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聋哑儿童的社会期望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 对190名聋哑儿童的儿童社会期望与父母教养方式进行测试.结果 ①不同性别聋哑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有显著差异;②聋哑儿童的社会期望值存在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③不同社会期望值聋哑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的存在显著差异.④聋哑儿童社会期望与父母教养方式有显著相关.结论 父母养育方式是影响聋哑儿童社会期望值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彭凤祥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6)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学业成绩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EMBU ),对237名学龄儿童进行调查。取语文、数学考试期中、期末成绩的均分做学业成绩的指标,比较其与EMBU因子的相关。结果:男生FSS1、MSS1得分显著低于女生(t=-4.929,-3.987;P<0.01);FSS2、FSS5、MSS3、MSS4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2.913,2.997,3.976,3.578;P<0.05)。 FSS1、MSS1因子分与儿童学业成绩呈显著正相关(P<0.01),FSS2、FSS3、FSS5、FSS6、MSS3、MSS4因子分与儿童学业成绩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0.01)。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学业成绩有较密切的关系,积极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儿童学业成绩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方法 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中学生社会关系网络问卷对548名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社会支持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①接纳型在父母的教养类型中处于主导地位,但初中生父母对初一年级学生的接纳程度显著高于初三年级学生,对初三年级学生的拒绝、干涉程度显著高于初一年级;初中生父母的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且对女生的教养方式总体上比对男生积极;②总体上看,同性朋友是初中生社会支持最主要的来源,但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初中生社会支持状况差异显著.母亲是低年级初中生、女生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同性朋友是高年级初中生、男生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职业期望的关系。方法: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与大学生未来职业期望调查问卷测量271名大学生。结果:1独生子女情感温暖理解、偏爱被试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t=3.291,P0.01;t=2.055,P0.05),职业期望和声望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t=-2.668,-3.161;P0.01);2职业期望与情感温暖理解(r=0.168,P0.01)呈显著正相关;声望因子与拒绝否认(r=-0.199,P0.01)、惩罚严厉(r=-0.145,P0.05)呈显著负相关;发展因子与情感温暖理解(r=0.235,P0.01)、惩罚严厉(r=0.121,P0.01)呈显著正相关;福利因子与情感温暖理解(r=0.214,P0.01)、偏爱被试(r=0.136,P0.05)呈显著正相关;3独生子女对父母严厉惩罚和职业期望具有显著调节作用(β=0.842,t=2.087,P0.05)。结论:根据独生与非独生子女情况调整教养方式有利于大学生职业期望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具有密切双向联系.父母教养方式既能促进儿童心理发展,也能引发儿童行为问题.反之,儿童的正常行为对父母的教养行为有强化作用,儿童的问题行为也能改变父母的教养方式.此外,某种教养方式也许会使儿童免予产生外向性行为问题,但同时可能会使其产生内向性行为问题.特定教养方式与内、外向行为问题之...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分析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EM BU)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20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父母教养方式部分因子与大学生社会支持三维度存在显著相关(P0.05),并对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有预测作用;②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孩子的社会支持有一定影响,在主观支持方面有显著相关(P0.05);③大三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分数相对较高。结论①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总分不存在显著相关;②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大学生获得主观支持分越低;③女生社会支持三维度得分均高于男生。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归因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目的:研究青少年归因方式和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儿童归因方式问卷(CASQ)对269名14 ̄16岁的青少年进行测查。结果:与具有乐观归因方式的青少年相比,具有悲观紧因方式的青少年回忆出较少的父母的温暖,较多的母亲的拒绝、否认和父亲的惩罚;具有悲观归因方式的女孩比男孩回忆出更多的母亲的惩罚;悲观的紧因方式与父母的过度保护无明显关系。结论:青少年的归因方式与早 相似文献
8.
彭凤祥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4):636-638
目的:针对城乡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研究,为儿童心理教育及心理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结果:城乡比较父亲的教养方式在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方面差异非常显著(t=4.02~4.16,P0.001);母亲的教养方式在过度保护和拒绝否认的方面差异显著(t=2.47~3.06,P0.05)。比较父母对不同性别子女的教养方式,父亲对于男生采取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显著高于女生(t=3.82~4.22,P0.001);母亲对于男生采取的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和严厉惩罚也显著的高于女生(t=2.45~4.61,P0.05)。结论: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以及自我和谐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30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①大学生自我和谐总分是(100.39±21.37);②男生的自我和谐总分(t=2.171,P=0.007)和自我刻板性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2.557,P=...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自我概念的关系。方法:以北京市313名初中、高中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经改编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男生的身体自我概念、个性自我概念高于女生,父亲文化程度高的子女家庭自我概念高于父亲文化程度低的子女(P〈0.05);父亲和母亲的情感温暖与青少年自我概念各因素有正相关,父亲、母亲的严厉惩罚和母亲的情感疏远与青少年自我概念各因素有负相关(P〈0.01)。结论:青少年身体自我概念和个性自我概念存在性别差异,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自我概念的形成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人际信任量表(ITS)对黄石市37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SPSS11.5进行数据整理和相关分析。结果1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父亲情感温暖存在显著正相关(r=0.152,P0.01),与母亲情感温暖存在显著正相关(r=0.120,P0.05);2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父亲严厉惩罚(r=-0.143,P0.01)、过度干涉(r=-0.150,P0.01)、拒绝否认(r=-0.179,P0.01)存在显著负相关,与母亲严厉惩罚(r=-0.132,P0.05)、过度干涉(r=-0.164,P0.01)、拒绝否认(r=-0.183,P0.01)存在显著负相关;3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家庭教养方式相关显著。结论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的重要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2.
阎燕燕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2)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家庭教养方式、心理控制源对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应付方式问卷、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心理控制源量表(IPC),横断面整群随机抽取本、专科大学新生493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科生在内控性上显著高于专科生,在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上显著低于专科生;2男生倾向于解决问题,女生倾向于求助;3母亲情感温暖是解决问题的正向单独显著预测变量,父亲情感温暖是求助的正向单独显著预测变量;4内控性是解决问题的正向单独显著预测变量,机遇是求助的负向单独显著预测变量。结论:1专科生相对于本科生感受到更多负性家庭教养方式、低内控,更倾向于不成熟的应对方式;2父母温暖理解是培养积极应对方式的主要成因;3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影响深远,建议由政府统筹开办家长培训班。 相似文献
13.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李志凯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4):440-442
目的考察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状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心理弹性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405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上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与心理弹性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支持利用度和客观支持对心理弹性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结论社会支持(特别是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提高的非常重要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具有对立违抗性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ODD)儿童父母养育方式、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及家庭功能的特点。方法:对来自湖南省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的全部对象进行DSM-IV诊断,其中符合ODD诊断标准的对象225人及对照组225人由父母填写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儿童自己填写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结果:ODD组在父、母亲惩罚、干涉、偏爱、拒绝及父亲过度保护等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在教育成效、子女对父母生活的控制、父母对子女行为控制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ODD组家庭实际亲密度、实际适应性和理想适应性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ODD患者的父母存在不良的养育方式,心理控制源外控性较强,家庭亲密度低、适应性差。 相似文献
15.
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与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考察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及其与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25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①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在中等程度以上.男生主观幸福感普遍要高于女生;县城中学生幸福感高于乡镇中学生。②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略低于非留守儿童,但不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女孩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留守男孩;留守儿童中独生子女的主观幸福感要高于非独生子女。③父亲比男看护人在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等4因子上得分更高;母亲比女看护人在偏爱被试上得分更低。结论 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与教养方式存在一定的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职生气质类型,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交能力的特点及其关系.方法 运用人际交往能力评估量表,气质类型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386名高职生进行调查.结果 ①女生在情感支持得分高于男生(t=-2.022,P=0.040),而在主动交往上的得分均低于男生(t=2.089,P=0.040);城市高职生的主动交往和自我表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人格与大学生自尊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修订中文版、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自尊量表(SES)对26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①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人格中的内外向维度与自尊呈显著正相关;②父亲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人格中的神经质维度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③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父亲教养方式对自尊的直接效应不显著(路径系数为0.13),父亲教养方式对人格的直接效应显著(路径系数为-0.34,P<0.01),人格对自尊的直接效应显著(路径系数为0.62,P<0.001)。而母亲教养方式对自尊的直接效应和对人格的直接效应均不显著。结论人格在父亲教养方式与自尊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父亲教养方式能够通过影响人格的塑造而促进个体自尊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