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考察自我同一性在自尊与生涯成熟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自我同一性问卷、生涯发展状况量表和自尊量表对4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自尊对生涯态度与生涯行动有直接预测作用,也通过自我同一性起间接预测作用.部分中介模型的拟合指数为:x2/df=2.674(P=0.102),GF=0.997,CFI=0.993,NFT=0.989,NNFI=0.957,SRMR=0.021,RMSEA=0.065.结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在自尊与生涯成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当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况与其自我概念之间的关系。方法:①采用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EOM-EIS-2)和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对32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②根据大学生在自我概念量表上的总分排序,取上27%人群为积极自我概念组,下27%人群为消极自我概念组。结果:①积极自我概念组在自我同一性的意识获得、人际获得、总体获得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消极自我概念组;消极自我概念组在自我同一性的意识早闭、意识扩散、人际早闭、人际扩散、总体早闭、总体扩散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积极自我概念组;②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各分量表分(除自我批评之外)与自我同一性获得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同一性早闭、同一性扩散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与自我概念之间关系密切,自我概念越积极,越有利于其自我同一性的获得。 相似文献
4.
曾庆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2):1493-1495
目的 研究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和心理健康状况与新生适应的关系.方法 对3206名大学生被试分别采用自我同一性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 90)、大学新生适应量表进行测量.结果 ①自我同一性、心理健康与新生适应各维度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相关关系;②心理健康在自我同一性3个水平与新生适应的中介效应大小分别为(0.08,0.07...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社会适应的关系。方法:选取289名大学生,采用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危机量表(AEICS)测量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IRIDS)、Beck抑郁问卷(BDI)、焦虑自评量表(SAS)、国际大学生调查问卷(ICS)中的主观幸福感分量表、自尊量表(SES)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测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其中IRIDS测量人际适应,BDI、SAS、ICS测量情绪适应,SES和GSES测量自我适应)。通过建构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社会适应各维度的关系。结果:大学生的AEICS得分与人际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得分均呈负相关(r=-0.19~-0.62,均P<0.01)。自我适应在自我同一性与人际适应、自我同一性与情绪适应之间均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为0.53和0.58)。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可以预测其社会适应,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直接预测其自我适应,并通过自我适应间接影响其人际适应和情绪适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大学生存在焦虑、自我同一性及抑郁的关系.方法:取样730名大学生并施测大学生存在焦虑量表、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结果:高水平存在焦虑的大学生出现明显抑郁情绪.存在焦虑4个因子均对抑郁有正向预测作用.其中死亡与命运焦虑的预测力最大.自我同一性在存在焦虑对抑郁的影响中起中介和调节的双重作用.结论:大学生的存在焦虑与抑郁存在密切关系且自我同一性可以缓冲存在焦虑对抑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与情绪适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基本特点,以及自我同一性状态与情绪适应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EOM-EIS-2)、自尊问卷(SES)、焦虑问卷(SAS)和抑郁问卷(BDI)对113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大三学生比大一、大二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同一性获得;与其他年级相比,大一学生具有较低的同一性早闭水平。在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中男生比女生具有更高的同一性获得水平;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中女生比男生具有更高的同一性早闭得分。②大学生的同一性获得状态可正向预测自尊,负向预测焦虑、抑郁,同一性早闭状态和扩散状态负向预测自尊,同一性延缓状态正向预测焦虑、抑郁。结论: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呈现出一定的性别差异、独生/非独生以及城乡差异特点;自我同一性状态对大学生的情绪适应有较强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当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况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EOM-EIS-2)和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对330名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①父亲与母亲的教养方式在子女性别上存在差异,女生在母亲关爱得分上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在母亲控制和父亲控制得分上显著高于女生。②母亲关爱、父亲关爱和母亲鼓励自主、父亲鼓励自主与子女的自我同一性获得有显著正相关,与同一性早闭、同一性扩散存在显著负相关;父亲控制、母亲控制与同一性早闭、同一性扩散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父母的关爱、鼓励自主有利于子女同一性获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幽默风格在大学生害羞与孤独感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害羞量表、中文版幽默风格问卷和社会与情感孤独量表对52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孤独感与害羞、嘲讽型幽默及自贬型幽默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亲和型幽默、自强型幽默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害羞与亲和型幽默、自强型幽默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嘲讽型幽默、自贬型幽默存在显著的正相关。②害羞不仅对孤独感有直接预测作用,还可以通过亲和型幽默和自强型幽默起间接预测作用。结论:幽默风格是大学生害羞与孤独感关系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叶景山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5):335-337
目的 探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 采用 SCL-90和同一性状况量表对 40 3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同一性完成状况 ( A)和延缓状况 ( M)的得分与 SCL-90各因子得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不同同一性状况者的 SCL-90各因子得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对其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亲子沟通在留守儿童情绪表达与孤独感间的中介作用,以及性别的调节作用,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情绪表达性量表、孤独感量表、青少年亲子沟通问卷对481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情绪表达(r=-0.248,P<0.01)、亲子沟通(r=-0.276,P<0.01)与孤独感呈负相关.②亲...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感恩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感恩在社会支持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青少年感恩量表调查了528名大学生。结果:1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与感恩呈显著正相关;感恩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2社会支持和感恩对大学生的孤独感均具有保护作用,社会支持既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孤独感,又通过感恩对其产生间接影响。结论:增强社会支持,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感恩,对大学生孤独感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验证发展性心理干预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改善效果,为高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培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全校公共选修课课程类别一致同一时间上课的两个班,干预班实施发展性心理干预方案,每周1次,每次3学时,连续进行10周;对照班不做干预。采用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危机量表(AE-ICS)、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化测量量表(EOM-EIS-2)、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EISM S)进行干预前后评估。结果:干预班AEICS总分干预前后变化大于对照班[(-7.9±13.1)vs.(0.8±11.2),P0.01];干预班EOM-EIS-2总体扩散和获得得分前后变化大于对照班[(-1.9±6.9)vs.(3.3±8.2),(5.5±7.3)vs.(-0.3±7.2);P0.01],而总体延缓和早闭得分的变化与对照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班EISM S现在的自我投入和将来自我投入愿望得分的前后变化大于对照班[(1.2±2.8)vs.(-0.2±2.9),(0.3±2.5)vs.(-0.9±2.7);P0.01],而过去危机得分的变化与对照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发展性心理干预能有效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相似文献
14.
目的:修订适合我国大学生使用的自我同一性状态简版问卷。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以整群抽样法选取普通高校的1131名大学生,对自我同一性状态简版问卷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效标关联效度分析、信度分析和项目分析。结果:问卷的32个项目均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各项目与相应分量表总分的相关在0.42-0.69之间;四个同一性状态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55-0.75之间,分半信度在0.56-0.67之间;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模型的拟合良好,该简版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同一性状态分量表与效标的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结论:修订的自我同一性状态简版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15.
潮汕贫困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个人评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潮汕贫困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个人评价的关系.方法:方便选取接受广东潮人海外联谊会资助的潮汕地区贫困大学生205名,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量表(EOM-EIS-2)和个人评价问卷(PEI)进行积差相关分析以及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潮汕贫困女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弥散性得分高于男大学生[(53.2±10.8)vs.(49.6±12.0),P<0.05];自我同一性与个人评价的典型相关为0.63,弥散型、排他型与个人评价多个维度负相关(r=-0.20~-0.44,均P<0.05),成就型与个人评价各维度均呈正相关(r=0.18~0.49,均P<0.01).结论:贫困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个人自我评价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大学生的分离-个体化、人格与自我同一性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修订的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EOM-EIS-2)、分离-个体化问卷(SITA)和"大五"人格问卷(NEO-FFI)对113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当大学生具有较高水平的外向性、开放性和谨慎性时,消极分离-个体化水平越低则预测越高水平的同一性获得;无论开放性高低,高水平的积极分离-个体化均预测更高的同一性延缓,且开放性越低,积极分离-个体化对同一性延缓状态的影响越强;当开放性和谨慎性水平较低时,高的积极分离-个体化预测更高水平的同一性早闭。结论:人格在分离-个体化与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关系中起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 探讨家庭气氛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并深入分析自我和谐是否在家庭气氛与青少年的孤独感之间具有中介作用.方法 选取系统家庭动力学量表、情绪社交孤独问卷和自我和谐量表3个量表为测量工具,以武汉某初中和高中部分班级学生321人为被试,分析他们的家庭气氛、自我和谐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结果 高中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初中生(Wilks'λ=0.96,F=4.48,η2=0.041,P<0.01).女生体验到的孤独感明显高于男生(Wilks'λ =0.94,F=6.52,η2=0.058,P<0.001).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在家庭气氛与情绪孤独的中介效应大小为0.08(P <0.05),在家庭气氛与社交孤独之间的中介效应大小为0.061(P <0.05).结论 ①不同年级和性别的青少年对于孤独感的感受存在明显的差异;②家庭气氛是通过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对青少年的孤独感产生影响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