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调查104对恋人的依恋现状。方法运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对新疆高校104对有恋爱关系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安全型、冷漠型、倾注型、害怕型的比例依次为10%、12%、24%、54%;②维族大学生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维度均显著高于汉族学生,理科生依恋回避显著高于文科生;大四学生依恋焦虑显著高于其他年级。结论有恋爱关系的大学生,依恋焦虑得分较高,不安全型居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大学生依恋总体状态,进一步探索依恋与归因方式、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归因方式问卷对27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①大学生依恋类型由多到少依次为恐惧型、冷淡型、专注型、安全型;②专业和年级不影响大学生依恋;女生依恋回避得分显著高于男生(t=-2.43,P0.05),男生依恋焦虑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2.39,P0.05);无恋爱经历的大学生依恋回避得分显著高于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t=-4.75,P0.001);③回归分析表明,依恋和归因方式对应对方式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依恋总体质量不高,依恋、归因方式、应对方式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两种成人依恋问卷(关系问卷RQ、亲密关系体验问卷ECR)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42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的依恋类型分布:安全型34.0%、轻视型26.7%、倾注型22.7%、害怕型16.5%;4种依恋类型的社会支持存在显著差异(如客观支持,F=10.456,P0.001);依恋回避与社会支持各个指标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如客观支持,r=-0.214,P0.001);依恋焦虑仅与主观支持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103,P0.05)。结论成人依恋影响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际信任在成人依恋和人际困扰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323名大学生,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测量成人依恋(包括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2个维度),人际信任量表(ITS)测量人际信任、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IRCDS)测量人际困扰。根据ECR得分将研究对象分为安全型依恋者和不安全型依恋者(不安全型依恋包括恐惧型、专注型和冷漠型依恋)。结果: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以恐惧型为主(占39.0%);安全型依恋者的ITS得分高于3种不安全依恋者,安全型和冷漠型依恋者的IRCDS得分低于专注型和恐惧型依恋者(均P0.001);通径分析表明,人际信任在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影响人际困扰中均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占总效应量的比例分别为5.3%和14.2%。结论:大学生成人依恋状况值得重视,成人依恋既直接预测人际困扰,又通过人际信任间接预测人际困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亲密关系体验量表(ECR)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46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学生依恋类型分布情况:惧怕型>专注型>安全型>淡漠型;②4种依恋类型个体的幸福感得分有显著差异(F=28.016,P=0.000);③依恋回避与依恋焦虑与主观幸福感显著负相关(r=-0.382,-0.331;P<0.01);④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能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R2=0.235,P=0.000)。结论大学生安全依恋个体的幸福感高于非安全依恋个体。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与主观幸福感相关,并对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50例手术患者的成人依恋类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生病住院必须进行手术时患者的依恋方式的特点。方法:采用两种常用的成人依恋量表——关系问卷(RQ)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对住院接受非肠道手术的50名患者进行依恋类型的测量。结果:接受手术患者的依恋类型的分布为:安全型18人(占36%),轻视型20人(占40%),矛盾型6人(12%),害怕型6人(12%);ECR中的依恋焦虑与用RQ测量的自我模型的得分有显著的负相关(P〈0.01),而依恋回避则与RQ测量的自我模型和他人模型的得分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0.05);在依恋焦虑维度上,安全型与轻视型没有差异,但两者都与矛盾型和害怕型有显著差异。而在依恋回避维度上,害怕型得分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矛盾型次之,安全型和轻视型最低。结论:接受手术的患者的依恋类型与大学生的样本不同,通过两种量表测量的患者的依恋方式有较强的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幼儿教师的依恋类型、工作投入与职业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关系问卷(RQ)、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中文版(ECR)及工作投入问卷和职业幸福感问卷,从天津市抽取214名幼儿教师进行调查。结果 14种依恋类型的幼儿教师在工作投入水平上存在差异,除活力(F(3,190)=1.856,P=0.139)外,安全型的被试在奉献(F(3,190)=3.261,P=0.023)和专注(F(3,190)=3.761,P=0.012)指标中均显著高于非安全型的被试;2在职业幸福感的从业动机指标上(F(3,190)=2.781,P=0.042),安全型被试的得分显著高于非安全型被试,但其他4个指标上,不同依恋类型的被试没有显著差异;3幼儿教师的依恋维度与工作投入及职业幸福感各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0.01);4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得知幼儿教师的个人因素(包括其年龄、工作年限、教育程度、依恋维度及工作投入水平)、幼儿园组织结构等因素会影响其职业幸福感的获得。结论幼儿教师的依恋类型、工作投入对职业幸福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恋爱动机(现实表现、尝试体验、慕才攀比和空虚满足)在广州大学生中是否存在显著的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及恋爱状况差异,为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恋爱提供实证依据和支持。方法:采用自编的广州大学生恋爱动机问卷对广州6所高校共43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男生在现实表现和尝试体验这两个维度上的得分要显著高于女生(t=5.20,2.21;P0.05);(2)非独生子女在慕才攀比和空虚满足这两个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t=-2.34,2.69;P0.05);(3)生源地是农村和城镇的大学生,他们的现实表现型动机显著高于出生在城市的大学生(F=5.99,P0.01);生源地是农村的大学生,他们的慕才攀比型动机显著高于出生在城市的大学生(F=5.08,P0.01);(4)既从未恋爱,又无恋爱打算的大学生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小于处于其它恋爱状况的大学生(F=3.33,7.83,3.00,6.39;P0.05)。结论:广州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存在显著的性别、独生与否、生源地与恋爱状况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孕妇的依恋类型与社会支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孕妇的依恋类型、社会支持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关系问卷(RQ)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以及社会支持量表,对1070名孕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孕妇的依恋类型分布:安全型64.0%、轻视型17.8%、倾注型14.2%、害怕型4.1%;②四种依恋类型的孕妇在"主观支持"得分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客观支持"得分上,安全型(10.39±3.47)显著高于轻视型(9.21±3.11)、倾注型(9.20±3.08)和害怕型(9.17±3.73,F(3,1030)=9.83,P<0.01)。在"支持利用度"得分上,安全型(8.32±1.92)显著高于轻视型(7.64±1.86)、倾注型(7.57±1.70)和害怕型(7.60±1.95,F(3,1030)=11.51,P<0.05)。③依恋回避与"支持利用度"(r=-0.205,P<0.01)和"总的社会支持"(r=-0.230,P<0.01)呈显著负相关。④依恋焦虑与"客观支持"(r=-0.111,P<0.01)、"总的社会支持"(r=-0.123,P<0.01)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依恋类型对大学生攻击行为倾向、主观幸福感、非理性观念、控制倾向等心理品质和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依恋类型测验、攻击行为问卷、主观幸福感测验、阿森斯失眠量表等对31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73.1%的大学生为安全型依恋,19%为逃避型依恋,7.2%为矛盾型依恋,男女生在不同依恋类型上的人数分布未见显著差异(χ2=1.125,P0.05);安全型依恋组的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控制感得分上显著高于逃避和矛盾型依恋组(t=3.213,5.267;P0.001),而在攻击行为总分及4个子因子愤怒、敌意、躯体攻击、言语攻击,在抗压能力、非理性念及睡眠质量上均显著低于逃避和矛盾型依恋组(t=5.615,4.019,7.753,2.850,2.086,5.162,3.141,3.892;P0.05,0.01或0.001);逃避和矛盾型依恋组的攻击行为水平倾向总分及4个子因子分与暴力罪犯群体未见显著差异(t=0.325,-0.926,0.883,1.254,-0.619;P0.05)。结论大学生存在一定比例的逃避或矛盾型依恋类型,不安全依恋类型大学生会伴随较高的攻击倾向、较多的非理性观念、较低的主观幸福感和抗压能力、外控倾向和较差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成人依恋和人际交往的状况,并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成人亲密关系体验调查问卷(ECR)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17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的状况及其与人际交往状况之间的相关。结果①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类型分布不均衡。其中比重最大的是惧怕型(47.7%),其次是冷漠型(24.4%),专注型和安全型的比重较小(分别为16.3%,11.6%);②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依恋的回避维度和人际交往的交谈维度存在显著的差异(F=5.770,2.745,P<0.05);③除待人接物与回避维度相关不显著外(r=0.050,P>0.05),交谈、交际与交友和异性交往均与依恋回避显著相关(r=0.305,0.287,0.349,P<0.01),且依恋焦虑与人际交往的各个维度均显著相关(r=0.234,0.331.0.433,0.250,P<0.01);④成人依恋对人际交往有一定的预测作用(R2=0.29,P<0.001)。结论大学生的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在充分了解自己的依恋风格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医学院实习生依恋类型,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正在医院实习的医学院大学生220名,用关系问卷(RQ)、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社会支持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查。结果:220名被试中安全型依恋者占47.7%,轻视型占32.7%,倾注型占12.7%,害怕型占6.8%;在对支持的利用度指标上,安全型(8.9±1.8)和害怕型(8.8±1.9)的被试得分显著高于轻视型(7.8±1.5)和倾注型(8.0±1.7);并且在SCL-90总分上,安全型依恋的被试(109.4±23.3)显著低于轻视型(122.7±27.2)、倾注型(138.3±38.5)和害怕型(120.9±38.9);被试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通过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以及社会支持总分进行预测。结论:医学院实习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他们的依恋类型以及社会支持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中生依恋类型与独处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成人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和《独处行为量表》对442名高中学生进行测量。结果:依恋回避与孤僻和积极独处的相关分别为0.451和0.233(P<0.01),与孤独的相关为-0.383(P<0.01);依恋焦虑与社交回避和孤独的相关分别为0.410和0.622(P<0.01),而与积极独处的相关为-0.140(P<0.01)。方差分析显示不同依恋类型被试的独处行为明显不同,专注型的积极独处得分最低,而孤独得分最高;冷漠型在孤僻分量表得分最高;而害怕型则在社交回避分量表得分最高。结论:安全型依恋者以积极独处为主要特征,害怕型依恋以社交回避为主要特征,专注型依恋以孤独为主要特征,而冷漠型依恋则以孤僻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大学生的依恋现状及其与自尊、人际关系的关系。方法使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自尊量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23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大学生依恋类型由多到少依次为恐惧型、迷恋型、安全型、冷漠型。不同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的大学生的依恋没有显著差异,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依恋回避维度上有显著差异(t=-2.151,P<0.05);②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在自尊水平(F=5.841,P<0.01)和人际关系(F=11.337,P<0.01)上存在显著差异;③回归分析表明,依恋焦虑、自尊能够联合解释人际关系的34.1%;④自尊在依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中充当中介变量。结论大学生总体依恋质量不高,依恋焦虑、自尊对人际关系有预测作用,在依恋焦虑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中,70.4%是由自尊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高校辅导员依恋类型与工作压力及职业倦怠的关系。方法:采用关系问卷、工作压力问卷和职业倦怠问卷对322名高校辅导员施测。结果:322名辅导员中,62.1%为安全型依恋,17.7%为忽视型依恋,14.0%为沉迷型依恋,6.2%为恐惧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的辅导员在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得分上均显著低于不安全依恋的辅导员,而三种不安全依恋(忽视型、沉迷型和恐惧型)辅导员间的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没有显著差异。结论:高校辅导员的成人依恋类型对其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为开展教育与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进行心理测验,应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A乐群性、I敏感性、M幻想性的得分均是高中时的文科生高于理科生(t=3.016,3.667,2.081,P<0.05或P<0.01)。单亲大学生的H敢为性得分高于非单亲大学生(t=2.727,P<0.05)。C稳定性、E恃强性、F兴奋性、H敢为性均是大学生干部得分高于非干部(t=2.612,2.730,2.323,3.781,P<0.05或P<0.01)。恋爱的大学生在A乐群性、F兴奋性、M幻想性、Q 4紧张性的得分高于未恋爱的大学生(t=2.528,2.263,2.630,2.393,P<0.05或P<0.01),而在C稳定性、Q 2独立性、Q 3自律性的得分未恋爱的大学生高于恋爱的大学生(t=-2.348,-2.771,-2.371,P<0.05或P<0.01)。健康方面大学生主观认为好的在C稳定性、E恃强性、F兴奋性、H敢为性、Q 2独立性得分均较高(F=7.917,4.449,11.198,10.752,6.837,P<0.05或P<0.01),而O忧虑性和Q 4紧张性主观认为差的大学生得分较高(F=10.876,7.847,P<0.01)。结论文科生更外向、热情、乐群,敏感,感情用事,幻想;单亲家庭的大学生更善于冒险,敢作敢为,做事少有顾忌;干部学生情绪更稳定,好胜心强,轻松兴奋,敢作敢为,恋爱的大学生更热情,易兴奋,易幻想任性,易紧张;主观认为健康好的大学生情绪更稳定,好强自信,轻松兴奋,敢于冒险,自立自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警校大学生应对方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154名警校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被试在遭遇应激性事件时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机率多于消极应对方式;警校大学生样本得分显著高于全国样本得分(积极应对t=5.92,P<0.001;消极应对t=-8.64,P<0.001);而影响警校大学生应对方式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即个人的人格特征和部分背景情况。结论警校大学生在遭遇应激性事件时采用积极应对方式多于消极应对方式,影响应对方式的主要因素是人格特征及个人背景情况。  相似文献   

18.
高职生儿童期精神虐待与成人依恋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职生儿童期精神虐待与成人依恋的关系。方法取458名高职院校学生作为被试,采用儿童期抚养和虐待经历问卷(CECA.Q)、关系问卷(RQ)和亲密关系经历调查表(ECR)对其施测。结果①儿童期精神虐待父母差异极显著(t=-4.867,-10.451,P<0.001);②城市、农村高职生儿童期精神虐待母亲忽视因子差异性极显著(t=-3.507,P<0.001),其余因子差异不显著;③父母不同婚姻模式高职生儿童期精神虐待差异性显著(F=6.418,4.635,4.770,3.753;P<0.05);④不同家庭模式高职生儿童期精神虐待差异性显著(F=4.582,3.635,5.457,4.003;P<0.05);⑤不同依恋类型高职生的儿童期精神虐待差异性极显著(F=9.648,7.752,7.424,6.002;P<0.001);⑥高职生儿童期精神虐待4因子均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呈显著正相关;⑦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进入依恋焦虑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有:父亲憎恶,其解释变量为0.043,进入依恋回避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有:父亲憎恶、母亲憎恶,其联合解释变量为0.089。结论儿童期精神虐待对成人依恋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