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勇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0,14(29):5407-5410
背景:众多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参与了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形成,支架内再狭窄除与支架本身有关,吸烟、糖尿病和不稳定心绞痛等更是触发再狭窄的重要预测因素。糖化血红蛋白为糖尿病疗效评定的监测指标以及微血管病变的生化标志。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支架内再狭窄与糖化血红蛋白的关系。 方法:将36例成功接受支架置入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根据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水平分为3组: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均正常组(n=11)、糖化血红蛋白正常而空腹血糖升高组(n=15)、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均升高组(n=10)。支架置入后患者因胸痛再发或常规行冠脉造影随访,以原靶病变管腔直径狭窄≥ 50%为支架内再狭窄,对照分析糖化血红蛋白对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36例患者中,7例发生冠状动脉内再狭窄,占19%,其中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均正常组中有1例发生再狭窄,糖化血红蛋白正常而空腹血糖升高组中2例发生再狭窄,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均升高组中有4例发生再狭窄。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均升高组中冠状动脉内再狭窄比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 < 0.05)。回归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是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重要因素之一,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可进一步评估冠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风险。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支架置入;支架内再狭窄;糖化血红蛋白;再狭窄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9.022  相似文献   

2.
目的:细胞因子可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在糖尿病的血管病变中起重要作用。通过观察金芪降糖片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相关因子的变化,探讨金芪降糖片对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因子的影响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①对象:选择2005-03/2006-09在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63例;金芪降糖片由天津中新药业隆顺榕制药厂生产。②分组:患者随机被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56.6±8.9)岁;金芪组33例,男20例,女13例,平均年龄(58.4±7.7)岁。③给药:对照组用常规西药双胍类等降糖药物治疗;金芪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金芪降糖片8片,3次/d,连续治疗3个月。④评估:采用ELISA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中内皮素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可溶性P-选择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内皮细胞活性因子水平,以及血糖、血脂、糖基化血红蛋白等各项指标的变化。 结果:63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金芪组血糖和血脂、糖基化血红蛋白均有显著变化(P < 0.05),对照组仅血糖有明显变化(P <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金芪组血糖、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都有明显改善(P < 0.05)。②与治疗前比较,金芪组治疗后患者血浆中细胞因子水平均显著降低(P < 0.05或P < 0.01),对照组4项指标水平皆无明显变化(P >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金芪组患者血浆中内皮素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可溶性P-选择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显著降低(P < 0.01)。 结论:①金芪降糖片可通过降低糖尿病患者血浆中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因子水平,起到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②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能有效地延缓糖尿病合并症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那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价值和用药安全性。方法 2007-01-2011-11我院收治8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单纯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那格列奈,观察2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甘油三酯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同时血脂得到改善(P〈0.05)。结论那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较好疗效,能明显降低患者血糖水平,同时又改善血脂,建议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骨质疏松症、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均为代谢性疾病,在同一个体常常合并存在。通过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不同程度的骨密度变化,可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2006-03/10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住院的2 型糖尿病患者140例,男性71例,女性69例,年龄≥45岁(女性绝经1年以上)。患者对检测指标知情同意。按照下肢血管病变严重性进行评分,将入选病例分为正常组、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每组35例。全部受试者均检测正位腰椎及双侧股骨骨密度,并行双下肢动脉彩超。 结果:①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病程、绝经年限、血糖水平、胰岛素水平、脂代谢指标控制、尿白蛋白、继发甲状旁腺激素水平、雌激素水平变化越大,腰椎、双侧股骨各部位骨密度差异越明显(P < 0.05)。②腰椎、股骨骨密度与糖尿病病程、年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白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女性绝经年限呈负相关,与体质量指数、高密度脂蛋白和雌二醇呈正相关,与三酰甘油和极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无明显相关。腰椎骨密度与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正相关,股骨骨密度与空腹胰岛素正相关。③下肢动脉彩色超声动脉硬化程度积分与糖尿病病程、年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白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继发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呈正相关,与雌二醇水平呈负相关,与体质量指数、空腹胰岛素水平、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绝经年限无明显相关。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较2型糖尿病非下肢血管病变患者骨密度低,且动脉硬化程度越重,骨密度越低,尤以股骨骨密度最为显著。 结论:①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与骨密度密切相关。②年龄、血糖、血脂、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肾病、女性雌激素、血继发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是影响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及下肢血管病变的共同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大量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和骨质疏松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但尚未能有定论。观察非绝经期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①试验对象:选取2006-10/2007-07在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非绝经期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50例作为2型糖尿病组,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平均年龄(41±1)岁。同时选取本院体检中心非绝经期女性健康体检者36名作为健康对照组,平均年龄(41±1)岁。所有受试者均对试验知情同意。所有入选者均排除了甲状腺功能亢进症、Cushing综合征、骨关节疾病、慢性肝肾疾病、酮症酸中毒及长期卧床病史,并否认激素类、维生素D3及钙剂用药史。②试验方法及评估:对所有受试者进行L2~4骨密度、体质量指数、腰臀比、糖化血红蛋白、血钙、磷、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碱性磷酸酶、尿微白蛋白的测定,并对其结果进行多元回归相关分析。 结果:纳入非绝经期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50例及健康女性36名,均进入结果分析。①2型糖尿病组L2~4骨密度低于健康对照组(P < 0.05);血糖化血红蛋白、尿微白蛋白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 < 0.05);而其他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 0.05)。②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L2~4骨密度与血糖化血红蛋白、尿微白蛋白呈负相关。 结论:非绝经期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易发生骨密度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老年男性代谢综合征患者骨密度与骨代谢指标含量表达的变化规律。 方法:选择2006-05/06济南地区部队干休所离休老干部查体人员。代谢综合征及其相关组分诊断标准采用1999年WHO代谢综合征的工作定义。应用SetriscamTM数字化成像技术及放射免疫分析法,对代谢综合征组90例(其中骨质疏松22例和骨量减少30例),单纯高血压组38例,单纯糖尿病组30例,单纯高血脂组32例患者进行骨密度、骨钙素等骨代谢指标和生化指标的测定,与相同年龄对照组进行比较,并对骨密度与各项骨代谢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①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组、代谢综合征骨量减少组、单纯糖尿病组的骨密度和峰值百分比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 < 0.05~0.01)。②代谢综合征组、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组骨钙素、Ⅰ型胶原C端肽低于正常对照组(P < 0.05~0.01),甲状旁腺素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5)。三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高血糖、高血压和血脂紊乱。③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组骨密度与骨钙素呈正相关关系(r =0.262),与甲状旁腺素呈负相关(r =-0.233),与血压呈明显负相关(r =-0.285),与生化指标之间无相关性。 结论: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与骨钙素、甲状旁腺素、Ⅰ型胶原C端肽、血压之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焦虑、抑郁情绪对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136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根据抑郁自评量表(SDS)或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后分为焦虑、抑郁组64例(SDS或SAS≥50分)和对照组72例(SDS或SAS〈50分);两组均给予胰岛素治疗1个月。于治疗前后进行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SDS、SAS评分比较。结果:虽经胰岛素系统治疗,但伴有焦虑、抑郁情绪的糖尿病患者的FBG、2hBG及hsC-RP水平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胰岛素用量更多,血糖控制更难达标。结论:焦虑、抑郁情绪严重影响糖尿病的治疗与转归。  相似文献   

8.
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脑梗死危险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伴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32例2型糖尿病伴发脑梗死患者(A组)及30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B组)分别询问生活习惯、病史,检测血脂、血糖、体质量、身高,超声检测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斑块的发生率等,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B两组间患者在年龄、吸烟史、糖尿病病程、以及高密度脂蛋病白、空腹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体质量指数、血总胆固醇、纤维蛋白原、糖化血红蛋水平的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均P〈0.01);CCA—IMT及斑块发生率的比较差异也具有显著性(P〈0.05~0.01);CCA—IMT与年龄、糖尿病病程、血纤维蛋白原、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58、0.37、0.45、0.39、0.48,均P〈0.01),与血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41,P〈0.05)。结论 观察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监测CCA—IMT及斑块情况,适时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预防脑梗死并发症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梗死与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与血糖的关系,分析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空腹血糖和既往有无糖尿病史分为糖尿病组、高血糖组、正常血糖组.分析急性脑梗死时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正常血糖组治疗好转率较糖尿病组及非糖尿病高血糖组高,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死率以糖尿病组最高,其中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高对预后有明显影响.结论 高糖化血红蛋白、高糖化血清蛋白影响急性脑梗死的预后,及时地控制高血糖,对脑梗死的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30例老年人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为期12周的文迪雅治疗观察。方法选择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人糖尿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按原方案治疗;用文迪雅4mg/d治疗12周作为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的差异。结论文迪雅降糖效果确切,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