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骨巨细胞瘤中的多核巨细胞体外骨吸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破骨细胞与骨巨细胞中多核巨细胞的特点,明确后的性质和来源。方法: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休外培养的多核巨细胞的一般形态及降钙素对它的影响,用骨片与多核巨细胞共培养法观察多核巨细胞的体外骨吸收功能,用扫描电镜观察同吸收陷窝,Gomori染色观察多核巨细胞的酸性酸酸酶活性,结果: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见多核巨细胞核较多(20个以上)胞浆周边不规则,有伪足样突起,胞闪内可可见较多大小不等的空泡;降钙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骨巨细胞瘤中的多核巨细胞与破骨细胞骨吸收的功能特点。方法:体外分离骨巨细胞瘤中的多核巨细胞与骨片共同培养,观察IL1α(50μg/L,100μg/L)对多核巨细胞体外骨吸收的影响。结果:IL1α可使多核巨细胞骨吸收陷窝的数目和面积增加;其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强;IL1α对多核巨细胞的促进作用具有长效性。结论:IL1α具有促进多核巨细胞体外骨吸收作用,说明多核巨细胞与破骨细胞在骨吸收功能方面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3.
IL—1α促进骨巨细胞瘤中破骨样细胞体外骨吸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骨巨细胞瘤中的多核巨细胞与破骨细胞骨吸收的功能特点。方法:体外分离骨巨细胞瘤中的多核巨细胞与骨片共同培养,观察IL-1α对多核巨细胞体外骨吸收的影响。结果:IL-1α可使多核巨细胞骨吸收陷窝的数目和面积增加;其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强;IL-1α对多核巨细胞的促进作用具有长效性。结论:IL-1α具有促进多核巨细胞体外骨吸收作用,说明多核巨细胞与破骨细胞在骨吸收功能方面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电镜观察、细胞化学、间接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2例骨巨细胞瘤中多核巨细胞(MGC)进行观察,并与破骨细胞(OC)、炎性(异物)巨细胞对比。结果表明四种细胞极为相似,均具有酸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α-1-抗胰蛋白酶、α-1-1抗糜蛋白酶等,这些物质被认为是巨噬细胞标志,提示MGC起源与巨噬细胞有关,并为MGC与OC来自同一祖先提供一定证据。  相似文献   

5.
骨巨细胞瘤中多核巨细胞的纯化及其性质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利用酶消化方法对骨巨细胞瘤中多核巨细胞进行纯化 ,以弥补破骨细胞获取量少的问题 ,为骨质疏松的体外研究提供丰富的细胞来源。并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骨巨细胞瘤中多核巨细胞的性质和来源进行探讨。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 8例骨巨细胞瘤的多核巨细胞 ,在培养 2 0h后 ,用 0 .5 g·L-1胰蛋白酶 / 0 .2 g·L-1EDTA联合消化的方法去除贴壁能力较弱的单核基质细胞。将分离培养的骨巨细胞瘤多核巨细胞与牙磨片共培养 ,观察骨巨细胞中多核巨细胞的噬骨能力。并用破骨细胞特异表达的空泡型质子泵、Ⅱ型碳酸酐酶、组织蛋白酶K、基质金属蛋白酶 9对多核巨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和TRAP染色。结果 :利用酶联合消化的方法可以获得较高纯度的多核巨细胞 ,纯化率达 85 %。骨巨细胞瘤中的多核巨细胞对破骨细胞所特异表达的空泡型质子泵、Ⅱ型碳酸酐酶、组织蛋白酶K、基质金属蛋白酶 9呈强阳性表达 ,TRAP染色阳性 ,体外培养具有噬骨能力。结论 :利用 0 .5 g·L-1胰蛋白酶 / 0 .2g·L-1EDTA消化的方法可获得较高纯度的多核巨细胞 ,可为破骨细胞体外研究提供丰富的细胞来源。骨巨细胞瘤中的多核巨细胞在功能表达上与破骨细胞相似 ,它可能来源于病变中圆形单核基质细胞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骨巨细胞瘤中多核巨细胞的来源,探讨骨巨细胞瘤是破骨细胞或者是肿瘤细胞。方法:本次试验标本30例为解放军222医院病理科经病例证实的手术标本。采用链菌素亲生物素一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免疫组化技术。抗体 PCNA、P53、P21、CD68、AACT 以及 SP 染色试剂均为即用型,阳性判断以细胞浆、细胞膜或细胞核着棕色颗粒为阳性反应,以缓冲液 PBS 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确定骨巨细胞瘤中多核巨细胞的来源。结果:30例骨骨细胞瘤中的多核巨细胞均不表达 PCNA、p53及 c -erBb2、有8例表达 p21,其包浆课件棕褐色的阳性颗粒,所有标本中的巨细胞均呈现 CD68强阳性,棕褐色的颗粒绝大多数位于细胞浆中,少数多核巨细胞呈 Vimentin 阳性反应,还有一部分多核巨细胞呈 Lysozyme 中性或阳性反应。结论:巨细胞瘤中的多核巨细胞与破骨细胞在形态学及酶组织化学与免疫组织化学与破骨细胞相似。多核巨细胞具有一定的破骨能力,由此可见,多核巨细胞是破骨细胞,属于终末细胞,而不是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7.
骨巨细胞瘤细胞成分和细胞因子在溶骨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GCT)各细胞成分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L-1)细胞因子在骨吸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细胞分离技术和体外细胞溶骨模型,检测GCT各细胞成分的骨吸收活性及TNF-α和IL-1对这种活性的影响。结果:在溶骨模型中,多核巨细胞(MGC)的数目越多,^45Ca^2+的释放也越多;纤维母细胞样基质细胞(FC)组的^45Ca^2+值明显高于无细胞对照组(P〈0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GCT)各细胞成分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L1)细胞因子在骨吸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细胞分离技术和体外细胞溶骨模型,检测GCT各细胞成分的骨吸收活性及TNFα和IL1对这种活性的影响。结果:在溶骨模型中,多核巨细胞(MGC)的数目越多,45Ca2+的释放也越多;纤维母细胞样基质细胞(FC)组的45Ca2+值明显高于无细胞对照组(P<0.01),而与骨肉瘤细胞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此外,FC的条件培养液能大大增强MGC溶骨模型中45Ca2+的释放(P<0.01);原代单核基质细胞(SC)经TNFα处理后,其模型中45Ca2+释放明显增高(P<0.01),而IL1未见类似作用。结论:在GCT中,多核巨细胞具有直接溶骨的作用;纤维母细胞样基质细胞,除直接溶骨外,还可以分泌某种物质促进多核巨细胞的溶骨效应;TNFα能增强原代单核基质细胞的溶骨能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观察了六例骨巨细胞瘤,探讨了多核巨细胞的超微結构改变,其组织发生有迹象表明由单核基质细胞融合形成的。根据形态特征、恒定存在和生物学行为综合分析,认为多核巨细胞也是骨巨细胞瘤的实质瘤细胞。  相似文献   

10.
25例骨巨细胞瘤治疗体会陈世民*李国友我院1991年5月~1995年11月共收治25例骨巨细胞瘤,采取病灶刮除+植骨+瘤腔化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资料25例骨巨细胞瘤,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28岁。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各10例,肱骨近端3例,桡...  相似文献   

11.
采用液体闪烁计数、光镜、电镜等技术,分别研究骨肉瘤细胞-骨培养体系中的骨代谢和形态变化,建立了骨肉瘤细胞吸收骨质的体外实验模型,应用该模型证实了高浓度的羟乙二磷酸(P<0.01)、小鼠表皮生长因子(P<0.05)及骨肉瘤细胞培养基上清液(P<0.05)能促进骨质吸收;而低浓度羟乙二磷酸可保护骨质(P<0.05)。上述各组实验中,未见破骨细胞的增生性变化,但见骨肉瘤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故认为骨肉瘤细胞可直接破坏骨质。  相似文献   

12.
The histomorphometry of ten cases of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was studied using an automatic image analysis system and eight criteria of measurements were analysed.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is system provided a new technique in medical research and that similar multinucleated giant cells in various lesions of bone may be distinguished with bone histomorphometry. This method will form the basis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ree demensional structure of cells.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离培养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并探讨其体外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扩增,观察细胞的大体形态和超微结构;通过绘制细胞生长曲线、MTT实验来研究细胞的增殖能力争代谢活性。结果: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呈梭形。胞质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具有很强的增殖能力和代谢活性。结论:本实验方法取材方便,能较容易地获得大量的兔骨髓基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14.
由胎鼠头盖骨培养骨细胞的实验技术和细胞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Ⅱ型胶原酶,37℃振荡60min(2次)消化分离胎鼠头盖骨,可获得25×10~5细胞。每瓶接种1×10~5细胞,经10%FBS-EMEM在37℃,5%CO_2培养箱中培养,获得生长理想的成骨细胞。细胞形态呈三角形、多角形和立方形。细胞膜碱性磷酸酶反应阳性。电镜X线分析显示含有一定量的钙。  相似文献   

15.
对54例骨巨细胞瘤(GCT)及24例骨肉瘤(OS)进行了临床、病理及流式细胞DNA定量分析的对比研究。17例复发GCT中,8例为超二倍体,平均DI值为1.07±0.13,平均S,G2/M期细胞占20.78±7.64(%)。37例原发GCT中,仅5例为超二倍体,平均DI值为0.97±0.12,平均S,G2/M期细胞占17.14±6.62(%)。原发与复发GCT的DNA含量,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OS中,16例为超二倍体,8例为二倍体或亚二倍体,平均DI值为1.22±0.27,平均S,G2/M期细胞为26、59±12.4(%)。结果表明,OS的DNA含量明显高于GCT的DNA含量,前者的增殖期细胞比例也明显较后者高。  相似文献   

16.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电镜方法,以我室制备的抗骨巨细胞瘤(GCT)肿瘤细胞的单克隆抗体GCF-5,对41例GCT及其它肿瘤细胞进行观察,结果表明:41例中的35例GCT标本与GCF-5结合呈阳性反应;除1例骨肉瘤细胞系(OS-732)细胞为阳性反应外,其它骨肿瘤均为阴性反应。经免疫金染色后电镜下,在阳性细胞表面可见金颗粒,证明GCF-5抗体是抗细胞表面抗原的单克隆抗体,GCF-5与GCT中部分基质细胞(STC)结合,除与一些双核细胞和核数少的多核巨细胞(MGC)结合外,与绝大多数的MGC不发生反应,但能与GCT体外培养、多次传代后的MGC发生反应。均支持本作者以前的观点,即GCT中的MGC与STC各自包含两种截然不同的细胞成分:肿瘤细胞和与肿瘤免疫有关的细胞,仅肿瘤细胞成分能在体外培养中生长、增殖。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66例少见部位的骨巨细胞瘤,着重X线诊断的分析探讨。男41例,女25例。平均年龄31.5岁。发病部位分布广泛,66例分布于23个骨部位。跟骨巨细胞瘤有单房和多房两种基本表现形式。脊椎巨细胞瘤具有明显的侵袭性,有的肿瘤表现颇似脊椎结核。巨细胞瘤易跨越关节。文中深入地分析了肱骨、股骨颈巨细胞瘤的X线表现。对16例骨包壳进行了详细观察,认为骨壳不是骨皮质膨胀变薄,而是肿瘤刺激骨膜形成的反应性新生骨。  相似文献   

18.
骨巨细胞瘤5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之德  沈建中 《上海医学》1994,17(12):699-702
报告1973年10月至1991年3月本院共收治50例骨巨细胞瘤。其中恶性骨巨细胞瘤12例,占24%。骨巨细胞瘤采用抓刮植骨术复发率40%。文章讨论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恶性骨巨细胞瘤,赞同Mc Grath将恶性骨巨细胞瘤分为三类:I.原发性恶性骨巨细胞瘤。Ⅱ.发展性恶性骨巨细胞瘤。Ⅲ.继发性恶性骨巨细胞瘤。对发展性恶性骨巨细胞瘤更要提高警惕和重视,定期随访和注意恶性趋势。一旦有恶性表现立即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