗出、神昏谵语、痉、厥、闭、脱等,研究任何事物,总是先要认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即各自的特性),然后再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即共同的特征)。研究温热病也应该如此。只认识各种温病的特殊的本质(各自的症状)是不够的,还必须认识各种温病的共同的本质(共同的症状)。现就将各种温病在临床的表现规律、症状归纳总结,辨证分型治疗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神昏谵语,多为温病危篇之证,探讨其辨证治疗方法,当有一定意义。兹选录先师李畴人先生治温病神昏谵语或不语之验案三则,并附管窥之见,以作抛砖引玉之举。病案介绍例一:何女孩七月卅日秋温病交九日,神志时清时蒙,糊语喃喃,舌苔焦黄劫津,脉象次数不调,二便不禁,颈项白?无光,下体不能自动,腹部拒按,邪热挟食、内蒸不达,昏陷厥变,在在可忧,勉拟透热转气、攻逐腑垢,冀其表通里达,乃可望转机焉。叶氏神犀丹一粒研冲,玉泉散包煎一两,紫  相似文献   

9.
早在《内经》、《伤寒论》中,已论及热病神识障碍。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首用“神昏”一词,其涵义是“神识不清”、“识昏不知所以然”。后世所述“神昏”,包括昏迷、嗜睡、谵妄、昏狂等多种神识障碍。神昏是温病常见的危急证,笔者略论温病神昏的病机证治,以期指导临床。温病神昏的发病机理温病神昏的发生,主要由于热邪内陷,伤津劫液,且热邪往往与痰浊、瘀血相胶结,作用于心,使心主神明的功能障碍,而致神昏。肺、胃、肝、肾的病变,也可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作用于心,引致神昏。热邪内陷是温病神昏的主要原因。温邪多兼秽,  相似文献   

10.
<正> 神昏、谵妄是多种病证在神识方面的两种表现.就温病说,前者多为热邪直犯心、脑,或痰浊阻闭清窍,神明受蒙的危急征象;后者则多气分热、实,热毒进犯营血、心包,或热瘀蓄血等扰及神明的重证.由于导致昏、谵发生的因素不一,情机复杂,且多表示着病势重、急,辨治方法有别. 因素和机理一、因素温病是以“温热”或“湿热”等毒邪为主因.这些毒邪致病,除风、暑温邪所致的某些病可早期出现谵语,甚至神昏外,其它一些疾病见此,大多与治疗失当、正气偏虚、邪气内陷有关.因此,它的成因有:  相似文献   

11.
"热入心包"实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入心包是温病中的一个既特殊又普遍的证型,其证可见神昏、谵语、肢厥、舌绛。长期以来,温病学家对热入心包的实质并未作出明确的概念界定,只是从"心包代心受邪"角度论之。笔者发现在现代医学的急性感染病及传染病中,当某些病原菌或其毒素通过血脑屏障后所引起的中枢神经症状与热入心包的症状有着极其相似之处。从病因、心包、病证和方药等方面分析表明,温病心包的实质与现代医学所说的血脑屏障相近。  相似文献   

12.
安宫牛黄丸在儿科临床的再运用:附340例小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安宫牛黄丸在儿科临床的再运用──附340例小结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儿科虞坚尔,邱根祥,李晓葵,唐为勇(200021)关键词:安宫牛黄丸,儿科安宫牛黄丸为吴瑭《温病条辨》方,原为温病热邪内闭心窍,高热神昏谵语而设。后人延用此方,宗其为温病开窍醒神...  相似文献   

13.
<正> 麻疹合并肺炎属中医温病范畴,病情急骤,传变迅速,误治或者失治则容易造成疾病的发展,重病转危,临床中只要出现腹满而痛,拒按,便秘潮热,神昏谵语,舌苔老黄而燥等症状,根据温病下不嫌早的原则,当下无疑。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手太阴之脉下络大肠,通利大肠,则可减轻肺之邪热,这在临床上确实具有实际的意义。《幼幼集成》中也有“肠胃秘结兮,急与疏通”的记载,若当下而失下,则可使邪热熏蒸肺胃,耗伤津液,变证蜂起。可见热邪逆传心包症,出现神昏谵语,热甚动风,可见痉挛抽搐;甚则耗伤气血,出现上盛下虚,气阴俱竭等闭脱之险恶证候。  相似文献   

14.
安宫牛黄丸具有清热解毒、辟秽通窍、镇静安神的功效,用以治疗温邪内陷,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抽搐惊厥,疗效显著。长期以来,它与局方至宝丹、紫雪丹并被誉为抢救温病重症的“三宝”,为我国医药界所熟知的著名中成药之一。但是,由于其所含的某些药物,来源  相似文献   

15.
温热时症出现神志不清,谵语妄言,或昏谵不语者,多系病势深重,趋入险境之征兆.历代医家对之论述已详.笔者仅将临床诊治温病神昏的点滴体会,略加整理,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6.
安宫牛黄丸为吴瑭《温病条辨》方,由牛黄、郁金、犀角、黄连、栀子、雄黄、黄芩、珍珠、冰片、麝香组成。原为温病热邪、内闭心窍、高热神昏谵语而设。我所将其应用于热证,包括肺炎、乙脑、上感、中毒性菌痢等疾病的治疗,有明显的退热作用,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张敏  黄琴 《河南中医》2006,26(9):7-8
温病神昏是指温病中出现嗜睡、神识模糊、时昏时睡及昏迷不省人事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丧失意识,发病急,变化快,证情凶险,最易恶化而致死亡,是温病中的一种危重证候[1]。古云神昏多责之于胃,然温病之神昏多责之于心包。因心主神明,心包为“心主之官,神明出焉”。温病中出现神  相似文献   

18.
11.昏谵的含义是什么?温病过程中引起昏谵的原因有哪几种?如何辨证施治? 答:昏谵是神昏谵语的简称。即是神志异常。临床中神志异常的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神志不清,语无伦次,重则意识丧失。温病过程中出现昏谵一症,是病情严重的一种表现,其引起的原因主要有因邪热内馅心包、热入营分、热入血分、湿热郁蒸不解、胃肠实热、血蓄下焦等六种原因,侵扰心神而出现神志异常,因心主神明,又主言语之故也。由于引起昏谵的原因及病机各不相同,故其各自  相似文献   

19.
大承气汤出自《伤寒论》。由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组成,具有峻下热结之功,笔者运用此方,或随证加味,治疗神昏谵语、晕厥、喘促、腹痛等急重证,均取得满意的效果。现选临床验案四则,介绍如下。例一神昏谵语案茅××、女、32岁、农民,1986年4月18日就诊。神昏谵语,阵作两日,便秘已旬,烦躁不  相似文献   

20.
菖蒲郁金汤出自《温病全书》,由石菖蒲、郁金、炒栀子、竹叶、牡丹皮、连翘、灯心草、木通、竹沥、玉枢丹(冲)组成,具有清热化痰,开窍醒神之功。原方主治湿热酿痰、蒙蔽心包所致湿热类温病,症见灼热自汗、烦躁不寐、神昏、谵语、肢厥脉陷等。笔者用菖蒲郁金汤加减治疗病毒性脑炎,取得满意效果,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