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国产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国产Ampatzer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 0 0 3年1月至2 0 0 5年4月采用国产封堵器对16例VSD施行封堵术。患者年龄3.5~4 1(13.98±11.0 5 )岁,体重12 .5~5 9(32 .1±17.5 9)kg。超声心动图显示室间隔回声中断3.7~9mm(5 .34±1.75mm)。所有病人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完成VSD封堵治疗。结果 术中造影示漏斗部嵴内型2例,膜部14例。13例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2例分别采用6 8mm、4 6mm动脉导管未闭Amplatzer伞封堵,另外8例应用对称型室间隔封堵器,型号为4~10 (7±2 .39)mm。左心室造影测量室缺直径为3.2~11(4.9±1.8)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根部距离0 .8~9(3.1±2 .2 )mm ,10例合并有膜部室间隔膨出瘤.11即刻无分流,1例术后即刻有流速达4 .5cm s的2mm的残余分流。3例失败,原因分别为嵴内型缺损、多孔型缺损、操作粗暴损伤右房室瓣。术后发生一过性束支传导阻滞3例,永久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各2例,一过性机械性溶血1例。余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国产Amplazer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安全有效,近期效果良好,中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儿童膜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eventricularseptaldefect,PMVSD)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5例PMVSD患儿术前均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 ,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测量缺损直径 ;所有病例均在透视和经胸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堵闭PMVSD ;术后 2 4h、1、3、6个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电图及X线检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测量缺损直径为 2 .5~ 8.3mm ,平均 (5 .0± 2 .4 )mm ;选用 4~ 10mm ,平均 (7.4± 3.2 )mmAmplatzer封堵器堵闭PMVSD ,全组技术成功率 10 0 % ,术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全部患儿术后即刻造影检查无残余分流 ;术后 2 4h、1、3及 6个月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封堵器位置良好 ,无残余分流 ,心电图检查未发现心律失常 ,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结论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研制和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从 196 4年Dotter等开创血管病介入治疗以来 ,介入诊疗方法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中动脉导管未闭和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已趋成熟 ,对有介入治疗适应证的患者基本上可以替代外科手术 ,使治疗更简便和安全。室间隔缺损 (ventricularspetaldefect ,VS  相似文献   

4.
用Amplatzer导管封堵器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目的 研究Amplatzer导管封堵器(ADO)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确定其适应证和并发症。方法 2001年5月至2002年12月,经导管闭合先天性膜周部VSD4l例,VSD直径4~12.8(平均6.0)mm,其上缘距离主动脉右冠瓣4.5~12(平均6.6)mm。心导管资料示QP/QS 1.4~2,6(平均1.7),肺动脉收缩压19~34(平均25)mmHg。4l例膜周部VSD中,18例伴有膜部膨出瘤。结果 4l例VSD均顺利闭合成功,选用的ADO尺寸为6/4~16/14mm。术后心脏杂音立即消失,选择性左心室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均无明显残余分流。胸片示肺血管影较术前减少。心电图有12例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l例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均在l~2周内自行消失。随访2~21个月,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一步改善,未见ADO移位、主动脉瓣或三尖瓣返流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用ADO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VSD是完全可行的,而且具有操作简便、安全高效、并发症少和费用较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白文娟  唐红  安琪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6):576-576,581
例1患者女,2岁。因发现心脏杂音1年入院。查体:发育较差,口唇无发绀。胸廓鸡胸畸形。心尖搏动增强,心前区扪及震颤,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110bpm,律齐,胸骨左缘3~4肋间闻及4/6级收缩期杂音。肝肋下1cm,双下肢不肿。ECG示:电轴左偏20°,双室肥厚。胸部X线示:肺淤血,心影增大。超声心动图示:双室、左房增大,肺动脉增宽。左室内网状肌小梁增多。室间隔见多处回声中断:膜周部约16mm,肌部调节束两侧见3处回声中断,大小分别为3mm、4mm和6mm(图1)。左肺动脉起始与降主动脉间可见一细管状结构,内径2mm,长6mm。房间隔连续。各瓣膜形态及开闭活动未见…  相似文献   

6.
应用封堵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dcular septal defect,PMV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既往需要通过开胸手术而达治疗目的。随着器材的改进,使PMVSD的介入治疗成为现实。2002年11月以来,我们应用封堵器先后对10例PMVSD进行了介入治疗,得到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经导管闭合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16例患者经临床体检、心超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膜周部VSD。术前超声测量缺损直径5~12 mm。在X线透视和经胸超声引导下通过F 6~8长鞘置入封堵器。结果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为2~12 mm。植入封堵器直径为4~14 mm。封堵器到位后15 min左心室造影14例无分流,2例少量分流。术后1周经胸超声检查无分流,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闭合膜周部VSD安全、有效。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盘封堵器在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应用效果以及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2004年1月至2007年5月入住我院的VSD患者78例,于X线下行经皮VSD封堵术,术后1周内、3个月、1和2年的随访观察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心电图(ECG),24h动态心电图(Holter)等检查。结果73例双盘封堵器植入成功,技术成功率93.6%(73/78),封堵器直径为5~16mm,平均(10.3±3.2)mm;73例患者均完成全程随访,随访率100%。术后1周TTE随访,8例有残余分流,3个月时5例有残余分流,1、2年时随访残余分流消失。术后心律失常的随访,1周内偶发的房性早搏或室性早搏28例(38.4%),2例(2.72%)于封堵术后3d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应用泼尼松及营养心肌药物治疗4~10d后消失。术后1、2年随访束支传导阻滞8例(10.1%)。结论双盘封堵器治疗VSD安全、有效,但术后需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方法:左心室造影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股动、静脉置管建立跨过室间隔缺损的钢丝桥;选取合适的Amplatzer封堵器,经长鞘管送到室间隔缺损处;心脏超声波检查及再次左心室造影证实封堵器位置合适后释放封堵器。结果:本组12例全部成功;经1~10个月随访,无残余漏,无心律异常等并发症。结论:用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自制封堵器闭合膜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评价应用自制双盘形室间隔缺损 (VSD)封堵器闭合膜部VSD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196例先天性心脏病膜部VSD患者 ,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 3~ 17mm ,平均 (4 .76± 2 .96 )mm。应用 7~ 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双盘形封堵器。封堵器直径为 4~ 2 0mm ,平均(6 .6 8± 2 .76 )mm ,封堵后 15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波检查 ,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 5d。出院前 ,术后 1、6个月和 1年定期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196例中 191例患者封堵成功 ,成功率 97.4 %。未成功的 5例中 ,3例因导管未能通过VSD处 ,2例因封堵器放置后影响主动脉瓣关闭 ,而放弃封堵治疗。 180例术后 15min左心室造影、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显示完全封堵 ,11例术后即刻造影示少量分流 ,1个月后超声复查 ,8例完全封堵 ,其余 3例仍存在微量分流。并发右房室瓣少量返流 3例。术中并发短暂的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分别为 5和 12例 ,2例并发一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封堵器放置后 2例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随访期间未恢复。 4例示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周后恢复。封堵器放置后脱落 1例 ,经圈套器取出 ,并完成封堵治疗。合并房间隔缺损 4例、动脉导管未闭 2例 ,同时成功封堵。X线透视时间 5~ 6 0min ,  相似文献   

11.
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应用自行研制的细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闭合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先心病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患者41例,年龄2~60岁,平均(18±11)岁。术前超声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3~12mm,平均(5.39±2.11)mm。应用7~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细腰型封堵器。封堵后15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波检查,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7d。出院前、术后1、6个月和1年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结果41例患者均封堵成功。左心室造影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2.0~10.8mm,平均(5.04±1.71)mm。所用封堵器腰部直径为4~12mm,平均(7.27±2.30)mm。37例患者术后15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显示无残余分流,4例示微量残余分流,1个月后复查经胸心脏超声,3例残余分流消失,1例仍存在微量残余分流。封堵器放置后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左前分支阻滞1例,随访期间未恢复,并发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后心电监护示交界性心动过速1例,1周后恢复。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同期成功封堵。X线透视时间8~50min,平均(13.60±5.14)min,操作时间30~150min,平均(66.14±20.70)min。随访1~17个月,无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栓塞和溶血等并发症。结论应用细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疗效可靠,操作简便,使用安全,弥补了以往封堵器在封堵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方面的不足,该封堵器的长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2.
三种介入性方法治疗房间隔缺损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照经导管置入Sidris钮扣式封堵器、CardioSEAL封堵 器和Amplatxer封堵器治疗二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疗效。方法 28例患者,依介入治疗采用的封堵器分为3组,采用钮扣式封堵器、CardioSEAL封堵器和Amplatzer封堵器的患者各为4例、12例和12例。3组患者患者ASD直径(球囊导管测量值)均≤21mm。术后24h、1个月及3个月分别行以胸超声心动图(TTE)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应用Ampplatzer偏心型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探讨护理及预防并发症发生的方法。方法:对18例接受介入治疗的VS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针对各自的并发症实施相应护理对策。结果:18例息者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100%,术后1例发生血肿及腓肠静脉血栓,1例传导阻滞,经治疗均痊愈。结论:膜部VSD封堵术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介入治疗方法,为VSD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可取代部分病例的外科治疗。通过准确的术前决策,充分的术前准备。娴熟的操作技术以及积极的术后监护处理。可以提高VSD封堵术的技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ASD的疗效。方法 :全组 14例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检查 ,ASD缺口直径为 8.0~ 2 8.0 (16 .4± 6 .0 )mm。在透视及超声心动图监测引导下 ,经静脉置入Amplatzer封堵器闭合ASD ,并观察有无残余分流。结果 :14例ASD缺口直径的球囊测值为 7.0~ 36 .0 (19.0± 7.0 )mm ,选择的封堵器直径为 8.0~ 38.0 (2 0 .0± 6 .0 )mm。 13例置入封堵器获得成功 ,1例封堵器固定不稳定撤出 ,1例术后超声检查显示有残余分流 ,1周后复查消失。结论 :应用Am platzer封堵器治疗A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外科手术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15.
自制非对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 评价自制非对称型室间隔缺损 (VSD)封堵器经导管闭合VSD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16例患者经临床体检、心脏超声检查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 ,膜周部VSD。术前超声测量缺损直径 3~ 8(4 .31± 1.35 )mm。在X线透视和经胸超声引导下通过F6~ 8长鞘置入封堵器。结果 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为 3~ 8(4 .6 3± 1.5 9)mm。VSD上缘距主动脉瓣 1~ 6 (3.31± 1.19)mm。植入封堵器腰部直径为 4~ 16 (6 .19± 1.91)mm。 14例封堵器到位后 15min左心室造影示无分流 ,2例少量分流。术后 1周经胸超声检查无分流 ,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结论 应用自制非对称型VSD封堵器治疗膜周部VSD安全、有效。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应用国产偏心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嵴内型 (IVSD)和肺动脉瓣下型室间隔缺损 (SV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 8例室间隔缺损患者 ,其中IVSD 2 2例 ,肺动脉瓣下型缺损6例。男 15例 ,女 13例 ,年龄 3~ 34岁 ,平均 (12 .4± 5 .9)岁。封堵器由两个圆形盘片和连接腰组成 ,腰部长 2mm ,两侧盘片呈不对称型 ,左心室侧的盘片呈偏心型 ,靠主动脉侧的边缘为 0mm ,与其相对的边缘为 6mm ,右心室侧的盘片比腰部直径大 4mm。在X线透视和经胸超声引导下 ,经 7~ 10F鞘管通过股静脉途径放置封堵器。结果 左心室造影测量的缺损直径 2~ 12mm ,平均 (4 .5 4± 1.93)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 0~ 1mm ,平均 (0 .35± 0 .4 5 )mm。 2 2例IVSD患者封堵全部成功 ,6例SVSD中 4例封堵治疗成功 ,1例合并微量主动脉瓣返流。 2例因缺损大而放弃封堵治疗。未发生其他并发症。X线暴露时间9~ 4 0min ,平均 (14 .0 7± 5 .19)min ,操作时间 4 0~ 15 0min ,平均 (5 9.81± 17.76 )min。结论 国产偏心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可以成功封堵IVSD和部分SVSD ,近期疗效佳 ,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7.
嵴内型和肺动脉瓣下型室间隔缺损的经导管封堵治疗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 评价应用国产偏心型室间隔缺损 (VSD)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嵴内型 (IVSD)和肺动脉瓣下型室间隔缺损 (SV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 8例VSD患者 ,其中IVSD 2 2例 ,SVSD 6例。封堵器由 2个圆形盘片和连接腰组成 ,腰部长 2mm ,两侧盘片呈不对称型 ,左心室侧的盘片呈偏心型 ,靠主动脉侧的边缘为 0mm ,与其相对的边缘为 6mm ,右心室的盘片比腰部直径大 4mm。在X线透视和经胸超声引导下 ,经 7~ 10F鞘管通过股静脉途径放置封堵器。结果 左心室造影测量的缺损直径 2~ 12mm ,平均(4 .4 5± 1.93)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 0~ 1mm ,平均 (0 .35± 0 .5 )mm。 2 2例IVSSD患者封堵全部成功 ,6例SVSD中 4例封堵治疗成功 ,1例合并微量主动脉瓣返流。 2例因缺损大而放弃封堵治疗。未发生其他并发症。X线曝光时间 9~ 4 0min ,平均 (14 .1± 5 .2 )min ,操作时间 4 0~ 15 0min ,平均 (5 9.8± 17.8)mm。结论 国产偏心型VSD封堵器可以成功封堵IVSD和部分SVSD ,近期疗效佳 ,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8.
经导管闭合房间隔缺损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评价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孔型心房间隔缺损 (ASD)的疗效。方法  11例患者中男 3例 ,女 8例 ,年龄 4~ 46岁 (平均 2 5岁 )。术前经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房间隔缺损直径为 12~ 2 8mm ,平均 (18.5± 6 .1)mm。在透视及经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闭合ASD。结果  11例ASD直径的球囊测量值为 (2 5 .2± 8.3)mm(15~ 36mm) ,选择的封堵器直径为 (2 5 .4± 7.7)mm(15~ 36mm)。 11例封堵器置入均获得成功 ,术中无并发症。 2例术后即刻超声检查显示微量残余分流。术后 1周复查均无分流。结论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ASD是一种有效的非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