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进行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观察。方法符合入选条件的早产儿68例,随机分为预防治疗组(用药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采用静脉滴注10mg/(kg.min)的小剂量红霉素,连用7天。其他治疗措施两组相同。结果用药组28.57%(10/35)出现喂养不耐受,低于对照组的54.54%(1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9,P0.05)。用药组达到完全经肠道喂养的时间、黄疸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每天大便次数均有明显差异,33例对照组有5例出现胆汁淤积性黄疸,而用药组有2例出现,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1.89,P0.05)。两组中各有2例发生NEC,均无心律失常的发生;用药组无一例出现肝功能损害。结论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胎龄28~36w喂养不耐受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治疗组2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生菌,记录每次胃残余量、喂奶量、临床症状及消失时间,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出院时间。每日记录体重,计算体重增长速度,并观察其体重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结果治疗组患儿腹胀消失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胃肠营养及出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组平均增加体重量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口服小剂量红霉素联合益生菌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明显优于单纯给予小剂量红霉素组,益生菌可明显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耐受性,增加耐受奶量,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静脉应用小剂量红霉素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在研试验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检索红霉素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RCT文献。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0.17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8篇RCT文献,文献质量评价A级1篇,B级3篇,C级14篇。共纳入1200例早产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达到全肠内喂养时间:红霉素预防组加权均数差值(WMD)=-4.18(95%CI:-6.29~-2.08),红霉素治疗组WMD=-4.69(95%CI:-6.38~-3.00),两组均可较早实现全肠内喂养;胎龄≤32周亚组WMD=-5.15(95%CI:-12.60—2.30),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剔除低质量文献行敏感度分析,WMD=~5.48(95%CI:-11.66~0.69),红霉素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红霉素预防组住院时间(WMD=-1.10,95%CI:-3.65~1.37)和NEC发生率(OR=1.01,95%CI:0.24~4.22)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红霉素治疗组13均体重增加(WMD=4.29,95%CI:-2.06~10.64)和NEC发生率(OR=0.68,95%CI:0.18—2.56)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红霉素治疗组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WMD=-2.45,95%CI:-2.87~-2.04)、症状消失时间(WMD=-1.22,95%CI:-1.33--1.11)及住院时间(WMD=-9.70,95%CI:-11.92~-7.49)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喂养不耐受高危儿及胎龄≤32周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静脉应用小剂量红霉素的证据尚不足;对于胎龄〉32周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今后研究应确定是否存在一个最佳剂量以缩短静脉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在改善喂养不耐受的症状中红霉素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胃潴留常见于早产儿,是导致早产儿喂养困难、降低早产儿成活率的原因之一。目前对早产儿胃潴留有效的治疗措施尚不多见。我院试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胃潴留37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母乳及配方奶对早产儿消化道生长发育及黄疸的影响.方法将33例早产儿随机分成母乳及配方奶喂养组,采用B型实时超声显像法测定其生后第5、7、10d胃排空变化,并同时检测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结果两组早产儿随日龄增长,50%胃排空时间逐渐缩短.母乳喂养儿第5、第7d 50%胃排空时间短于奶方喂养儿,差异有显著意义(P均<0.05).生后第5、7、10d两组早产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结论母乳喂养儿较奶方喂养儿胃排空功能成熟快.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家庭整合护理对NICU早产儿喂养状况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86例NICU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常规组,每组各43例。常规组患儿予以NICU早产儿护理,观察组患儿则采用家庭整合护理。比较两组早产儿护理后的母乳喂养率及经口喂养率,记录日体重增长量、白蛋白值及住院时间。结果护理干预后第6d,观察组早产儿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早产儿的经口喂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日增长体重和白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整合护理能更好地改善NICU早产儿的喂养状况,有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窒息后的抢救一直为儿科临床所关注.我院1993-1995年以来对新生儿窒息早期应用东莨菪碱,收到明显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1993-1995年经我院产科复苏的新生儿窒息患儿,于1小时内转入我科新生儿病房.以随机分组方式,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157例,以Apgar评分,轻度窒息111例(占70.70%),重度窒息46例(占29.30%).对照组44例,轻度窒息32例(占72.73%),重度窒息12例(占27.27%)、治疗前两组轻重度进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u=0.39<1.96,P>0.05).2.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采用相同的常规治疗,即给氧、纠酸、能量供给、保暖、抗感染等.治疗组加用东莨菪碱0.01-0.03mg/kg/次加入10%葡萄糖20ml中静滴,必要时15-30分钟后重复使用.3.治疗转归 在治疗过程中两组均出现并发症,每例以一种主要并发症进行统计.治疗组出现吸入性肺炎42例(占26.75%),缺氧缺血性脑病21例  相似文献   

8.
早产儿不同喂养方法时血浆胃动素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早产儿生后早期间断鼻十二指肠喂养和鼻胃管喂养对进奶量、生长情况、喂养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及血浆胃动素的变化.方法将4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鼻十二指肠喂养和鼻胃管喂养组,用同一种配方乳喂养.记录喂养1用的入液量、体格生长指标、大便性状、喂养相关并发症.测定喂养前及喂养1w后血浆胃动素水平.结果喂养后1周鼻十二指肠喂养组较鼻胃管喂养组平均进奶量显著增加(P<0.001);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明显缩短(P<0.05);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显著减少(P<0.01).两组喂养1w后身长、头围的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但两组血浆胃动素水平均较喂养前显著增加(P<0.001).结论间断鼻十二指肠喂养是早产儿生后早期较适宜的喂养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分析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68例(68眼)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临床对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传统小梁网切除术,对观察组患者主要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4.12%和85.29%,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2=0.121,P>0.05),但观察组患者手术完全成功率(61.18%)明显高于对照组(38.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21.236,P<0.05),同时观察组滤过泡形成情况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31.412,P<0.05);观察组眼压完全控制率(91.18%)明显高于对照组(52.94%),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32.694,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原发性青光眼治疗中应用效果显著,可行性及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孕妇产前一周内应用地塞米松(DXM)与早产儿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方法对453例早产儿中其母亲产前用DXM 240例为研究组(A),而无用DXM 213例为对照组(B),比较两组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及有关因素.结果①A组出现上消化道出血24.6%(59/240),B组为3.2%(7/21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②DXM的总用量≥40mg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机率与总量<40mg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③孕妇产前最后应用DXM与早产儿临产的时间间隔<24小时早产儿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机率与时间间隔≥24小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①孕妇产前应用DXM与早产儿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密切;②DXM的用量≥40mg上消化道出血的机率较总量<40mg大;③用DXM与临产的时间间隔<24小时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较≥24小时者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础血红蛋白水平对极低/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条件的66例极低/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分成低Hb组(Hb≤164g/L)32例和高Hb组(Hb≥165g/L)34例,比较两组患儿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有无差异;并比较两组患儿喂养及体重增长相关指标、需氧时间、住院天数、输血次数有无差异。结果低Hb组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高于高Hb组(P0.05);其他常见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低Hb组恢复至出生体重的时间、达全胃肠道营养的时间晚于高Hb组(P0.05);低Hb组平均每日体重增长低于高Hb组(P0.05);低Hb组住院天数长于高Hb组(P0.05);低Hb组输血次数显著多于高Hb组(P0.01);两组需氧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基础血红蛋白水平影响到极低/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治疗结局,基础血红蛋白较高的早产儿喂养较顺利、体重增长较快、输血次数较少、呼吸暂停和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较低,可较早达出院标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红霉素联合糖皮质激素对存在支原体血症的小儿支原体肺炎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4年8月确诊支原体血症的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5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24例,观察组26例,对照组单用红霉素治疗,观察组使用红霉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程度。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有效率(88.5%)果要高于对照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不良反应率,观察组(8.3%)与对照组(7.7%),差异不显著,>0.05。结论对临床存在支原体血症的小儿支原体肺炎,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红霉素治疗较单用红霉素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未加重,适宜该病的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清甲剂量131I对中低危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 DTC)患者治疗效果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四川省肿瘤医院收治的已行甲状腺全切除术和颈部淋巴清扫术,且术后采用131I清甲治疗的54例DT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131I清甲剂量大小分为小剂量治疗组(1.11GBq, 21例)和大剂量治疗组(3.70GBq, 33例),比较两组间清甲治疗效果和免疫功能变化差异。结果 治疗后6个月左右,两组间治疗后反应完全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6,P=0.936);清甲治疗后5~7天与治疗前比较,免疫功能均有降低(P<0.001),大剂量组比小剂量组的免疫功能降低幅度更大(P<0.05);治疗后6个月左右,两组间免疫细胞百分比值(Treg细胞除外)基本恢复到治疗前水平(P>0.05)。结论 对于中低风险DTC患者而言,大剂量和小剂量清甲治疗后反应完全率接近,而小剂量治疗组在短期内对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在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综合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1月~11月收治的5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分析两组的综合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0%,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4.8780,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0%和12.0%,组间无显著性差异(χ2=0.1818,P>0.05).观察组恢复时间为(1.8±0.6)d,对照组为(3.4±0.7)d,组间有显著性差异(t=8.6772,P<0.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在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疗效满意,且安全可靠,患者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舍曲林治疗Graves病患者伴发抑郁症状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新型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舍曲林治疗Graves病(GD)患者伴抑郁的疗效观察.方法:收集门诊及住院102名18~65岁新诊断GD伴抑郁患者,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方法将入选对象分为A组他巴唑加舍曲林治疗组,B组他巴唑加安慰剂治疗组,用HAMD量表衡量治疗4月后舍曲林治疗疗效.结果:研究结束后有效病例96名(A组n=49名、B组n=47名);失访6名(A组4名、B组2名),总脱落率5.88%.两组治疗前后体重指数(BMI)、甲状腺体积、TSH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A、B组治疗后较治疗前FT3、FT4明显下降(P<0.01),A组治疗后患者HAMD评分明显下降(P<0.01);A组抑郁的治愈率为85.1%,B组抑郁治愈率仅为12.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5).A、B组比较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和体积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在研究结束后2名患者出现消化道反应.结论:舍曲林在治疗GD患伴者抑郁者有明显的效果,且对甲状腺功能影响小,副反应轻微,可以作为治疗GD伴抑郁患者的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益生菌和婴儿抚触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 所有病例随机分两组,治疗组22例,男13例,女9例;对照组19例,男12例,女7例.两组均给予间歇鼻胃管喂养;采用同一种早产儿特别配方奶粉喂养;早开奶,于生后12~36h开始喂养,从小量开始,开始1~2 ml /次,1次/2h,每天每次增加1~2 ml,辅助静脉营养,生后第一天输注5%葡萄糖液,第二天输注小儿氨基酸、脂肪乳剂,剂量从0.5g/kg·d开始,每天增加0.5g/kg,逐渐增至3g/kg·d,静脉入液量两组无差异,总液体量第一天50ml/kg,按10~15 ml/ kg·d增加,直至120~150ml/ kg·d;出现不耐受常规处理:排除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奶量应减少2~4 ml或停喂1~2次,排便不畅者予灌肠通便,有晚期代谢性酸中毒者予纠酸处理.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生菌口服:0.5g/kg·次,一天三次,联合婴儿抚触治疗(包括腹部按摩和小儿捏脊治疗),每天两次,每次30min.这种治疗持续到患儿能耐受肠道营养1周以后.结果 监测腹胀消失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恢复到出生体重所需日龄、4周末奶量、足量胃肠营养日龄.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所有患儿治疗前、治疗后无异常哭闹.结论 本研究对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给予益生菌和婴儿抚触治疗(包括腹部按摩和小儿捏脊治疗),原有的加奶困难、呕吐、腹胀等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提高了喂养耐受性,恢复到出生体重所需日龄、4周末奶量、停止胃肠外营养达足量胃肠营养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促进了早产儿的生长发育.这两种方法 简单易行,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产低体重儿胃肠喂养的体重增长及喂养并发症.方法将出生24h内入院、住院时间≥10天、无喂养禁忌症的早产儿按体重≤2000g或>2000g分为A组和B组,分别予早产儿配方奶及标准Ⅰ期婴儿配方奶以最大限度的胃肠喂养,比较两组的早期体重下降、平均体重增长和胃肠耐受性.结果两组早期体重下降数(85.7%vs 80.9%)、最大体重下降值(7±4.8%vs 5.5±3.9%)、体重下降>10%者(17.9%vs 6.4%)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两组晚发性酸中毒发生率(14.3%vs 6.4%)及1~4w胃肠不耐受发生率亦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A组第2w后、B组第3w后的平均体重增长均>10g/(kg.d).结论选择合适的奶方和喂养措施,可以使早产低体重儿达到较好的体重增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不同剂量降纤酶治疗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106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每组各5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并在此治疗基础上,小剂量组患者加用降纤酶5U/次·d静脉滴注治疗,隔日1次,共3次;大剂量组患者则应用降纤酶10U/次·d静脉滴注,隔日1次,共3次。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结果大剂量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3%(50/53),显著高于小剂量组的79.2%(42/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Fg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g水平显著降低,且大剂量组患者Fg水平降低程度比小剂量组更显著(P0.05)。大剂量组患者发生牙龈出血2例,巩膜出血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小剂量组患者发生牙龈出血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降纤酶能够提升缺血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可显著降低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且安全性较好,是一种安全可靠的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与无乳糖配方奶喂养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免疫功能、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选择56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例,两组患儿均给予综合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谷氨酰胺与无乳糖配方奶喂养,对照组给予谷氨酰胺与早产儿配方奶喂养。喂养14d后,比较两组患儿免疫功能、胃肠激素、体质量变化及治疗效果。结果免疫功能:观察组Ig A、Ig G、Ig M、CD4+、CD4+/CD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D8+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82~6.271,P0.05);胃肠激素:观察组胃动素、胃泌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7.178~8.211,P0.05);体质量:观察组体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2.340,P0.05)。结论谷氨酰胺与无乳糖配方奶喂养有助于改善儿坏死性小肠炎患儿免疫功能及胃肠功能,促进患儿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葡萄糖筛查假阳性在孕产妇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葡萄糖筛查假阳性有无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1500例无合并症的孕产妇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葡萄糖筛查假阳性499例.结果葡萄糖筛查假阳性组孕妇平均年龄为29.4±2.6(岁),对照组为 28.5±2.8(岁),有差异(P<0.01).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假阳性组为3443.89±428.30(g),对照组为3390.50±401.86(g),也有差异(P<0.05).两组剖宫产率分别为37.27%和35.56%,巨大儿发生率为9.82%和8.79%,无统计学差异(P>0.05),产钳助产率为13.43%和14.49%,无差异(P>0.05).胎儿窘迫发生率分别为34.87%和40.96%,低于对照组(P<0.05).孕24周时体重指数≥24,葡萄糖筛查假阳性组,巨大儿的发生率为25.35%,明显高于对照组(9.92%),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葡萄糖筛查假阳性可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但不增加剖宫产和产钳助产的危险,不会造成胎儿宫内缺氧.孕24w超重的孕妇,糖筛查假阳性巨大儿的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