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文珍 《现代保健》2011,(25):105-106
目的探讨24h动态心电图在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源性晕厥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疑为心源性晕厥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结果120例患者发生晕厥73例,其中69例晕厥发作与严重心律失常发作的时间一致,且与长R—R间期〉3.0S及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有关;另4例未记录到晕厥时有心律失常。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怀疑为心源性晕厥的患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但对阴性结果者,并不能完全排除心源性晕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致心源性晕厥的病因与高危心电图表现。方法分析48例在入院时或入院后至少发生1次心源性晕厥患者的病因及其发作时与发作前后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或持续心电监护心电图形。结果48例恶性快速性心律失常致心源性晕厥最常见的基本病因为急性冠心病或陈旧性心肌梗死,其次为扩张型和肥厚型心肌病及其他病因;低钾血症是最常见的诱因;最常见的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类型是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其高危心电图表现:继发性长QT间期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异常J波;复杂性室性早搏;急性心肌梗死伴ST-T电交替,或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伴墓碑样ST段抬高;扩张型心肌病伴进展性QRS波群低电压。上述各种病因心源性晕厥者有各自不同的临床及心电学特征。结论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心源性晕厥存在多种病因及高危心电图表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致心源性晕厥的病因与高危心电图表现。方法分析48例在入院时或入院后至少发生1次心源性晕厥患者的病因及其发作时与发作前后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或持续心电监护心电图形。结果48例恶性快速性心律失常致心源性晕厥最常见的基本病因为急性冠心病或陈旧性心肌梗死,其次为扩张型和肥厚型心肌病及其他病因;低钾血症是最常见的诱因;最常见的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类型是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其高危心电图表现:继发性长QT间期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异常J波;复杂性室性早搏;急性心肌梗死伴ST—T电交替,或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伴墓碑样ST段抬高;扩张型心肌病伴进展性QRS波群低电压。上述各种病因心源性晕厥者有各自不同的临床及心电学特征。结论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心源性晕厥存在多种病因及高危心电图表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在心源性晕厥患者中用动态心电图检测的临床诊断价值以及具体运用操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心源性晕厥高危患者200例相关基线资料为研究数据来源,所有患者用动态心电图检测,以患者是否出现晕厥将其分为A组(有晕厥情况)和B组(无晕厥情况),分别有患者50例、150例。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后归纳动态心电图对心源性晕厥患者的临床诊断作用。结果在A组患者中有35例患者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存在联系,其中心室停搏时间超过3s患者发生晕厥概率相对偏高,B组患者心室停搏时间均在3s以内。13例患者和快速性心律失常存在联系,余下2例患者无明显心律失常表现。两组患者RR间期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临床怀疑为心源性晕厥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测,能够保持连续对患者心电信号的掌握了解,保障患者身体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5例晕厥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急诊救治方法。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晕厥性心律失常患者65例,对其临床特点、急诊救治措施给予回顾性分析,为加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有效参考。结果本组65例晕厥性心律失常患者急救成功60例,急救成功率为92.31%。其中有机磷农药重度中毒所致的晕厥性心律失常者全部抢救成功,死亡患者中有3例因抢救无救死亡,2例在近期抢救成功,但4h后再次发作晕厥性心律失常抢救无效死亡。5例死亡患者中,心肌病2例,急性心肌炎1例,冠心病2例。结论对于晕厥性心律失常患者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通过有效的急诊救治措施尽可能的使患者转危为安,提高急救成功率,保证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动态心电图对心源性晕厥进行诊断与分析。方法对54例疑为心源性晕厥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嘱其尽量以诱因促使晕厥发作,并记录好时间。结果54例患者中发生晕厥11例,晕厥发作的时间与检出的心律失常一致。主要为心室停搏,表现为长R—R间期,且〉3.5s。结论动态心电图是心源性晕厥常规、有效的诊断方法,可获得直接的病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对不明原因晕厥的检测价值,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127例病因不明的晕厥患者行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并嘱咐患者在监测过程中尽可能诱发晕厥,记录晕厥发生时间及心电图变化。结果 127例患者中监测期间发生晕厥者34例,其中发生心律失常的有28例,占82.3%;对晕厥患者心律失常类型的构成比分析发现,窦性心动过缓伴窦性停搏的比例最高(39.3%),其余依次为房室传导阻滯、室上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晕厥的发生与心室停搏时间相关,心室停搏时间≥3.0s晕厥发生率增加。结论 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对心源性晕厥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能为其确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4h动态心电图在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引起的心源性晕厥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连续入选2010年2月至2012年10月以晕厥待查为诊断的患者共134例,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或心内电生理检查,详细记录生活日记,准确记录晕厥时间.结果 经冠状动脉造影及心内电生理检查确诊78例,24h动态心电图确诊59例,真阳性42例,真阴性39例,假阳性17例,假阴性36例,敏感度53.85%(42/78),特异度69.64%(39/56),阳性预测值71.19%(42/59),阴性预测值52.00%(39/75).结论 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引起的心源性晕厥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反复多次检查可提高诊断阳性率.  相似文献   

9.
心源性晕厥     
心源性晕厥是指心脏疾患所引起的晕厥 ,占所有晕厥近 1 /5。与其他晕厥相比 ,心源性晕厥的特征在于自限性极差 ,常为猝死的前奏或组成部分 ,轻者引起阿斯综合征发作 ,重者导致死亡。因此 ,心源性晕厥在所有晕厥中最为危险 ,临床医生必须高度警惕和重视 ,并应该熟练掌握各种心源性晕厥的特征及治疗手段 ,以免延误抢救危及生命。1 心源性晕厥的病因及临床特点1 .1 心脏流出流入通道异常1 .1 .1 主动脉瓣或肺动脉瓣狭窄 患者心排量由于瓣膜狭窄而降低 ,在运动或情绪激动时进一步恶化可导致晕厥。多在用力后数分钟内发生 ,晕厥前后可伴头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并分析急诊晕厥患者的临床特点,获取临床诊治前瞻性数据。方法:回顾我院2012年3月至2015年10月间收治的176例急诊晕厥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并对其病史、体格检查、心动图检查、生化检查等病历资料进行全面分析,总结患者的晕厥原因以及主要临床表现。结果:全部患者中,血管抑制型所占的比例最高,要明显高于心脏抑制型与混合型,其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50岁患者血管抑制型晕厥的发生率要明显高于年龄≤50岁的患者,其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源性晕厥患者所占的比例要显著高于脑源性晕厥、反射性晕厥,其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患者为血管抑制型晕厥的高危人群,心脏性原因为晕厥发生的主要诱因,临床诊断应该综合利用心电图、脑电图检测,及时发现疾病诱因,为开展有效的临床治疗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诊晕厥的临床特点及病因。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月急诊晕厥患者54例,通过查看接诊记录及入院病历,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病因分类等情况。结果 43例首次发作,11例多次发作,所有患者均为突然发作。发作前12例出现头晕、黑蒙、大汗、胸闷、心悸等先兆症状,发作时14例出现不同程度身体擦伤,发作时或发作后17例出现血压偏低。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血液、心电图及神经系统等相关检查。神经介导性晕厥占40.7%,脑源性晕厥占20.4%,心源性晕厥占13.0%,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占7.4%,其他晕厥占7.4%,病因不清占11.1%。结论院前急救中对晕厥患者应给予严密的监护和观察,及时明确病因对晕厥的治疗和预后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诊注射治疗引起晕厥的原因并探讨向相关预防对策.方法: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急诊门诊注射治疗发生晕厥患者共有80例,对80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对造成患者晕厥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总结预防对策.结果:患者的性别、低血糖、低血压、药物反应、注射方式、注射体位、注射次数及心理等因素是引起急诊注射治疗晕厥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在对急诊门诊患者进行护理时,要综合了解患者的信心,分析患者有无发生注射晕厥的相关因素,以便采取预防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参阅文献,从临床实践的角度出发,依据病理机制和病因学选择心源性晕厥的诊断手段,依据回顾性分析中得到的各项诊断指标的效能参数制定出合理的诊断程序;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评价该诊断程序的合理性、科学性及其综合诊断效能。以期提高心源性晕厥人群的诊断效率,降低诊断成本。方法本研究对2010~2012年间就诊于我院的328例晕厥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其中83例经过严格而细致的检查并进行了1~3年(平均1.57年)的随访获得心源性晕厥诊断。对回顾性研究中各项不同的诊断指标进行评估,得到不同诊断指标的评价参数(例如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根据不同病因和机制的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诊断程序,并在2012~2014年间进行前瞻性研究,对序贯进入我院就诊的345例晕厥患者根据回顾性研究中制定的诊断程序进行诊断,同时对入组患者中出现二次晕厥的患者(包括已经明确诊断的患者和未曾明确的患者)重复采用诊断程序进行诊断,进一步验证诊断程序的诊断效能。结果 345例晕厥患者经过整个诊断程序可明确诊断患者为295例,85.51%;50例为诊断不明,占14.49%。最常见的病因为血管迷走性晕厥共182例,占61.69%;其次为心源性晕厥共85例,占24.63%;16例为精神性晕厥,占5.42%;12例为代谢性晕厥,占4.06%。12例不明确诊断的二次晕厥患者中,有6例明确了诊断,均为血管迷走性晕厥。20例明确诊断的二次晕厥患者中,18例依旧明确为之前诊断,2例为心源性晕厥新增合并血管迷走性晕厥。结论该心源性晕厥诊断程序能较好及较早的协助明确心源性晕厥的诊断且重复性良好,建立简单、高效、廉价的心源性晕厥诊断程序并将其运用于临床工作,可有效地提高心源性晕厥的病因学诊断率从而有利于及时对病人进行治疗和抢救。  相似文献   

14.
孙淑平 《职业与健康》2001,17(9):125-126
近年来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中不明原因的胸闷、心悸、眩晕或晕厥症状的病人较多,且临床心电图正常,多诊为“心肌炎、心律失常”予以营养心肌治疗,部分病人治疗后仍留有上述症状,临床上利用普通心电图难以确定此类症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故对诊断、治疗和预后难以做出正确的评估。我们利用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phy,DCG),对出现上述类似心源性症状的患者进行观察,部分监测期间未出现症状者,辅以心脏BP机监测,以明确此类症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指导诊断和治  相似文献   

15.
1 发病情况晕厥是常见的临床综合征 ,在美国因晕厥就诊者占急诊人数的 3 % ,占死亡人数的 1 %~ 3 % ,有2 3 %的人一生中发生过一次晕厥 ,对于老年人或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扩张型心肌病患者 ,晕厥可能是独立死亡预测因子 ,因室性心律异常引起的晕厥每年死亡率可达 3 0 %。大部分晕厥患者是自限性的 ,预后较好 ,但部分晕厥病人预后较差 ,其中心源性晕厥的年死亡率最高。由于晕厥的发作时间很短 ,而病人就诊时其发生晕厥的条件已不存在 ,大约 40 %~60 %病人 ,尽管经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以及各种非创伤性检查 ,其病因仍然不能明确 ,由于…  相似文献   

16.
<正>晕厥(Syncope)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急危症状,其常见病因有心源性晕厥、脑源性晕厥、反射性晕厥及其他原因所致晕厥[1-2]。而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导致的晕厥是常被神经内科医师忽视的病因,极易导致误诊、漏诊。本研究报道1例以晕厥为首发症状的鼻咽癌患者并行文献复习。分析其诊治过程及既往文献经验报道,为临床医师诊疗晕厥患者提供临床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7.
金景萍 《职业与健康》2002,18(4):131-133
1964年Seizer和wray报道奎尼丁(Qumidine)晕厥以来,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arrhythmia)作用日益受到临床关注。笔者复习近1990年以来文献报道的100例并我们所遇到的1例口服心律平(Propafenone学名丙胺苯丙酮)致心律失常病例,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8.
心源性晕厥临床进展大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心内科(116011)宋道岭晕厥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脑缺血,而发生一过性意识丧失。晕厥的原因很多,在各种晕厥中以心源性晕厥最为紧急和危险,需积极恰当治疗以免危及病人生命,心源性晕厥是由于心排出量急剧减少,引...  相似文献   

19.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是具有体内自动除颤功能的植入性器械,可以在心律失常发生10~20s内释放电极除颤,除颤成功率几乎为100%,这种装置可以对自发性室颤作出有效的反应,感知危及生命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并对心源性猝死的治疗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有症状的持续性室速或者室颤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恶化经复苏幸存的患者,ICD在提高生存率上明显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目前临床上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了ICD的治疗.现将我院心内科实施的一例频发室性心动过速伴心源性晕厥患者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不同性别STEMI患者的临床实际效果,总结不同性别人群的特点。方法:选取女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0例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80例男性患者作为对照,分析男性与女性STEMI行急诊PCI患者的临床治疗的近远期疗效。结果:女性组的发病年龄和高血压、糖尿病比例显著高于男性组(P0.05),两组PCI的成功率及术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应用比例相似,女性组住院期心源性死亡率显著高于男性组,1年临床随访结果显示女性组心源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高于男性。结论:与男性相比,女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年龄较高,合并危险因素比例多,女性组住院期和随访期心源性死亡率高于男性,两者有统计学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