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
陈亮  黄以乐  汪建  陈勇挺  彭华 《广东医学》2004,25(10):1170-1171
目的 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 (plateletactivatingfactor,PAF)在分泌性中耳炎 (SOM)发生和转归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5 6例 (6 8耳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血浆和中耳积液 (MEE)中PAF的含量 ,并以 4 0例正常人血浆作为对照。结果 SOM患者MEE中PAF浓度明显高于血浆中PAF浓度 (P <0 0 1) ,SOM患者血浆中PAF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浆中PAF浓度 (P <0 0 5 ) ;黏液性中耳积液中PAF浓度明显高于浆液性中耳积液 (P <0 0 1)。结论 PAF是SOM中耳积液中的重要炎性介质 ,它与疾病的持续状态相关 ,可能在SOM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郭亿莲  孙一帆  张丽娟  王明松 《广东医学》2012,33(16):2452-2454
目的探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在鼓膜穿刺抽液、药物、手术治疗前后不同时期中耳共振频率的变化,为SOM临床早期诊断及不同时期的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中耳分析仪对SOM患儿38例(64耳)在鼓膜穿刺抽液、药物、手术治疗后的7、14、21 d和正常儿童20例(40耳)分别检测记录鼓室压图、静态声导纳值、镫骨肌反射阈、中耳共振频率值,观察中耳共振频率值的变化,并与正常儿童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SOM患儿的中耳共振频率范围为250~500 Hz,平均(325±100.5)Hz,与正常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抽液、手术、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后21 d)3组的前后对比,中耳共振频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鼓室压图为B、C型在中耳共振频率≤450 Hz与>450 Hz中,抽液及手术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耳共振频率检测可以发现中耳微小病变,动态观察中耳共振频率的变化判断分泌性中耳炎的转归,为儿童SOM的早期诊断和不同时期的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朱明  杨爱红等 《医学综述》2000,6(12):553-554
<正>中耳腔存在着一种特殊运输系统-粘液纤毛排送系统(mucociliary SyStem),由中耳粘膜(middle ear mucosa)和粘液毯(mucous blanket)组成。在正常状态下,中耳粘液、纤毛相互作用,清除中耳腔内积聚的粘液、浆液性物质,以保持中耳腔的清洁和正常的生理功能。对于分泌性中耳炎,尽管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扑朔迷离,大量的实验研究已经证实,中耳渗液在中耳腔的积聚是此病特征性的病理改变,反映了清除  相似文献   

5.
分泌性中耳炎36例(30例为单耳,6例为双耳),42耳,男20例(24耳),女16例(18耳),年龄最小者13岁,最大者68岁,平均年龄46岁,病程8天~2年,所有病人多有耳内发闷,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选择的病人均经鼓膜穿刺抽液证实为中耳积液。治疗方法:75%酒精棉球消毒外耳道及耳廓,用1%的卡因相片置鼓股表面麻醉3~5分钟,取出棉片后,病人取坐位,固定好头部,病人持一块消毒敷料覆于耳下,以防药液流入预部,以sml注射器连接5号针头,针头斜面磨成60度,于鼓膜紧张部后下方刺入鼓膜,刺入时用力不要过大,有落空感即可,抽出鼓室积液…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制中耳通气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34例(共50耳)资料,分别统计患者治疗前后的听力和听阈情况,另外统计患者治疗后的咽鼓管功能情况和并发症结果。结果:34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置管保留平均时间为(6.8±4.1)个月,其中有13例(17耳)置管半年时间左右时自行脱落。术后有30例(47耳)咽鼓管功能恢复正常(没有发现气骨导差,听力恢复至25分贝之内),患者治疗后听力均值为(18.3±5.4),平均听阈为(17.1±3.8)dB,明显高于治疗前统计结果(P<0.05)。结论:自制中耳通气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王卫 《浙江医学》1990,12(1):11-12,39
对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中耳液行免疫球蛋白含量与酸性磷酸酶活性定量分析,并与血清含量、酶活性作对照.结果显示:中耳液中IgA与IgG大都由中耳分泌产生,均高于血清中的含量,有重要的抗炎作用;中耳液酸性磷酸酶的活性亦自中耳生成,并高于血清中的,既有助于抗炎和修复,又可破坏中耳结构.测定此酶,可用以诊断早期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用中耳变压疗法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采用中耳变压疗法治疗37例(70耳)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与同期行Valsalva法治疗的36例(70耳)进行对照。结果治疗组显效61耳,有效3耳,无效6耳,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显效35耳,有效8耳,无效27耳,有效率为61.4%。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且无不良副反应发生。结论中耳变压疗法能够明显减轻儿童中耳负压,改善听力,操作上安全,简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急性分泌性中耳炎(OME)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中耳积液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2例急性OME患者为病例组,同期100名接受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所有人员外周血CD4+T、CD8+T淋巴细胞的含量、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及血清白细胞介素(IL)-2、IL-4、IL-6、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水平.病例组患者经耳内镜行鼓膜穿刺,分析耳积液中上述炎症因子的水平,并评估其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CD4+T淋巴细胞的含量及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CD8+T淋巴细胞的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耳积液中的炎症因子水平均高于血清(P<0.05),其中,IL-2、IL-4、IL-6、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与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含量、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均呈负相关(P<0.05),但与CD8+T淋巴细胞含量呈正相关(P<0.05).此外,病例组患者耳积液中的IL-10水平也正相关于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含量及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P<0.05),但其与CD8+T淋巴细胞含量呈负相关(P<0.05).结论:急性OME患者耳积液中的炎症因子水平高于血清,且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多发病。其发病机理不明,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1]。其主要特征是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发病率高,治疗困难。2002年1月~2004年11月我科对46例门诊患者,用地塞米松及α-糜蛋白酶行中耳腔冲洗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6例,男21例,女25例。年龄13岁~65岁,平均39岁。单侧发病者44例,双耳2例,发病后1周~2周就诊者36例,30天内就诊者8例,2例为反复发作。患者均以耳闷,听力下降为主诉。耳部检查:透过鼓膜见到液平及气泡的并不多见,仅占8%,大部分患者鼓膜弥漫性充血,向外膨出,水浸状,活动度受限。声导抗…  相似文献   

11.
对124例199耳首灰耳鸣的分泌性中耳炎进行分析,发现上呼吸道感染占51.35%,是发病的主要因素。诊断的关键在详细病史,鼓膜象及听力学检查。耳鸣性质依次为吹风样、流水音、搔抓声、难以表达、汽笛声、哨音、蝉鸣音。低音调耳鸣主要表现在急性期及浆液性、混合性积液中,听力损失呈中低频区传导性聋;高音调耳鸣主要在慢性期粘液性积液耳,听力损失呈混合性、感音性聋。说明:耳鸣性质及听力损失程度取决于病程及中耳积  相似文献   

12.
中耳乳突手术治疗骨导听力下降的分泌性中耳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中耳乳突手术治疗骨导听力下降的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1年至2008年资料完整的26例(43耳)分泌性中耳炎,其中伴骨导听力下降为32耳,均行中耳乳突根治及鼓膜置管术,术后给予药物治疗.结果 术后患耳听力改善明显,气导言语平均纯音听阈约为25dB,骨导言语平均纯音听阈约为15dB.术后随访1~2年听力无明显改变,拔出鼓膜通气管,中耳腔未见鼓室积液.结论 长期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同骨导听阈提高有直接的联系,中耳乳突手术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患耳听力,对防止病情复发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在成人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患者中耳积液及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在OME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36例(45耳)成人OME患者中耳积液、外周血浆及30例正常人外周血浆中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 IL-10在中耳积液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同组患者外周血浆中含量(P<0.01),而后者与正常人血浆中IL-10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OME患者中耳积液及外周血浆中IL-10含量显著高于急性OME组(P<0.01,P<0.05);慢性OME患者中耳积液中IL-10的含量显著高于同组患者血浆中含量(P<0.01),而后者与正常人血浆中IL-10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2次及以上鼓膜穿刺/置管OME患者中耳积液中IL-10含量高于首次鼓膜穿刺/置管OME患者(P<0.05),同组患者血浆中IL-10的含量在以上2组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黏液性中耳积液中IL-10的含量高于浆液性中耳积液(P<0.05)。结论 IL-10作为重要的免疫介质可能与成人OME的慢性持续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鼓室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SOM)的效果。方法对46(67耳)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SOM均用鼓室置管术,术后随访0.5-2年。结果治愈率79.1%,好转13.4%。结论鼓室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肯定,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双向中耳压力调节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向中耳压力调节治疗分泌性中耳炎(SOM)的疗效。方法选择150例(204耳)成人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按年龄、病程配对分为双向中耳压调节治疗组(75例,102耳)和Valsava法吹张对照组(75例,102耳),治疗后随访3个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纯音听阈均值、气骨导差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痊愈52耳,显效8耳,有效27耳,无效15耳,总有效率为85.3%(87/102耳);对照组痊愈35耳,显效6耳,有效33耳,无效28耳,总有效率为72.6%(74/102耳),治疗组疗效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无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中耳双向压力调节治疗SOM疗效优于传统Valsava法吹张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曲安奈德联用糜蛋白酶等中耳灌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 79例(91耳)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48耳)和对照组(36例,43耳),对照组给予口服头孢丙烯分散片和泼尼松片药物治疗,治疗组在上述用药基础上,给予曲安奈德联用糜蛋白酶等中耳灌注1次。治疗2周后,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显效37耳(77%),有效6耳(12.5%),总有效43耳(89.5%);对照组显效22耳(51.1%),有效4耳(9.3%),总有效26耳(6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药物组合和药物灌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会使疗效更满意。  相似文献   

17.
姜鸿彦  黄维国 《医学争鸣》1996,17(5):326-329
目的:探讨P物质(SP),神经肽Y(NPY)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阻塞咽鼓管建立分泌性中耳炎模型。用免疫组化ABC-GDN及图像分析技术研究中耳粘膜SP,NPY的分布及含量的变化。结果:中耳粘膜SP免疫反应(SP-IR)阳性纤维定位分布多与血管无关,NPY免疫反应(NPY-IR)阳性纤维多伴中小动脉走行。咽鼓管阻塞8h后,中耳即有明确渗出,中耳粘膜SP-IR阳性纤维24h开始增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成人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 鼓膜置管后的远期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153例非肿瘤因素所致的OME患者接受鼓膜置管术且随访12~18个月的病历资料。结果 153例中,81例以前曾接受过1次以上的置管术。术后随防12~18个月,89例的通气管己排出,其中55例OME复发。通气管排出后OME的复发与鼻腔和咽鼓管口病变显著相关。结论 成年OME患者存在的潜在病变是通气管排出后导致OME复发的主要原因。因此,鼓膜置管的同时寻找并治疗潜在病变才有可能取得更好的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9.
分泌性中耳炎又称卡他性中耳炎,是一种多发病,治疗方法很多。我科自1993年以来采用指压药液灌注中耳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有完整记录882例门诊病人作统计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822例,男476例,女346例。年龄3~...  相似文献   

20.
孕妇7例,23~33岁,平均28岁,妊娠4~9个月,平均7个月,产科定期检查结果正常。中耳腔积液右耳4例,左耳2例,双耳1例。7例患者鼻腔黏膜均充血肿胀,耳镜检查5耳鼓膜内陷表现积液征象,3耳鼓膜内陷充血。电测听检查示7例均为传导性聋,声阻抗检查7耳为B型曲线,示鼓室积液,1耳为C型曲线示咽鼓管功能不良。4例、4耳行鼓膜穿刺抽液证实。7例均用1%氯麻液滴鼻,口服青霉素类或头孢类抗生素;自行捏鼻鼓气,鼓膜按摩及饮水通气(Politzer吹张法)等治疗。4例同时行中耳腔穿刺抽液治疗。7例经治疗后声阻抗检查证实恢复正常7耳,1耳仍为C型曲线,产后症状自行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