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了解医学生孤独的现状,探讨自尊、生活事件对孤独感的影响。方法:采用状态与特质性孤独量表和自尊量表(SES)及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对500名医学院大学生进行评定。结果:有许多的医学生表示经常体验到孤独(状态孤独:50.8%,特质孤独:51.4%)。医学生的特质孤独在是否是贫困生、家所在地上差异显著(t=2.683,3.248;P0.01);医学生的孤独分数与自尊、生活事件相关显著(r=-0.407,P0.001);状态孤独与生活事件(r=0.315,P0.001),特质孤独与自尊(r=-0.362,P0.001),特质孤独与生活事件(r=0.340,P0.001)相关显著,自尊和生活事件可以作为孤独的有效预测指标(P0.001)。结论医学生受孤独困扰的情形较为普遍,自尊得分低的或生活事件得分高的医学生其孤独得分都高,医学高校的心理学工作者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孤独心理的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学生童年期虐待、特质抑郁和正念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大学生415名,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Q)、状态-特质抑郁量表中特质抑郁分量表(T-DEP)和正念注意知觉量表(MAAS),分别测量大学生童年期虐待、特质抑郁和正念。结果:童年期虐待得分与特质抑郁得分呈正相关(r=0.4,P<0.01),与正念得分呈负相关(r=-0.37,P<0.01);正念在童年期虐待与特质抑郁得分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60、β=0.33,均P<0.001),与特质抑郁中快感缺失维度得分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75、β=0.31,均P<0.001)。结论:有童年期虐待经历的大学生表现出更高水平的特质抑郁,其特质抑郁受到正念的调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医学院学生的自杀意念与希望特质和抑郁情绪的关系,以及在其中希望特质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某医学院各年级学生按比例进行分层整群随机抽样调查,发放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希望特质量表(DH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回收有效问卷148份。结果:样本中自杀意念检出率为8.1%,其中有自杀意念组抑郁得分高于无自杀意念组(t=8.699,P0.001),希望特质评分低于无自杀意念组(t=-6.077,P0.001);抑郁得分与自杀意念得分成正相关(t=0.681,P0.01),希望特质得分与自杀意念得分成负相关(t=-0.328,P0.01)。并且分层回归显示,抑郁自评量表得分与希望特质的交互作用显著(t=-4.727,P0.01),即希望特质在抑郁情绪与自杀意念之间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结论:自杀意念与抑郁情绪消极相关,与希望特质积极相关。关注大学生抑郁情绪,提高大学生希望特质水平,可以增强危机因素的抵抗作用,有助于对大学生自杀危机干预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学生群体中孤独感和自杀意念水平,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分层随机抽取广东省在校大学生共449名,采用社会和情绪孤独感量表中文版、自杀意念量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同时施测,再通过实验法,考察孤独感高低分组的大学生在内隐自杀联结测验(Implicit Suicide Association Test)上得分的差异.结果:孤独感与抑郁(r=0.290,P<0.01)、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r=0.266,P<0.01),层次回归分析表明,控制抑郁水平后,孤独感对自杀意念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262,P<0.001).高孤独感得分者内隐自杀联结测验中的IAT效应明显高于低孤独感得分者(F=7.58,P<0.01).结论:自杀的内隐和外显态度具有同一性.除抑郁外,在大学生群体中,孤独感也是预测自杀意念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应对方式在大学生家庭亲密度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Ⅱ-CV)、孤独量表(UCLA)对菏泽学院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学生孤独感状况不容乐观,孤独感总得分为(42.12±8.291)分,高分组占64.1%,中间组占20.1%,低分组占15.8%;②大学生家庭亲密度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r=-0.423,P0.001)、与消极应对方式显著负相关(r=-0.137,P0.01),大学生家庭亲密度与积极应对方式显著正相关(r=0.470,P0.001);③应对方式在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孤独感之间起着部分中介效应,积极应对方式解释量为29.66%、消极应对方式解释量为2.947%。结论:家庭亲密度对孤独感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家庭亲密度对孤独感的预测是部分通过应对方式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生活事件、自尊和抑郁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为大学生自杀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自尊量表、症状自评量表—抑郁分量表、贝克抑郁自评量表—"自杀想法"条目对280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6.95%,有自杀意念组的生活事件各因素得分及总分、抑郁总分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组,人际关系(t=-17.039,P0.001)、学习压力(t=-13.000,P0.001)、受惩罚(t=-11.000,P0.001)、丧失(t=-8.800,P0.001)、健康适应(t=-15.631,P0.001)、其他(t=-12.240,P0.001)、生活事件总分(t=-16.060,P0.001)、抑郁总分(t=-29.821,P0.001),有自杀意念组的自尊总分(t=-3.92,P0.001)显著低于无自杀意念组;生活事件、抑郁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r=0.179,0.638,P0.01),自尊与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r=-0.259,P0.01);生活事件通过自尊和抑郁的中介效应间接影响自杀意念(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054和0.255),生活事件通过自尊作用于抑郁,又通过抑郁间接影响自杀意念(中介效应值为0.112)。结论:减少负性生活事件,消除抑郁情绪,提高自尊水平,能够有效降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农民工的孤独感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间的相关。方法采用孤独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130名农民工进行调查。结果1农民工孤独感均分显著高于警察、大学生、老年人(t=4.43,P0.01;t=3.98,P0.01;t=6.18,P0.01);2农民工孤独感与总社会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有显著负相关(r=-0.38,P0.01;r=-0.52,P0.01;r=-0.26,P0.01),而与家庭支持相关不显著。结论农民工孤独感显著高于其他群体,且与社会支持有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阈下自闭特质及与共情能力的关系,为高阈下自闭特质个体的筛查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方便抽选宁夏某高校大学生515名作为研究对象,选用自闭商数问卷(AQ)和共情商数问卷(EQ)探查大学生的阈下自闭特质及与共情能力的关系。结果:男性大学生在AQ分维度行为模式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大学生(t=9.927,P0.01)。理科生在AQ总分(t=13.115,P0.001)及分维度心智阅读(t=24.974,P0.001)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文科生。本科生在AQ分维度行为模式(t=-4.613,P0.05)、细节注意(t=-5.566,P0.05)上的得分显著低于研究生,在分维度社交性(t=13.498,P0.001)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研究生。共情能力和AQ总分(r=-0.518,P0.01)及分维度社交性(r=-0.354,P0.01)、心智阅读(r=-0.644,P0.01)、注意转换(r=-0.352,P0.01)、细节注意(r=0.271,P0.01)显著相关,且共情能力对阈下自闭特质及这些分维度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阈下自闭特质在大学生中呈连续性分布,且共情能力影响阈下自闭特质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在校硕士生的社会支持度及与其孤独感的关系。方法使用社会支持量表和情感与社会孤独量表对在校硕士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硕士生的社会支持较好;②男生的社会支持得分低于女生,但只在主观支持上达到显著差异(t=-3.036,P0.01);独生子女的社会支持得分低于非独生的,且在社会支持总分(t=-4.954,P0.001)、主观支持(t=-7.075,P0.001)上差异显著;城市生源者的得分均低于乡村生源的,且在社会支持总分(t=-2.706,P0.01)和主观支持(t=-3.528,P0.001)上差异显著;没有恋爱关系的得分低于有恋爱关系者,且在社会支持总分(t=5.583,P0.001)、主观支持(t=3.090,P0.01)和客观支持(t=5.993,P0.001)上差异显著;③社会支持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结论回归分析发现社会支持对社会孤独、情感孤独和总体孤独有较好的预测性。在校硕士生的社会支持较好,且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以及有无恋爱都会影响社会支持;提高社会支持度可以有效地减少孤独体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抑郁状态大学生心智游移的内容和特点,以及与反刍思维的关系.方法:采用贝克抑郁量表法对569名大学生的抑郁状态进行调查,选出60名抑郁状态大学生和非抑郁大学生采用实验法(思维取样法)和问卷法进行研究.结果:抑郁组在实验室任务(t = 5.32,P<0.001)与 日常生活(t = 3.83,P<0.001)中心智游移频率显著高于非抑郁组,心智游移内容与组别交互作用显著,抑郁组多为生活事件(F= 50.99,P<0.001),抑郁组心智游移时间指向不明确(t = 2.07,P<0.01)显著高于非抑郁组,反刍思维与心智游移时间指向过去相关(r = 0.40,P<0.05),反刍思维可以显著预测抑郁(r=0.55,P<0.001).结论:①抑郁状态群体在实验室任务与 日常生活中都表现出更高的心智游移频率,内容多为日常生活事件,时间指向并不明确,与当前关注联系较小.非抑郁大学生心智游移内容往往指向未来事件的问题解决;②抑郁个体反刍思维高于非抑郁个体,而且反刍内容多指向过去经历.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医科大学生孤独状况,探讨孤独感与自尊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状态与特质性孤独量表和自尊量表(SES)对500名医科大学生进行了评定。结果有相当多的医科大学生表示经常体验到孤独,医科大学生的孤独感在家在地、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上差异显著而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医科大学生的孤独分数与自尊显著负相关,自尊可以作为孤独的有效预测指标。结论自尊得分低的医科大学生其孤独得分高,医科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要加强对大学生孤独心理的研究和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医学院校大学生生活意义感的现状及其在性别、年级、专业方面的差异。方法:采用生活意义感量表(PIL),分层随机抽取新乡医学院361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1)河南医学院校大学生生活意义感总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2)女生生活意义感显著高于男生(t=-4.56,P0.001);(3)高年级学生的生活意义感明显低于低年级学生(F=17.55,P0.001);(4)非医学专业的学生生活意义感低于医学专业学生(t=-7.28,P0.001)。结论:河南医学院校大学生生活意义感整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应注重在大学教育中积极引导、干预,提升医学生生活意义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学习倦怠现状,探讨其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Q),对山东省内两所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4个年级共计268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将所得数据应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总体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倦怠,突出表现是行为不当;(2)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在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维度上存在性别差异,男生情绪低落得分显著低于女生(t=-2.39,P0.05),而行为不当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2.63,P0.01)。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学习倦怠总分在年级上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大一、大三和大四学生情绪低落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学生(F=2.63,P0.05),大一和大三学生行为不当和学习倦怠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学生(F=3.84,3.34,P0.05);(3)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及各维度间呈显著负相关(P0.01);除支持利用度与成就感低相关不显著外,学习倦怠及其3维度与社会支持及其3维度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社会支持、主观支持得分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P0.01),客观支持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P0.05);(4)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2.43%。结论: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本科生存在中等程度的学习倦怠,其社会支持不仅能直接影响其学习倦怠,还能通过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其学习倦怠。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海南省医学生的疏离感水平,并探讨其与家庭功能和自尊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以及Rosenberg自尊量表,通过方便取样对海南医学院268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疏离感与家庭功能和自尊的关系.结果:海南省医学生疏离感总均分为2.84分,社会疏离感均分最高,为3.28分,其次是环境疏离感,得分为3.25分,人际疏离感得分最低,为2.75分.在人际疏离感维度方面,独生子女医学生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医学生得分(t=-2.075,P<0.05);女生在家庭功能的问题解决(t=2.040,P<0.05)、角色(t=2.769,P<0.01)和情感反应(t=2.961,P<0.01)维度均显著低于男生;独生子女医学生的自尊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医学生(t=2.714,P<0.01).相关分析显示,总的疏离感与家庭功能总的功能得分呈正相关(r=0.378,P<0.01),总的疏离感与自尊得分呈负相关(r=-0.534,P<0.01),家庭功能总的功能与自尊得分呈负相关(r=-0.301,P<0.01).回归分析表明,家庭功能与自尊可以共同解释疏离感32.7%的变异.结论:海南省医学生的总体疏离感水平不明显,自尊水平相对较高,医学生疏离感与家庭功能和自尊两两相关显著,家庭功能和自尊对疏离感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网游成瘾大学生孤独感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孤独感和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特点及关系。方法用UCLA孤独感量表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对网游成瘾与一般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t检验发现网游成瘾大学生孤独感高于一般大学生(t=2.13,P<0.05);关注计划(t=-3.54)、积极重评(t=-1.99)和视角转换(t=-2.95)等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得分较低(P均<0.05),而灾难化(t=3.02)和责备他人(t=4.98)等非适应性策略得分较高(P均<0.01);相关分析发现,网游成瘾大学生孤独感与灾难化策略呈正相关(r=0.326,P<0.05)。结论网游成瘾大学生孤独感水平较高;多采用非适应性策略;孤独感与灾难化策略的使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成人依恋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大学生情绪表达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上海某大学60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情绪表达量表(EES)、亲密关系经验量表(ECR-R)、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简式中文修订版(sEMBU-c)为工具进行测评。结果:(1)情绪表达、父母教养方式、成人依恋三者相关显著,情绪表达与依恋亲近呈显著性相关(r=-0.25,P0.001),与依恋焦虑呈显著性负相关(r=-0.11,P0.01),与父亲过度保护和母亲过度保护呈显著性负相关(r=-0.09,P0.05;r=-0.12,P0.01);(2)父母过度保护对情绪表达具有负向的直接作用(β=-0.16,P0.01);(3)结构方程模型拟合优度检验证明模型拟合良好(χ~2=561.65,dF=165,RMSEA=0.06,CFI=0.90,TLI=0.91,AGFI=0.87)。结论:父母教养方式通过成人依恋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大学生情绪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团活动与学业表现及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方法:于2016年11—12月对西交利物浦大学的501名大学生进行大学生社团活动与学业表现基本信息表以及自我效能感量表的调查,所有调查对象匿名完成测试。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大学生社团活动与学业表现的关系:参加社团的学生与不参加社团的学生在学业表现上没有显著差异(U=23946.5,P=0.424),但是担任社团干部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优于不担任社团干部学生的学习成绩(U=12636.5,P0.05);(2)大学生社团活动、学业表现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参加社团、担任社团干部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未参加社团(t=-4.501,P0.001)、不担任社团干部(t=-3.424,P=0.001)的学生。而学业上是否挂科对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则没有显著影响(t=-1.053,P=0.293)。结论:参加社团活动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明显提高;在参加社团活动的大学生中担任社团干部的学生在学业表现方面明显优于不担任社团干部的学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社会支持、孤独感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与生活满意度量表对328名高师生进行调查.结果 ①相关分析表明,社会支持、孤独感与生活满意度均两两呈显著正相关(r=-0.13~0.41,P<0.05);②回归分析表明,孤独感是影响生活满意度的不完全中介(t=1.98~-8.0...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高职生宿舍人际冲突特点、来源,冲突的处理策略及与学生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为后期进行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学生宿舍中人际冲突来源问卷、EPQ成人个性问卷和修订后的高职生宿舍人际冲突处理策略问卷,对525名高职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少数学生有强烈的宿舍人际冲突感(6.1%);人际冲突总分年级差异显著(F=3.75,P=0.029),二年级得分最高;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人际冲突分别集中在作息习惯差异、沟通障碍和个人利益上(F=4.21,3.98,5.09;P0.05);男生在竞争攻击策略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1.99,P0.05);神经质因子与人际冲突感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234,P=0.004)。结论:沟通技巧是学生宿舍存在的普遍问题,对不同年级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宿舍人际关系教育,在宿舍人际冲突的干预中可结合学生人格特点进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高年级大学生自我和谐、人际关系敏感与人际交往困扰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甘肃3所高校447名大三和大四学生,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人际关系敏感分量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IRAS)、应对方式量表(CSS)评估高年级大学生自我和谐、人际关系敏感、应对方式与人际交往困扰的关系。结果:高年级大学生自我和谐、人际关系敏感、应对方式和人际交往困扰得分分别为(3.14±0.34)、(1.87±0.70)、(0.48±0.13)和(9.01±5.26);男生待人接物困扰因子、与异性交往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2.508,P0.05;t=2.712,P0.01);自我和谐、人际关系敏感、应对方式与人际交往困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78,0.623,0.397;P0.01),自我和谐、人际关系敏感、应对方式与人际交往困扰的典型相关系数分别为(r=0.695,0.658,0.624;P0.001);多重线性回归显示,自我和谐、人际关系敏感、应对方式共同解释人际交往困扰的46.4%的变异。结论:自我和谐、人际关系敏感和应对方式共同对高年级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