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了解海南医学新生的儿童心理虐待状况;比较不同创造力、认知偏差类型的学生的儿童期心理虐待差异。方法:方便取样,采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卡特尔多项人格量表-创造力、认知偏差问卷对365名自愿参与的海南省某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14级新生进行测量,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男生的恐吓、贬损、干涉、纵容维度得分高于女生(t=2.38,2.17,2.40,2.72;P均0.05);独生子女医学新生的忽视维度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者,而干涉维度得分高于后者(t=-3.82,2.17;P均0.05);单亲家庭医学新生的忽视和贬损维度得分高于非单亲学生(t=2.80,3.24;P均0.05)。不同创造力等级的医学新生在儿童心理虐待得分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认知偏差类型的医学新生在贬损、干涉维度得分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92,13.54;P均0.001)。结论:不同性别、是否独生、是否单亲的医学新生在儿童期遭受的心理虐待不一样;不同创造力的医学新生在儿童期遭受的心理虐待无差异;不同认知偏差类型的医学新生在童年期遭受的贬损和干涉高于其他类型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儿童期虐待与攻击性、自尊的相关性,为大学生儿童期虐待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使用攻击性问卷、儿童期虐待问卷、自尊量表对21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儿童期虐待的发生率为19.81%;男生在儿童期虐待总均分及各维度上得分均高于女生,且差异显著(t=2.794,1.985,2.371,2.422,2.515;P0.05)。儿童期总分与攻击性总分及其各个维度呈正相关,且差异显著(r=0.142,P0.05;r=0.324~0.480,P0.01);自尊与儿童期虐待、攻击性各维度,除敌意维度外,均呈显著负相关(r=-0.172~0.563,P0.01)。受虐组在自尊水平得分上低于非受虐组,且差异显著(t=-4.968,P0.001);受虐组在除敌意外攻击性各维度得分均高于非受虐组,且差异显著(t=3.286,3.138,3.509,2.405,3.058;P0.05)。结论:大学生儿童期虐待与攻击性、自尊水平存在相关;且对于受虐大学生,自尊水平越高,攻击性越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期创伤、一般自我效能感、消极应对方式与军校大学生焦虑之间的关系,为维护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CTQ-SF)、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整群抽取的某军校450名军校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焦虑高分组在儿童期创伤、情感虐待、身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身体忽视、消极应对方式得分上均高于低分组(t=-8.584,-7.331,-6.323,-5.721,-7.397,-8.102,-4.407;P0.01),而在积极应对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上则低于低分组(t=7.444,9.904;P0.01)。焦虑得分与儿童期创伤总分、情感虐待、身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身体忽视、消极应对方式均呈正相关(r=0.266~0.540,P0.01),与积极应对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负相关(r=-0.320,-0.413;P0.01)。儿童期创伤总分、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消极应对方式可有效预测焦虑情况(β=0.416,-0.305,0.164;P0.01)。一般自我效能感、消极应对方式在儿童期创伤与焦虑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儿童期创伤不仅对军校大学生的焦虑情绪有直接影响,还可以通过提高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改善消极应对方式对军校大学生的焦虑情绪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心理适应与自我接纳对95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路径,以期为新生适应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广东某综合性大学2014级879名大一新生作为被试,在入学2个月后进行现场测试,分别采用大学新生适应量表、症状自评量表以及自我接纳量表进行调查。结果:1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总分与人际关系因子的得分性别差异显著(t=-2.43,P0.05;t=-2.66,P0.01),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独立生活维度,文科生的困扰明显多于理科生(t=3.50,P0.001);学习方法上,独生子女的困扰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t=3.10,P0.01);而在资源利用、人际关系以及心理适应总分上,非独生子女的困扰显著高于独生子女(t=-3.73,P0.001;t=-2.67,P0.01;t=-2.03,P0.05);2心理适应得分与心理健康量表得分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自我接纳各因素得分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自我接纳水平与心理健康量表得分存在显著负相关(|r|=0.16~0.51;P均0.05)。回归分析表明,自我接纳总分、抑郁对新生心理适应水平有较强的预测性;3经结构方程模型检验,自我接纳在心理适应与心理健康之间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心理适应通过自我接纳,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结论:95后大学新生的自我接纳在心理适应与心理健康之间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心理适应通过促进自我接纳而抑制其心理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将自杀可能性量表应用于大学新生心理普查.方法 使用自杀可能性量表对某高校6181名大学新生进行测试.结果 大学新生自杀可能性的检出率为3.3%;男生SPS总分和绝望感、自杀意念、负性自评、敌意量表的得分均高于女生(t=3.952,P<0.01);文科生在敌意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t=2.012,P<0.05);专科生SPS总分和绝望感、自杀意念、负性自评、敌意量表的得分均高于本科生(t=4.937,P<0.01).结论 文科生和女生应加强人际交往训练和信任感培养,男生应加强自信心训练;专科生比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更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中生心理虐待与孤独感的关系,并考察自我隐瞒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黑龙江省5所高中672例高中生[男302例,女370例;平均年龄(17±1)岁],采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CPAS)、自我隐瞒量表(SCS)和中学生孤独感量表(CLS)分别测量心理虐待、自我隐瞒及孤独感水平。结果:男生在恐吓、忽视、纵容维度得分高于女生[1.4(0.0,5.0)vs.1.3(0.0,4.0),P0.01;1.1(0.0,4.3)vs.1.0(0.0,3.3),P0.01;1.0(0.0,5.0)vs.0.5(0.0,5.0),P0.01];心理虐待既能直接预测孤独感(β=0.28,P0.05),又能通过自我隐瞒间接预测孤独感(β=0.13,P0.0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31.9%。结论:自我隐瞒在心理虐待和孤独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地方院校新生大学公共英语学习焦虑状况。方法采用外语课堂焦虑量表对150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①新生英语学习中存在中等焦虑心理(3.140±0.576);②不同专业新生的焦虑总分(F=3.430,P0.05)和负评价焦虑(F=7.604,P0.01)具有显著差别;③英语A级学生在焦虑总分和4个维度的焦虑上得分均明显低于英语B级学生。(焦虑总分t=-5.470,P0.01;交流焦虑t=-4.892,P0.01;负评价焦虑t=-2.576,P0.05;环境焦虑t=-6.172,P0.01;考试焦虑t=-3.888,P0.01);④不同性别新生在环境焦虑存在显著差异(t=2.143,P0.05),男生得分高于女生。结论地方院校新生普遍存在英语学习焦虑心理,应有针对性为新生展开应对英语学习焦虑的策略指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一新生学校适应不良与自我概念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学校适应不良量表和自我描述量表对392名大一新生进行调查。结果:(1)大一新生学校适应不良检出率为71.2%;学校适应不良得分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t=-2.087,P0.05),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无统计学差异;(2)自我描述总分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t=-2.350,P0.05);农村学生显著高于城市学生(t=-5.093,P0.05);(3)大一新生自我描述总分及3个自我概念维度与学校适应不良存在正相关(r=0.583,0.582,0.430,0.511;P均0.01);(4)多元逐步回归显示,一般自我概念与非学业自我概念能很好地预测适应不良。结论:大一新生自我概念影响其学校适应不良水平,提高大一新生自我概念水平有利于改善学校适应不良。  相似文献   

9.
高职生学习倦怠及内部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目前高职生的学习倦怠状况及其内部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学业自我效能问卷、学习动机量表和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量表对400名在校高职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学习倦怠中的成就感低因子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t=3.071,P0.001),学习倦怠总分、情绪低落和成就感低因子在独生与否上存在显著差异,都是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t=2.291~3.027,P0.05);②学习动机与学习倦怠中的成就感低呈正相关(r=0.117,P0.05),与情绪低落呈负相关(r=-0.264,P0.01)。学习动机中的内生动机与学习倦怠及其行为不当、情绪低落两个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r=-0.413~-0.164,P0.01);外生动机与学习倦怠及其成就感低这一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r=0.121~0.211,P0.01);③除成就感低与自我效能感中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一维度的相关不显著外,学业自我效能感及各因子与学习倦怠总分及各因子呈现显著负相关(r=-0.462~-0.171,P0.01);④内部动机在自我效能与学习倦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t=-8.446,P0.01)。结论①独生子女的学习倦怠程度高于非独生,男生"成就感低"程度高于女生。②学业自我效能感越高的人,学习倦怠水平越低。③学业自我效能直接影响学习倦怠,还通过学生学习动机间接影响学习倦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医学生总体幸福感、应对方式及其关系,为进一步开展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与应对方式量表对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院24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医学生的幸福感总分较高,女生的幸福感总分高于相应常模(t=5.38,P0.01),女生的忧郁或愉快心境得分高于男生得分(t=-2.358,P0.05),男、女生的幸福感总分无显著差异(t=-1.549,P0.05);2女生求助因子分高于男生(t=-2.522,P0.05),男生合理化因子分高于女生(t=2.106,P0.05);3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解决问题、求助(r=0.186,0.247;P0.01)呈正相关关系;与应对方式的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r=-0.471,-0.304,-0.281,-0.312;P0.01)维度呈负相关关系;4逐步回归分析中,自责、求助(t=-9690,2.853;P0.01)进入回归方程,对总体幸福感的影响较为明显。结论:个体的应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总体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期精神虐待经历对大学生人格及述情障碍的影响。方法:采用儿童虐待史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6)对河南省某高校的733名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①除儿童期母亲憎恶与成年期人格的内外倾相关不显著外,其余儿童期精神虐待与大学生人格均呈显著相关(P<0.01);儿童期精神虐待的四个维度与大学生述情障碍呈显著正相关。儿童期父亲憎恶对神经质有显著预测作用(Beta=0.243,P<0.01),儿童期母亲忽视对大学生精神质有显著预测作用(Beta=0.206,P<0.01),儿童期父亲忽视对大学生内外倾有显著预测作用(Be-ta=-0.143,P<0.01)。儿童期母亲忽视对大学生述情障碍有正向的预测作用(Beta=0.113,P<0.01)。结论:儿童期精神虐待对大学生人格及述情障碍有直接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学新生学校适应、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适应量表、心理弹性问卷、大学生人格问卷和抑郁自评量表对2002名大学新生进行统一问卷调查。结果 1女生人格问卷得分显著高于男生(F=10.59,P0.001),上海生源学生的抑郁得分显著高于非上海生源学生(F=5.17,P0.05),独生子女的学校适应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F=5.9,P0.05);2心理弹性的韧劲和乐观两个维度在学校适应和心理健康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不仅直接影响心理健康,而且还通过心理弹性间接的影响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流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的发生率,考察影响流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的因素。方法采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对146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流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的总阳性率为97.9%,心理虐待阳性率为98.6%,忽视阳性率为93.8%;流动儿童在心理虐待分量表、忽视分量表上,以及责骂、恐吓、情感忽视、身体忽视等维度上,男童得分显著高于女童(t=2.214,2.855,3.61,2.99,2.723,3.26;P0.05);来自不同地域的流动儿童在心理虐待分量表(F=15.876,P0.01)、忽视分量表(F=21.230,P0.01)以及各维度(P0.01)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与不同看护者生活的流动儿童在身体忽视因子(F=3.359,P0.05)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流动儿童是心理虐待与忽视的高危群体;男性流动儿童受心理虐待与忽视的水平高于女童;流动属性变量对流动儿童受心理虐待与忽视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青少年早期学生的体像烦恼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学生体像烦恼问卷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164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青少年早期学生体像烦恼检出率为25.00%。青少年早期学生的性别烦恼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2.35,P0.05),体像烦恼(F=4.79,P0.05)和性器官烦恼(F=6.74,P0.01)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青少年早期学生在指向问题的应对和指向情绪的应对以及这两个子量表的多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2.35~2.73,P0.05)和年级差异(F=-3.91~-13.93,P0.05)。青少年早期学生体像烦恼、形体烦恼、性器官烦恼和容貌烦恼与指向情绪的应对及其中的多个维度显著负相关(r=-0.39~-0.16,P0.05)。结论:青少年早期学生的体像烦恼与应对方式关系密切;体像烦恼水平越高,越易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文通过对2653名大一新生进行儿童期虐待问卷调查,描述大学生儿童期虐待经历的状况,并探究虐待经历与家庭因素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及一般信息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儿童期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及躯体忽视的发生率分别为:64.8%、17.38%、22.58%、80.44%及70%。父母婚姻状况稳定是避免儿童期虐待的保护因素,父母虐待经历及父母赌博是儿童期虐待的危险因素。结论儿童期虐待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家庭因素对其有重要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
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某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做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63名硕士研究生进行测试调查,使用Ep iD 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6.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与我国成人常模比较,该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新生只有附加因子得分高于常模(P=0.002),其它9个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常模(P<0.01);不同性别的硕士研究生附加因子得分有统计学差异(P=0.025);20~25岁与26~30岁的研究生在躯体化(P=0.012)、强迫症状(P=0.003)、人际关系敏感(P=0.021)、恐怖(P=0.016)、偏执(P=0.003)、精神病性(P=0.023)6个因子得分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硕士研究生新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男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女硕士研究生,26~30岁的研究生比20~25岁的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遭受多重侵害高职高专新生的儿童期逆境的内容、来源及其影响。方法:选取济南市某高等专科学校的1802名新生,运用青少年侵害问卷(JVQ)评定其侵害情况,按照JVQ得分≥5为多重侵害纳入标准,筛查出210名遭受多重侵害高职高专新生,其中68人参加此次质性研究。本质性研究使用个人深度访谈法收集资料,用主题分析对遭受多重侵害高职高专新生儿童期逆境及其影响进行编码,归纳儿童期逆境的种类、内容及其对遭受多重侵害高职高专新生的影响。结果:遭受多重侵害高职高专新生儿童期逆境的逆境种类包括一般侵害、躯体虐待、情感虐待、躯体忽视、情感忽视、目击暴力、性虐待、家庭功能不良、躯体疾病或遭受意外事故、学业表现不良或转学;儿童期逆境对遭受多重侵害的高职高专新生的影响包括自卑、胆怯、易激惹、社会交往障碍、心境低落、创伤后应激症状和行为问题。结论:儿童期逆境可来源于多个层面,且各种不同逆境及同种逆境不同程度对遭受多重侵害的高职高专新生影响程度不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医学生不安全感心理特点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对某医学院262名医学生进行调查,使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不安全感心理自评量表(SRFIS)、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FFI-R)、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自尊量表(SES)、一般自我效能感(GSES)、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表(WHOQOL-BREF)、人口社会经济学资料调查问卷等进行现场测试。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医学生的不安全感分数在性别、有无虐待、身体健康和家庭关系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t=2.373~5.641,P<0.05;F=4.580~9.542,P<0.05),且与儿童期虐待、神经质、生活事件呈正相关(r=0.133~0.479,P<0.05),与生命质量、社会支持、外向性、友善性、谨慎性、自尊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呈负相关(r=-0.121~-0.386,P<0.05)。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后,儿童期虐待、神经质分别对医学生的不安全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106~0.394,P<0.05),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家庭关系、谨慎性特质、环境领域生命质量和社会支持分别对医学生的不安全感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14~-0.236,P<0.05)。结论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对医学生不安全感心理具有不良影响,人格、自尊、自我效能感、家庭关系、社会支持和生命质量也是影响其不安全感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团体心理训练对军校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效果。方法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应对方式问卷、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问卷(CD-RISC)、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进行调查。测查中重点学员所在班中数据有效的91名学员作为干预组进行小团体心理训练,另随机抽取剩余班中数据有效的78名学员作为对照组。结果干预组训练前后,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的因子分在3次测验中均存在显著性差异(F=12.1,6.49,4.19,8.21,5.78,5.37;P<0.05),LSD比较发现7个阳性指标的基础值得分均明显高于后两次测验得分。应对方式问卷幻想得分在3次测验中存在显著性差异(F=3.80,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3次测验结果比较,第一次干预组的SCl-90总分、躯体化、抑郁、焦虑、偏执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2.47,3.04,2.59,2.5,2.29;P<0.05),第二、三次测验各因子分两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小团体心理训练能有效改善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具有较长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