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在首发精神分裂症的试用刘华清,张培琰,尚岚,杨甫德,吴厚慰北京回龙观医院,美国纽约山坡医院精神分裂症研究中心自知力是精神病学中的重要概念,自知力的准确评价对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以致预后判断都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然而,目前对自知...  相似文献   

2.
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及家属家庭干预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以康复期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家属为对象,定期复诊进行家庭干预并对照研究。方法:干预组68例,对照组52例,采用BPRS评定;干预组家属74人,对照组家属65人,采用SCL-90评定。结果:6个月后干预组患者BPRS和入组时对照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干预组患者的精神症状,不良情绪及社会功能明显好转,入组时两组家属SCL-90评定与常模对照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或0.01),经干预后干预组与全国常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患者家属普遍存在心理障碍,经干预后家属心理状况明显改善。结论:对康复期病人及家属进行门诊家庭干预,是有效的康复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自知力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知力对精神分裂症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符合入组条件的11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仅以药物维持治疗,研究组合并自知力教育。观察1年。以BPRS(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定病情轻重及自知力障碍程度,依从性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3个等级,并统计观察期间再入院率。结果研究组6个月后BPRS评分,自知力障碍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至观察结束差异更趋明显(P〈0.01),治疗依从性,再入院率观察结束时.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或P〈0.05)。结论自知力教育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4.
精神分裂症的自知力与执行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知力与执行功能的关系。方法 :应用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 (PANSS) ,韦氏康量卡片分类测验 (WCST)对 6 3例精神分裂症的自知力及执行功能进行了评定。结果 :在WCST测验中自知力有损害组较自知力无损害组持续错误多 ,分类完成数少 ,具有显著差异性 (P <0 .0 5 )。结论 :精神分裂症自知力的恢复受执行功能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精神分裂症的家庭负担情况。方法采用家庭负担会谈量表(FB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 S),对449例符合CCM D-3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调查其家庭照料及经济负担情况。结果在FBS的6个因子中,家庭经济负担、家庭日常活动、家庭娱乐活动、家庭成员心理健康4个因子的阳性回答率较高(高于64%),家庭关系、家庭成员躯体健康2个因子的阳性回答率较低(低于38%)。男性分裂症照料者家庭经济负担因子分显著高于女性分裂症照料者(P〈0.05),男性分裂症照料者家庭娱乐活动因子分非常显著高于女性分裂症照料者(P〈0.01)。农村患者FBS的家庭经济负担因子分非常显著高于城镇患者(P〈0.01),家庭娱乐活动和家庭成员心理健康因子分显著低于城镇患者(P〈0.05)。患者家属SA S均分为(48.86±12.43)分,明显高于正常人(36.42±0.53)均分,两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14.14,P〈0.01);其中超过界限值50分者有253例(56.3%)。449例患者SDS均分为(50.06±8.92)分,明显高于正常人(40.23±8.78)均分,两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13.03,P〈0.01);其中超过界限值53分者有282例(62.8%)。结论精神分裂症造成严重的家庭和经济负担,患者亲属焦虑、抑郁情绪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及精神症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共180例。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自知力评定量表(SAI)、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生活质量的生理因子与依从性、疾病意识、精神症状标识及自知力总分显著负相关(r=-0.232,-0.243,-0.171,-0.274;P0.05);心理因子与疾病意识和自知力总分显著负相关(r=-0.219,-0.203;P0.01);生活质量总分与疾病意识和自知力总分负相关(r=-0.169,-0.175;P0.05),生活质量受自知力总分和阴性症状的影响(β=-0.312,P=0.000;β=-0.157,P=0.037),疾病意识对生活质量心理因子有预测作用(β=-0.291,P=0.003);生活质量总分受自知力总分的影响(β=-0.594,P=0.019)。结论:1自知力较好的患者生活质量较低;2心理因子受疾病意识的影响;3阴性症状对生活质量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状况.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问卷对192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患家属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t=2.831,P<0.05),严重程度与亲属关系、患者年龄结构、住院次数、亲属对患者回归社会的愿望等有关.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状态的矫治效果。方法将10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113名家属随机分为研究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组)59例,对照组54例,分别在入院时、干预6周后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艾森克人格量表(EPQ)评分。结果研究组干预6周后抑郁、焦虑程度显著降低(P〈0.01),且抑郁、焦虑减轻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具有不稳定性人格特征的家属干预6周后抑郁、焦虑减轻程度明显大于稳定性人格特征的家属(P〈0.01)。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和情绪障碍,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干预能不同程度地减轻患者家属的抑郁、焦虑情绪和具有不稳定性人格特征家属的抑郁、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认知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精神分裂症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药物治疗(药物组)100例,药物加认知治疗(联合组)100例,两组分别于入院和出院时进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表(ITAQ)测定及治疗依从性评定。结果两组BPRS评分及ITAQ评分在入院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9,0.060,P0.05);在出院时两组BP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2,P0.05)。出院时ITAQ评分联合组高于药物组,有显著性差异(t=5.213,P0.01);治疗依从性联合组明显优于药物组(χ2=17.21,P0.01)。结论认知心理治疗有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恢复及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0.
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Fuld物品记忆测验(FOM)、言语济性测验(RVR)、积木测验(BD)和数字广度测验(DS)对7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知力及认知功能进行评定。结果:相关分析发现ITAQ总分与NPT总分、FOM、BD 正相关(P<0.05,P<0.01);疾病认识因子分与NPT总分、FOM、BD呈正相关(P<0.05,P<0.01);治疗态度因子分与FOM、BD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知力与认识功能损害程度关系密切,认知功能越好,患者的自知力越完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在深圳市精神病专科医院住院部、门诊部共采集464名符合特定入组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运用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家庭照顾负担访谈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综合考察这些相关因素对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的作用。结果: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①照顾负担对心理健康的总效应最大,共解释71.8%的方差变异,其中直接效应为40.8%;②神经质人格特征对心理健康的中介效应为24.3%,是研究中影响最大的中介因素。③研究所建立的模型拟合度较好(χ2=693.400,df=437,χ2/df=1.587,RMSEA=0.041,GFI=0.915,CFI=0.958,NFI=0.923,IFI=0.964),且较为简洁适用于变量间关系的解释。结论:照顾负担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效应巨大,神经质人格特征在影响因素模型中的中介效应最大。  相似文献   

12.
颅脑损伤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颅脑损伤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80名颅脑损伤患者家属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个性问卷(EPQ)进行调查。结果颅脑损伤患者家属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家属为女性、低龄、低文化程度不利于自身心理健康,而外向—稳定型人格类型有利于自身心理健康。结论颅脑损伤患者家属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受多种因素影响,应予以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离异家庭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家庭的态度和评价的关系。方法 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 ( MHT)和自编家庭态度与评价问卷对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的 5 79名初中生进行了调查 ,其中离异家庭学生 2 63名 ,完整家庭学生 3 1 6名。结果 离异组和完整组初中生在心理健康总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 ,但在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上 ,离异家庭初中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完整家庭的初中生。同时 ,离异家庭初中生对家庭的态度和评价也与完整组有显著差异 ,离异家庭的初中生明显感到安全感缺乏、得不到父母的及时关怀、对家庭缺乏自豪感等。结论 离异家庭初中生对家庭的态度和评价与其心理健康状况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家庭中子女数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通过使用对比研究法,把大学生所在家庭根据其子女数量分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两类,同时使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CSPA 1.0中的心理健康量表进行测试。结果:独生子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躯体化(t=-2.033,P=0.042)、焦虑(t=-2.227,P=0.026)、抑郁(t=-3.931,P=0.000)、自卑(t=-5.711,P=0.000)、社交退缩(t=-7.077,P=0.000)、性心理障碍(t=-5.300,P=0.000)、强迫(t=-3.152,P=0.002)、依赖(t=-2.171,P=0.030)、冲动(t=2.303,P=0.021)与精神病倾向(t=-3.145,P=0.002)方面有显著的差异。结论:家庭中子女数量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性心理障碍、强迫、依赖与精神病倾向方面,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偏高,而在冲动方面,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偏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畲族家庭环境状况及其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以自编问卷、FES—CV和SCL-90为测试工具,以当地汉族中学生为对照组,采用随机整群分层抽样研究方法。结果:对于畲族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是家庭经济状况;在FES—CV的10个因子中,家庭亲密度和矛盾性因子对畲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最为显著.此外,情感表达、组织性和道德宗教观对畲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个体化家属教育对社区康复精神分裂症家属病耻感、自我隐瞒、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的影响。方法选取参加个体化家属教育的社区康复精神分裂症家属100例为研究组,选取未参加个体化家属教育的社区康复精神分裂症家属100例为对照组,采用病耻感感受问卷、自我隐瞒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及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收集两组共200例的调查资料,建立数据库,以SPSS19.0进行统计检验分析。结果参加个体化家属教育的社区精神分裂症家属与未参加的家属在病耻感(研究组1.914±0.254,对照组2.304±0.367;t=-8.73,P0.01)、自我隐瞒(研究组17.25±5.200,对照组31.44±7.452;t=-15.61,P0.01)、应对方式(研究组0.790±0.177,对照组0.633±0.226;t=5.50,P0.01)、社会支持(研究组40.41±7.28,对照组33.34±7.24;t=6.89,P0.01)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个体化家属教育有利于降低家属病耻感,提高家属的应对方式,降低患者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青少年依恋对家庭动力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使用系统家庭动力学自评量表(SSFD)、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量表(IIPA)和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对393名中学生被试进行评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回归分析显示,SSFD中家庭气氛和个性化维度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的主效应(R。=0.063,P=0.000;R。=0.016,P=0.012),青少年的父母同伴依恋在家庭气氛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起部分中介的作用(P〈0.05,母亲、父亲及同伴依恋依次为P=0.056;P=0.040;P=0.001),青少年的父母同伴依恋在个性化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起完全中介的作用(P〉0.05,母亲、父亲及同伴依恋依次为P=0.746;p=0.317;P=0.125)。结论青少年家庭动力中的家庭气氛和个性化是其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银屑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银屑病属皮肤科常见病 ,患病率为 1.2 3% [1] 。由于目前银屑病疗效有限 ,复发率高 ,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压力 ,并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研究表明 ,银屑病属心身疾病范畴[2 ,3] ,心理状态对该疾病的发生、治疗、愈后有一定影响。为进一步了解银屑病患者的心理卫生状况及生活质量状况 ,我们对12 0例银屑病患者进行了两种量表的评定 ,并实施了心理干预。1 资料和方法1.1 调查对象患者组 :共 12 0例 ,均来自济宁市皮肤病防治院门诊。入组标准 :①符合寻常型银屑病的诊断标准[4 ] ;②排除伴有其它严重躯体疾病或致病因素明确者 ;③愿意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应对方式问卷(CSQ),对65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研究组)与55例无酗酒史的健康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SCL-90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及偏执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CSQ评分比较,研究组的应对方式不成熟,以退避(t=9.18,P=0.000)、幻想(t=10.30,P=0.000)、自责(t=8.73,P=0.000)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增高。相关分析发现,研究组躯体化(r=-0.370,P0.05)、敌对(r=-0.386,P0.001)、偏执(r=-0.196,P0.05)与解决问题呈负相关,抑郁(r=0.298,P0.05)、焦虑(r=0.298,P0.05)、精神病性(r=0.314,P0.001)与自责呈正相关,敌对(r=-0.413,P0.001)与求助呈负相关,精神病性(r=0.516,P0.001)与幻想呈正相关,强迫症状(r=0.532,P0.001)、人际关系敏感(r=0.582,P0.001)、恐惧(r=0.615,P0.001)与退避呈正相关。结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应对方式受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