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希望感特点及其与心理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采用希望感问卷、长处与困难问卷对湖南省10个贫困县3、5、8、11年级留守儿童2110人和非留守儿童2026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留守儿童的希望感得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进一步分析发现母亲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希望感显著低于父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而困难总分显著高于父亲和双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外出打工和双亲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希望感对亲社会行为均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困难总分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结论:希望是留守儿童预防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心理资源.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留守儿童生活满意度基本情况,探讨社会资源在生活事件对留守儿童满意度影响中的调节作用,为进一步提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SLSS)、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自编青少年社会资源量表对湖南某市农村地区两所中学的1313名11~17(13.66±4.72)岁留守儿童开展调查。结果:(1)留守儿童的受惩罚和其他生活事件两个因子在性别方面有显著差异;(2)单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务工)生活满意度得分显著高于双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外出务工)(t=5.32,P0.001);(3)生活事件、社会资源和满意度之间两两显著相关(P0.01);(4)社会资源与生活事件的交互作用能解释生活满意度水平方差变异的0.5%(F=4.43,P0.05),社会资源在生活事件与满意度之间调节效应显著。结论:生活事件对留守儿童满意度有影响,社会资源在其中起到调节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希望感在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影响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长处和困难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问卷与希望感量表对1238名11~17岁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生547人,女生691人。结果:(1)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希望感、内化问题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2.682,-3.228,-3.310;P0.01);(2)相关分析显示,社会支持与外化问题行为(r=-0.202,P0.01)和内化问题行为(r=-0.125,P0.01)呈显著负相关,与希望感(r=0.510,P0.01)、亲社会行为(r=0.370,P0.01)呈显著正相关,希望感与外化问题行为呈显著负相关(r=-0.138,P0.01),与亲社会行为呈显著正相关(r=0.366,P0.01);(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中介效应的检验表明,希望感在社会支持与外化问题行为、亲社会行为之间均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11.1%、32.3%。结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问题行为、希望感三者关系密切,且希望感在社会支持和外化问题行为、亲社会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留守农民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检验希望感是否能在留守农民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关系中起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希望感问卷、生活满意度量表以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湖南、云南等多省留守农民1239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留守农民的社会支持与希望感、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16、0.362;2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希望感在留守农民的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中起着显著的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为0.16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46.052%。结论:社会支持对留守农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部分是通过希望感的中介作用实现。  相似文献   

5.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压力事件及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压力及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初中211名留守儿童和223名非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留守儿童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因子、人际关系状况、健康适应及心理压力总分大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中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和躯体症状3个因子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P0.05或P0.0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性别差异,男生优于女生。结论农村留守儿童面临更多的负性生活压力事件,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对于留守烦恼的认知评价状况及其与抑郁、孤独之间的关系。方法:从河南省某乡镇抽取207名农村留守儿童,以儿童抑郁、孤独和留守烦恼的认知评价量表为研究工具进行测查。结果:①双亲外出儿童对留守烦恼的消极评价高于单亲外出儿童;②对留守烦恼的消极评价越高,儿童的抑郁和孤独水平越高;③对于留守烦恼的积极评价越高,儿童的抑郁和孤独水平越低,但是双亲外出儿童的积极评价不能显著降低其抑郁水平。结论:农村留守儿童关于留守烦恼的认知评价对其孤独的预测力高于抑郁;认知评价对抑郁和孤独的预测力因留守类别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7.
生活压力事件、应对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生活压力事件、应对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量表法对256名农村儿童(其中留守儿童124名)的生活压力事件、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量。结果:①留守儿童的总体生活压力事件水平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与非留守儿童无显著性差异。③相关分析表明,积极应对方式与留守儿童大部分心理健康指标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指标的相关除自尊外均不显著。④回归分析表明,留守儿童的积极应对方式能够显著预测其心理健康水平,解释率高于非留守儿童。结论:应对方式能够缓冲生活压力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父母关爱与留守儿童孤独感:希望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父母关爱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以及希望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留守儿童父母关爱问卷、青少年孤独感问卷、儿童希望量表对1037名湖南农村儿童进行入户调查。结果:在控制性别的作用后,父母关爱对留守儿童孤独感有显著负向预测性;希望对此预测关系既起部分中介作用,也具有调节效应,具体表现为,随着希望水平的提高,父母关爱对孤独感的负向预测力明显减弱。结论:希望可以有效的抵消与缓解父母关爱缺失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友谊质量状况及其与孤独感、抑郁的关系。方法:采用友谊质量量表(FQI)、儿童孤独量表(CLS)和儿童抑郁量表(CDI)对河南省250名中小学留守儿童和212名非留守儿童进行了测试。结果:①单亲外出留守儿童友伴冲突和抑郁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儿童。②友谊质量显著预测单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抑郁,显著预测双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孤独感。③友谊质量对留守时间在1年以下儿童孤独感的预测作用大于2-4年;对留守时间在1年以下儿童的抑郁有显著预测作用。④友谊质量对初中留守儿童孤独感和抑郁的预测作用均显著大于小学留守儿童。结论:友谊质量在一定条件下能缓冲留守压力对儿童的影响,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一个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冲动性与抑郁情绪在应激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方法:采用自杀风险评估问卷—自杀意念分量表、中文版Barratt冲动性人格量表、症状自评量表—抑郁分量表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2326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应激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呈显著正相关;②抑郁情绪在应激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③冲动性人格在应激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既有中介作用,又有调节作用。结论:应激生活事件、冲动性人格和抑郁情绪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自尊在大学生应激性生活事件和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尊在大学生应激性生活事件和抑郁情绪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法抽取长沙市某综合性大学732名大学生,运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自尊量表、Beck抑郁自评量表等进行测评。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检验自尊的中介效应。结果:自尊在应激和抑郁之间的部分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与总效应之比为0.2664,直接效应与总效应之比为0.7336,中介效应与直接效应之比为0.3631。结论:自尊在应激和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2.
应激性生活事件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激性生活事件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应激性生活事件量表对 2 0例功能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和 2 0例与之在人口统计学方面相匹配的健康人进行了评定并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病例组高切变率血液粘度 [ηb(H) ]、血浆粘度 ( ηP)、红细胞压积 (HCT)和红细胞聚集性 (AI)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生活事件紧张总值与上述血液流变学指标呈正性显著相关 (P <0 .0 1)。结论 :应激性生活事件影响血液流变学特性 ,并为应激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乐观对负性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整群分层取样法抽取385名大学生参加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解释风格问卷和生活满意度问卷的调查。结果:(1)总应激量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r=-0.20,P0.01),其中人际因子、学习压力和健康适应因子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r=-0.18,-0.25;P0.01;r=-0.12,P0.05);消极事件解释风格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r=-0.11,P0.01);(2)负性生活事件与乐观的交互作用对生活满意度影响显著(F=7.04,P0.01)。结论:解释性乐观是负性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间的调节变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农村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现状,探讨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某初中183名农村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农村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在性别和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2生活事件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健康适应及其他因子与农村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r=-0.408,-0.386,-0.286,-0.372;P0.01);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合理解释等指向问题的应对方式与农村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r=0.255,0.169;P0.05),忍耐、逃避、发泄情绪和幻想与否认因子等指向情绪的应对与农村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r=-0.325,-0.186,-0.210,-0.323;P0.05);3人际关系因子、忍耐因子、问题解决因子、受惩罚因子、其他因子、学习压力因子和健康适应因子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方程显著(R~2=0.167,0.047,0.054,0.040,0.064,0.025,0.014)。结论: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对农村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指向问题的积极地应对方式有利于提高主观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15.
高二学生应激性生活事件和焦虑情绪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了解负性生活事件对高二学生情绪的影响,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用大中专学生生活事件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对河南省4所不同地域、不同学科、不同学校类别的300名高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在各种应激性生活事件中,生活环境对心理的负性影响最大,不同地域、学校类别占主导的应激性生活事件不同;②高二学生焦虑程度超过一般人群测试结果.且存在显著的学科、学校类别及地域类型上的差异;③负性日常生活事件的应激强度与焦虑症状评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结论 负性生活事件对高二学生情绪的影响不可忽视,本研究为做好高中生心理辅导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比较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方法:采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对139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城市儿童(F=9.200,P0.01),农村留守儿童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显著低于城市儿童(F=5.075,P0.05);父母一方外出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生活满意度(t=2.168,P0.05)、积极情感体验(t=2.05,P0.05)显著高于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的留守儿童体验到的消极情感显著低于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t=-2.403,P0.05)。结论: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主观幸福感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存在显著差异;留守类型影响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与压力性生活事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压力性生活事件问卷和学习倦怠问卷对35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相关分析表明,学习压力、健康适应、其他均与学习倦怠总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19,P0.001;r=0.13,P0.05;r=0.14,P0.05);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其他均与身心耗竭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18,P0.001;r=0.27,P0.001;r=0.15,P0.01;r=0.16,P0.01;r=0.19,P0.001);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其他均与低成就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11,P0.05;r=0.18,P0.01;r=0.13,P0.05;r=0.14,P0.01;r=0.16,P0.01);(2)回归分析表明,学习压力显著正向预测学习倦怠(β=0.27,P0.01)。结论:压力性生活事件是大学生学习倦怠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拉萨市汉族中学生应激性生活事件的现状。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拉萨市汉族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两个因子相应的生活事件发生的频度最高,给这些中学生带来的心理应激量也高于其它因子。学习压力因子给城区学生带来的影响显着地高于农牧区的学生。高二学生在学习压力因子上的得分高于其它所有年级;高一学生在受惩罚因子上的应激量低于其它年级,他们在总应激量上的得分也低于其它四个年级;普通师范学生受健康适应因子及丧失因子带来的心理影响均高于其它年级,在总应激量上的得分也是这部分群体最高.结论学习压力因子和人际关系因子是两个比较特殊的因子;各因子所带来的应激量和年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调查以对比职业和普通高中学生心理压力的异同。方法采用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ASLEC)对515名职业和普通高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两类高中学生各项生活事件发生频率、影响指数1、指数2的排序均一致,学习与人际关系压力是最主要的压力源,而遭遇亲人生病、去世的被试受到这些事件的负面影响较大。②在26项生活事件平均发生频率和指数1上学校主效应显著,职业高中高于普通高中;年级主效应、学校和年级间的交互作用显著。结论职业与普通高中学生心理压力来源具有一致性,但在事件发生率和对群体的影响程度上职业高中高于普通高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